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的十方世界。一尊佛的本願如是,一切諸佛的本願亦如是,沒有例外的。我們發大弘誓願,要以佛做榜樣。發願之後,一定要以行填願,要不然這個願不是空的嗎?所以要『如佛往昔修治行』,這個行念去聲,做動詞,念行是名詞,念行是動詞,就是他實際上的行爲。行爲無量無邊,從初發心到等覺菩薩還在修,天天還在修正,到真正圓滿了,一絲毫不善的行爲都沒有了,這成佛了。毫分都不夾雜,成佛了,佛給我們做了好榜樣。你就曉得這個不善的行爲有多少!真正發心修行,都要修無量劫,才能把這些毛病一樣一樣把它治好、把它改正過來。
行爲再多,佛是用歸納的方法,把它歸成叁大類。起心動念、思想見解,意業的行爲,我們現在講心理的行爲;言語,口業的行爲;造作,身業的行爲,無量無邊的行爲,總不出這叁大類,所以用身語意全都包括。我們初學從哪裏學起?說到這個地方,就想起功過格。功過格是個很笨拙的方法,但是給諸位說,是很有效的方法。我們雖然沒有用功過格,也有類似的。淨宗學會成立之後,我們依據經典,把經典裏頭最重要的教誨抄錄下來,編成一個小冊子「淨宗同學修行守則」,等于功過格,也印得不少。哪個同學真正照這個去做,他是真修行。經要讀誦,行依照這些綱領就行,初步!務必要做到、要落實。
我們修行的總綱領五個科目:叁福、六和、叁學、六度、普賢十願。這個好記,日常生活當中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希望不要違背這個綱領,要時時刻刻警覺到。叁福我說過了,如果你要想真正理解,深入義趣,第一福你就要去研究《十善業道經》,第二福你要好好去學《沙彌律儀增注》,第叁福你要認真去學習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把這個根基打下去;然後六和、叁學、六度、十大願王,就容易了。不必找一些專門的經論,專門經論是很多,就在這部《無量壽經》裏面求解就夠了。所以我們修淨土,以《無量壽經》爲主修、主課,以《十善業道經》、《沙彌律儀增注》、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爲助修,正助雙修。把修行守則裏面節錄的經典的教誨完全落實,這就是真修行人,修行功夫哪有不得力的道理?
『光明網中皆演說』,「網」是比喻,比喻佛的願海遍虛空法界。如果你要問,哪一部經典說這個?就是這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古德講,這個經有十種本子;我們平常講,那是龍樹菩薩所講的叁種本子,大本、中本、下本,我們現在讀的這一個是略本。大本經,龍樹菩薩告訴我們,有十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偈,一四天下微塵品,豈不是「光明網中皆演說」?所以這一句就是指的這部經。大本經我們這個世間沒有,中本也沒有,那我們引申的意思來講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教,就是「光明網中」,實在是這樣的,世尊時時刻刻爲我們說。諸佛菩薩真的從初發心到圓成佛道,怎樣修行的?現在你細細看,就在《大藏經》裏頭。最後一首:
【十方境界無有盡,無等無邊各差別,佛無礙力發大光,一切國土皆明顯。】
這是顯示如來不可思議的境界。第一句說『十方境界無有盡』,下面這一句是接著講的,『無等無邊各差別』,這是說的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,統統包括盡了,一個都不漏。衆生無量無邊,尤其是十法界裏面衆生,可以說各個境界都不相同,所以「無等無邊各差別」。這一句爲我們顯示出教化衆生決不是容易事情。諸佛說法,世尊常講契機契理,契理這個話我們好懂,契機難了!我們對于契機這兩個字所了解的有限,爲什麼?聽到這個話,我們想到契機,大概就是想到我們這個世間衆生、這個地球上的衆生,不可能想到虛空法界一切衆生。稍微聰明、心細一點的人,會想到六道衆生,想到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就很少。這個經文裏面告訴我們,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,佛說到了;我們學佛一定要記住,爲什麼?我們將來接引的對象要跟佛一樣。
所以我勸同學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修積點點滴滴的功德都要回向法界衆生。爲什麼要這樣做?拓開自己的心量,恢複自己的本性。我念一句佛號,這一句佛號是爲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念的,不是爲我自己。我今天持戒、布施、供養、忍辱、精進,沒有一樣不是爲虛空法界一切衆生修的;乃至于我們喝一口水、吃一碗飯,也都是爲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,爲什麼?滋養我這個身體,滋養這個身體跟虛空法界一切衆生有什麼關系?有關系!這個身體是爲虛空法界一切衆生服務的,是爲一切衆生修行的,必須把這個工具照顧好,這個工具爲一切衆生服務。哪一樣不是爲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?對上面來講,供養諸佛如來;對下面來講,供養一切衆生,廣修供養!普賢十願裏面講的「廣修供養」,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廣泛的服務。服務裏面的項目無量無邊,不限于某一個項目。誠心誠意盡心盡力,爲盡虛空遍法界衆生服務。怎麼服務法?依教修行就是爲一切衆生服務,給一切衆生做一個好的形象。在各個不同差別的境界裏面,示現一個最好的榜樣,一切衆生都得利益。
『佛無礙力發大光,一切國土皆明顯』,我們依教奉行,自自然然得佛力加持;佛的智慧、神通、威德,這是第叁句。不要以爲我們今天在此地做,做得好也沒人知道,做得不好也沒有人知道,錯了!「一切國土皆明顯」,諸佛如來看見了,法身大士看見了,九法界裏面的神聖、在娑婆世界裏面的,也都看見了;娑婆世界之外的他方諸佛國土,法身菩薩看見,華藏菩薩看見,極樂世界的菩薩看見。我們行善,他看見;我們造惡,他也看見。修行應當斷惡修善,應當轉迷爲悟、轉凡爲聖。偈頌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後面還有一點時間,因爲「同生衆」到這個地方講圓滿了,這是本經這一品裏頭第七個大段「稱揚贊德」,這一分講圓滿了。李長者在《合論》裏頭有一段話,做爲這一段的總結:「普賢菩薩一人獨入十法。」我們在同生衆裏面就有叁大段,第一大段普賢菩薩,第二大段十普菩薩,第叁大段異名菩薩。「普賢衆,一位普周衆行」,菩薩行無量無邊,普賢都周遍了。一切菩薩行,一行普賢菩薩都不缺。普賢行歸納成十大綱領教導我們,這十個綱領跟一般大乘菩薩法有什麼兩樣?你要曉得,境界不一樣,心量不相同。普賢菩薩的心量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所以他禮敬諸佛,那個諸佛是包盡虛空遍法界一切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。未來佛裏頭,不但包括有情衆生,還包括無情衆生,因爲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這是普賢境界。
我們要知道,淨宗法門就是普賢法門,你們看看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在第二品,還是序品,還沒有入正宗,頭一句話「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」,我們就明白了。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世界,所以在《華嚴經》裏面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有道理!魏默深居士把《行願品》裏頭最後這一卷,附在淨土叁經後面,稱爲淨土四經,正確!我們看到他這個作法,肯定!歡喜贊歎,他做得太對了,做得太好了!長者接著說,「海月光衆,但歎佛德」。「與自所入之法相似」,雖然自己有所入之法,各人都有所入之法,所入都相似,所以只歎佛德,不再歎自德。跟我們前面所看到的不一樣,同生衆跟異生衆不一樣。
普賢衆裏面,同生衆十普菩薩第一位,名號上並沒有普,「淨德妙光菩薩」。李長者給我們講,這位菩薩就是「文殊師利菩薩別號」,十普是以他做班首,經典裏面常講的上首,文殊師利菩薩做上首。文殊師利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是「妙德」,所以淨德妙光就是妙德的意思。長者又舉《法華經》裏面,說文殊菩薩「往昔號妙光」,妙德跟妙光意思非常相似,「以德爲光,以能破暗發明故」。現在在普賢衆中表法,表的是「明因果理智萬行圓融」,所以「普賢獨獲十種益者」,說明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;一多自在」,這裏頭的意思很深很廣。末後長者講,「延促自由」,延促是從時間上說的,一剎那可以化爲無量劫,無量劫可以把它縮短爲一剎那,這是自性本具的德能。
你要問,成佛究竟要多長的時間?這個話不能問別人,要問你自己。你自己果然如理如法的修行,時間就縮短。凡夫跟如來實在講就是一念之差,一念覺悟,凡夫就成佛了;一念迷惑,念念迷惑,那你就是搞六道輪回。在一真法界裏頭,如來境界裏頭,爲什麼用「不思議」,我們能體會到嗎?不思議這個名詞,含義很深很深。我們凡夫實在講,對于這句話體會不到,只能夠體會它的粗枝大葉,這是事實。但是這裏頭的精義、精華,我們不能不知道,那就是不可以思,爲什麼?你能夠思想的都是妄念、都是妄想;不可以議。一真法界裏頭,哪有議論?哪有思惟?由此可知,如果我們把議論的念頭、思惟的念頭斷掉,心性的那個境界就會現前,這叫明心見性。明心見性是什麼條件?不可思議!
《六祖壇經》裏頭有,惠明爲了要把衣缽搶回,追六祖;追到的時候,六祖也沒有法子,把衣缽放在一個石頭上,自己躲藏起來。惠明沒有出家之前是將軍,看到衣缽在石頭上,人沒有了,好!衣缽拿來了,結果拿的時候拿不動,他這才知道,立刻他就回頭,他覺悟了。就跟惠能大師說,「我是爲求法來的,不是爲衣缽來的」,衣缽拿不動。六祖一句話把他點醒了。既然求法來的,好,我傳你法,教他:「不思善不思惡,正在這個時候,如何是明上座本來面目?」一句話,他覺悟了。這句話就是不可思議,你只要思想、議論這個念頭放下,當下就是!這句話意思很深、很有味道。我們還落在思、還落在議,永遠不能見性,永遠不曉得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的境界。這一個單元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一八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