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法與人生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門的學問,絕對不是宗教,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,才能在裏面得到真實的利益。佛教的教學讓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,釋迦牟尼佛的確是曆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,如孔老夫子一樣,有教無類,“教不倦,學不厭”。

  教師進修的製度是釋迦牟尼佛首創的。他當年在世,有許多有成就的學生。這些學生也分派到各處去教學,但每一年有叁個月的時間,回到老師的身邊,稱爲“結夏安居”。印度從四月半到七月半是雨季,這個時候在外教學不方便,所以統統回到老師的身邊,接受老師的再教育,同學們再互相切磋、琢磨,這就是現在講的,教師的進修教育。一年有九個月教化衆生,叁個月再回來,接受老師的再教育,同學們互相切磋、琢磨,這是真正難得。現代有許多人因爲科技發展,所以不得已要進修教育,大家重視了;在過去,我們還沒想到。學生放暑假了,老師還不放暑假,老師還要去進修,這是非常難得之好製度。

  其次是它教學的藝術化。佛教教育用現代的話來說,它把學校教育跟博物館結合在一起,是這麼一種教育。所以一個寺院是學校、又是博物館、又是圖書館,這在中國曆史上,諸位能夠稍加留意,就可以看到。因爲古代學校不發達,一般念書人都到寺院裏念書,寺院裏有完備的藏書,稱爲“藏經樓”,其實就是現在的圖書館。所藏不一定都是佛經,所有的典籍它統統都收集。一般讀書人,往往都在寺院裏讀書,寺裏的出家人對于佛法、儒家、道家,對于中國古典的典籍都熟悉,出家人都是老師,有疑問都可以請教,甚至于可以跟你講解,所以佛教確確實實是負擔起國家教育的使命。以前的社會是這樣的,跟現在社會是完全不一樣。它的建築,很注重于藝術的教學,佛家叫做“表法”。譬如塑造的佛像,佛像很多,菩薩像很多,這不是多神教。它是用一個人像,塑造得非常完美,叫你看了生歡喜心。他代表一個意義,讓你見到那個“像”,就想到你學習的科目,每一科目用一個像來作代表。我們中國人最熟悉的佛像觀世音菩薩。觀世音菩薩,他所代表的有叁部經,這叁部經專門講大慈大悲,我們要用大慈大悲的心處世、待人、接物,看到這個像,你就會想到經典裏所講的理論、所講的方法、所說的境界,提醒我們自己,我們應該要去學他,不要把這門功課忘掉了,學以致用。今天變質了,把觀世音當作神明,好像自己求拜觀世音可以消災、免難,這是迷信,錯誤的。所以把他表法的意義忘掉了。

  佛門裏面講建築,建築是藝術,建築也是表法。佛的大殿,像我們現在的禮堂、講堂,外面看宮殿是兩層,裏面是一層。兩層代表佛家的術語“真谛”、“俗谛”,我們講世間法、超越世間法。兩層裏面是一層,世間法跟出世法是一不是二,迷了就有二,悟了原來是一啊!你看它都有很深的用意在裏面。

  大殿當中供的佛像一定是叁尊,一尊佛兩尊菩薩。佛代表本體,宇宙人生的本體;佛法講真如本性,代表我們的真心。佛這個字是由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,他的意思是覺,就是覺悟,徹底的覺悟。我們的心是覺悟的,心不是迷的,本來是覺悟的,佛像代表本覺。菩薩是代表覺心的起用,起作用是無量無邊說不盡的。但是這一切的大用可以分成兩大類,一類是“智”,一類是“行”。王陽明的“知行合一”說,是從佛經裏得到的啓示。一個是智,一個是行。我們看到淨土宗,淨土宗供養西方叁聖,阿彌陀佛代表無量覺,就是自己的本性;觀世音菩薩代表行,行爲要慈悲;大勢至菩薩代表智,行爲要依理智,不能依感情,依感情麻煩就大了;所以我們的思想、見解、行爲都要有理性,以理性爲基礎,他是表達這個意思,叫你一看就明了他的意義,你不能把他當神去看待,那錯了。佛菩薩會不會保佑你?會的。你懂得這個意思他就保佑了。真正明白佛家建築的藝術、建築、繪畫、音樂、雕塑,你懂得這些,你到佛寺參觀,收獲就非常豐富了,那是非常圓滿的一堂教學。所以在幾千年前,佛法教學已經走到藝術化的階段。現代有些人不曉得此事,看到佛教這麼多的神像,這麼多的菩薩,誤以爲它是泛神教、多神教,多神教就是低級的宗教。殊不知他不是神像,而是教具。所有一切諸佛菩薩代表我們性德和修德,我們本性裏面有無量的德能,用一個名號沒辦法顯示出來,所以要用許許多多的名號。像一個人在社會上多才多藝,名片一拿出來,幾十個頭銜。一個頭銜就可以了,爲什麼要幾十個呢?必須要幾十個才能夠真正顯示出他的身份德能,是這個意思。所以諸位要曉得,佛門中所有的諸佛菩薩,都是代表自己本人,菩薩代表修德,佛代表性德,性是本有的,是本性;所以凡是佛像代表性德,凡是菩薩像代表修德。你明白這個意義,你才會真正了解佛法之教學,的確是非常之高明,非常的圓滿。

  我們今天略舉一個比喻,臺灣的寺院建築不完整,這是受日本人統治的影響。在臺灣,標准建築的寺院很少見;大陸上很多。寺院第一個建築物是天王殿,通常講是護法,天王殿裏當中供的是彌勒菩薩。彌勒菩薩是依照布袋和尚的像造的,肚皮很大,笑咪咪的。他坐在當中面對著大門,他代表的意義是你想入佛門,第一個條件要笑臉迎人。現在政府提倡微笑運動,佛門幾千年前就提倡微笑運動,佛弟子、學佛的人要歡歡喜喜。肚皮很大就是要能夠包容,他代表的是“生平等心、成喜悅相”。他是教我們這個科目,心能夠平等、能夠包容、能夠歡喜,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入佛門,才有資格來接受佛陀的教育。旁邊是四大天王,我們稱爲護法神,一點都沒錯。護誰呢?護我們自己,四大天王也是我們本人。

  第一位東方持國天王,代表負責、盡職。我們在社會上,不論你在家庭、你在學校、你在社會、你在國家,你有你本分的責任,你要把本分的責任做好,這就是護持你自己,所以他教導我們要負責盡職。

  第二位南方增長天王,他代表日新又新。增長就是不斷的要求進步,如果我事情做好了,我不求進步,這是錯誤的。所以佛教導我們要精進、要天天求進步。儒家教人日新又新,他就代表這個意義,不斷地要研究改進,要日新又新;否則不進則退。所以他教人努力要求進步。

  第叁位西方廣目天王,第四位北方多聞天王。這兩位天王是教導修學方法。怎樣才能達到前面兩個目的?你要多看、要多聽,古人說:“讀萬卷書,行萬裏路”,讀書增長學問,行萬裏路是考察、是觀摩,我們才能夠進步,才能夠把本分的事情做到盡善盡美。所以現在人到天王殿去燒香、叩頭,供一些香花、水果,求保平安,你說冤枉不冤枉?他原來是這麼美好的教學藝術,拿現代教育名詞來說,佛教所有設施、佛菩薩形像都是教具,教學的工具。但是我們講成教學的工具,恭敬心就沒有了,所以不稱他爲教具,稱爲供養佛菩薩形像;實際上他的作用是教具,這點諸位一定要曉得。就是它每一個構想、每一個設施,都是啓發我們心靈的,啓發我們智慧的,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,叫我們要覺而不迷、要正而不邪、要淨而不染,佛法修學的總綱領就是“覺、正、淨”。離開這叁大綱領就不是學佛了。我們處世、待人、接物,一定是覺而不迷。“正”,思想、見解,純正不邪。心地清淨、不染汙,這是他修行的總原則。

  “法”是方法,“門”是門道,門道方法很多,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那只是方法手段不相同,修的什麼?統統修覺、正、淨。所以“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”。不管用什麼方法都是修清淨心,修正心、修正知正見,修覺心。由于大衆根性不相同,也就是程度、環境不一樣,在這叁個原則,選修一個就行了。一個得到,另兩個一定得到,所以是一而叁、叁而一,于是乎就要選擇重點。禅宗選擇“覺”,它從覺門入,禅宗是求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是走覺門。禅宗以外叫教下,(教下,不屬禅宗都是教下,)佛教有十個宗派,其余九個都是教下。教下走的是正門,就是正確的思想、正確的見解,從正門入。淨土宗專念阿彌陀佛,淨土宗和密宗是從淨門入,偏重在修清淨心,心淨則土淨。所以不論那個法門,不論那一宗派,你修得的時候,絕對是通的。所以說一法通,一切法都通。心地清淨,思想、見解那有不正確的道理。一個真正覺悟的人,他一定是正知正見、一定是心地清淨。所以是一而叁、叁而一。佛法裏所謂修行,修什麼?就是修覺、正、淨。你用持名念佛的方法就是修這個,參禅的方法也是修這個,讀經、念咒的方法也是修這個。方法很多,都是修覺、正、淨。如果念佛是求佛菩薩保佑升官發財,那就錯了,那是宗教,那是迷信,與釋迦牟尼佛講的完全相違背了。這是我們要曉得的一些基本的概念。

  “佛教”我們肯定它,確確實實是教育。爲什麼呢?我們從它的稱呼上也可以看得出來。佛教育是釋迦牟尼佛創辦的,後人對他尊稱爲“本師”,是佛教育的根本老師,正如同中國人尊崇孔老夫子爲先師—“至聖先師”。所以我們稱佛爲本師,自稱爲弟子,師、弟子,是師生的關系,所以不是宗教。宗教裏面沒有師生關系,宗教裏面有父子關系,有主仆關系,不是師生關系。在二十多年前,我在輔仁大學講過不少次,也曾經在多瑪斯修道院,教過一個學期。我告訴同學們,也勸勉過神父、修女要歸依佛教,認真好好的學佛。爲什麼呢?因爲佛教育和任何宗教都沒有沖突,他跟上帝是父子關系,他來學佛,他跟釋迦牟尼佛是師生關系,所以沒有沖突。如果說這些牧師神父要學佛,背棄他的宗教,我相信佛陀也不會收容他,爲什麼呢?他若是連父母也不要了而要老師,這是違背倫理的,這是不可以的!所以任何宗教徒都應該學佛。換句話說,你信仰宗教是一樁事,你要不要智慧?你要是沒有智慧,說老實話天堂是什麼狀況你不清楚,你怎麼能到上帝那兒去?那都是個問號。你學了佛,有了智慧,曉得天堂的情形,清清楚楚知道,我想什麼時候去,用什麼方法去,清清楚楚…

《佛法與人生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