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你知道它是夢境。
但是我們現在就差這一著,不曉得我們現前境界是夢幻泡影,我們對于眼前的境界依舊是妄想分別執著,入不了佛境界,得不到大自在,得不到諸佛威神加持。佛教導我們「應作如是觀」,我們也聽得很熟,但是沒有落實。可能偶爾很短暫的落實一下,境界現前又忘掉了。這叫凡夫,這叫功夫不得力。功夫真正得力、真正落實,你就不會被境界所轉,你絕對能夠「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」。對上面說,你確確實實常隨佛學,菩薩在此地「隨逐如來」就是常隨佛學,自然是普賢十願,這不難了。那叫什麼?看破。
我們今天爲什麼放不下,爲什麼做不到?沒有看破。佛是教給我們了,落實才真正看破,落實在放下。果然放下了,你隨逐如來觀察又深一層了。所以放下幫助你看破,看破又幫助你放下,菩薩修行沒有別的。所以章嘉大師頭一天就把這個方法教給我了。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,就是看破放下、放下看破相輔相成,功夫不能間斷,你就能夠精進不懈,你的境界當然不斷向上提升。功夫初得力的時候,你明顯的覺察一年一年不一樣,年年境界不相同。從什麼地方明顯覺察到?從讀經。同樣這一部經,今年再讀,比去年就明了更多一些。如果你要是講這部經,那就更明顯,你第二遍講的跟第一遍一定不一樣,有很大的進步;第叁遍講比第二遍又進步,遍遍不相同。初學的同學要注意,你初學講經的時候要做講稿、要做准備,第二次講不能用頭一次那個講稿。爲什麼?你沒有進步。你要重新做講稿,重新去准備,決定超過前面。這個工作至少要延續五年到十年,相當辛苦,這是古往今來那些成就的人必經的道路。我們想偷個懶,那你就放逸、懈怠、懶散,你不會有進步,很可能你就退轉,那就非常可惜。古今中外,說老實話,沒有例外的。
我們跟一個老師學經教,李炳南老居士那個時候教導我們,學生將近有叁十人,到今天剩十個都不到。那些同學到哪裏去?退轉了。爲什麼退轉?不進則退。所以你們許多人知道我非常感謝韓館長,我這個不退轉是她幫助的,要沒有她的幫助,早就退掉了。爲什麼?沒有講臺給你講,你就退轉了;如果這個講臺常常中斷,你也不會有進步。所以我跟同學們說過,一個星期至少不能少過兩次,你才能保得住。如果每個星期你能講叁次四次,你會有進步,會有明顯的進步。講臺不能中斷。我到了這個年齡,在講臺上已經四十多年,我還發心每天講四個小時,一年講滿叁百天,境界不一樣。你們同學如果仔細的聽我講經,常聽經的,你一定會發現月月不一樣,每個月的境界都不相同,這才能進步。你要不認真,你要不努力,怎麼行?講經沒有聽衆,不怕,現在你可以買一個小的攝像機擺在你面前,你把它接到電視螢幕上自己講自己聽,不一定要有聽衆。而實際上,沒有人聽,有鬼神聽,你多供一些鬼神的牌位。古時候道生法師講經沒有聽衆,他對石頭講,所謂「生公說法,頑石點頭」;人不聽,排一些石頭來聽。我們可以排一些座位,座位上供上牌位,有什麼不好?一樣非常認真,絕不含糊,做充分准備,這樣學才能學得出來。
所以現在科技發達,比起我們從前學習真的方便太多了。我那個時候學講經前二十年都沒有這些設備,大概到十年才看到有錄音機,很笨重,圓盤式的;那個時候價錢都很高,我們聽衆同修有,我講經他們帶來錄,這我看到的。我們在臺北景美「華藏圖書館」成立,這才有電視;那是美國紐約那邊同修送了這一套機器來,我們就做了個視聽圖書館。這是臺灣用電視、用錄音錄像我們是開端,我們永遠都沒有中斷過。弘法雖然沒有間斷,我們的福報還是不足,過去生中沒有修福,所以在硬體設備這一方面永遠都是落後。當然這也關系到大衆的福報,大衆沒有福分。護法是有一些很熱心,不是一心一意來護持。請法師講經,好事情,都願意做。我在一九七七年開始每一年都回到香港來講一個月,這一邊同修們邀請,但是始終沒有一個護法發心在這裏建一個講堂;到去年我們遇到陳老居士,他發心供養我們這個講堂。原本我們也想設立香港淨宗學會,但是這個名義已經有人注冊,我們只好改個名稱,改成「佛陀教育協會」,這樣可以長時間在這個地方講經、上課。由于現在網路方便,我們這個網路還算不錯,新加坡、澳洲、美國收看都還很清楚。那邊的同修打電話告訴我,我也常常詢問。現在換成寬頻道,方便太多了。
所以常隨佛學,才能得到佛菩薩的加持,你才能觀察到甚深法界藏。也就是說,在一切事物當中,你都能觀察到性體,我們常講的任何一法、任何一物,佛教是用法來作代名詞;小到微塵、毛孔,大到諸佛剎土、虛空法界都用這一個「法」作代名詞。一一法中,我們在相上能見性,在事上能明理;在因上能看到果,在果上能夠看到因,這就叫「觀察甚深廣大法界藏」。這種觀察開始學的時候是要作意,也就是我們一般人講做觀想,純熟之後就不必了,完全回歸到自然。法身大士完全是自然的,絲毫無須作意。我們知道阿羅漢、辟支佛還作意,權教菩薩有作意的,比這個更高層次不需要了。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,一切時一切處,事事物物應作如是觀。
諸位同學,請看「同生衆十普菩薩」長行第七句:
【普覺悅意聲菩薩摩诃薩,得親近承事一切諸佛供養藏解脫門。】
這個也是弘護裏面非常重要的一個科目,「廣修供養」。清涼大師注解,「佛昔行因」,這是講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,「無佛不供」,這句話裏面包含著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,真的是廣修供養,現在他示現成佛了,「無衆不歸」,這結的緣廣,「猶如百川,馳流趣海」,末後這兩句是比喻。所以廣修供養非常重要,法供養重要,財供養也重要。往年我在臺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學教,老師對于供衆結法緣非常重視,特別囑咐我們這些學經教的學生,常常說:「你們要跟大衆結法緣;如果不結法緣,不懂得結法緣,你將來經教學得很好,說法感動得天花亂墜,沒有人聽。」什麼原因?沒有緣。這就是佛家常講「佛不度無緣之人」,這句話裏面的深意就是教你,你想成佛,要想廣度衆生,你要跟衆生結緣。不結緣怎麼行?所以結緣,法緣才殊勝,將來成佛的時候法緣就更殊勝了。
結緣這個事情,普賢菩薩十願第叁願就教我們,你說這個多重要。第一個「禮敬諸佛」,第二「稱贊如來」,第叁「廣修供養」。普賢十願就是十個科目,我們如何去學習?跟大衆結緣怎麼結法?老師講經,我們這些學生在老師沒有升座之前,我們都做接待的工作,招呼、照顧這些聽經聽衆,給他們安排座位,帶領他們進講堂,給他們拿這些書本;今天講到什麼地方指給他看讓他好找,讓他歡歡喜喜坐在那裏聽經。我們做這些服務工作,這跟他結法緣。另外老師還說,如果有能力的話,常常買一些小點心來供養大家。我們那個時候自己生活很艱難,容易辦,買一包花生,一個人一粒,我們才恍然大悟,這個可以做得到。這不是叫我們天天做,偶爾你手頭上方便一點,買一點吃的東西分給大家,來聽經的人在門口一個人一粒花生米,禮物雖然很輕,情義到了。我們這些同學們于是就學會了。有一些老居士,我們同學當中年歲最大的林看治居士,那個時候她六十歲了,有福報,所以這些物質上供養她最多;果然沒錯,到以後學成之後,她到任何地方去講經,法緣最殊勝。講得並不是很好,法緣殊勝。所以李老師常常用她來做比喻提醒我們,結法緣重要!
結法緣,『普覺悅意聲』菩薩教我們廣修供養。菩薩的德號很有意思,法緣要不殊勝,哪來那麼多「悅意聲」?所以做人要懂這個原則,處處方便別人,你自自然然得一切大衆的愛戴。處處方便別人這裏頭有個重要的因素,處處要修忍讓;就是普賢菩薩後面有一句「恒順衆生」。如果不能放下自己的分別執著,這一條做不到。要隨順別人,自己沒有成見,別人做的事情做得不怎麼樣,只要沒有大的錯誤,都可以隨順。如果這個錯誤影響很大,那我們一定要說;沒有很大的影響,得過且過。影響決定是對于大衆的,不是對于我自己;是對整個佛法,不是我個人利害的。個人利害得失要放下,時時刻刻照顧大衆。我們學佛的人,雖然古人講身在山林,但是對于社會的安定、社會的和平、社會的繁榮興旺,不能說置之不問,那不可以;佛法要幫助一切衆生離苦得樂,那豈不是把學佛的目標都放棄掉了嗎?所以我們自自然然有這一份責任,維護社會的安定和平、繁榮興旺。
每天教學上課,幫助有緣的同學,他願意來聽經的,我們這個講堂沒有招生,只是發個消息,什麼時候這個地方講經,講什麼經,歡迎大衆有興趣來共同學習。只是把這個訊息發出去,所以來的都是有緣的同學。不但法師、護法要跟大衆結緣,同參道友你要懂得這個道理,學菩薩這一句經文,也要落實到自己日常生活當中,懂得與一切衆生結善緣。首先要懂得跟家人結緣,一家和睦。這個我們從前曾經詳細說過四攝法,如何把四攝六度落實到自己日常生活當中、工作當中、處事待人接物交友之中?懂得布施、供養、結緣。不但在佛法,世法也一樣,你從事于任何一個行業,我們中國人諺語上說你的貴人多,幫助你的人多,成就你的人多,這個人人緣好,在佛法裏面講法緣好。你不懂得結緣怎麼行?菩薩德號裏面,我們能夠看得出含攝著四攝法: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,才能真正成就「普覺悅意聲」。
他所修學的法門『親近承事一切諸佛』,此地講的一切諸佛是叁世諸佛。過去佛、現在佛,佛在經上給我們介紹的我們知道,但是過去佛跟現在佛都不在我們這個世間。現在佛他方世界,像世尊給我們介紹的,東方琉璃世界藥師如來是現在佛,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現在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0八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