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這個世間現身,到這個世間來,他是感應來的;也可能他在這一生當中就幫助一個人,幫助的時間多少?也許只有幾分鍾,也許只有幾個小時,那個人覺悟了,他的使命就完成了。往往在完成之後,可能他就入般涅槃,他就走了。另外一種,他還不走,不走的原因在哪裏?他跟這個世間衆生有緣,幫助他們種善根。所以應化到這個世間來是緣,與衆生有緣。緣興,佛菩薩就來示現;緣滅,佛菩薩就走了,就這麼回事情。
凡夫是業力,生死、富貴窮通無一不是命。命是什麼?命是業力,你過去生中造的業,你造的善業,你這一生得富貴、得福報。如果過去生中造的不善業,那你的果報是來受苦的、是來受難的,這個很可憐!總是隨著自己的煩惱習氣,在六道裏頭流轉。你不覺悟,你不回頭,你就沒有出離六道的機緣,在六道裏頭的現相「生死疲勞」;也就是好象做惡夢一樣,夢中還做惡夢,這個夢不醒。只要有極其微弱的一念,有那麼一絲毫的覺悟,就能感動佛菩薩來幫助。我們要記住「佛氏門中,不舍一人」,這慈悲到極處!一個人,諸佛菩薩也要來度你,只要你有感,只要你有這麼個念頭,「我真的想學,真的想隨順佛菩薩的教誨」,這個人這一生肯定出離,他問題解決了。
決定不能被世間法所迷惑。在這個世間,有發大財的機會,可不可以做?有做高官的機會,可不可以去爭取?可以!但是你不能迷。如果爲了自己榮華富貴,你迷了。爲什麼爭取這個高的職位?希望能爲衆生多做一點服務。爲什麼我要發大財?希望我能多照顧一些苦難的衆生,這是菩薩發心,這就對了。如果是增長自己貪瞋癡慢,這事情不能做,那你的虧吃大了!眼前你縱然得到很高的地位、得到很多的財富,你要曉得,你能享受幾年?一轉眼叁途去了,那個麻煩大了!佛菩薩想幫你忙,幫不上。所以學佛的人,念念爲衆生。這個機會,他是不是會爭取?不會爭取。隨緣而不攀緣,有機會,絕不放棄;沒有機會,絕不強求。
甚至于唐朝的龐蘊居士,給我們做了一個很特殊的表演,那是大菩薩示現。《六祖壇經》裏頭有預言,就講到他。這是一個大富長者,參禅開悟,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他不容易!他的太太、他的女兒也不在他下。他給世人做出一個形象,他家裏有錢,把所有的財産,土地、田園都賣了變成錢財,裝在一條船上,把船劃到長江當中,船底砸個洞沈下去,統統不要了。這是告訴大家:這是虛妄的,不是真實的,統統放下!有人問他:「龐居士,你這麼大的家産不要了,你爲什麼不拿去做慈善事業、做好事?」他給人留一句話:「好事不如無事」。這個表現,就是把這一句話讓世間人永遠記住,「好事不如無事」。往後他日子怎麼過?他打草鞋。草鞋在大陸上現在還能看得到,每天編幾雙草鞋,賣幾文錢,他的日子過得很自在。
完全沒有儲蓄,往生的時候自在。他告訴他女兒,那個時候沒有鍾表,看看太陽,「現在是什麼時辰?」讓他女兒到外面去看看太陽,現在是什麼時間?他女兒曉得,知道他父親要往生,就大聲喊道:「還早呢!」她自己站在那個地方走了。等到龐居士出來一看:「哎,這個小東西,占我的便宜了。」本來他走了,他的女兒要替他辦後事,現在他女兒先走,他要把他女兒後事辦好,他才能走。一家都這麼生死自在,想什麼時候走,就什麼時候走,走得那麼潇灑,走得那麼自在!這個事情,我們在最近看到澳洲的土著,他們也有這個能力。想離開這個世界,他說把全身這個器官,就像電器一樣,身體上有個總開關,只要把這個開關關起來,兩分鍾就走了。他們曉得這個開關在哪裏,不要別人關,自己關,生死自在,生活完全回歸到大自然。諸位要曉得,這是在唐朝中葉的時候,他們跟馬祖、百丈時代很近,距離我們現在大概是一千兩百多年前。這種示現是在那個時代,因爲佛教非常盛,人都喜歡在佛門裏面做好事、種福田,把自己真正了生死的大事情、明心見性的大事情疏忽掉,他做這個示現,做出這個形象,讓這些人覺悟:你修積再大的福報,你出不了六道輪回;換句話說,你對于一切衆生的貢獻,都是有限的,都不是真實的。明心見性,超越十法界之後,你對于九法界一切衆生布施供養是真實的,不要把這個事情忘掉了。
禅不容易,但是在末法時期,世尊教導我們修淨土,「末法時期,淨成就」。淨土法門不難,我們能夠修善積德,淨土法門確實是易行道。無論我們從事哪一個行業,無論過什麼樣的生活,也不論富貴貧賤男女老少,只要懂得道理跟方法,一點障礙都沒有。你地位再高,修淨土不妨礙,你再富有或者再貧窮都沒有妨礙,真的是萬修萬人去。我們走這個路子,這個路子比龐居士的路子好走。但是龐居士給我們的啓示我們要懂得,對于世間五欲六塵、榮華富貴,決定沒有一絲毫貪戀,那就對了!有這個機緣取得,是爲社會大衆服務,絕對不礙自己念佛,這樣做就相應。
我過去在臺灣,有一位趙居士,那個時候在教育部工作,他現在已經退休,住在美國,他在教育部擔任秘書的工作。有一次他來給我說,這個部裏頭有一個單位,主管出缺,他有條件爭取,問我可不可以爭取?我就問他:「你爭取的目的何在?」「希望替國家社會多做一點事情,多做一點貢獻。」我說「可以,你發這個心,行!如果爲自己的名聞利養,那大可不必!」他爭取了,爭取以後也沒有爭取到。我說那很好,爭取到了,你的工作更重,你要做更多的事情;爭取不到,你很自在,你的工作量不多,得大自在!這是學佛跟一般人不一樣的地方在此地。
所以學佛的同修,爭取名聞利養,是爲衆生不爲自己,換句話說,自己沒有得失,看衆生的福報。我想替衆生服務,衆生有沒有福?衆生有福,這個地位我們要爭取,就爭取到,真爲衆生服務!衆生沒有福,還要受苦難,佛菩薩想爭取這個職位,爭取不到。世出世法,我們知道都離不開因果報應,我們自己好好的修,還要勸導社會大衆修福。爲什麼?大家有福,就能感應佛菩薩出現在這個世間,從事各個行業,爲社會服務。衆生沒有福報,那妖魔鬼怪到這個世間來,他占據這些地位,爲非作歹,社會大衆要受苦受難。這裏頭因果很複雜,我們都要明了。
諸位同學,請看「同生衆異名菩薩」偈頌第六首:
【真如平等無相身,離垢光明淨法身,智慧寂靜身無量,普應十方而演法。】
第五跟第六,在長行裏面我們所看到的,第五是「隨諸衆生根解海普爲顯示一切佛法」,第六是「得成就如來智永住無量劫」;清涼大師給我們說的第五是「以法隨機」,第六是「爲物永存」,這兩首偈說得比長行更清楚、更明顯。我們如何把它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也就是我們要把它做到?尤其是隨衆生心,「普隨衆生心所樂」,這總是要記住,才能夠真正做到應機說法,契機契理,「悉稱其根」來幫助他。他是什麼樣的根性?是什麼樣的愛好?隨著他的愛好,隨著他的欲望,隨著他的根性,幫助他、成就他、啓發他、覺悟他,這就是佛法。自己必須要做出真實的榜樣,現在人講的形象。
第六首就更爲具體,『真如平等無相身』,十法界真實的因素固然很多,第一個因素,作佛就是平等心。我們要訓練,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,對一切人事物這個境界,在這裏頭修平等心。首先要學「恒順衆生」,這裏面古德常常告訴我們,要有智慧,要有善巧方便,隨順他的善行,不隨順他的惡行。我們初學,尤其要記住這個原則,如果他是不善,這個不善沒有什麼大的妨礙,行,可以!如果有重大的妨礙,妨害佛法、妨害衆生,不能隨順。妨害自己,要看自己有沒有能力承受?如果能承受得了,沒有關系;承受不了,要懂得回避,這個對于自己修行境界、層次有關系。這裏頭最重要的一個原則,就是要懂得放下。放下這兩個字,可不能忘掉。最重要的,放下自己的成見,放下自己的愛好,就可以隨順。如果自己喜歡的放不下,你就沒有辦法恒順衆生。自己喜歡的,能放得下;自己所討厭的,能做到不討厭,恒順衆生就容易。能恒順衆生,決定得隨喜功德,才真正能成就一切善法。
我們想想世間人,哪一個不想成就善法?爲什麼不能成就?還不就是放不下。果然能放下,決定能夠成就一切善法,爲善最樂!這一句話我想很多人聽過,真正能夠體會到的人不多,爲什麼?你沒有入這個境界。果然契入這個境界,你才懂得這一句話的意義。人生在世,爲什麼不肯爲善?爲善最樂!不肯行善的人,天天去計算別人,最苦!苦樂真的就是一念之差。爲善只要盡心盡力,你的善行是圓滿的,你的功德無比的殊勝。世間人爲什麼參不透?爲什麼不肯做?套一句佛家術語來講,「業障深重」!這一句話也沒有講錯,確實是業障深重,縱然學佛,佛法裏面精髓的義理沒有參透,所以做不到。真正參透了,事實真相明白了,事實真相就是因果的真相。我們常說,因果轉變的真相、相續的真相、循環的真相,你要真正搞清楚搞明白,你會全心全力行善。世尊在經上常常教人勸人,心善,想善,行善,哪裏要勸!自自然然圓滿落實。所以平等心重要。
「無相身」,這一句「真如平等無相身」,這是講的法性之體,真如本性。『離垢光明淨法身』,這是我們講出纏的法身,就是我們一般人修行證果你證得的法身。「真如平等無相身」這一句這是理,下面這一句這是相。「離垢」,垢是煩惱的代名詞,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,用這一個字做代表。煩惱要放下,離就是放下。這個放下,諸位要記住,不重視形象,重視在心地。爲什麼?形象要演戲,如果幫助一個人覺悟,這個人要幫助他覺悟非發一頓脾氣不可,你一樣可以發一頓脾氣,他覺悟了。所以這不是真的冒火,不是真的,是演戲。喜怒哀樂都可以幫助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一七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