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。曰:勝異方便。曰:叁昧中王等。奈末世衆生,偏于念佛法門,好起疑惑,乃至破他淨信,障他善行,薄福少智人,往往習氣如是。
佛講經附帶贊歎淨土的經典有二百六七十部,時時提倡淨土。在無量壽經中贊歎阿彌陀佛爲“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。”佛如此贊歎,也就代表一切諸佛對阿彌陀佛的贊歎。淨土法門雖然諸經贊爲不可思議難信之法,無上深妙禅,勝異方便,叁昧中王,如此許多好的評價,而末法時期一般衆生並不十分相信,而且還破壞他人念佛,這是沒有福報善根智慧,其罪過深矣。
四九、蕭然若寄,長齋事佛,淡泊無欲,操修問道。
“蕭然若寄”即一切放下之意。蕭然是冷落的樣子,我們在此娑婆世界,如同暫時寄居于逆旅,幾天就要離開,這裏什麼東西都不是我們的,要把世間事一切看淡。“長齋事佛”,事佛是要依教奉行,對人對事對物,統統都能依照佛的教訓做到。長齋是指吃長素,與一切有情衆生不再結惡緣,此乃粗淺之義,深一層講,齋是齋心,心要清淨,素食而心不清淨,只能叫吃素而不能叫吃齋。佛門中日中一食亦爲吃齋,謂之“持午”。日中一食每天都有時差,應照天文日曆,每天日中是幾分幾秒。如無天文日曆,最好每天上午十一點吃飯即不會過午。午後可飲糖水蜜水等無沈澱物。
“淡泊無欲”是隨緣而不攀緣,作好事作功德亦不攀緣,隨緣隨力,決不強求。“操修問道”是自己修行,若想度衆生,最低限度小乘要到四果羅漢。大乘圓初住,明心見性以後,才有資格度人。未證果者,先度自己,不要發心度人。若自以爲自未得度,先度人者,菩薩發心。我們不是菩薩,真菩薩是離四相破四見的菩薩,可以先度衆生。他可在六道中自由往來,生死自在。我們沒有這個本事,一定要先度自己,度衆生隨緣隨份,絕不攀緣。至少要到圓初住菩薩的地位,有能力不退轉,自己成佛晚一點沒關系。如果想度衆生而不先度自己,將來可能要墮叁途的。
五十、往生證悟之後,又當眷此娑婆,再來僑寓。將護衆伴,誘掖群迷,更于異域,殊方分身,應迹往來叁界,終不疲厭。
生西見佛即是往生證悟,可以先度衆生,這是菩薩發心。見佛智慧開,倒駕慈航,回入娑婆,幫助根熟的衆生圓成佛道。所謂根熟者是對于念佛法門,理解相信,又肯發願念佛,乃助其一生成就。其次對于不相信者,給他種因,留待將來得度。同時亦有能力分身其他諸佛世界度化衆生。想到有這麼大的能力弘法利生,向往西方世界之心一定非常懇切,會下決心盡快往生。生西以後才有這種能力,如靠我們自己修行達到這種地步,至少要經過兩個阿僧祇劫。諸佛之所以疾欲我們生西,也就是要我們縮短成佛的時間。
五一、明則不昏,靜則不散。明靜是止觀之效,定慧之體,亦即心之本體。止觀是功夫,定慧是因行,明靜是功效。明靜之極,頓合本體。若至果上,即成福智二嚴。
明是覺,明則不昏,亦即覺而不迷,日常生活,處世待人接物,都要明。靜則不散是講心,散亂現象是妄念紛飛。靜是定,精神意志集中,可以養身,身心健康,辦事有充沛的精神。明靜是止觀之效果,也是心之本體,真心是明的也是靜的,止是止息妄念,觀是觀照真心,對萬事萬物清清楚楚。念一句阿彌陀佛,不但是禅,不但是咒,也是教下的止觀。專念一句佛號,其他妄念沒有了,就是止觀雙運,定慧等學。定慧是因行,明靜是功效,明靜達到極處即頓合本體。“頓合”是明心見性,“本體”即心性。就果上講即成佛。念叁歸依時,有歸依佛二足尊,足是圓滿意,二足即福慧。
五二、身心寂定,止也。觀佛毫相,觀也。毫相曆然,明也。堅住不動,靜也。所謂托彼身相,熏我心性,觀智若成,自然顯現。
“身心寂定,止也。”最重要是心定,心定身即定,不是每天打坐。身定是身體裏面一切細胞正常化,身體就最健康。所以念佛可以愈病,就是這個道理。一切法從心想生,最重要的是不可想老,想老必日漸衰老。平常妄念紛飛,想止也止不住。用觀,只想一個,觀佛相好,然而我們心太粗,對佛叁十二相不相應,只能想佛的白毫。佛眉間有兩根白毫,卷起來好像一顆珠子,屬于叁十二相之一。用此觀法,思想比較集中,不夾雜其他念頭,即是靜。依靠觀佛的相好,修我們自己的清淨心。這種觀法若修成功,也可以變爲叁十二相,想像的力量不可思議。
五叁、修觀須了萬法唯心。經雲:心如工畫師,造種種五陰。一切世間中,莫不從心造。故知彌陀相好,自是我心本具,定中所現,亦我心造出。是心作相好,是心是相好,不從他得,不向外來,如是了達,方名如法修觀也。
“萬法唯心”,萬法是一切法,所有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現。心會現相,識會變化。心是體,識是用,想什麼就變什麼。曆史上有一個實例,宋朝末年,趙子昂善畫馬,常想馬的動作。有一天中午他在家裏睡午覺,他太太不知道因爲什麼事情到他房裏,一掀帳簾,看見一匹馬,這一嚇,也把他嚇醒了。他如果想佛,豈不變成佛了嗎?華嚴經說,心如工畫師。無論任何山川人物,心想什麼就能畫出什麼。四聖六凡,世出世間,均爲心識所變。佛說阿彌陀佛的報身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,我們心緣不到,但是佛的相好也是我們心中本來具足,將來到了西方見佛也是我們心中自性所變。“是心作相好,是心是相好。”此二語可以應用到一切處,與觀經中之“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。”同樣意味。如法修觀,總攝一切法門,爲佛說修行的總綱。
五四、古德頌雲:境爲妙假觀爲空,境觀雙亡即是中,亡照何曾有前後,一心融絕了無蹤。境觀圓融妙理,四句總攝無遺,透此妙偈,勝讀臺宗數百卷書。
境爲十法界依正莊嚴,假非真,妙非有,如果萬法是真的,它就應當永遠存在。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妙假,明白此理即無得失之念,無得失即無煩惱,心地清涼自在。觀是念頭也不是真實的。“境觀雙亡即是中”,觀是能觀屬智,境是所觀屬境界。心經到最後講“無智亦無得”,即此義。無智是無能觀,無得是無所觀,能觀所觀都沒有了,即謂之中道,中道也不能執著。“亡照何曾有前後”,亡是境界沒有了,照是能觀之智,無智無得沒有前後,一心圓融在一齊,找能觀之智與所觀之境都沒有了,就是自性、真如本性。一切修行法門都不超過這四句話,真能了解,則天臺宗所依靠的幾百卷經論統統明了了。
五五、淨業行人,一心持名,往生可保。兼修妙觀,托品必高。
理能統統明了,保證你不退轉,一生圓滿成佛。如不明了,這一生只要一心持名,可以保證往生。西方是平等法界,我們去了,煩惱未斷,有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我們的智慧德能與大菩薩平等。譬如我們生在富貴家庭,幼年享受與父母一樣,是父母給我們的,所以到了西方之後與諸大菩薩完全一樣。
五六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不絕于心口耳間,使雜妄無間可乘,衆魔無路可入。神意怡悅,一塵不染,信願已堅,勝緣欣遇。
一句“南無阿彌陀佛”相續不斷,乃是念佛的密訣,若不出聲,心中默念,也是一樣,使雜念妄想無隙可乘,功夫純熟,邪魔無法幹擾。楞嚴經說,有五十種陰魔。此五十種配于五陰,色受想行識,每陰有十種,其能力雖強,但念佛人信願堅固,邪魔無法侵擾。我們今天有如此的殊勝因緣遇到佛法,實爲生平之大幸。
一九九四年五月二十日草于美國西雅圖市
《行策大師淨土警語精華講記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