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乘聖者、權教菩薩都無法理解。爲什麼?這個涉及到虛空法界宇宙的來源、生命的起源、衆生的起源這些大道理。在《楞嚴經》上,佛告訴我們,虛空法界國土衆生原本是一體的。因此,極大的罪惡只要回頭,所謂“回頭是岸”。
謂一念猛厲。足以滌百年之惡也。譬如千年幽谷。一燈才照。則千年之暗俱除。故過不論久近。惟以改爲貴。但塵世無常。肉身易殒。一息不屬。欲改無由矣。
“千年幽谷”,就是現在旅遊看到的岩洞、鍾乳石洞。一念忏悔猛厲,就足以洗淨百年之惡。猶如千年之黑暗,只要有一盞燈,千年的黑暗就破除了。“故過不論久近,惟以改爲貴”,過失就像黑暗一樣,只要一盞燈就能把它照破。這盞燈比喻智慧、覺醒,真正覺悟了,一念覺、一念真智慧現前,罪就消了。
我們無量劫來就迷在情欲之中,盲目無知的執著身是自己,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,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,因此造成無量劫來生死輪回。我們知道身命是短暫的,但是精神長存;佛家講法身慧命,那是永恒的。《八大人覺經》雲:“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。”世間刹那刹那在變化,人身難得而易失,一口氣不來,這一生的身命就結束了。這個時候,“欲改無由矣”,想改也沒有辦法了。所以,一念覺、一念智慧非常可貴。
明則千百年擔負惡名。雖孝子慈孫。不能洗滌。幽則千百劫沈淪獄報。雖聖賢佛菩薩。不能援引。烏得不畏。
就世俗而論,造作惡業太多,惡名流傳後世,世人聽到你的名稱就生厭惡之心。如中國曆史上的秦桧,一生作惡多端,千百年來留下罵名,他的兒孫再孝,也無法幫他洗滌。留惡名于後世,這是非常不榮譽的事情。現在人常說“榮譽是人的第二生命”,。其實這還在其次,最嚴重的是來世的果報。惡業造得太多,所謂“五逆十惡罪”,這是墮阿鼻地獄的罪業。
地獄從哪裏來的?朱鏡宙老居士曾經跟我講了一個故事,這是他的嶽父章太炎先生,在北京時有一段時間被東嶽大帝請去作判官。東嶽大帝在中國山東省泰山,管轄的區域有五、六個省分,他掌理這個地區的生死和吉凶禍福。判官的地位很高,相當于秘書長。章太炎先生說晚上小鬼就來了,擡著轎子請他上班。第二天早晨天才亮,他就下班,小鬼再把他送回來。他日夜都不休息,白天在人間辦公,晚上到鬼道上班。
他也常常把他在鬼道的所見所聞,跟一些朋友們敘說。有一次,他問東嶽大帝(閻羅王比東嶽大帝還要高一級):“地獄的刑罰,有一種叫炮烙(炮烙是把鐵柱燒紅,使罪人抱著),這個刑罰太殘酷,希望東嶽大帝能大發慈悲心,把這個刑罰廢除。”東嶽大帝聽了這個話,點點頭說:“你先去刑場參觀一下。”于是東嶽大帝就派兩個小鬼帶他去參觀現場。到那邊之後,小鬼告訴他:“這就是現場,你看!”他看不見,于是才恍然大悟,原來地獄的刑罰不是閻羅王設的,所以他不能廢除。刑罰從哪裏來的?是惡業變現出來的,就跟人作惡夢一樣,自作自受,不是別人做出來給你受的,這才曉得佛經講的道理是真實的。
所有一切歡樂、痛苦的境界,無一不是自心變現的。《華嚴經》講一切法“唯心所現,爲唯識所變”,包括天堂、地獄。心,是你自己的真心;識,就是妄心,依妄心造作善惡業。你的心善、行善,現出來的境界自然是至善美滿;你的心惡、念頭惡、行爲惡,現出來的境界自然是災難。所以,天堂是自心變現的,地獄也是自心變現的,我們現前這個生活環境,還是自心變現的。
有人說:“我的心怎麼會變現這個境界?”這的確是一個關鍵的問題。什麼是心,心在哪裏,心像什麼樣子,這在佛教是大問題。《楞嚴經》一開端,釋迦牟尼佛就跟阿難尊者討論真心、妄心,心在何處,心是什麼樣子,心有什麼作用,經文很長,共有十卷,就是討論“心”。禅宗雲:“若人識得心,大地無寸土。”一個人真正認識“心”,世出世間所有法都通達無礙。所以,一切唯心造,一切法唯識所變,我們不能不提高警覺。
地獄境界現前了,佛菩薩雖然大慈大悲,能不能度你?如果你執迷不悟,地藏王菩薩再慈悲也幫不上忙。佛菩薩確實常住地獄,苦口婆心的教化這些苦難衆生。受教的人一定要覺悟,一定要能信、能解、能行,才有機會脫離地獄的苦報,然後一個層次一個層次不斷向上提升。所以,佛的恩德第一大,超過父母。父母對我們的恩德是一生一世,佛菩薩對我們的恩德是生生世世,永遠不相舍離,我們造作再嚴重的罪惡,他也不會舍離我們。這是我們應當向佛學習的。
第叁。須發勇心。人不改過。多是因循退縮。吾須奮然振作。不用遲疑。不煩等待。小者如芒刺在肉。速與抉剔。大者如毒蛇齧指。速與斬除。無絲毫凝滯。此風雷之所以爲益也。
改過之法,第叁要發勇猛心,勇猛精進,改過自新。人不改過,大多是“因循退縮”。“因循”就是得過且過、馬馬虎虎,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認真,這樣過失就很難改了。“退縮”就是退轉。人何以不能改過,或是想改而改不過來,都是被因循退縮障礙住了。所以,更需要勇猛振作起來,絕不懷疑,有過當下就改,不須遲疑,這是勇猛心的樣子。
小的過失,就像刺劄在我們的肉裏,要趕快把它剔除。大的過失,就像毒蛇咬了我們的指頭,要立刻把指頭斬斷。如果不斬斷,蛇毒攻心,人就要死亡。此時,“無絲毫凝滯”,決定沒有猶豫,當機立斷。這是“風雷之所以爲益”,“風雷”是《易經》裏面的卦,取它的現象,風吹雷動。春天的現象是萬物生長,所以它有益,稱爲“風雷益”。在此地形容當機立斷、勇猛改過的相狀。
具是叁心。則有過斯改。如春冰遇日。何患不消乎。
改過必須具備知恥心、畏懼心、勇猛心,具此叁心,改過猶如春冰,遇到太陽就融化了。“冰”比喻惡業,“太陽”比喻勇猛,勇猛改過,過失自然就消除了。
然人之過。有從事上改者。有從理上改者。有從心上改者。工夫不同。效驗亦異。如前日殺生。今戒不殺。前日怒詈。今戒不怒。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。強製于外。其難百倍。且病根終在。東滅西生。非究竟廓然之道也。
這是說改過之效果不同,有人從事上改,有人從理上改,有人從心上改。但是都必須要具足叁心,沒有叁心,無論從哪一方面做起,都得不到效果。
先說從事上改。譬如從前殺生,現在發心受持五戒,不殺生了。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這五條戒都是在斷除自己的習氣,但是習氣太深,要斷除非常困難。從前喜歡發脾氣罵人,現在不發脾氣了。這都是從事上改,這是一種強製的行爲。但是一味製止是有限度的,有個飽和點,所以從事上改很難改得徹底!“病根終在”,貪嗔癡慢是病根,病根沒有斷除,境界現前,煩惱習氣就會起現行。有些人善根深厚,還能強製得住。善根薄弱的,遇到大逆境,就無法控製住了。“東滅西生,非究竟廓然之道”,所以無法徹底拔除。
因此,學佛的人很多,都有善心,都想改過,也發心受戒;但是受了之後又做不到,所以很難!
善改過者。未禁其事。先明其理。如過在殺生。即思曰。上帝好生。物皆戀命。殺彼養己。豈能自安。
其次,從理上改。會改過的人,在事尚未做到之前,先了解其中的道理。如果有殺生的過失,就要常常想“上天有好生之德”,所有的動物都愛惜自己生命,連蚊蟲、螞蟻都貪生怕死,我們殺它來養自己,我們的心能安嗎?反過來說,人家殺我們去養他,我們能甘心情願嗎?從前沒有人教導,疏忽了這樁事情。現在接受了聖賢教誨,要將這些教訓常常放在心上,常常想這些道理。
且彼之殺也。既受屠割。複入鼎镬。種種痛苦。徹入骨髓。
再設身處地的想想,動物被屠殺時的狀況,繼而煮入鍋裏,種種痛苦。假如被殺的動物是我,然後燒煮,被人吃了,真是痛徹骨髓。自己怎麼還忍心吃衆生肉?再想想果報,尤其寒心。
家父是職業軍人,在抗戰期間,家裏槍枝很多。父親喜歡打獵,我們從小跟著他打獵,天天有野味吃。可是抗戰勝利之後,他死的狀況跟《地藏經》講的完全相同。他瘋狂,看到山就往山上跑,看到水就往水底鑽,就像野獸一樣。經上講殺生的果報,我親眼看到,想到我父親生病到死亡的狀況,非常恐懼!我自己也打了叁年獵,殺了不少動物,讀佛書,想到這些情形,再也不敢做了。所以,我從二十六歲開始吃長素、放生,贖過去殺生的罪過。我學佛之後,我只做叁樁事情:第一印經,跟印光大師學;第二放生,消除我殺生的罪業;第叁布施醫藥,看到人生病很苦,窮人沒有能力買醫藥,我每個月捐一點錢,布施醫藥。
己之養也。珍膏羅列。食過即空。疏食菜羹。盡可充腹。何必戕彼之生。損己之福哉。
我們日常生活習慣菜肴很豐富,但是你有沒有想到“食過即空”?我們爲誰貪圖美味?爲誰殺生吃肉?若是爲能辨別滋味的舌頭,舌頭不過叁寸長而已,到喉嚨以下就不知道味道了。如果爲了滿足叁寸舌頭,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,不值得!疏食菜羹都可以充飽饑腹,何必殘殺生命,折損自己的福報。這個道理與事實,我們有沒有認真想過?
如果說素食沒有營養,素食妨礙健康,我可以給大家做證明,我素食到今年整整五十年,一生沒有生過病,健康長壽,體力不衰。我對養生非常含糊,沒有講求,唯一遺憾的就是牙齒不好。前年,有一位同修帶我去看牙醫,替我洗牙。牙醫跟我講:“法師,您的牙齒很不錯,保持得很好,七十多歲了,別人的牙齒比不上您。”這是得力于素食。
素食對于健康大有好處,世間人都懂得講求衛生,可是還有更重要的,大家疏忽了,就是衛性、衛心。衛性,養好性情,性情會影響生理。衛心,養真誠心,養清淨心,養平等心,養慈悲心。懂得養心、養性,又懂得養生,身體當然健康,怎麼會生病!
在素食裏面,佛法揀別五種蔬菜不吃,即“五葷菜”。“葷”是草字頭,葷不是…
《改造命運心想事成—了凡四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