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二0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總有哪一天會兌現。在現前這個階段裏面,我們要懂得全身說法,所謂是有肢體語言,我們的表情、我們的態度,別人能感受得到。我們以真誠心待人,這個人是個外國人,是個不同族群、不同宗教的人,語言不通,我們那個真誠的態度,露在面孔上,他看得出來,他感受到。我們中國人講的氣氛,真誠的氣氛,清淨的氣氛,善良的氣氛,不需要用語言。表態,眼睛會說話,耳朵會說話,眉毛會說話,我們一舉一動都會說話。

  

  現在有不少人學手語,手語在佛法裏頭用得很廣,佛法不叫手語叫手印。諸佛菩薩的塑像畫像,他手怎麼擺,怎麼個姿勢,那就是現在人講的手語。你看他手上什麼姿勢,它代表什麼意思。合掌,代表恭敬。十個指頭代表散亂,把十個指頭合成一個表一心,一心是最恭敬的,把散亂心收回來了,它有意思在。無論在什麼地方,不同的國家裏面,我們一合掌、一鞠躬,他知道我們在對他行禮、對他致敬,不需要說明,肢體的語言!不但對人有效,對動物也有效,不但對一切動物有效,對植物也有效。「說法普」,我們現前能做的,果然你認真努力去做,時時刻刻爲一切衆生說法;如果只是想著爲一切人,不普。要想著眼前我們能見到的,爲一切動物、一切植物。

  

  像小動物,許多同修都會,看到它也很真誠合掌,給它受叁皈依,隨時隨地都可以做的。在家同修,你受五戒也好,不受五戒也好,皈依也好,沒有皈依也好,都可以受,不是一定要什麼身分才可以受,不是的!只要你懂得這個方法,你有這個心,我自己還沒有受叁皈依,可以給鬼神皈依,可以給小動物皈依。這個皈依咒,叁皈依的這個偈子,跟我們現在念的叁皈依咒不一樣,應當給它們念:「皈依佛不墮地獄,皈依法不墮餓鬼,皈依僧不墮旁生」,重複念叁遍。旁生就是畜生。給它念叁遍,然後念佛號回向給它就好了,勸它跟著一起念佛,求生淨土。對一切動物,都用這個叁皈依。如果你對植物,我們這個經前面,雜神衆裏頭念過,樹神、山神、水神,水神就是我們一般講的龍王廟龍王,華南跟臺灣許許多多民間拜媽祖,媽祖是龍王,也是屬于水神;大的,海神,都應當給祂受叁皈,念佛回向供養祂,花草樹木都有神靈。

  

  我給新加坡培訓班同學寫了兩幅字,其中有一幅是《正法念處經》裏面的兩小段經文。那經文誰說的?前面一段孔雀說的,後面一段鵝說的。孔雀多半是野生,鵝是家裏養的,有家畜也有野生,畜生道。它們知道念佛、知道聞法、知道修行,證得菩薩果位。它那些話給誰講的?給夜摩天講的,給兜率天人講的,畜生身爲兜率天人、夜摩天人說法。這些事情很像我們小時候念童話故事一樣,佛經裏面的東西要把它編成童話故事,那個材料不曉得有多少!說得非常非常之好!它可以變現天人身分,爲什麼還要用畜生身?現相!它用這種現相勉勵天人,你看看畜生都修成菩薩,我們要不好好修,連畜生都不如了,這用意很深。許許多多鬼道也在修行,修行得不錯,往生的很多;我們不好好的念佛,不能往生,換句話說,連鬼都不如。所以它修成功,證得阿羅漢果位、證得菩薩果位,它還是用它原來的身分,用意很深,這都是屬于「說法普」。所以先要有一個說法的心,要有一個說法的願,說法不一定要以出家身分、要在講臺上說法,不一定,隨時隨處。

  

  遇到一切說話的對象,都給他說法。說法的內容要注意到,總的綱領是勸導他斷惡修善、破迷開悟、轉凡成聖,這是一切諸佛說法的總目標、總方向。最近的目標,你要觀機,你看這個人是什麼毛病,對症下藥。如果知道這個人不孝父母,你跟他講孝順父母的故事。不要說他,說別人讓他聽,講因果故事。如果程度高的,你給他講一些道理,讓他慢慢覺悟。他要是自私自利,你就曉得用什麼樣的方法幫助他覺悟,知道自私自利是一切煩惱、災難的根源,他覺悟明白了,他就放棄了。人都想求得自己的利益,譬如求財富、求聰明智慧、求健康長壽,佛法裏頭有一套大道理,有正確的方法教他。我們求財,財愈多不是自己享受,幫助這個世間,許許多多貧窮苦難的衆生。生財有大道,用財有大慧大智,利益一切衆生。所以說法,要看衆生的根性,什麼樣的人跟他說什麼樣的法。還有一種,你跟他並不相識,沒有什麼關系,偶然之間遇到,看到他一些毛病,菩薩有慈悲心想幫助他。怎麼說法?你有朋友,你可以跟朋友聊天說法讓他聽到,說的這些內容,就是治他的毛病。有意無意誘導他覺悟,誘導他回頭。對一切人事物,常存此心,心遍虛空法界,這是我們現前落實「說法普」。

  

  第九是「供養諸佛普」,首先你要曉得「諸佛」這兩個字的含義。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情與無情全是諸佛。爲什麼?經上稱如來是講的法性,一般經論講自性,真如本性。虛空法界剎土衆生,一切萬物從哪裏來的?「唯心所現」,心就是如來;「唯識所變」,識就是諸佛。能變所變是一不是二,虛空法界所有一切萬事萬物,不是佛是什麼?所以在《華嚴經》末後,桌子善知識,板凳善知識,佛門這些東西,蠟臺善知識,香爐善知識,善知識是對菩薩的稱呼。桌子菩薩、板凳菩薩、香爐菩薩、蠟臺菩薩,我們的廣修供養才能夠落實。桌子怎麼供養?擺得整整齊齊,擦得幹幹淨淨,是對它供養。對一切人事物、對佛、對衆生,普賢菩薩告訴我們,供養裏頭有財供養、有法供養。法供養裏面最重要的,如教修行供養。供養誰?供養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如來,包括一切有情衆生、無情衆生,這真是普供。你沒有這個心量,你供養是有範圍、是有界限的。如何能把這個界限範圍突破?完全看你自己的心量。

  

  

  

  所以我們以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,這個心量遍虛空法界,這就是真正普供養。事相上隨緣,隨緣隨分,盡心盡力,這個供養的功德圓圓滿滿,一絲毫欠缺都沒有。不是說只有諸佛、只有法身菩薩他們才能做得到,我們凡夫做不到,供養我們凡夫可以做到。這十普裏頭,有些做不到,有些是能做得到的。佛的神通,神通普我們做不到,供養普我們能做到。修行普、斷惑普、入法門普,這個我們都不容易,但是我們可以做到仿佛,不能做到真實,可以做到仿佛,做到相似。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裏面講的「廣修供養」,我們要懂得,要知道如何在現實生活裏面去落實。我常常講,我們隨順佛菩薩的教誨修行,我這個修行的形象,就是供養,「上供諸佛,下供衆生」。上供諸佛是給諸佛如來看我是個好學生,完全聽話,隨順佛陀教誨,諸佛歡喜;下面供養九法界有情衆生,那是怎麼供養?我做出這個好的樣子,這個樣子是九法界衆生學佛的好榜樣。所以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常常要想到「這個形象行不行?能不能做一切衆生的好樣子?」能做,行,這是供養;不能做,不可以起心動念,不可以言語造作,這叫「供養普」。

  

  「歎德能」第二句:

  

  【得智慧光,照普門法。】

  

  前面我們介紹觀世音菩薩的十普門,說到第九「供養諸佛普」。每一條如果細說確實說不盡,要舉例不勝枚舉。現在我們看最後一條「成就衆生普」。這一條,當然不是我們能夠做得到的。衆生,盡虛空、遍法界,我們哪有這種能力?但是不能沒有這個心願,要念念無條件的成就一切衆生。對于一切衆生修學,古德決定沒有一絲毫嫉妒障礙,看到別人有成就,決定是歡喜贊歎。不但是這個修行人有福,更是衆生有福,正法有福;真正修行人多了,正法久住世間,所以那個福德的面大了,不只是那個修行人。一個人果然認真努力的依教奉行,必定得諸佛護念,九法界有情衆生贊歎,無情衆生也歡喜。如果我們對他有嫉妒障礙,那個罪過是無量無邊。道理與事實真相都要通達明了,我們才能夠修自己的圓滿功德,「成就衆生普」。

  

  衆生,自己也是衆生,根性無量的差別,這個差別可以說等衆生數。我們要了解其中的理事,成就自己就是成就衆生,成就衆生就是成就自己,自他不二,這才是大乘圓教。自他要是分開、要是有二,縱然是大乘,也是屬于別教,不是圓教。別教跟圓教差太多了,果證差距很大,智慧那就更不必說了。因此,怎樣培養自己圓頓根性,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。在自己的一生當中,短短數十寒暑,把自己養成圓頓根性。用什麼方法養?《華嚴經》好!《無量壽經》好!用這兩部經來培養,效果非常顯著。

  

  不起心、不動念,與性體相應,大家聽了如果還沒有辦法領會,我們換句話說,與根本智相應;起心動念與後得智相應、與性德相應。後得智是性德,根本智是性體。這叫隨順法性,而不隨順煩惱、不隨順習氣,學佛就是從這個地方做一個大轉變,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。過去我們都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,隨順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,搞六道輪回,做生死凡夫。現在我們回頭了,完全轉過來了,我們隨順性德、隨順性體,這是大乘圓頓根性。你不轉過來怎麼行?在哪裏轉?在日常生活當中,六根接觸外面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那是我們修行的境界,是我們的轉捩點,我們從這個地方開始轉。看不慣的,學著看得慣;看得慣的,學著不貪戀,要在一切境緣當中,修自己的真誠清淨平等,這就是隨順性體、性德,成就衆生。後頭有個「普」,成就衆生普!

  

  落實在事相上,盡心盡力的幫助人,絕不吝法,絕不吝財,財法都要遍施。利益一切衆生,教化一切衆生。衆生的根性不齊,幫助他提升。如果有這個機緣,能力做得到,像現在有許多法師有道場,也有相當的人力財力,我們看到他們辦了許多活動,我們也歡喜贊歎。我們常常見到的辦佛學講座,有辦大學生的「大專佛學講座」,有辦中學生的,有辦小學生的,還有辦短期出家的,還有辦沙彌班的,名目很多,我們看到了歡喜贊歎。這些活動是好事情,最重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二0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