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陶、經教的互相切磋琢磨,一天都不能放棄。你要不相信試試看,叁天不讀經,你就會大幅度的退轉,你被這個大風大浪卷進去了,這是我們自己修學幾十年當中的經驗。天天不舍棄,天天認真努力的在幹。所以「隨諸衆生入生死」,而不被生死流所吞噬。
『普化衆會令清淨』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我不被他影響,他就會被我影響,一定的道理。佛在經上講「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」,我們要把握著自己,不被境界轉。不被境界轉最重要的方法,初學的人一定要從戒律上下手,嚴持戒律,決定不放松。佛在經教上用比喻說,戒律就好比過河的皮筏。在中國、在印度古時候一定都有,用羊皮吹氣編的一個小工具,用這個浮在水面上渡河。這個皮囊不能有一點點漏縫,有一點漏縫,到河當中它就會沈下去。持戒就像保持你這個浮囊一樣,小心翼翼,嚴守戒律。養成習慣之後,教化衆生,講經說法,接觸群衆,自己心裏頭要有把握,這個時候名聞利養都擺在你面前,稍稍有一念貪著就壞了,你不知不覺就墮落。古聖先賢慈悲到極處,做一個好樣子來給我們看,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,前二十五年沒有侍者,到第二十五年阿難尊者出家,這是他的小堂弟,發心來照顧他,他接受了。你們想想看,曆代的祖師大德都記住佛的話:「以戒爲師,以苦爲師」,他不是不能過好一點的生活,爲什麼要過那麼苦生活?無非是給後學做榜樣:能吃苦就不容易受誘惑。不能受苦,不能過苦日子,很容易受外面境界誘惑,道理在此地。佛教化衆生是離苦得樂,不是教我們學佛最後的結果是離樂得苦,那就錯了,誰願意學!爲什麼祖師要示現這個相?釋迦牟尼佛要示現這個相?這裏頭有大道理在。真正是大慈大悲,幫助後學,給後學做一個好樣子,讓後學在這裏面去思索、去體會。
到自己定力成就,因戒得定。定力是什麼?不受外面境界誘惑,這是定。那個時候你要遵守釋迦牟尼佛在《金剛經》上教須菩提尊者的重要原則:「不取于相,如如不動」,六根可以接觸外面境界,決定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決定不起心動念,這個可以了。這個方法是教老修、教菩薩。示現種種苦行,是教初學。真的是起心動念一舉一動,無不是「普化衆會令清淨」。請看最後一首:
【佛住真如法界藏,無相無形離諸垢,衆生觀見種種身,一切苦難皆消滅。】
這一首偈,清涼大師在前面注解裏面只用了一句話:「依體起用」,我們從這裏面要能體會到體、相、作用是一而叁,叁而一。佛確實他住在『真如法界藏』,『無相無形』當然『離諸垢』,這是講的真如本性,講的是性體。從體起用,這才現相,現相衆生才能看見,『衆生觀見種種身』;「種種身」是什麼?十法界依正莊嚴。身就是相,森羅萬象,是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。真如本性是體,決定沒有相狀,唯有「無相」能現一切相。無相是體,現相是作用,現種種相。『一切苦難皆消滅』,你要真正了解事實真相,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不用說放下,自然就沒有了。一切苦難這就消滅了,爲什麼?妄想分別執著是一切苦難的因,因消滅,果當然不會存在,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。
回過頭來想想我們自己,我們住在哪裏?同學們有沒有認真的去反省過。「住在哪裏」,就是你心裏頭有什麼。六道凡夫住在哪裏?住在煩惱裏面。哪些是煩惱?自私自利、貪瞋癡慢、惡見,佛經裏面講的見思煩惱,你住在這裏頭。起心動念都是貪求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念念不離財色名食睡,你的心住在這裏頭,所以你的心亂了,你的心並不一。這六塵境界,每一個境界都無量無邊,你的心怎麼能定得下來?我們跟佛住的就不一樣,我們學佛要學佛住,佛住真如。真如就是「法界藏」,藏是含藏的意思,法界藏在真如裏頭,這個意思就是真如能現法界。所以說「無相無形」,六祖惠能講的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無相無形就是「本來無一物」,離諸垢就是「何處惹塵埃」,這是惠能大師講的。神秀大師沒有到這個境界,神秀大師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」,要「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」。能大師的那個偈子就是這一句,把這一句做兩句來講。
「衆生觀見種種身」,這個衆生不是我們,是覺悟的衆生,是看出門道的衆生。我們沒有看出來,誰看出來?六祖惠能看出來了,所以他一切苦沒有了,就像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裏面所講的,那個衆生是誰?是觀自在菩薩。觀自在菩薩確實這一首偈他見到,他「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,照見五蘊皆空」,無形無相;「度一切苦厄」,離諸垢,一切苦難皆消滅。這裏面給我們一個訊息,要滅一切苦難,這個地方是滅,消滅,那沒有般若智慧不行。如果不想消滅、不講消滅,講「離」,離不是滅,離是什麼?這一切苦難不起現行,對我不産生障礙,對我沒有影響。那佛就教你另一個方法,哪個方法?《十善業道經》上講的,佛說得好:「菩薩有一法,能離一切世間苦」,能離不是消滅。那是什麼法?「謂晝夜常念善法,思惟善法,觀察善法,不容毫分不善夾雜」,這樣子能離一切世間苦。這個比那個高一等,這個我們學不會,《十善業道經》上佛所講的那個方法,我們可以學,中下根性的人可以學得到;這一句是法身菩薩。我們要知道,可以滅一切世間苦,有理論、有方法,等待我們提升到另一個層次,就能夠學習這個方法,就能夠入這個境界。
「同生衆」第叁個單元,「異名菩薩亦各一法」,第一句:
【複次海月光大明菩薩摩诃薩,得出生菩薩諸地諸波羅蜜教化衆生,及嚴淨一切佛國土方便解脫門。】
「異名」,揀別前面一個單元同名,前面每一位菩薩都有一個普,同名一個普,十普菩薩。這個地方也是同生衆,但是菩薩的名號不一樣,所以稱爲「異名」。雖然各得一法,他是法法圓融。清涼注解說得很好,他說:海月大明菩薩摩诃薩,他的修學法門當中,從總的來說,「成就菩薩四種方便」,這四種方便,第一個是「地位」,一位就是一切位,它這裏出生菩薩諸地,可見得不是單獨一地,第二個是「度行」,第叁個是「調生」,第四個是「嚴剎」。度行就是我們講的六度、十度,或者是「一地一度滿」,或者是「地地諸度滿」。譬如十地菩薩,一般來講,初地布施波羅蜜圓滿,二地是持戒波羅蜜圓滿,叁地是忍辱波羅蜜圓滿,十地配十度,是這個意思。但是這是圓教地上菩薩,他每一度裏頭必定含攝其余的九波羅蜜,少一條,他這一度就不能圓滿。真的是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;一多不二」,顯得《華嚴經》上所講的「行布不礙圓融,圓融不礙行布」。什麼叫行布?一地一度這叫行布,就是它有次第;圓融,是一度就包括一切度,包括諸度,諸波羅蜜。這一句是總,下面九句是別,但是都不出菩薩四種方便。四種方便的目的都是教化衆生。我們先掌握到這個意思,然後我們再來看經文,尤其是我們要如何來學習,這才是重要的。
『海月光大明』,我們先看菩薩的名號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「海」是比喻大、比喻深廣,「月光」是表清涼。佛法裏面講智慧,多半是用日月燈明。「大明」是它的起用,是它的作用;有體有用,名號上顯示體、相、用。『菩薩摩诃薩』,我們知道雖然不是同名,是異名,也是等覺菩薩。他的法門,我們特別要留意,『出生菩薩諸地諸波羅蜜』,我們在這裏頭學十波羅蜜。十波羅蜜就是六波羅蜜展開,我們講六度,《華嚴經》講十度,六度跟十度意思是相同的。後面四度是從「般若波羅蜜」裏頭開出來的,也就是這一條說得特別詳細,說出「方便、願、力、智」。方便波羅蜜、願波羅蜜、力波羅蜜、智波羅蜜,通常這四種都在般若波羅蜜裏頭,般若波羅蜜裏面包含權實二智。如果把它分開來講,般若波羅蜜是實智,後面這四種是權智,就這麼回事情。
所以六度並不少,十度也沒有增加,顯示出行布圓融是同時的,沒有先後。我們在這裏頭要學習的就是行布不礙圓融,圓融不礙行布;在菩薩地位上,它有賓主之分,我們在學習裏面,特別是在應用的方面,也要懂得賓主之分,這樣就對了。布施以布施爲主,布施要如法,不能夠違反法度,法度是戒。布施要有耐心,不能操之過急,那就是忍辱。布施的心念念不斷,布施的行一切隨緣,那就是有精進波羅蜜的意思。其余我就不再細說,諸位就應該能夠體會到。一個波羅蜜裏頭決定具足一切波羅蜜。論到守法守規矩,那就是以持戒波羅蜜爲主,決定也是圓融一切波羅蜜。
作用在哪裏?「教化衆生,嚴淨國土」。這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弘護正法,弘護正法決定離不開四攝六度,在此地講四攝十波羅蜜。所以護法的工作要做得圓滿,一定是先從弘法下手。弘法有相當成就,一切通達,從弘法退下來做護法的工作。這就好比我們講席裏頭也常用這個比喻來說,辦教育,辦教育是護法。辦個學校,主要護法的人是校長,做校長的人最好從前是當教員,教員做得很久,資格很深,從教員退出來的時候,就當校長去。這個校長一定是好校長,爲什麼?他有教學經驗,他對于教學這兩方面,老師跟學生,了解得非常清楚,他護持會周到,這個教育會辦得很成功。如果這個校長對于上課的這些老師、學校這些學生,一無所知,他辦這個學校當然就有困難,他許許多多想法看法、作法,他的政策方針就不切實際,哪裏能收到教學的成就?
所以古大德常講,護法的是什麼人?諸佛菩薩,再來人!他們是寺院庵堂裏面的方丈住持、綱領執事;修學佛法的是哪些人?是一般初出家的清衆。所以方丈住持是校長,他可以不上課,他內行,他懂得此時此地衆生的根性。這就是他懂得觀機,人、時、地這叁種時節因緣,他都清楚、他都明了。所以他就曉得在世尊這一切經論當中,應當選擇哪幾部做爲這個道場主修的課程,再選哪幾部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一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