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剎土的十方世界。一尊佛的本愿如是,一切诸佛的本愿亦如是,没有例外的。我们发大弘誓愿,要以佛做榜样。发愿之后,一定要以行填愿,要不然这个愿不是空的吗?所以要『如佛往昔修治行』,这个行念去声,做动词,念行是名词,念行是动词,就是他实际上的行为。行为无量无边,从初发心到等觉菩萨还在修,天天还在修正,到真正圆满了,一丝毫不善的行为都没有了,这成佛了。毫分都不夹杂,成佛了,佛给我们做了好榜样。你就晓得这个不善的行为有多少!真正发心修行,都要修无量劫,才能把这些毛病一样一样把它治好、把它改正过来。
行为再多,佛是用归纳的方法,把它归成三大类。起心动念、思想见解,意业的行为,我们现在讲心理的行为;言语,口业的行为;造作,身业的行为,无量无边的行为,总不出这三大类,所以用身语意全都包括。我们初学从哪里学起?说到这个地方,就想起功过格。功过格是个很笨拙的方法,但是给诸位说,是很有效的方法。我们虽然没有用功过格,也有类似的。净宗学会成立之后,我们依据经典,把经典里头最重要的教诲抄录下来,编成一个小册子「净宗同学修行守则」,等于功过格,也印得不少。哪个同学真正照这个去做,他是真修行。经要读诵,行依照这些纲领就行,初步!务必要做到、要落实。
我们修行的总纲领五个科目:三福、六和、三学、六度、普贤十愿。这个好记,日常生活当中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希望不要违背这个纲领,要时时刻刻警觉到。三福我说过了,如果你要想真正理解,深入义趣,第一福你就要去研究《十善业道经》,第二福你要好好去学《沙弥律仪增注》,第三福你要认真去学习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,把这个根基打下去;然后六和、三学、六度、十大愿王,就容易了。不必找一些专门的经论,专门经论是很多,就在这部《无量寿经》里面求解就够了。所以我们修净土,以《无量寿经》为主修、主课,以《十善业道经》、《沙弥律仪增注》、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为助修,正助双修。把修行守则里面节录的经典的教诲完全落实,这就是真修行人,修行功夫哪有不得力的道理?
『光明网中皆演说』,「网」是比喻,比喻佛的愿海遍虚空法界。如果你要问,哪一部经典说这个?就是这部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古德讲,这个经有十种本子;我们平常讲,那是龙树菩萨所讲的三种本子,大本、中本、下本,我们现在读的这一个是略本。大本经,龙树菩萨告诉我们,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,一四天下微尘品,岂不是「光明网中皆演说」?所以这一句就是指的这部经。大本经我们这个世间没有,中本也没有,那我们引申的意思来讲,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教,就是「光明网中」,实在是这样的,世尊时时刻刻为我们说。诸佛菩萨真的从初发心到圆成佛道,怎样修行的?现在你细细看,就在《大藏经》里头。最后一首:
【十方境界无有尽,无等无边各差别,佛无碍力发大光,一切国土皆明显。】
这是显示如来不可思议的境界。第一句说『十方境界无有尽』,下面这一句是接着讲的,『无等无边各差别』,这是说的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剎土,统统包括尽了,一个都不漏。众生无量无边,尤其是十法界里面众生,可以说各个境界都不相同,所以「无等无边各差别」。这一句为我们显示出教化众生决不是容易事情。诸佛说法,世尊常讲契机契理,契理这个话我们好懂,契机难了!我们对于契机这两个字所了解的有限,为什么?听到这个话,我们想到契机,大概就是想到我们这个世间众生、这个地球上的众生,不可能想到虚空法界一切众生。稍微聪明、心细一点的人,会想到六道众生,想到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就很少。这个经文里面告诉我们,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,佛说到了;我们学佛一定要记住,为什么?我们将来接引的对象要跟佛一样。
所以我劝同学,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修积点点滴滴的功德都要回向法界众生。为什么要这样做?拓开自己的心量,恢复自己的本性。我念一句佛号,这一句佛号是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念的,不是为我自己。我今天持戒、布施、供养、忍辱、精进,没有一样不是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修的;乃至于我们喝一口水、吃一碗饭,也都是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,为什么?滋养我这个身体,滋养这个身体跟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有什么关系?有关系!这个身体是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服务的,是为一切众生修行的,必须把这个工具照顾好,这个工具为一切众生服务。哪一样不是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?对上面来讲,供养诸佛如来;对下面来讲,供养一切众生,广修供养!普贤十愿里面讲的「广修供养」,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广泛的服务。服务里面的项目无量无边,不限于某一个项目。诚心诚意尽心尽力,为尽虚空遍法界众生服务。怎么服务法?依教修行就是为一切众生服务,给一切众生做一个好的形象。在各个不同差别的境界里面,示现一个最好的榜样,一切众生都得利益。
『佛无碍力发大光,一切国土皆明显』,我们依教奉行,自自然然得佛力加持;佛的智慧、神通、威德,这是第三句。不要以为我们今天在此地做,做得好也没人知道,做得不好也没有人知道,错了!「一切国土皆明显」,诸佛如来看见了,法身大士看见了,九法界里面的神圣、在娑婆世界里面的,也都看见了;娑婆世界之外的他方诸佛国土,法身菩萨看见,华藏菩萨看见,极乐世界的菩萨看见。我们行善,他看见;我们造恶,他也看见。修行应当断恶修善,应当转迷为悟、转凡为圣。偈颂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后面还有一点时间,因为「同生众」到这个地方讲圆满了,这是本经这一品里头第七个大段「称扬赞德」,这一分讲圆满了。李长者在《合论》里头有一段话,做为这一段的总结:「普贤菩萨一人独入十法。」我们在同生众里面就有三大段,第一大段普贤菩萨,第二大段十普菩萨,第三大段异名菩萨。「普贤众,一位普周众行」,菩萨行无量无边,普贤都周遍了。一切菩萨行,一行普贤菩萨都不缺。普贤行归纳成十大纲领教导我们,这十个纲领跟一般大乘菩萨法有什么两样?你要晓得,境界不一样,心量不相同。普贤菩萨的心量,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,所以他礼敬诸佛,那个诸佛是包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过去佛、现在佛、未来佛。未来佛里头,不但包括有情众生,还包括无情众生,因为「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」,这是普贤境界。
我们要知道,净宗法门就是普贤法门,你们看看《无量寿经》,《无量寿经》在第二品,还是序品,还没有入正宗,头一句话「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」,我们就明白了。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世界,所以在《华严经》里面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有道理!魏默深居士把《行愿品》里头最后这一卷,附在净土三经后面,称为净土四经,正确!我们看到他这个作法,肯定!欢喜赞叹,他做得太对了,做得太好了!长者接着说,「海月光众,但叹佛德」。「与自所入之法相似」,虽然自己有所入之法,各人都有所入之法,所入都相似,所以只叹佛德,不再叹自德。跟我们前面所看到的不一样,同生众跟异生众不一样。
普贤众里面,同生众十普菩萨第一位,名号上并没有普,「净德妙光菩萨」。李长者给我们讲,这位菩萨就是「文殊师利菩萨别号」,十普是以他做班首,经典里面常讲的上首,文殊师利菩萨做上首。文殊师利是梵语,翻成中国意思是「妙德」,所以净德妙光就是妙德的意思。长者又举《法华经》里面,说文殊菩萨「往昔号妙光」,妙德跟妙光意思非常相似,「以德为光,以能破暗发明故」。现在在普贤众中表法,表的是「明因果理智万行圆融」,所以「普贤独获十种益者」,说明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;一多自在」,这里头的意思很深很广。末后长者讲,「延促自由」,延促是从时间上说的,一剎那可以化为无量劫,无量劫可以把它缩短为一剎那,这是自性本具的德能。
你要问,成佛究竟要多长的时间?这个话不能问别人,要问你自己。你自己果然如理如法的修行,时间就缩短。凡夫跟如来实在讲就是一念之差,一念觉悟,凡夫就成佛了;一念迷惑,念念迷惑,那你就是搞六道轮回。在一真法界里头,如来境界里头,为什么用「不思议」,我们能体会到吗?不思议这个名词,含义很深很深。我们凡夫实在讲,对于这句话体会不到,只能够体会它的粗枝大叶,这是事实。但是这里头的精义、精华,我们不能不知道,那就是不可以思,为什么?你能够思想的都是妄念、都是妄想;不可以议。一真法界里头,哪有议论?哪有思惟?由此可知,如果我们把议论的念头、思惟的念头断掉,心性的那个境界就会现前,这叫明心见性。明心见性是什么条件?不可思议!
《六祖坛经》里头有,惠明为了要把衣钵抢回,追六祖;追到的时候,六祖也没有法子,把衣钵放在一个石头上,自己躲藏起来。惠明没有出家之前是将军,看到衣钵在石头上,人没有了,好!衣钵拿来了,结果拿的时候拿不动,他这才知道,立刻他就回头,他觉悟了。就跟惠能大师说,「我是为求法来的,不是为衣钵来的」,衣钵拿不动。六祖一句话把他点醒了。既然求法来的,好,我传你法,教他:「不思善不思恶,正在这个时候,如何是明上座本来面目?」一句话,他觉悟了。这句话就是不可思议,你只要思想、议论这个念头放下,当下就是!这句话意思很深、很有味道。我们还落在思、还落在议,永远不能见性,永远不晓得诸佛如来、法身菩萨的境界。这一个单元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一八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