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明明白白。所以佛法是師道、是智慧的教育。
再看佛教以後的稱呼,我們對出家人稱“和尚”,和尚實在講不是隨便稱的。和尚是梵語,翻作“親教師”。像一個學校裏,誰能稱和尚?校長一個人稱和尚,因爲他是主持教育的。其余的老師稱“阿阇黎”,阿阇黎是梵語,翻成中文意思是,他的言行可以做我們的榜樣,可以做我們的模範,我們稱爲“軌範師”。和尚是校長,他指導教育政策,其余教員是執行教育政策的;所以一個寺院只有一個和尚。我們今天看見出家人稱和尚,是太尊敬了,尊敬過了頭了。和尚是“親教師”,一般來講就是“指導教授”,我受的教育是從他那裏得到的,指導教授與學生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。這些都是佛教裏面很重要的常識,而爲現代許多人所忽略。如果佛教是宗教,我絕對不會去學它。方先生告訴我它是教育,我才接受,才逐步在經典裏面深入,去研究、去了解,果然沒錯。方老師跟我講的兩句話:“佛教是全世界最高的哲學,是人生最高的享受”。我一生感謝方東美先生,爲什麼呢?我確確實實做到了,確確實實得到了。所以人家問我,我說我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,我沒有煩惱、沒有憂慮、沒有牽挂、沒有妄想,身心清淨,自在無礙,這是最快樂的。這一條淨定安樂的康莊大道,是方東美先生介紹給我的。
佛教跟我們中國固有文化,實實在在是融合成一體的。剛才講了,儒跟佛教育的理念,都是建立在“孝道”的基礎上。中國的文字,是全世界任何國家、民族,都不能夠比擬的。我們的老祖宗,對于後代實在是照顧得無微不至,文字裏面充滿了智慧。中國的文字是個符號,這符號正如同佛法表法的意趣非常濃厚,這個“孝”字可以說代表整個佛法,也代表了整個的教育。實在講現代人,真正受到教育的不多了。教育是什麼?生命、人生的價值;人生的意義,人與人之間的關系,人與宇宙的關系,這是教育的重點。我們今天把教學的重點喪失掉了,所教的僅是技術,那是皮毛的教育,不是根本。今天社會動亂的根源,根爛掉了,腐掉了,這不得了。所以我說教育的大根大本在“小學”,不在中學、大學,中學、大學,那是花果、是枝葉,根是在小學。小學的教育重視在“孝道”,從小把這個觀念養成。這“孝”字,上面是“老”字,下面是“子”字。現在外國人講的是父子有代溝;在外國真的有“代溝”。我們中國沒有代溝,不但父子是一體,父親父親還有上面,追到無始;兒子兒子再往下,追到無終;過去無始,未來無終,是一個整體。外國人沒有這觀念,所以外國人問中國人爲什麼祭祖先?幾千年前的祖先,你認識?你知道?你們爲什麼要祭他?他永遠無法理解。但是儒與佛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,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社會和睦、四海一家、天下太平。
今天每個人都希望世界和平,和平要從那裏做起?要從這基礎上做起。離開這個基礎,和平只是口號,絕對不能成爲事實。儒、佛的教育都是致力于孝道的發揚光大。橫的一面是兄弟、朋友、朋友的朋友,如是推展。所以佛法裏面講的“豎窮叁際,橫遍十方”,的確是一個整體。佛法講慈悲是“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”,緣是條件,慈悲是沒有條件的。爲什麼沒有條件?你懂得孝道,就沒有條件。所以這個講“大愛”,超過了宗教,宗教還沒有這麼大的度量,這是完全無條件的。對于一切衆生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這是講時間。空間,講十方,四方、四維、上下,無盡的時空是一個整體,是一個自己。在佛法裏,我們稱“如來”,如來就是這個意思,我們稱“本性”,就是宇宙人生的本體,在我們中國,就用“孝”這個符號來代表。在淨土宗裏面,這一個“本體”就以“阿彌陀佛”來代表。名稱盡管不相同,意思實在是一個。
儒家的教育是五倫五常,“倫”是“倫理”。夫婦,這是講人與人的關系,最小的一個圈。“室”,指同住一個房間。室外面是家,家有父子,有兄弟。家外面是社會,社會有君臣,有朋友。所以現在我們講“團結”,從前“團結”這兩個字,在中國用不上的,因爲五倫就是團結!四海之內皆兄弟也。一個國家、一個民族,是一個整體,還喊什麼團結呢?這是真實的。人與人之間,有名份,有義務,所以五倫就有十義:父慈、子孝、兄友、弟恭......,他有他本分的責任,他有他應盡的義務。五常是基本的道德理念,就是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。
我們中國人所謂的人格,做人的資格,就是倫常。倫常沒有了,人與禽獸相差就無幾了。人之所以異于禽獸的就是有倫常,有基本的道德觀念。修學功夫要從意誠、心正、身修、家齊、國治、天下平,這跟佛法所說的完全相同。佛法講要修學,從那修學起?那裏下手?從發菩提心,菩提是印度話,翻做“覺悟”。要先從覺悟的“心”做起,覺心就是我們儒家講的誠意、正心,這就是“覺心”。所以著重在“真誠”。那麼誠的標准在那裏?前清曾國藩在讀書筆記上,對“誠”下了個定義,這個定義下得很好,他說“一念不生謂之誠”。我心裏還有妄念、還有雜念,這就不誠了,動一念就不誠了。一念不生的時候,這是“誠”。他的說法和佛家說法相同。六祖在壇經裏講“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”,那就是“誠意”;絕對沒有一個妄念,這叫做“誠心”。可是一般人妄念很多,怎樣把妄念去掉?那是功夫;真正的功夫,是要把妄念去掉。儒家講“格物致知”,所以它的修學,是從格物致知下手,儒家的小學就特別著重這兩句。“格物”,物是物欲,欲望,格是跟它格鬥。如何離開一切欲望?跟我們佛法裏說要從斷煩惱下手一樣;格物就是斷煩惱,致知就是求智慧。所以要從這個地方做起。
格物是功夫,致知是學問,這個基礎是在小學裏奠定的。但是民國以來,學校廢棄了中國兩千年所行的製度,采取西方的教學法。今天中國動亂的根源,要是追根究底,原因就在,中國過去的小學,已經注重訓練學生定慧,童子七歲就接受老師的教導。我們讀禮記,漢朝時候,就這樣做起。七歲的時候,離開父母跟著老師,只有在節日的時候,才可以回家去看看父母。跟著老師學什麼呢?學灑掃應對。換一句話說,他所學的是生活教育。他在學期裏面能夠侍奉老師,能夠侍奉學長,他回家去就會孝順父母,就會尊敬兄弟姊妹,這是倫理道德的教育。除此之外,就是背誦重要的經典。老師選出來教他讀,督促他背誦,一遍一遍去背,一天要背一百遍、背兩百遍。諸位想想這目的何在?是不讓學生打妄想。小孩不給他事情做,他會胡思亂想,用這種方法訓練他的清淨心,妄念少了就會開智慧。所以用這個方法來修定。整個小學從七歲到十二歲,根本什麼都不講解的,就是叫他背誦,背得滾瓜爛熟,他心裏沒有妄想,只記誦許多聖哲的智慧結晶,雖然現前他並不明了。
中國從前沒有中學,只有小學、大學。十叁歲入太學,太學授課就是講解研討。以前讀書是人生一大樂事,太學裏的老師教學,不一定是在講堂裏面,擺著書本坐在講臺上授課,那時候學生也少,一個老師大概只帶十幾、二十個學生,這樣小班,老師也都是專家、專科的,對于經典他一生專攻某一經論,精通某一部門,他專講授這個科目,所以學生來親近老師,老師往往帶著學生遊山玩水,旅行授課,真的“讀萬卷書,行萬裏路”。大的山川,風景優美的地方。旅遊歸來,他的課程也講授完畢。爲什麼呢?課程典籍老師背得很熟,學生也背得很熟,講課不需要帶課本,講到第幾頁、第幾行、第幾個字,大家都知道。你要講中國不科學,中國過去的書本,每一面十行,一行二十個字,沒有空格;不管那個地方刻書,都是這個規矩。所以不論那一種刻本,你說第幾行、第幾頁、第幾個字,統統一樣,全國統一的。你說科不科學?相當科學。不像現在的書本,版本不同,行數就不一樣。從前古書都是一樣的,所以上課不要帶書,老師帶著學生去玩,帶著酒、帶著菜,學生替老師拉車,服侍老師,教學是那麼自在快樂,所以讀書樂啊!現在讀書太苦了!從前讀書,所有要修學的課程都在小學完成背誦,以後就不要再用書本了。現在在臺灣,大概八、九十歲以上的老人,還受過那個教育。我們這個年齡剛剛脫節,比我們大五歲以上的人,都受過這個教育。所以臺中李老師,他到九十多歲寫文章,引經據典,隨手拈來,他不要查書,到九十多歲還能記得,都是小時候,小學的時候背的。他這個方法是求根本智。根本智心地清淨,我們佛法講“般若無知”,“無知”是“根本智”,真正到無知的時候,一接觸外面境界,就無所不知。所以佛法的修學,最初是學無知,是修清淨心,心真的清淨了,一接觸外面,的確是無所不知。你所看的、所體會的,非常深刻,絕對不是普通人能夠相比的。
從前儒、佛教育理念相同,方法也相同,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,中國朝野那麼熱烈的歡迎,是有道理的,的的確確對中國文化二千年的影響非常大。儒與佛這麼一結合,儒家所講的是綱領,因爲他的典籍少,佛法講的是細目,講得非常詳細。這就是說你只要有妄念,只要有煩惱,有貪、嗔、癡、慢,你這個心就不誠。心不誠,心的作用就不正。這個“正”是講心的作用,就是你的思想、你的見解,都非常正確,沒有錯誤,沒有偏差。但是正確的思想、見解是要從“真誠心”裏面生出來的。所以這個兩條是修心,心清淨了,身就修了,身就清淨了。所以我常常告訴我們一般學佛的同修們,學佛,學什麼呢?學清淨心。心清淨了,身清淨,這個人不會害病。你去看看害病的人,害病的人思想一定很亂,爲什麼呢?“心”先生病,心病了,身才會生病。我們現在講“心理健康”,心要沒有病,身怎麼可能會生病。所以真正一個學佛之人,他要生了病了,這是不可能的事情,決定不可能生病。不但不可能生病,真正修得好的,告訴諸位,他絕對不會死的。他如果會死掉,這個人…
《佛法與人生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