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。曰:胜异方便。曰:三昧中王等。奈末世众生,偏于念佛法门,好起疑惑,乃至破他净信,障他善行,薄福少智人,往往习气如是。
佛讲经附带赞叹净土的经典有二百六七十部,时时提倡净土。在无量寿经中赞叹阿弥陀佛为“光中极尊,佛中之王。”佛如此赞叹,也就代表一切诸佛对阿弥陀佛的赞叹。净土法门虽然诸经赞为不可思议难信之法,无上深妙禅,胜异方便,三昧中王,如此许多好的评价,而末法时期一般众生并不十分相信,而且还破坏他人念佛,这是没有福报善根智慧,其罪过深矣。
四九、萧然若寄,长斋事佛,淡泊无欲,操修问道。
“萧然若寄”即一切放下之意。萧然是冷落的样子,我们在此娑婆世界,如同暂时寄居于逆旅,几天就要离开,这里什么东西都不是我们的,要把世间事一切看淡。“长斋事佛”,事佛是要依教奉行,对人对事对物,统统都能依照佛的教训做到。长斋是指吃长素,与一切有情众生不再结恶缘,此乃粗浅之义,深一层讲,斋是斋心,心要清净,素食而心不清净,只能叫吃素而不能叫吃斋。佛门中日中一食亦为吃斋,谓之“持午”。日中一食每天都有时差,应照天文日历,每天日中是几分几秒。如无天文日历,最好每天上午十一点吃饭即不会过午。午后可饮糖水蜜水等无沉淀物。
“淡泊无欲”是随缘而不攀缘,作好事作功德亦不攀缘,随缘随力,决不强求。“操修问道”是自己修行,若想度众生,最低限度小乘要到四果罗汉。大乘圆初住,明心见性以后,才有资格度人。未证果者,先度自己,不要发心度人。若自以为自未得度,先度人者,菩萨发心。我们不是菩萨,真菩萨是离四相破四见的菩萨,可以先度众生。他可在六道中自由往来,生死自在。我们没有这个本事,一定要先度自己,度众生随缘随份,绝不攀缘。至少要到圆初住菩萨的地位,有能力不退转,自己成佛晚一点没关系。如果想度众生而不先度自己,将来可能要堕三途的。
五十、往生证悟之后,又当眷此娑婆,再来侨寓。将护众伴,诱掖群迷,更于异域,殊方分身,应迹往来三界,终不疲厌。
生西见佛即是往生证悟,可以先度众生,这是菩萨发心。见佛智慧开,倒驾慈航,回入娑婆,帮助根熟的众生圆成佛道。所谓根熟者是对于念佛法门,理解相信,又肯发愿念佛,乃助其一生成就。其次对于不相信者,给他种因,留待将来得度。同时亦有能力分身其他诸佛世界度化众生。想到有这么大的能力弘法利生,向往西方世界之心一定非常恳切,会下决心尽快往生。生西以后才有这种能力,如靠我们自己修行达到这种地步,至少要经过两个阿僧祇劫。诸佛之所以疾欲我们生西,也就是要我们缩短成佛的时间。
五一、明则不昏,静则不散。明静是止观之效,定慧之体,亦即心之本体。止观是功夫,定慧是因行,明静是功效。明静之极,顿合本体。若至果上,即成福智二严。
明是觉,明则不昏,亦即觉而不迷,日常生活,处世待人接物,都要明。静则不散是讲心,散乱现象是妄念纷飞。静是定,精神意志集中,可以养身,身心健康,办事有充沛的精神。明静是止观之效果,也是心之本体,真心是明的也是静的,止是止息妄念,观是观照真心,对万事万物清清楚楚。念一句阿弥陀佛,不但是禅,不但是咒,也是教下的止观。专念一句佛号,其他妄念没有了,就是止观双运,定慧等学。定慧是因行,明静是功效,明静达到极处即顿合本体。“顿合”是明心见性,“本体”即心性。就果上讲即成佛。念三归依时,有归依佛二足尊,足是圆满意,二足即福慧。
五二、身心寂定,止也。观佛毫相,观也。毫相历然,明也。坚住不动,静也。所谓托彼身相,熏我心性,观智若成,自然显现。
“身心寂定,止也。”最重要是心定,心定身即定,不是每天打坐。身定是身体里面一切细胞正常化,身体就最健康。所以念佛可以愈病,就是这个道理。一切法从心想生,最重要的是不可想老,想老必日渐衰老。平常妄念纷飞,想止也止不住。用观,只想一个,观佛相好,然而我们心太粗,对佛三十二相不相应,只能想佛的白毫。佛眉间有两根白毫,卷起来好像一颗珠子,属于三十二相之一。用此观法,思想比较集中,不夹杂其他念头,即是静。依靠观佛的相好,修我们自己的清净心。这种观法若修成功,也可以变为三十二相,想像的力量不可思议。
五三、修观须了万法唯心。经云:心如工画师,造种种五阴。一切世间中,莫不从心造。故知弥陀相好,自是我心本具,定中所现,亦我心造出。是心作相好,是心是相好,不从他得,不向外来,如是了达,方名如法修观也。
“万法唯心”,万法是一切法,所有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。心会现相,识会变化。心是体,识是用,想什么就变什么。历史上有一个实例,宋朝末年,赵子昂善画马,常想马的动作。有一天中午他在家里睡午觉,他太太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到他房里,一掀帐帘,看见一匹马,这一吓,也把他吓醒了。他如果想佛,岂不变成佛了吗?华严经说,心如工画师。无论任何山川人物,心想什么就能画出什么。四圣六凡,世出世间,均为心识所变。佛说阿弥陀佛的报身有无量相,相有无量好,我们心缘不到,但是佛的相好也是我们心中本来具足,将来到了西方见佛也是我们心中自性所变。“是心作相好,是心是相好。”此二语可以应用到一切处,与观经中之“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。”同样意味。如法修观,总摄一切法门,为佛说修行的总纲。
五四、古德颂云:境为妙假观为空,境观双亡即是中,亡照何曾有前后,一心融绝了无踪。境观圆融妙理,四句总摄无遗,透此妙偈,胜读台宗数百卷书。
境为十法界依正庄严,假非真,妙非有,如果万法是真的,它就应当永远存在。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妙假,明白此理即无得失之念,无得失即无烦恼,心地清凉自在。观是念头也不是真实的。“境观双亡即是中”,观是能观属智,境是所观属境界。心经到最后讲“无智亦无得”,即此义。无智是无能观,无得是无所观,能观所观都没有了,即谓之中道,中道也不能执著。“亡照何曾有前后”,亡是境界没有了,照是能观之智,无智无得没有前后,一心圆融在一齐,找能观之智与所观之境都没有了,就是自性、真如本性。一切修行法门都不超过这四句话,真能了解,则天台宗所依靠的几百卷经论统统明了了。
五五、净业行人,一心持名,往生可保。兼修妙观,托品必高。
理能统统明了,保证你不退转,一生圆满成佛。如不明了,这一生只要一心持名,可以保证往生。西方是平等法界,我们去了,烦恼未断,有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,我们的智慧德能与大菩萨平等。譬如我们生在富贵家庭,幼年享受与父母一样,是父母给我们的,所以到了西方之后与诸大菩萨完全一样。
五六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不绝于心口耳间,使杂妄无间可乘,众魔无路可入。神意怡悦,一尘不染,信愿已坚,胜缘欣遇。
一句“南无阿弥陀佛”相续不断,乃是念佛的密诀,若不出声,心中默念,也是一样,使杂念妄想无隙可乘,功夫纯熟,邪魔无法干扰。楞严经说,有五十种阴魔。此五十种配于五阴,色受想行识,每阴有十种,其能力虽强,但念佛人信愿坚固,邪魔无法侵扰。我们今天有如此的殊胜因缘遇到佛法,实为生平之大幸。
一九九四年五月二十日草于美国西雅图市
《行策大师净土警语精华讲记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