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0一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聽信國主之言,這個國家領導人向人民說,外國人怎麼不好,怎麼欺負我們,我們相信,聽他一面之詞。他不高興的事情來告訴我們,于是國與國之間産生誤會,發生戰爭。現在要發動戰爭不太容易,什麼原因?資訊發達,全世界哪個地方小小一點事情,我們人人都知道;換句話說,用過去那種蒙蔽之詞很難收到效果。所以「所敬各異」,我們中國人相信自己國家的領袖、領導人,日本人相信他們的天皇,由于國土不同,所敬的就不一樣。

  

  中國這個地區,佛教傳來很久了,大家都敬佛;中東這個地區,信仰伊斯蘭教,尊敬阿拉;西方國家信天主教、基督教,敬重耶稣,敬重上帝,所敬不同。現在交通便捷、資訊發達,從前距離很遠,現在已經不覺得了。在一百年前,從上海到香港不容易,最方便的是走海路,那個時候的船只大概也要十天、半個月才能到達。船是叁桅的帆船,輪船不多。從陸地交通更困難,一百年前,公路還沒有,這樣的長途旅行,一般是走路、騎馬,遇到有河流水路的時候,再坐風船。從路上走,從上海到香港來,大概要花一個月的時間。哪裏像現在這麼方便,兩叁個小時就到了。地球縮小了,人與人的關系愈來愈密切,現在才講多元文化。我們大家都生活在這個地球上,地球是我們居住在地球上一切衆生共同的家園,不可以有獨占的這個思想。你有獨占,別人也想獨占,天災人禍就不能避免。所以現在一定要把心量拓開,我要過安定幸福美滿的生活,一定要想到居住在地球上的一切衆生。我說一切衆生,不是說一切人,包括所有動物、植物,它在地球上生長,它就有它的權利。我們現在講「人權」,畜生也有權,鳥獸也有權,花草樹木也有權,你不能夠侵犯它的權利。

  

  我們要把人權這個思想發揚光大,動物它有權,蚊蟲它有權,螞蟻它有權,只要它在這個地球上生長,一定有作用。科學家懂得,它來維系地球上的生態平衡。天生萬物都有用,不是沒有用的。中國人講「天生萬物」,我們學佛的人懂得了,所有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如來變現的,都是普賢菩薩現身的。他現身來幹什麼?幫助我們覺悟。幫助誰覺悟?在這個經上講,幫助善財覺悟的。善財是我的代表,所以是幫助我覺悟,我在這個地方明白過來了。你要覺悟了之後,所有一切的變現是幫助你覺悟的。這個意思很深很深,誰能肯定?善財童子肯定,諸佛如來肯定,法身菩薩肯定。九法界的有情是自性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我們自己身亦複如是。我覺悟了,我也貢獻我這個身相、貢獻這個色相,幫助別人覺悟。

  

  所以學習、成就都是相互的,彼此之間有密切的關聯。上與諸佛如來,下與一切衆生,實在講是一體,虛空法界、剎土衆生原本一體,不覺悟怎麼行?不覺悟,永遠隨順煩惱習氣,過無量無邊苦難的生活。不但六道是因緣果報,四聖法界也不例外,總不出因果的定律。我們什麼時候能搞清楚,什麼時候能真正覺悟?真正覺悟之後,絕對不會管別人。別人不了解我,別人不認識我,自然會産生誤會,甚至于侮辱陷害,這是自然的;我現在學佛,逐漸明白了,我認識他了,他跟我是一體。原本我跟他在同樣境界裏面,別人誤會我,我會難過;別人陷害我,我會報複;別人侮辱我,我會懷恨在心,現在對于事實真相逐漸明白了,不但這種錯誤的行爲沒有了,這個錯誤的念頭都沒有了。那麼生的是什麼心?跟諸佛菩薩一樣,生憐憫心、生慈悲心,像諸佛菩薩對我們自己一樣的慈悲。我用這個慈悲對一切衆生,我尊重他,我真的愛護他,全心全力的幫助他。

  

  但是世間一般人,能入佛境界的不多。學佛的人雖然很多,幾個人學《華嚴經》?學《華嚴經》的人,幾個人入華嚴境界、入普賢境界?我們現在念的這段經文是普賢菩薩境界。不入普賢境界,還是凡夫,你在這個世間跟社會大衆相處,你的心不平。功夫是什麼?功夫是心平了。理、事搞清楚搞明白了,叫看破。真的看破了,把從前那些錯誤,自私自利、貪瞋癡慢、嫉妒報複全都放下,過正常的生活。我們活在這個世間就不一樣,就跟佛菩薩一樣;佛菩薩乘願再來,我們就乘願再來。我們是什麼?把業力轉變成願力,我今天會很認真的給一切社會大衆做正面的好榜樣,這就是示現。衆生不孝,我要做孝子賢孫的樣子給衆生看;衆生不尊重老師,我要做一個好學生的榜樣,尊師重道,做給大家看。現在社會許多人忘恩負義,我要做出一個知恩報恩的樣子。

  

  我來這個世間幹什麼?就是來表演,就是來做樣子給人看的。自己呢?自己沒事了,自己一心一意修清淨心。對自己來講,就是修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;對一些大衆來講,就是做種種示現,時時刻刻都在表演。沒有人看到,還在表演,表演給鬼神看。你要記住,我生活在這個世間,不是爲人道,是爲九法界衆生,我做的樣子是給九法界衆生看的;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點點滴滴都是模範、都是典型,這就是現在所講的多元文化,多元文化的教學。

  

  所以這個法門,『演說遍一切國土不可思議數差別名』。娑婆世界,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」,教學,名詞術語非常重要。世尊當年在世,講經叁百余會,說法四十九年,建立了不少名詞術語,「差別名」。《教乘法數》、《叁藏法數》都是講的名詞術語,名詞術語是爲了教學方便,也是教學的工具、教學的手段,這是不能缺少的。我們看世間法,世間每一個行業都有他們自己行業裏面的術語,無一不是爲方便,這個意思我們要懂得。尤其有一些術語、名相裏面,含義很深、含義很廣,如果不細心留意,我們很難得到真實利益,這就是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。所以要曉得,法相名詞無一不是顯示如來真實義。

  

  

  

  同生衆,普賢菩薩別顯十門,第六句:

  

  【有解脫門,名一切微塵中悉現無邊諸菩薩神通境界。】

  

  清涼大師注解,「塵中現身,說菩薩行境」。這一樁事,確確實實不是我們凡夫境界。我們凡夫在一微塵當中,很難開悟,這是事實,原因都在煩惱習氣太重。普賢教化衆生的對象,是法身菩薩;法身菩薩裏面還有真正的對象,是地上菩薩。我們在這部大經裏面讀到,「十地菩薩,初後不離念佛」,我們都知道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幾個人聽普賢菩薩的話真正死心塌地念佛求生淨土?很少!不但我們六道裏面不多,四聖法界,就是在華藏世界也並不是很多。華藏世界登地的菩薩就接受了,爲什麼?智慧開了,他真正知道這一個功德利益不可思議,所以地上菩薩,「初」是初地,「後」是等覺,「初後不離念佛」。我們才曉得,華藏世界地上菩薩沒有一個不是念佛求生淨土的。他沒有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帶著說的,那連我們都包括。

  

  我們也常常讀《普賢行願品》,清朝魏源居士將《行願品》附在淨土叁經後面,稱爲淨土四經。印光大師將《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,節錄下來附在淨土四經後面,成爲五經。我們仔細觀察,五經一論,淨宗的典籍完美。于是我們修淨土的人,沒有不讀《行願品》的,但是幾個人能夠理解《行願品》?《行願品》的境界太殊勝了。幾個人能夠修《普賢行願品》?那就難了。普賢行跟諸大菩薩行不一樣在哪個地方?在用心不一樣。禮敬、稱贊、供養,諸菩薩也修,但是那個心不相同;普賢菩薩的心就是佛心,我們把它歸納爲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、慈悲心。用這個心來修禮敬,這是普賢行;用這個心修稱贊,是普賢行;修供養,是普賢行;用這個心念阿彌陀佛,是普賢行。

  

  《無量壽經》一開端就講得很好:「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」。普賢大士之德,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;大士德行的綱領,就是十大願王。十大願王不是念念,是要真正去落實。要想真正落實,心不真誠沒有法子落實。我們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還有虛僞,這怎麼行!我們在一切人事物環境裏面,依舊被汙染。怎麼被汙染?你還有好惡,喜歡的、順自己意思的,你生歡喜心;違逆自己意思的,你感覺得難受,這被汙染了,不清淨了。不能在一切境界當中保持清淨平等,這不是普賢行。普賢行決定是具足大菩提心,不是用妄心。你日常生活、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用菩提心、用真心,不是用妄心,你的一切造作點點滴滴,無一不是普賢行,普賢行從這個地方來說。我們在初學,沒有走路,先要研究地圖來認識路,路都不認識,你走到哪裏去?我們現在沒走路,讀經再研究討論是在認識地圖、認路。總是先認路,然後再上路,路都不認識,你往哪裏上?由此可知,我學佛五十年,總結大乘經教,用最簡單的話、最少的文字說出來,釋迦牟尼佛、一切諸佛菩薩教我們什麼?我寫了這二十個字。不但釋迦牟尼佛這樣教我們,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真的是異口同音。

  

  在前面這一門當中,我們看到的是多元文化的教學,我們明了「方便有多門」;教學的方法不一樣,儀式不一樣,但是理是一個。理是什麼?用最簡單的話來說,教我們做好人,教我們敬愛一切人、一切衆生,這個道理相同。從哪裏下手?無一不是教我們愛父母、敬師長,孝親尊師。世間所有宗教,基本教義完全相同,從這個地方發展「仁慈博愛」。教學最後的目標,都是幫助一切衆生離苦得樂。我們在普賢這一章經裏面看到,這一句尤其難得,佛用六塵作教具,這是我們今天講高度的藝術。我們心目當中高度藝術,還達不到普賢菩薩這個境界,人家才真正叫高,我們現在世間這個高度藝術跟他一比,那是小巫見大巫。他高到什麼程度?「一切微塵中,都示現諸佛菩薩神通境界」,神通境界就是通常我們講,菩薩修行的境界。我們有沒有能發心?有沒有能夠體會到?有沒有能夠認識到?從這一句經文當中,如果是個有心人、是個細心人,確確實實學了之後,對于萬事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0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