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一八卷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一八卷)

  

     諸位同修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同生衆,異名菩薩偈頌第七首:

  

  【法王諸力皆清淨,智慧如空無有邊,悉爲開示無遺隱,普使衆生同悟入。】

  

  『法王』就是稱諸佛如來,『諸力』就是通常講佛果地上有十種特殊的能力,這個能力是二乘、菩薩都沒有的。『皆清淨』是圓滿的意思,還顯示出德能是完全稱性的,是從自性裏面流露出來的。自性清淨,所以自性的德用當然清淨,說明這個能力不是修得的。這些話,在大經裏頭佛常常講,常講加深我們的印象。圓滿的智慧、圓滿的德能,「諸力」就是說的德能,圓滿的相好,都是自性本具的,而且都是清淨平等的,不是修來的。六道凡夫以及九法界裏面的衆生,九法界包括菩薩、聲聞、緣覺,這些人所顯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,說實在話是修得的。

  

  由此可知,諸佛如來乃至于法身菩薩,到六道裏面來示現作佛,像經上常講,到人間來示現成佛,要特別去修一百劫,一百劫的時間修叁十二相八十種好,這個話到底是真的是假的?不能說是假的,也不是真的,爲什麼?所有一切相好,自性裏頭圓滿具足,佛還要修嗎?于是我們就知道,佛在那裏苦修,是修給我們凡夫看的。我們凡夫的相好,這就是經上常講叁十二相八十種好,確實是福相,福相你要不修福,這個相怎麼會現前?佛勸導衆生,做出這個樣子來,換句話說,他還是在表演,他在唱戲,表演給我們看。讓我們看了之後,你要想得這個福相,要修什麼樣的業因,做什麼樣的好事,你才會得這個福相。都是爲衆生,爲衆生做出好樣子,這個心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。

  

  但是,這些相好並不清淨。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是誰?大梵天王。在六道裏面,大梵天王確實是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種好。佛的相跟他一樣,但是佛的相清淨。在清淨上,他就比不上佛,智慧比不上佛。一個是修德,一個是性德變現出來的,怎麼會一樣?我們要學佛,還是要從修德下手,用修德來顯性德。但是在修行當中,一定要懂得清淨,就是不被染汙。哪些東西是染汙?你一定要清楚,五欲六塵、七情五欲,情欲染汙很嚴重,我們在這些境界裏面,決定要有智慧能夠辨別。如佛所說,可以受用,不可以貪著。換句話說:什麼叫不染著?我們在一切享受受用裏面,不起貪瞋癡慢,就清淨了。貪瞋癡慢每一個字,它的境界都無量無邊,粗顯的我們能夠覺察得到,微細的我們自己都沒有能力覺察;但是不要緊,隨著自己修學功夫境界的提升,逐漸逐漸能夠觀察到微細的煩惱,極其微細的叫無明煩惱。我們從哪裏下手?從放下分別執著下手,能放下一分,恢複一分清淨;放下兩分,就恢複兩分清淨。

  

  『智慧如空無有邊』,「如空無有邊」是比喻,比喻諸佛如來果地上圓滿的智慧現前,圓滿智慧是自性裏頭本具的,般若真智,自性本具。我們今天是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,如同失掉沒有兩樣,它不起作用了。所以現在我們不能舍修德,要認真努力修行,修正我們所有錯誤的行爲。修正我們思想見解錯誤行爲,目的就是修智慧;修正身口錯誤的行爲,是修福德,這都得要搞清楚,要同時並重,福慧雙修,這個果報才殊勝。福德、智慧都是要貢獻給一切衆生的,而不是自己享受的。佛法修學能不能成就,關鍵就在此地。自古至今,多少修行人在菩提道上淘汰掉了,甚至于墮落了,什麼原因?實在說,就是佛在《十善業道經》上所講的「夾雜不善」。這一句話我們要常常提醒自己,「不容毫分不善夾雜」,不容毫分不善不淨夾雜。我們今天初學人,我們的目標訂在哪裏?心要純淨,身語要純善。我們要把目標訂在這裏,修行功夫焉能不得力?凡是修行功夫不得力,被淘汰,墮落了,都是夾雜不善。

  

  不善的根源,就是自私自利。起心動念都爲自己的利害得失,用這個做標准,就錯了!這是什麼標准?這是六道輪回的標准,這是叁惡道的標准。用這個做標准來修行,不能成功。怎麼修,修得再好,都是六道裏面有漏的福報。所謂「有漏」,漏是煩惱的代名詞,你享福,享福沒有辦法離開煩惱。我們中國人講享福的人,都說某人「福氣」很大,這些名詞術語裏面都含藏著有很大的智慧;福,你的福大,你的氣也大,這個「福氣」福不純。佛家講福德,世俗人講福氣,不相同!有福報,享受福報能不著相,那是德;能舍己爲人,是大德。如果沒有德,著相,又不能舍己爲人,那就是福氣。福享盡了,氣就夠受了!

  

  這些事情只要我們稍稍留意,在我們自身這周邊,仔細看看都能看出來。今天地位高的,幾個人生活快樂?今天發大財的,又有幾個人得清淨安樂?你仔細一觀察,不就曉得了嗎?世間人講那個福氣,沒錯!不要以爲地位很高,財富很多,他就很快樂了?他過得並不幸福、並不快樂,天天在受氣,所以反而不如一個貧而樂的人。如果這個貧而樂的人,又有緣分能夠聞到道,那他真樂!這個道理不難懂,細心去體會是體會得到的。所以你看諸佛菩薩,世間就是連儒家的賢人君子,都知道自己有福要給大家去享,與大衆共同來享,這個樂大,這大樂!尤其像中國人很重視年節這些慶賀,逢年過節有大喜慶之日都知道與親友共享。他沒有能把這個擴大。如果能把這個擴大,與這個地方上貧窮孤苦的人共享,這個樂就更大,更有意義。

  

  去年農曆年,我在澳洲布裏斯本淨宗學會過年,我提倡,淨宗學會他們去做,邀請當地低收入的居民。不錯,過農曆年的時候,當地人來了一百多人,我們自己的同修差不多也將近有一百人,好象那個會大概有叁百多人參加,這個年過得很快樂。還有許多小朋友來表演助興,道場附近有個土著的學校,他們的校長、老師帶著學生都來了,大家歡歡喜喜,真的是同樂會。在這裏面,不分宗教、不分國籍、不分族群,所有一切喜慶能夠這樣做,確實可以促進社會的安定和諧,促進這些不同族群、不同宗教在一起常常互相交流,化解許許多多的誤會。這個同樂會無拘無束,可以自由在一起聊天。要多做,要常常做。所以我鼓勵這些淨宗學會,要帶頭做,希望將來每一個宗教逢到他們的喜慶節日,都能夠這樣做,這個大社會是一家人!

  

  在這裏面,『悉爲開示無遺隱』,當然有講話、有致詞,祝福!這裏面,「開示」就是祝福、祈禱,共同的勉勵。族群、宗教的這些人士們,還有政府官員,我們都邀請他來參加,大家上去講幾句話,勉勵我們,祝福我們。『普使衆生同悟入』,接引初機,我們希望他悟入什麼?覺悟到我們住在這個地球上,我們都是地球上的居民,現在有人說是地球變成了村莊,地球村,我們都是地球村的居民,我們應該互相尊重、平等對待,和睦相處、互助合作,希望他悟入這個道理、這一個事實真相。廣結善緣,我們帶頭做,慢慢他們逐漸會認識佛教。現在不但外面人不認識佛教,佛教在中國將近兩千年的曆史,現在有幾個中國人能認識佛教?外國人不認識佛教,我們決定不見怪,我們自己真的是有幸,把佛教是什麼搞清楚搞明白了。現在要教導他們,爲這些人開示,希望他們悟入。先把佛教是什麼搞清楚、搞明白,自自然然他就想來學;他來學,那我們就正式開班,我們認真把佛陀的教義詳詳細細講解給他們聽。我們自己要做出好的榜樣給他們看,跟這個社會融成一體。

  

  佛法是開明的、是開放的,佛法沒有一絲毫隱私的,這樣心才清淨。有一絲毫隱私,你心裏頭就有汙染,那就不清淨,對自己的傷害很大。你心地不清淨,自性般若智慧不能現前,德能不能現前,相好也被障礙。大公無私,表裏一如。真有功夫的人,不要說別的,真正有氣功的人,高段的,看你這個人身體是透明的,爲什麼?沒有汙染。染汙是什麼?煩惱染汙,愛欲是染汙,貪瞋癡慢是染汙。你這些東西都沒有了,所以身體跟心是透明的。我們得在這裏下功夫,處事待人接物自自然然回歸到真誠清淨平等慈悲,與一切衆生同樂,與九法界衆生同樂,這才能落實。第八首:

  

  【如佛往昔所修治,乃至成于一切智,今放光明遍法界,于中顯現悉明了。】

  

  這跟前面長行也相應,『如佛往昔』,這是說佛在初學的時候,跟我們這個身分是一樣,他現在修行功德圓滿,成佛了,我們現在是才起步。第二句是講功德圓滿了,『乃至成于一切智』,從初發心到成無上正等正覺,佛示現這個樣子,教導我們學習。具體的樣子,就是這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往下逐漸逐漸我們要進入狀況,現在這裏還都是贊頌。我們要認真的去學,從哪裏下手?一定要知道;修治些什麼?一定要清楚、要明白。修是修正,治是對治,有病要對症下藥,這叫治。佛在初學的時候,跟我們沒有兩樣,煩惱習氣深重,他怎樣修正過來的?他是如何對治的?提供我們最好的榜樣。我們看了、我們聽了,要取法他的這個方式,做爲我們自己修行的參考,我們應當依教奉行。

  

  修行的開端,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裏面說得好,一開頭阿難尊者就問這問題,佛給他解答。第一個條件「從明師受戒」,這一句話要用現在的話講,你真正想學,實在說不論是佛法或者是世間法,你要跟一個好老師。「明師」,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好老師。這個明,不是名氣很高、名氣很大,現在人講知名度;知名度高,未必有實學,所以佛說的明師,這個明是光明的明。由此可知,這個老師有智慧、有德行,我們跟一個老師要以這個爲標准,老師要有道德、有學問。我們要細心觀察,他的思想、他的言行、他的生活,他處事待人接物,看清楚了,沒有錯誤,確實是個好老師,爲大衆所贊歎、所尊敬的,我們要聽他的教誨。「從明師受戒」,不是給你授五戒、授菩薩戒,不是這個,這個受戒是你要跟他學習,聽他的教誨,是這個意思。要接受老師的教誡,依教奉行,總得從這裏入門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一八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