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任的作法,我們應當要學習。這是正遍知。
世間人一般宗教徒贊美上帝全知全能,正遍知就是全知全能。實在講,上帝並不是全知全能,佛才是全知全能。佛是誰?佛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本性,我們自己的真心本性是真正的全知全能。因爲盡虛空、遍法界都是心性變現出來的,它哪有不知、哪有不能?所以這是很合理的說法。如果我們自己心性完全透露出來了,完全顯示出來了,對于整個的宇宙過去、未來,確確實實是正遍知,這不是假的。
“明行足”,足是圓滿,明是代表智慧,行是代表修學;兩樣都圓滿,這是用佛法名詞來講,性修圓滿。明是自性的般若智慧,性德;行是修德。沒有圓滿的時候稱菩薩,圓滿就稱佛。也可以看作解行的圓滿,明是解,行是修行,解行的圓滿。
“善逝”,這一句就是大乘經上常講的“無住涅槃”。無住涅槃確實是善逝,爲什麼?他這個善,不住生死,不住涅槃,這才叫善。凡夫住生死,不善;死了再投胎,不善。二乘住涅槃,也不善,墮無爲坑,不起作用。佛與大菩薩,善,生死、涅槃兩邊不住,這才真正叫善逝。不住涅槃,所以他隨類化身,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現什麼身。不住生死,雖度衆生,雖然化現種種身度一切衆生,一塵不染,心裏面幹幹淨淨,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;也就是講不但是于事相上不執著,心理上都不落痕迹,這就是不住生死。諸位要知道,不住生死就是住涅槃,不住涅槃就是住生死。他兩邊都不住,兩邊圓融,真正叫大涅槃,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大涅槃;大涅槃是生死、涅槃兩邊都不住。
“世間解”,世間,規模小的是六道,再擴展一點的是十法界,再放大一點的,世出世間,就盡虛空、遍法界,佛都知道,沒有一樣他不了解,所以稱之爲世間解。“無上士”,士,現在人講知識分子,古時候講讀書人,讀書明理。讀書人裏面最高、最上,沒有比他更高、更上,今天講知識分子裏,他是達到登峰造極,沒有比他更高了。
“調禦丈夫”,這名號是從他教化衆生善巧方便上建立。佛有智慧、有能力、有善巧,能調伏衆生的心,能幫助衆生斷惡修善,這就好像駕禦。“丈夫”,所謂是大丈夫,大丈夫的意思跟英雄兩個字的意思,完全相同。別人做不到,他能做到,這稱大丈夫。他是調禦丈夫,能夠調和九法界衆生,幫助他們覺悟,幫助他們斷煩惱,幫助他們了生死、出叁界,成佛作祖,佛有這種能力。這屬于德能上建立的。“天人師”,師是師範。一切諸天,說一個天、說一個人,把六道、十法界都包括了。他是六道一切衆生,十法界一切有情的表率、模範。
“佛”這個字大家都清楚、都明了,是印度梵語音譯過來。它的意思是覺悟,裏面包含自覺,覺他;自己覺悟,幫助別人覺悟,覺行圓滿。只求自覺,不幫助別人,這是小乘,阿羅漢。自己覺悟,也幫助別人覺悟,這是菩薩。如果自覺、覺他都圓滿了,這就叫佛,就是佛的意思。圓滿,怎麼算圓滿?菩薩說是自覺可以圓滿了,這是覺他,還有許多衆生都沒有得度,他怎麼圓滿?這個圓滿,諸位要懂得,菩薩覺他還是幫助自己覺悟。我們常講老師教學生,教學相長。什麼時候圓滿?在教學當中,我們自己修學時間雖然不長,十幾年,幾十年當中,一定有體會。我們得到一些學生,得到一些來問難的人,對我們的幫助很多很多。有一些重大的問題,別人不問,根本沒想到;他一問,我們才想到。看看自己有沒有智慧?有智慧能解答,沒有智慧還要趕緊去找資料,去向別人請教,幫助自己,所以教學確實相長。
菩薩他要斷見思煩惱,要斷塵沙煩惱,要破根本無明,不借重一切衆生的幫助,他也沒辦法。所以他在教學當中,一切大衆幫助他們開智慧,幫助他斷煩惱,他才能證得無上菩提,這就叫圓滿。他自己圓滿了,才能夠圓滿度一切衆生。衆生得度要靠緣分,所以佛不度無緣之人。圓滿在度衆生來講,他有能力度等覺衆生,這叫圓滿,他成佛了。菩薩不能叫圓滿,爲什麼?等覺菩薩,你可以度十地以下,不能度等覺,度衆生不圓滿,化他不圓滿。成佛了,是一切衆生他都有能力教導,這叫圓滿,覺行圓滿是這個意思。有能力度等覺衆生,那就無所不度,度衆生圓滿是這個講法。
“世尊”,具足前面這十個號,十種德號,這就稱之爲世尊。世出世間人都尊重他、都尊敬他,他有這樣的智慧德能,所以稱之爲世尊。就像我們現在客氣尊稱別人,尊敬的。尊就是尊敬,加個世尊,就是一切世間所尊敬,這個意思就很廣很深了。
【其佛壽命六萬劫。】
這在那個時代,佛的壽長,那個時代的人民壽也長,佛所示現的壽命,一定跟大衆是一樣的。像釋迦牟尼佛在叁千年前,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,他老人家示現是七十九歲圓寂,我們習慣上講佛住世八十年,實際上七十九歲。說八十年,我們中國人講虛歲,八十歲;住世八十年,講經說法四十九年。這是釋迦牟尼佛示現,跟我們這個世間人壽命差不多。由此可知,一切智成就如來,他那個時候衆生福報大,壽命長。從這裏看得出,他那個地方,那個時代,衆生的福報很大。
【未出家時,爲小國王,與一鄰國王爲友,同行十善,饒益衆生。】
這樣敘說一切智成就如來,這一尊佛在沒出家的時候,這個時間太久太久了。他已經成佛了,成佛一般講修行,從凡夫修成佛很長很長的時間。這要講他久遠劫因地的事情。他是一個小國王,與鄰國王爲友,這兩個國王,鄰國都非常難得,都是很好的國王。“同行十善,饒益衆生”,他們用什麼方法治國?用十善業道來治國,這非常難得。“饒益”,益是利益。國王念念都是希望人民的生活能過得好,人民真正能得利益,過得很幸福、很美滿。饒是豐饒,不但利益而且能得到很豐富,無論在物質生活、精神生活上,都能夠達到滿足,這才叫饒益。可見得國王的心非常之善。
【其鄰國內,所有人民,多造衆惡。】
鄰國是與他交界的其他的國家,裏面的人民造作惡業了。他們這兩個國好,這兩個地區好,國王教得好。所以古時候國王,儒家的標准是叁條:作之君,君是君王,你是國家的領導人;作之親,領導人是人民的父母,要以父母愛護兒女這一種心,對待全國的人民,愛民如子,你要保護他、你要養育他;還要作之師,你是人民的老師、人民的表率、人民的楷模。這才是一個最好的領導人,讓全國人民真正享到福報。享誰的福?領導人的福,他教得好,都是講師範。從前帝王居住的處所叫京師;京是大的意思,師是師範,模範的城市。全國城市以它作榜樣、以它作模範,叫師。名稱多好,用意多善,所以我們不要小看了從前帝王專製,你小看是錯誤。今天我們到北京皇宮裏面去看看,皇宮裏面的辦事的處所,辦事叫大殿;大殿就是帝王開會、集會辦公場所,場所叫什麼?太和殿。太和殿後面,中和殿,再後面,這叁個最主要的建築物,保和殿;太和、中和、保和。他用的是什麼心?他用什麼樣的心態面對全國人民?用“和”,上下和睦,全國一團和氣,這個國家哪有不興旺的道理?我們佛家講六和,他講叁和。世出世間的聖人都是教我們以和爲貴,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,所以這是真正的聖主賢王。如果他接班的人、後裔,都能夠遵守這個原則,這個朝代會永遠傳下去,哪裏會滅亡的道理?後代的人不遵守,爲非作歹,這個國家就亡國,政權就會喪失了,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。這兩個國王好,所以他們的國家治理得非常好。但看看外面其他的國家那就不一樣,人民造惡造罪,造罪當然要受報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十卷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