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二卷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對于這些病態下手,才能收得到效果。現在衆生貪心重,貪圖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菩薩示現首先就要放下名聞利養,舍棄五欲六塵,就得從這上下手,這叫自利利他;成就自己,感化衆生。如果光是講經說法,自己不能夠身體力行,別人聽了會有疑惑;你自己說得這麼好,你自己爲什麼不肯做?換句話說,你就收不到度衆生的效果。所以一定要自己做到、說到,先要把它做到,然後你再說,這大家沒話說。其次的是我先說到,然後我自己也能做到,要兌現。

  現在衆生煩惱重,現在衆生忘本,連儒家都明了“本立而道生”,本忘掉了,這怎麼得了?“本”是什麼?地藏本願,本是孝順父母、奉事師長,這是本。所以我們要提倡孝道,要提倡知恩報恩,不僅是口頭說,我們要做到。現代人與人的關系只看利害,今天給我有利,我們做朋友,我恭敬你、巴結你;明天沒有利了,就是路邊人,不相識了。如果有利害上沖突,那是敵人,這是什麼社會?如果叫這個社會不亂,不可能!

  提倡孝道、提倡紀念祖先,現在佛門還在做,清明祭祖、中元祭祖、冬至祭祖,一年叁次重大的祭祀節日,提倡孝道。我是一生福薄,前生沒修福,這是佛經裏頭說“修慧不修福”,可是我還沒有落到“羅漢托空缽”,我還沒有落到這個程度,還能勉強維持溫飽。我如果有大福報,給諸位說我不建寺廟,我建祠堂,提倡孝道。這個話我說了幾十年,希望能建祠堂,建百姓宗祠,每年這叁個節日舉行重大的祭祀,在這裏頭宣揚孝親。現在祭祀完全落在形式,很遺憾。譬如說我們清明、中元、冬至祭祀,祭祀節日應當是七天。七天,前面幾天是講解孝道、表揚孝道,最後這一天才舉行儀式,這個就有意義。否則的話,徒具形式,什麼叫孝?孝的意義在那裏?不知道,這很難收到效果。

  我們國家將孔子的誕辰訂爲教師節,這是紀念老師,一年有一次。凡是祭祀現在都應當是七天,要把爲什麼要修孝道?爲什麼要重視師道?要給社會大衆講清楚、講明白,這個祭典才有意義,才不致于僅僅落到形式上。就連我們平常佛門裏面一些儀規,譬如淨宗學會成立之後,館長提倡“叁時系念”的佛事,所以我們把叁時系念詳詳細細講過一遍。要做叁時系念之前,一定要把叁時系念講過。要拜梁皇忏,一定要把梁皇忏從頭到尾講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;然後大家去拜忏,這個心才相應,才能收到效果。對于裏面的理、事、境界一無所知,照那個模式去做,收不到效果。所以古人這種忏悔,確實有不思議的力用;現在人我們修這個忏悔見不到效果,道理在此地。如果人人對這些理論、境界都清楚,那不必講解,來修這個儀式,行!現在人都不懂,對這些儀規都不了解,所以必須預先要上課。

  世出世間法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,中國儒家以孝道爲基礎,所謂是《六經》,皆是《孝經》的注解。同樣一個道理,大乘佛法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,可以講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,都是《地藏經》的注解。諸位是真正能深入,你就能體會到這個意思。

  這兩願是觀察四谛而建立。能觀察四谛是智慧,能發起這個大願是慈悲;智慧、慈悲都稱性,從性地上建立,這叫本願。所以就像菩薩一樣,菩薩用什麼來教化衆生,幫助衆生離苦得樂?菩薩用道、用滅。這個道,諸佛如來過去也是凡夫,他是從凡夫修成的;諸佛如來從凡夫修成佛道,這個途徑、這個道路,成佛之道!他怎麼樣修成?將他們的經驗,將他們的方法傳授給還沒有發心的這些凡夫,迷惑顛倒的這些凡夫,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。菩薩先做出修學的榜樣給大家看,告訴大家這是正路,這是真理,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你要讓他覺悟,讓他跟你一起學習。

  從那裏學起?從孝親尊師學起,世出世法都不例外。現在這個世間孝道沒人提倡,漸漸的消失、淡忘了。而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,他不懂得孝道,他怎麼會懂得尊師重道?不可能的事情。所以現在我們看到學生不敬老師,不足以爲怪,你要責怪他,你自己就錯了。要把不孝父母、不敬師長看作正常的現象,現在是這麼個時代。如果看到有一個懂得孝親尊師的,喔!那是很不平常,換句話說,那不是凡人。誰教他?沒人教他;沒人教他,自己會,那不是再來人是什麼?他不是凡人,換句話說,佛菩薩再來應化的,凡夫是決定做不到的。凡夫教,他都不能接受,他怎麼會自動做到?

  今天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是生大慈愍心,不但你不敬他,還要毀謗他、還要糟蹋他、還要侮辱他,這都是大風大浪,佛菩薩應化在其中,如如不動,爲什麼?他的本願是從真心本性裏頭建立的。不論你怎麼樣糟蹋,佛菩薩示現到後來,總會有一天你會覺悟,你會悔過,這個就是要用長時間感化衆生。佛菩薩曉得一切衆生必定會受感化,因爲他的業障習氣太重了,不是短時間他能夠體悟,需要一段長時間,需要一段深化,他才能感動、才肯回頭。然後認真努力去學習,達到續佛慧命,幫助衆生、成就衆生的教學目標。

  “孝親尊師”這四個字是性德,自性本具的德行。你要是明心見性,你一定會做得圓圓滿滿;你做不到,是你沒見性,你在迷惑顛倒。唯有性德才能開發自性,怎麼樣才能明心見性?一定要性修才能夠見性,現代人修學見性就難了。倓虛老法師在《念佛論》裏面跟我們講,他說他一生當中沒有見過明心見性的人,不但沒見過,也沒聽說過。他說參禅得禅定的人,他見過。參禅得禅定,果報是生四禅天,這個很了不起,不能出叁界。參禅要明心見性才能出得了叁界,如果不能明心見性,是出不了叁界。這就是他老人家講,在我們這個時代參禅不如念佛,念佛能帶業往生,往生是出了叁界;不但出了叁界,而且出了十法界。他是天臺宗的祖師,他念佛往生的,他往生的時候坐著走的,很難得。天臺宗曆代的祖師念佛往生的人很多,大概是受智者大師的影響,智者大師是念佛往生的。後來他們的祖師統統都念佛,雖修止觀,不舍念佛,真正得利還是念佛。可是止觀的修學,可以提升他往生的品位,這是真的。我們古人常講“禅淨雙修”,天臺宗確實如是,它真的是禅淨雙修。

  所以孝道就很重要很重要。過去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說,“孝”這個字、這個符號就是代表我們真心本性。中國文字之完美是世界上罕見的,這個字的形象、樣子是會意,叫你看到這個字,體會裏面的意思,這個符號的意思。這個符號上面一半是“老”字,下面一半是“子”,這兩個集合起來稱之爲“孝”;這是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,這孝字的本意在此地。上一代還有上一代,過去無始;下一代還有下一代,未來無終;無始無終是一體,這從豎的說。有豎當然就有橫,所以這個符號實際上代表什麼?佛法裏面所講“豎窮叁際,橫遍十方”。十方、叁際是一不是二,換句話說,十方、叁際是一個自己,這不就是佛法講的法身嗎?法身就是講十方、叁際是一不是二。“孝”這個字在佛法裏面講就是法身理體,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從這個體生的,都是從孝生出來的,不孝怎麼行?

  孝就是一心,孝就是一真,孝就是法界,我們修學大乘人對這個不能不懂。所以修學以它爲根本、以它爲基礎,從它這裏面生出大慈大悲,就是觀音菩薩修行法門。觀音,大家曉得千手千眼,表什麼?表眼到、手到。看到衆生有苦了,立刻就去幫助他,千手千眼表這個意思。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,文殊菩薩是不是千手千眼?普賢菩薩是不是千手千眼?我們佛堂裏面兩旁邊供的是文殊、普賢千手千眼,地藏菩薩也是千手千眼,任何一尊佛菩薩都是千手千眼。千手千眼代表眼到、手到,表這個意思,不是真的一千只手、一千只眼,實在就是我們世間人常講雙手萬能,就表這個意思;觀察入微,雙手萬能,表這個意思。這是讓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當去學習的。

  對衆生,幫助衆生終極的目標,一般講這目標有叁種。最下等的目標是解決衆生現前的困難,幫助他一生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,這是下等近程的目標。中程的目標,是要幫助他來生還要得福,不能說這一生享福,來生墮叁惡道,那就可憐、那就錯誤。這一生享福,來生繼續還要享福,更希望來生的福報比這一生要大一些,比這一生更殊勝一些,這是中程度生的目標。遠程、大的度生的目標,是要幫助他圓滿證得無上菩提,換句話說,幫助他成佛,這個目標才真正是達到圓滿。佛菩薩教化衆生,爲什麼特別贊歎淨宗法門,淨宗法門這叁個目標統統都含攝在其中,實實在在說這是大圓滿。所以一切諸佛贊歎阿彌陀佛,尊他是“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”,就是他教化衆生、他度衆生,叁個目標都圓滿。

  而且確確實實淨宗教人是建立在孝敬的基礎上。《觀經》的淨業叁福,一開端就教我們“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”。從前人懂得,所以做父母教兒女那一樁事情最重要?尊師重道,他不是教別的。老師教學生第一重要的課程就是孝順父母。所以一個小孩從小接受這個教育,少成若天性,從小灌輸、從小教導,在他心地、在他阿賴耶識裏面根深蒂固,永遠不變,他能夠盡孝。孝裏面包含一切世出世間法,在此地不能細說。在家能孝親、能友愛兄弟,這就是悌;能報效國家,就是忠。所以八德裏頭|孝、悌、忠、信、禮、義、廉、恥,孝是個根本,其余七個都是孝表現在不同事相裏面,給它建立的名相,其實就是一個“孝”字。

  在佛法裏面叁學、四攝、六度,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是一個孝字,世出世間的正法決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。一個道場的建立,大衆在一起薰修,爲什麼第一部要講《地藏經》?道場硬體的設施建立了,建立之後我們得到這個硬體,要在這個地方建立軟體,心理的建設。心正則行正,與道就相應,與心性相應,與宇宙人生的真相相應。

  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特別殊勝之處,孝從度母親做起,一個人在世間最親密的是母親,父親還次一等。一個嬰兒出生下來時時刻刻不離母親的懷抱,受…
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二卷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