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十卷)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做種種示現,他們表演給我們看。實在講如何能把佛法發揚光大,令一切衆生歡喜接受?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這是最好的劇本,可以把它搬上舞臺,把它做成電視連續劇,把它拍成電影,沒有一個不喜歡,沒有一個不愛好,善巧方便利益一切衆生。

  可是要做這樁事情,實在講是應當要向這個方向去發展,編劇的人、導演的人、演員先要到講堂來上課,我們把這個經從頭到尾統統講清楚、講明白,大家都發心作地藏菩薩,大家都發心來建立地藏的事業,然後這個片子一定成功,才能拍得成功。現在也有一些佛教的這些電影、連續劇,我看看都不甚理想。什麼原因?導演、演員不懂佛法,所以這個效果當然就差很多了。一定要演員、導演真正懂得教義,深解義趣,他們寫的劇本,演練的技巧,才能展現出高度的智慧,才能真正做到善巧方便。我們有這個心,也有這個願,緣不具足。今天沒有一批這些電影、電視的演員、導演來跟到我們一起來學佛,現在還做不到這個。如果有這麼一批人,因緣成熟了,衆生有大福報,全世界的衆生都有大福報,整部的《華嚴經》都可以搬上舞臺。《華嚴經》我們雖然沒有講多少,才講一點點,你們聽起來都很有味道,樣樣都可以搬上舞臺,在日常生活當中,樣樣都是我們在生活當中做出榜樣。所以學佛菩薩就是學表演,我們沒有走上這些演員的舞臺,我們今天在這個社會舞臺當中。要懂得自己怎麼好,怎樣把這出戲演好,讓這一些未解脫的衆生,看到這出戲他能有感悟,他會感動,他會覺悟,就達到弘法利生的目的了。

  我們看看佛憂念的是什麼?我們今天憂念的是什麼?我們憂念的,錯了,假的。我們憂念的是自己一身,身家性命,假的,不是真的。身是無常的,身外之物更是不可得,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,明了事實真相。諸佛菩薩一切真實,我們要深信不已,認真的學習,依教奉行。再看後面這一句:

  【汝既畢是往願,累劫重誓,廣度罪輩,吾複何慮。】

  世尊聽到地藏菩薩的報告,也非常歡喜,說你既然“畢是往願”,地藏菩薩發度衆生的願不是在今天,無量劫前他就發了這個願,生生世世實踐他的願望,而且多次重發。像我們每天念四弘誓願,“衆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”,我們是天天念四弘誓願,不是發,如果真發了,那還得了?這個願如果真發了,你就不是凡夫。不是凡夫,是什麼?你是發心住的菩薩。我們看看《華嚴經》上所講發心住的菩薩是什麼地位?圓教初住;你已經超越六道、超越十法界,四弘誓願真發了,就超越。不但不在六道裏面,你也不在十法界裏面,一發就超越了。天天念,不行,念不能超越,要真發。我們仔細觀察,四弘誓願是不是地藏本願?是,一點都不錯。今天在忉利天宮地藏菩藏又發願,接受世尊的付托,幫助這些苦難的衆生。世尊在此地,說這個話也是贊歎他。“累劫重誓”,這個字念“ㄓㄨㄥˋ” 行,念“ㄔㄨㄥˊ”也行,都講得通。“ㄓㄨㄥˋ”是他發的誓願很重,“ㄔㄨㄥˊ” 是他多次發這個誓願,兩種讀音,兩種意思都講得通。佛看到他們直下承當,也就很安慰了,沒有再顧慮、沒有再牽挂了。

  其實全是表演給我們看的,諸位要曉得,釋迦牟尼佛也化身作地藏菩薩。爲什麼不用佛身來出現在這世間,繼續給我們說法?不行,這些衆生性識無定。如果要看佛久住世間,諸位要曉得,衆生懈怠、懶散;不要緊,今天不聽經,明天他還講,今年不學,過兩年再學不遲,他老在講。如果說是佛馬上要滅度,這下慌張,趕快學,不學,機會沒有了,他就緊張了。所以佛示現滅度、示現住世,都是善巧方便,我們懂這個意思。求學亦複如是。我過去在臺中求學,時間短,我得的利益比一般同學多。什麼原因?我們是外地去的,到臺中作客,時間很短,趕快學,認真的學,不定那一天機會沒有了。住在臺中市的人,他沒有這個觀念,李老師常住在臺中市,今年不成,還有明年,明年不成,還有後年。那個心永遠是懶散的,一直到李老師往生了,也沒學成。李老師在臺中住了叁十八年,這心情不一樣。我們作客,這個心情是很緊張的,是要把這個機會好好的抓住,知道機會一失掉就不容易再得到。佛菩薩出現在這個世間,以佛的身分出現也是這個意思,不能常住;常住,衆生往後就懈怠,佛的教學就不靈了,所以不能示現常住。

  請看底下這一段經文,這一段經文世尊跟地藏菩薩一問一答,旁邊又插了一位菩薩進來。

  【說是語時,會中有一菩薩摩诃薩。】

  這些菩薩都是等覺菩薩,都不是普通菩薩。

  【名定自在王。】

  從他這名號,我們就曉得,他在禅定裏面得大自在。佛法裏面常講“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”。

  【白佛言,世尊。地藏菩薩累劫已來,各發何願,今蒙世尊殷勤贊歎,唯願世尊,略而說之。】

  世尊在大會裏面贊歎地藏菩薩,定自在王菩薩哪有不清楚的道理,明知故問。因爲他知道,這一會集結的經藏一定會傳之久遠,沒有參加這一會的人,看到釋迦牟尼佛對菩薩的態度、對菩薩的贊歎,總不免疑惑。菩薩究竟有哪些願、哪些德行?值得世尊這樣的贊歎。可是不參加法會的人到哪裏去問?以後縱然得知這些訊息,沒地方問。定自在王菩薩慈悲,他知道,他代我們發問,讓世尊來給我們說明,斷除我們的疑惑。所以這種發問在佛經裏面叫利樂有情問,也是值得我們學習。我們有的時候自己沒有疑惑,但是想到別人有疑惑也要發問。尤其是現代,我們利用科技的方法,講經、講演都錄像、錄音流通,所以觀聽不一定是在現場,可能現場以外觀聽的人更多,無法統計。他們有疑問到哪裏去問?所以利樂有情的發問,我們應當要學習。請看經文。

  【爾時世尊,告定自在王菩薩,谛聽谛聽,善思念之。吾當爲汝,分別解說。】

  菩薩發問,世尊一定解答,而且世尊知道,這個解答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無量無邊,沒在現場的大衆。在未開示之前,這幾句話誡勸菩薩,實在講就是誡勸我們現前大衆,要“谛聽谛聽,善思念之”,這八個字重要。我們能不能聽懂佛的意思,關鍵就在這八個字。開經偈裏面所說,“願解如來真實義”,如果沒有這八個字,你就很難解如來真實義。谛是什麼?“谛”是真誠,用真誠心來聽。什麼叫真誠?離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這叫谛聽;換句話說,聽法的時候心裏頭不許可有一個妄念,這叫谛聽。“善思念之”,善思就是悟處,聽了之後有悟處,我們佛家講開悟,聞法開悟。谛聽才能開悟,悟了之後要念之,念是行,念茲在茲,八個字裏面信、願、行都包括,都在其中了。這是聞法必須要具備的心態,沒有這個心,沒有這種態度,那真所謂是聞所未聞,聞而無聞。這個聞法等于沒有聽到,那就空過了。

  【乃往過去,無量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說劫。】

  這是先說地藏菩薩往昔之事,爲我們介紹這尊菩薩,讓我們認識地藏菩薩、了解地藏菩薩,然後我們才相信他,我們才願意跟他學習。這是要說明地藏菩薩過去修學的因緣,無量劫中地藏菩薩的事迹永遠說不盡,只能在這一切事迹裏面略舉幾個例子。這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,地藏菩薩最初發心的一個例子,這個時間太久太久了,我們今天習慣上講天文數字。

  【爾時有佛。】

  在那個時代,這久遠劫之前,那個時代有一尊佛。

  【號一切智成就如來。應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禦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。】

  這十個稱號,在佛家說是諸佛的通號,這十個稱號顯示佛果地上的智慧德能。成了佛這是證果,智慧德能無量無邊,也是稱贊宣說不盡。佛將果地上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歸納十大類,用這十個稱號來表示。這十個稱號,我們略略的說一說。“一切智成就”是佛的別號,一切智慧成就了。從“如來”往下這十個是通號,每一尊佛都有這十個名號,這是諸位同修要記住、要曉得,不要産生誤會。因爲有很多人說是佛,哪個佛最大?如來佛最大。這都是一個錯誤的觀念,小說看多了,孫悟空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。每一尊佛都稱如來,所以如來是通號。

  “如來”怎麼講法?最簡單一個說法,今佛如古佛之再來,所以叫如來。佛佛道同,成了佛樣樣都平等,完全相同。菩薩跟菩薩不見得相同,不會完全相同,佛跟佛是完全相同,所以說是今佛就如古佛再來。那個意思要說深一點,《金剛經》上有一個解釋,“如來者,諸法如義”,這個解釋好。諸法如義,這個如是什麼?如就是真如本性。所有一切諸法跟真如本性統統相應,這叫如來,這個意思說得非常非常的圓滿,從理上講。說如古佛之再來是從事上講;其余意思還很多,我們就省略了。

  “應供”,供是供養。佛是一切人中,真實究竟圓滿的善人,究竟圓滿大智慧、大德能之人,是我們的好榜樣、好老師,應當接受我們供養;我們供養他,這有福報。所以應供,應當接受人天的供養。

  第叁個通號,“正遍知”。知是無所不知,遍是普遍,沒有一樣他不知道。不但遍知,而且正確的遍知,他所知道的沒有絲毫錯誤。佛所講的一切經法,哪裏會有錯誤?如果要有錯誤,大概都是被後人依自己的意思改動,那就産生錯誤了。所以經典流傳到今天,幾千年來通過翻譯,古時候手抄本難免沒有抄錯的字,難免沒有漏脫的句子,我們現在從事這個工作都知道,很困難的事情。縱然發現到經典裏面這個字可能不太對,有錯誤,這個地方有問題,決定不能改動。如果你發現了,可以注在旁邊,用小注注在旁邊,原文不能更動。什麼道理?我覺得這裏不對我改一下,你覺得那裏不對也改一下,那好了,再過個幾十年,這個經典面目全非,簡直就不能讀了。所以縱然有錯誤,不可以改,注明。古來大德這個樣子就做得很好,他們發現有錯字,這個字可能是什麼樣的字,或者應當做什麼樣的字,他注在旁邊,不改動本文,使原來的面目永遠保持下去,利益後學。這是對曆史、對衆生負責…
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十卷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