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占察善惡業報經疏▪P1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無性也。畢竟無我者,十界內外諸法,推求主宰實不可得也。無作無受者,無我故無作因受果之人也。無自無他者,既無我人,則不可分別自他也。無行無到,無有方所者,既無實迷,亦無實悟,無有此岸彼岸處所可分別也。亦無過去現在未來者,過去已滅,現在不住,未來未有,叁世皆悉性空寂滅也。十八空者,空尚非一,那有十八?約十八境而顯空理,名十八空。所謂一內空,二外空,叁內外空,四空空,五大空,六第一義空,七有爲空,八無爲空,九畢竟空,十無始空,十一散空,十二性空,十叁自相空,十四諸法空,十五不可得空,十六無法空,十七有法空,十八無法有法空也。生滅涅槃一切諸法,皆無定實之相,所謂性真常中,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,此則一空一切空,假中皆空,依于圓融真谛說也。如幻如化等者,非有似有,有非實有,五住煩惱,二種生死,性皆微弱易滅,此則一假一切假,空中皆假,依于圓融俗谛說也。是中舉十四喻,總是六喻、九喻、十喻出沒開合有殊,而義並無增減。又雖並含空假中意,而皆對治實有法執,仍屬空門。言陽光者,即是陽焰,亦名野馬;燈焰喻其易滅,目曀妄見空華,電不久停,雲易出沒,余並可知。又五住煩惱,二種生死,即以一實境界法性爲體,故畢竟別無自體可得,即是不生不滅寂靜涅槃,此則一中一切中,空假皆中,依于圓融中谛說也。而亦對治實有法執,還屬空門。

  如此所說,能破一切諸見,損自身心執著想故,得離怯弱。

  一切皆空,何所不破,涅槃尚空,況複身心情見;一切皆假,複何所不破,涅槃亦假,況複身心情見;一切非空非假,又何所不破,生死煩惱皆悉非空非假,更何得有身心情見。所以能破諸見,能損執著,令離佛道長遠之怯弱也。初慰小心怯弱竟。

  複有衆生,不解如來言說旨意故而生怯弱。當知如來言說旨意者,所謂如來(已能)見彼一實境界故,究竟得離生老病死衆惡之法,證彼法身常恒清涼不變等無量功德聚,複能了了見一切衆生身中,皆有如是真實微妙清淨功德,而爲無明闇染之所覆障,長夜恒受生老病死無量衆苦。如來于此起大慈悲意,欲令一切衆生離于衆苦,同獲法身第一義樂。而彼法身,是無分別離念之法。唯有能滅虛妄識想不起念者,乃所應得。但一切衆生,常樂分別取著諸法,以顛倒妄想故而受生死。是故如來爲欲令彼離于分別執著想故,說一切世間法,畢竟體空無所有;乃至一切出世間法,亦畢竟體空無所有。若廣說者,如十八空。如是顯示一切諸法,皆不離菩提體,菩提體者。非有非無,非非有,非非無,非有無俱;非一,非異,非非一,非非異,非一異俱,乃至畢竟無有一相而可得者,以離一切相故。離一切相者,所謂不可依言說取,以菩提法中,無有受言說者,及無能言說者故;又不可依心念知,以菩提法中,無有能取可取,無自無他,離分別相故。若有分別想者,則爲虛僞,不名相應。

  見彼一實境界,證于中道實相體也。究竟得離生老病死,即證如實空義也。證彼無量功德,即證如實不空義也。自證叁德秘藏,了知衆生同具如是叁德秘藏,故起大慈大悲,欲拔其苦,欲與其樂,爲說畢竟第一義空,令彼得離分別執著,然所謂一切世間法、一切出世間法畢竟體空,無所有者,正以十界假實國土染淨諸法,皆不離菩提體,所以別無自體,正顯因緣所生,無不即中,而菩提體,即是一實境界第一義自性清淨心如來之藏,此體本自非有非無乃至離分別相故也。言菩提體非有者,不同情計生死有故;言菩提體非無者,不同情計斷滅無故;非非有非非無者,不墮雙非戲論句故;非有無俱者,不墮雙亦相違句故;非一者,不變隨緣作種種故;非異者,隨緣不變無二性故;非非一非非異者,離戲論句故;非一異俱者,離相違句故;乃至畢竟無有一相而可得者,不墮有無一異種種四句相故;言菩提體離一切相者,以不可依言說取,亦不可依心念知故;即是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方顯菩提法體。此等開示,本依圓教非有非空門說,叁谛皆悉非有非空,大部般若多明此義,昧者不知,故判作空宗耳。

  如是等說,鈍根衆生不能解者,謂無上道如來法身但唯空法,一向畢竟而無所有,其心怯弱,畏墮無所得中,或生斷滅想,作增減見,轉起誹謗,自輕輕他。

  遮遣情執,本爲顯示法性無分別體,而鈍根隨語謬解,一向謂空,或生恐畏,或計斷滅,畏則作增見而轉起誹謗,謂非佛說;計則作減見而自輕輕他,謂歸斷滅也。初明不解竟。

  我即爲說如來法身,自性不空,有真實體,具足無量清淨功業。從無始世來,自然圓滿,非修非作。乃至一切衆生身中,亦皆具足,不變不異,無增無減。

  此依圓教有門,直顯法身中道之體,諸佛衆生平等具足,非斷滅也。

  如是等說,能除怯弱,是名安慰。

  二慰不解意旨竟。

  又複愚癡堅執衆生,聞如是等說亦生怯弱,以取如來法身本來滿足,非修非作相故,起無所得相而生怯弱,或計自然墮邪倒見。

  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;以無所得,則無所不得,故得大用現前,二利滿足,而彼妄起無所得相,則以不可湊泊而生怯弱。又妄計生佛平等,不假修習,聞說淫怒癡性即是佛性,則恣行貪恚,無慚恥心;聞說幻化空身即是法身,則寶其臭穢,不複厭離;聞說地獄天宮皆爲淨土,則安此泥沙,不求出要。當今談圓頓者,類皆墮此,亦可哀也。

  我即爲說修行一切善法,增長滿足,生如來色身,得無量功德清淨果報。

  此依圓教全性起修之義,仍屬有門,對治無所得見,並治自然邪倒見也。

  如此等說,令離怯弱,是名安慰。

  初示種種巧說竟。

  而我所說甚深之義,真實相應,無有諸過,以離相違說故。雲何知離相違相?所謂如來法身中,雖複無有言說境界,離心想念,非空非不空,乃至無一切相,不可依言說示,而據世谛幻化因緣假名法中,相待相對,則可方便顯示而說。以彼法身性實無分別,離自相,離他相,無空,無不空,乃至遠離一切諸相故,說彼法體爲畢竟空無所有,以離心分別(之時),想念則盡,(更)無一相而能自見自知爲有,是故空義決定真實,相應不謬。

  此明如來藏如實空義,與彼藏體相應不謬也。

  複次,即彼空義中,以離分別妄想心念故,則盡畢竟無有一相而可空者,以唯有真實故,即爲不空,所謂離識想故,無有一切虛僞之相,畢竟常恒,不變不異,以更無一相可壞可滅,離增減故,又彼無分別實體之處,從無始世來,具無量功德,自然之業,成就相應,不離不脫故,說爲不空。

  此明如來藏如實不空義,正從如實空義而顯,恒與無分別之藏體相應也。

  如是實體功德之聚,一切衆生雖複有之,但爲無明曀覆障故而不知見,不能克獲功德利益,與無莫異,說名未有,以不知見彼法體,所有功德利益之業,非彼衆生所能受用,不名屬彼,唯依遍修一切善法,對治諸障,見彼法身,然後乃獲功德利益,是故說修一切善法,生如來色身。

  此明如來藏所具性德,必藉修顯,故名修得,亦不違平等體也。今更借喻以合明之。譬如室中,本無鬼魅蛇蟲,但有金銀珍寶,盲人不見,觸彼珍寶而受毀傷,妄計蛇鬼,憂怖失措。今指蛇鬼本無,名爲如實空義;珍寶本有,名爲實不空義。須彼盲人去無明膜,開智慧眼,方能受用金銀珍寶,名修得義。二乘信如來語,知無蛇鬼,不生恐怖,于空作證,如彼盲人兀然中坐,不觸珍寶,故不能見不空義也。又如來色身,亦如乳中醍醐,尼拘律子中五丈樹性,不可謂有,不可謂無,須藉因緣,然後得之。二釋竟。

  善男子!如我所說甚深之義,決定真實離相違過,當如是知。

  正說段中,二演說竟。

  爾時,地藏菩薩摩诃薩說如此等殊勝方便深要法門時,有十萬億衆生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住堅信位;複有九萬八千菩薩,得無生法忍。一切大衆各以天妙香華供養于佛,及地藏菩薩摩诃薩。

  初開圓解,能知如來秘密之藏,名爲發無上心;信解不動,名爲堅信,觀行佛也。證圓初住,名得無生法忍,分證佛也。天妙香華以爲供養,表圓道無作緣了。二正說段竟。

  爾時,佛告諸大衆言:汝等各各應當受持此法門,隨所住處,廣令流布,所以者何?如此法門,甚爲難值,能大利益,若人得聞彼地藏菩薩摩诃薩名號,及信其所說者,當知是人速能得離一切所有諸障礙事,疾至無上道。

  汝等各各下,正勸受持廣布,所以者何下,釋成囑勸意也。疾至無上道者,顯是圓頓純妙法門,不同方便權說。

  于是大衆皆同發言:我當受持,流布世間,不敢令忘。爾時,堅淨信菩薩摩诃薩白佛言:世尊,如是所說六根聚修多羅中,名何法門?此法真要,我當受持,令末世中普皆得聞。

  本是堅淨信菩薩代爲末世衆生請問,所以還請結名受持,流通永久也。由結名故,則顯真要,真是經體,要是經宗,宗體既明,方有力用也。

  佛告堅淨信菩薩:此法門名爲占察善惡業報;亦名消除諸障,增長淨信;亦名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,顯出甚深究竟實義;亦名善安慰說,令離怯弱,速入堅信決定法門。依如是名義,汝當受持。

  結此諸名,各有通別二義。通則一部圓诠,皆是占察善惡業報之義,略如玄義所明;又皆能除障增信,皆是開示大乘進趣方便,皆能顯深實義,皆是善安慰說。別則指初示占察法,名爲占察善惡業報,指彼第二輪中修忏悔法,名爲消除諸障增長淨信;指二示進趣義,名爲開示求向大乘顯出甚深究竟實義;指叁示善巧說,名爲善安慰說,令離怯弱。總此通別二義,皆令速入堅信決定法門也。又占察二字,約宗立名;善惡業報,約體立名;消除諸障,增長淨信,約用立名;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,約宗立名;顯出甚深究竟實義,約體立名;善安慰說,令離怯弱,約用立名;速入堅信決定法門,亦約用名,兼顯圓頓大乘教相也。二結法名義竟。

  佛說此法門名已,一切大會,悉皆歡喜,信受奉行。

  叁義故喜,如常可知。

  跋語

  憶辛未冬,寓北天目,有溫陵徐雨海居士,法名弘铠,向予說此占察妙典,予乃倩人特往雲棲請得書本,一展讀之,悲欣交集。癸酉冬日,寓金庭西湖寺,依經立忏。乙亥夏初,寓武水智月庵,講演分科。是時即有作疏之願,病冗交沓,弗克如願。屈指十五年來,梵網、佛頂、唯識、法華,皆已注釋,獨此夙願,尚未填還,亦可歎也。今庚寅年,閱世已及五十二歲,百念灰盡,偶有同志數人,仍來結夏北天目之藏堂,究心毗尼。予念末世欲得淨戒,舍此占察輪相之法,更無別途,爰命筆于六月朔日,成稿于十有四日。輸一滴以益大海,捧一塵而培須彌,雖無補于高深,庶善鑽于乳酪,公我同志,共享醍醐。前安居第四褒灑陀前一夜蕅益智旭閣筆故跋。

  

《占察善惡業報經疏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