..續本文上一頁所謂應以佛身得度,他就現佛身,那個佛也是菩薩;應以童男童女身而得度者,他就現童男童女身,那童男童女也是菩薩;應以比丘身得度者,他就現比丘身,哪有一定?甚至于說應以乞丐身得度者,他就現乞丐身。我們在《虛雲老和尚年譜》上看到,虛老和尚朝五臺山遇到乞丐,那個乞丐是文殊菩薩化身。所以要曉得這些菩薩摩诃薩,就在我們現前社會各行各業,你曉得哪個人是菩薩?不知道,我肉眼凡夫。
諸佛如來這些大菩薩,爲什麼要這樣做?做的用意很深,讓我們對一切衆生生起最極的恭敬心。我們學佛的人應該是什麼樣的態度?無論是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我們都要把它看作諸佛如來所示現的,我們恭敬心才真生起來,這樣才能契入普賢行。普賢第一個行門“禮敬諸佛”,我們對待任何人事物,真誠的禮敬;禮是外貌,敬是內心。所以示現的深意、示現的密意,把我們帶到普賢行。我們決定不敢輕慢任何一個衆生,我們心目當中他是如來化身。他究竟是不是如來化身?我這個心要這樣子對他:他是如來化身;他這個人在我的境界裏面,就是如來化身。你要問什麼道理?境隨心轉。我的心轉,他在我的心目當中他是如來,在你的心目當中他是凡夫,這個道理你懂不懂?我心目當中他是如來,我的境界就提升到如來境界。
佛眼看一切衆生皆是諸佛,凡夫看佛菩薩還是凡夫;凡夫成不了佛,就是因爲看一切衆生都是凡夫。如果你果然回頭,你看一切衆生都是諸佛如來,你成佛好快。善財童子爲什麼一生成佛,道理在哪裏?就憑這麼一點。這就是我們常講,以真誠心對一切人事物,真誠到了極處,把所有境界統統轉成佛境界。我們在講席裏常講,相隨心轉、體質隨心轉、境界隨心轉,天天在講,天天在勸,天天在提醒,你爲什麼不能轉?轉在一念之間,生佛實在講就是一念的隔閡;一念覺你就成佛,一念迷你就是凡夫。希望諸位同修要深明此意。
他們對于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了,曉得萬法皆空,曉得一切法無有自性,《般若經》上講諸法緣生,緣生無性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他還要來示現,還要來做出樣子給別人看,這是慈悲到了極處。因爲他也明了佛種從緣生,什麼是緣?一切人是緣、一切事是緣、一切物也是緣,我們六根面對的就是緣。緣裏頭怎麼有佛種?剛才我教給你的,你能把一切人事物都看作是諸佛如來示現的,你的佛種生了。如果你看這一切人事物都是凡夫,都是業障生死凡夫,你的佛種不生,你的業障生了,你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生起了。都在一念之間,問題就是你會不會?宗門的祖師大德常常勘驗學人,話頭裏頭常說,會麼?你會不會。會麼?會了就入境界,不會還是凡夫。所以“會麼”這一句話的意思也很深長,我們要能體會這個義趣。
衆生因這個原因有感,菩薩也因此而有應,感應道交。感應道交的理我們要懂得,我們跟諸佛菩薩感應道交,我們跟一切衆生也是感應道交,善與善感應,惡與惡感應,理很深,但是不是體會不到。我們舉一個很淺顯的例子,學佛的人喜歡跟學佛的人在一起,我學佛我有感,所有那些學佛的人他就應,學佛的人絕對不會跟學基督教的人在一起,這不就很明顯的例子嗎?世法也是如此。打牌的人他有一批朋友都是喜歡打牌的,他跟他感應道交,跳舞的人跟跳舞的人感應道交,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。爲什麼會一類一類、一群一群?感應之理。不但動物有這個感應,植物也有這個感應。如果你要是留意,到野外山林裏面去旅行,你看看樹木,一片樹木同一類的,不會說這一片樹林裏面,有很多種不同的這些種類,很少,看不到的,除非人有意去栽的。如果它自然生長樹林的時候,它一片一定是一個種類。所以無論是動物、植物、礦物,它都是一類、一群一群的,這個道理叫感應之理。善與善感應,惡與惡感應,淨與淨感應,你就懂得佛與佛感應。
佛菩薩以種種身分、以種種色相在世間示現,慈悲到極處。這一些苦難衆生一定要先救濟他,臺灣有一個慈濟功德會,慈濟到極處是要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,那是真正的慈悲救濟。以這些財物救濟,他沒得吃送一點糧食給他,沒得穿送幾件衣服給他,救一時之急,不是長遠之道。長遠之道要從根本上救度,要教他破迷開悟,要幫助他恢複自性裏面,本具的智慧德能、無有窮盡的福報,這是真救濟,這不是假救濟,這是救濟到極處。《地藏經》對一切衆生,特別是對一切罪苦衆生,從根本上的慈濟。剛才我說得很清楚,一定自己先要依教修行,自己要真正做到,這個經典裏面的字字句句的意思,你才能體會得到。做不到,依照人家的講義來講,講得再好很難契機。一般說它不是味道,不是真正的味道,真正味道是從心性裏頭流出來的。古德的注解提供我們參考而已,那是他修行,他證得的境界,從他自性裏面流出來的,不是我們自性流出來的。一定要從自己心性流出來才行,然後我們跟經對照,跟古大德他們那些注疏來比較,深入的去領會。請看底下一段經文:
【吾滅度後,汝等諸菩薩大士,及天龍鬼神等。廣作方便,衛護是經,令一切衆生,證涅槃樂。】
這一段世尊說出他對菩薩摩诃薩的願望。特別是在佛示現滅度之後,這個世間沒有佛住世,沒有佛住世衆生就苦了,迷惑顛倒造作一切罪業,沒有人教他。所以佛要囑咐這一些菩薩們,“汝等諸菩薩大士”,“大士”通常是對地上菩薩的稱呼,對等覺菩薩稱呼最多。“天龍鬼神”實際上都是菩薩應化的,如果不是菩薩應化,真的是天龍鬼神那是凡夫,很難理解佛陀的教誨。佛教他們要“廣作方便,衛護是經”,《維摩經》上說得好,如果沒有方便,方是方法,便是便宜;你沒有方便,縱有智慧,你也不能發揮。就如同人真有學問、有智慧,他沒有口才,他上講臺他講不出來,可是他寫文章寫得非常好。我們曾經遇到過這些人,文章確實寫得好,上講臺不行,上課的時候不行,他的意思語言表達不出來。
說法講求辯才無礙,辯才也要求佛菩薩加持,怎樣才能得佛菩薩加持?還是一個真誠的感應,我爲衆生,不爲自己,才能得佛菩薩的加持。一般人求佛,爲什麼求得沒有感應?求佛菩薩爲衆生裏面還有自己,百分之九十九爲衆生,還有一點爲自己,感應的力量就達不到。何況現在一般人弘法利生,大概的說我百分之九十爲自己,百分之十爲衆生,大概是這種比例;一半一半的都希有,他怎麼能有感應?這一些事實,希望我們同修要細心去觀察、細心去體會。在末法時期我們業障都很重,如果不得叁寶加持,決定沒有能力講經,這是實實在在的。這經上講,連地藏菩薩爲我們說法都要承佛威神所加,何況我們凡夫?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所以沒有善巧方便,我們就沒有能力表達,沒有能力把甚深的經義,顯示令初學很容易聽懂。
佛在經裏面告訴我們,決定不可以有愛見之心。愛是什麼?我喜歡。見是什麼?我的主意、我的見解、我的想法、我的作法。如果用這種心態莊嚴淨土,成就衆生,你就有妨礙、就有障礙。障礙什麼?障礙你自己真實的智慧,障礙你自己的功德。你要問爲什麼?佛給我們講,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一不是二。我們自己有愛見之心就是分別執著,分別執著是迷惑,分別執著是煩惱,分別執著是障礙,障礙心性;心性裏面無量智慧、無量德相、無量的功德統統被障礙了。這是最難的一樁事情,它是事實真相。如果我們離開愛見,或著說離開分別執著,愛見就是分別執著,你的心才真正是清淨的。《無量壽經》經題上所講的“清淨、平等、覺”,我們從這五個字把它延伸成十個字,讓大家好懂: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這十個字是從這五個字裏頭衍生出來的。常存此心,這個心就是莊嚴佛土,就是成就衆生。落實在事相當中,落實在生活裏面,就是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,最後念佛,成就究竟圓滿的功德。如果不念佛,我們最高只能到菩薩的境界,念佛就到佛的境界,大圓滿,真的究竟了。果然用這個心,我們的修學、我們的工作,決定不會有疲厭,疲是疲倦,厭是厭棄不耐煩。
昨天在居士林悟全法師來告訴我,他生慚愧心。他說我們廿四小時念佛,年輕人不如居士林許多的老太婆,年輕人念到半夜疲倦了,全身都不對勁,支持不下去了。可是老太婆還繼續在那裏繞佛,還在那裏念,念到天亮她也沒有疲倦,天亮之後她還去掃地,還去打掃環境。看到之後,他的心裏很難過,我們不如她。你爲什麼不如她?你有妄想,她沒妄想,你心不清淨,她心清淨。你念佛念久了心裏生煩惱,所以全身不對勁;她生法喜,她快樂得不得了,愈念愈歡喜,愈念愈起勁,愈念愈有精神,這是真的。所以人真正得禅定,他就永遠不會有疲厭,得禅定的人可以不要睡覺。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這叫五蓋,這五種把你的真心本性蓋住了;蓋就是障礙,障礙住了它不起作用。
所以我昨天告訴他,一定要修清淨心,清淨心能達到這個目的,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“製心一處,無事不辦”。如果你的心,這是講凡夫,不是講聖人,不是講學佛;你的興趣能夠集中在一點,那個人也不疲不厭,各行各業都有。讀書的人喜歡書本,他讀書不覺得疲乏,不覺得厭倦。科學家他們在研究室裏面,往往是廢寢忘餐,吃飯忘掉了,睡覺也忘掉了,那是什麼?他興趣之所在,這都能達得到。我們也曾聽說,法國以前的拿破侖一天睡兩個小時,有超過一般人的體力。那個體力從哪來的?專注,他對事業很有興趣,一心一意爲事業,其他都忘掉了。世間人尚且能做得到,何況修道人?所以修道的人在入定的時候,入定不是睡覺;如果說盤腿打坐入定他睡覺,睡覺的樣子很難看,爲什麼?一定是頭跟腳勾起來,那是在睡覺。如果他是入定的時候身體筆直的,他不是在睡覺,他定中有他定中的境界,不是睡覺,他清醒的。你要想叫他出定,在他耳根面前引罄輕輕的敲叁下,他就出定了,這是有人叫他了,…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十八卷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