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楞嚴經通議卷六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微塵世界,通身吐露,徹底掀翻,故世尊五體同放寶光,遠灌十方微塵諸佛菩薩,而彼諸聖亦同放寶光來灌佛及諸大衆頂也!且林木池沼皆演法音,交光相羅如寶絲網者:正表自他不二,依正互融,有情無情齊成佛道,所以是諸大衆一切普獲金剛叁昧。此則銷習漏于刹那,廓衆塵于一念,萬行備于性天,寶覺圓于實際;故天雨百寶蓮華,虛空成七寶色。淨穢情亡,故娑婆隱而不現。根塵銷複,故十方合成一界。至此,則林木池沼皆演圓音,風動水流通成法喜,故梵呗詠歌自然敷奏;同爲證成,共宣法利,真實圓通其驗如此!

  叁敕文殊揀選智證,分二:初如來特命:

  于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: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,各說最初成道方便,皆言修習真實圓通,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,我今欲令阿難開悟,二十五行誰當其根?兼我滅後此界衆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,何方便門得易成就?

  二文殊奉敕,分二:初叁業請加:

  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承佛威神,說偈對佛:

  議曰:此佛敕文殊揀選圓通也!言彼等修行實無優劣者:以叁乘等觀性空而得道也!但心有大小爲差耳!既雲實無優劣,則門門皆可還源矣!但克合此方之機令其順而易入,故須揀選;非大智不能具揀法眼,故特敕文殊也!

  二正陳偈頌,分十二:初半偈顯一心真源:

  覺海性澄圓 圓澄覺元妙

  二偈半顯依真起妄:

 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

  迷妄有虛空 依空立世界

  想澄成國土 知覺乃衆生

  叁偈半顯返妄歸真:

  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

  有漏微塵國 皆依空所生

  漚滅空本無 況複諸叁有

  四半偈顯歸源無二:

  歸元性無二 方便有多門

  五一偈顯揀選所因:

  聖性無不通 順逆皆方便

  初心入叁昧 遲速不同倫

  議曰:文殊奉命將擇之初,先立一真法界爲迷悟之本也!法界一心廣大悉備,故譬如海普納百川也!謂此覺性本來湛寂圓通,故曰:覺海性澄圓。圓湛之覺元來妙明,絕諸對待,不屬迷悟,故曰:元妙。以元明體中本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義故,唯是一真,了無能所之相,忽爾妄動,于圓明體中遂形所相,故曰:圓明照生所。所妄既立則生妄能,而元明之性失之矣!故曰:所立照性亡。由無明力覆蔽靈明之妙空,變爲頑然無知之虛空,故曰:迷妄有虛空。依此頑空結成四大之幻色,故曰:依空立世界。由妄澄結而爲無情之國土,色雜妄想,想相爲身,故成有情之衆生;此虛空、世界、衆生皆因迷妄而有,此言迷真起妄也!虛空雖是廣大,然于大覺心中如海之一漚耳!況依空所生之世界豈不渺乎小哉?若漚滅則虛空本無,何況空中之國土又何從而寄耶?故下經雲:一人發真歸元,十方虛空悉皆消殒,何況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?故曰:況複諸叁有。今欲返妄歸真,固當作如是觀也!是則頓悟一心本不假于方便,真實歸元之性本無有二,但隨根不一各從其便,故方便有多門耳!在于聖性無往不通,何須揀擇?若順若逆皆爲方便;但以初心方便,若順而易入則收功速,若逆而難入則取效遲,故須用揀選以便悟入也!

  六二十四偈顯揀非當機,分二:初揀叁科,分叁:初六塵:一優波尼:

  色想結成塵 精了不能徹

  如何不明徹 于是獲圓通

  二憍陳那:

  音聲雜語言 但伊名句味

  一非含一切 雲何獲圓通

  叁香嚴童子:

  香以合中知 離則元無有

  不恒其所覺 雲何獲圓通

  四藥王、藥上:

  味性非本然 要以味時有

  其覺不恒一 雲何獲圓通

  五跋陀婆羅:

  觸以所觸明 無所不明觸

  合離性非定 雲何獲圓通

  六摩诃迦葉:

  法稱爲內塵 憑塵必有所

  能所非遍涉 雲何獲圓通

  二五根:一阿那律陀:

  見性雖洞然 明前不明後

  四維虧一半 雲何獲圓通

  二周利槃特迦:

  鼻息出入通 現前無交氣

  支離匪涉入 雲何獲圓通

  叁憍梵缽提:

  舌非入無端 因味生覺了

  味亡了無有 雲何獲圓通

  四畢陵伽婆蹉:

  身與所觸同 各非圓覺觀

  涯量不冥會 雲何獲圓通

  五須菩提:

  知根雜亂思 湛了終無見

  想念不可脫 雲何獲圓通

  叁六識:一舍利:

  識見雜叁和 诘本稱非相

  自體先無定 雲何獲圓通

  二普賢菩薩:

  心聞洞十方 生于大因力

  初心不能入 雲何獲圓通

  叁孫陀羅難陀:

  鼻想本權機 只令攝心住

  住成心所住 雲何獲圓通

  四富樓那:

  說法弄音文 開悟先成者

  名句非無漏 雲何獲圓通

  五優波離:

  持犯但束身 非身無所束

  元非遍一切 雲何獲圓通

  六大目犍連:

  神通本宿因 何關法分別

  念緣非離物 雲何獲圓通

  次揀七大,分七:初地大,持地菩薩:

  若以地性觀 堅礙非通達

  有爲非聖性 雲何獲圓通

  二水大,月光童子:

  若以水性觀 想念非真實

  如如非覺觀 雲何獲圓通

  叁火大,烏刍瑟摩:

  若以火性觀 厭有非真離

  非初心方便 雲何獲圓通

  四風大,琉璃光法王子:

  若以風性觀 動寂非無對

  對非無上覺 雲何獲圓通

  五空大,虛空藏菩薩:

  若以空性觀 昏鈍先非覺

  無覺異菩提 雲何獲圓通

  六識大,彌勒菩薩:

  若以識性觀 觀識非常住

  存心乃虛妄 雲何獲圓通

  七見大,大勢至法王子:

  諸行是無常 念性元生滅

  因果今殊感 雲何獲圓通

  七十二偈半的指圓通要妙,分二:初十偈半指法顯勝,分二:初偈半指法:

  我今白世尊 佛出娑婆界

  此方真教體 清淨在音聞

  欲取叁摩提 實以聞中入

  議曰:此文殊揀選二十四聖皆不堪任此方之機,何耶?若于六塵而入,六塵妄結而不一;若于五根而入,五根隔越而不通;若于六識而入,六識則生滅宛然;若于五大而入,五大則無知昏鈍;若于識大而入,識性本非常住;若于見大而入,念性元是無常;是皆不合此方之機,難入圓通本根。以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,若欲速取叁摩提,實從聞中而入,即時離苦得解脫也!

  次九偈顯勝,分二:初十句贊能修人勝:

  離苦得解脫 良哉觀世音

  于恒沙劫中 入微塵佛國

  得大自在力 無畏施衆生

 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

  救世悉安甯 出世獲常住

  議曰:此總歎觀音之德也!入微塵國得大自在:此歎叁十二應也!無畏施衆生:此歎十四無畏也!從音入妙,故曰:妙音。聖人無己,以物爲己,故唯觀世間音聲以成己德,故曰:觀世音。于音無著,故曰:梵音。應不失時,故曰:海潮音。以此故令世出世間皆獲利益,故安甯常住也!

  次二十六句贊所入根勝,分二:初顯獨勝余根,分叁:初六句圓勝:

  我今啓如來 如觀音所說

  譬如人靜居 十方俱擊鼓

  十處一時聞 此則圓真實

  二八句通勝:

  目非觀障外 口鼻亦複然

  身以合方知 心念紛無緒

  隔垣聽音響 遐迩俱可聞

  五根所不齊 是則通真實

  叁八句常勝:

  音聲性動靜 聞中爲有無

  無聲號無聞 非實聞無性

  聲無既無滅 聲有亦非生

  生滅二圓離 是則常真實

  次結余根不及:

  縱令在夢想 不爲不思無

  覺觀出思惟 身心不能及

  次二偈顯迷悟因依:

  今此娑婆國 聲論得宣明

  衆生迷本聞 循聲故流轉

  阿難縱強記 不免落邪思

  豈非隨所淪 旋流獲無妄

  議曰:我今下五偈半正歎圓通之妙也!十方擊鼓十處齊聞,了無分別彼此之相,此圓真實也!隔垣聽音響,此法性通遍,遠近皆聞,五根之所不齊,此則通真實也!音聲雖有動靜,聞性不屬有無,不因聲生、不從聲滅,遠離有無、生滅,此則常真實也!以此足證二十四聖之所不及也!縱令下一偈總歎超越身心:以身心有寤寐開合,而聞性不爲夢想所昏,至若夢中尚聞杵聲雖作他物,不是無聞,是所謂不爲不思而無也!以五根發識皆有遍行之思不能圓照,獨耳根虛融,音聲一到則無思無念,寂然而照,特出思惟之表,此身心之所不能及也!今此下二偈正顯克合此方之機:以諸佛國土說法不同,非獨語言;以娑婆世界衆生耳根最利,但以聲論宣明道理,非耳不能了達;以聞性即本圓法性,由衆生迷本有之聞性,故流轉于生死,縱阿難之強記多聞,以不達聞性亦不免落于邪思,是知此界耳根關系甚重,豈不是隨音聲則淪生死、旋聞機則獲真常無妄哉?是以獨選耳根爲妙也!

  八十七句結法勸修,分叁:初五句結指定門:

  阿難汝谛聽 我承佛威力

  宣說金剛王 如幻不思議

  佛母真叁昧

  二四句責多聞無益:

  汝聞微塵佛 一切秘密門

  欲漏不先除 畜聞成過誤

  叁八句勸真修有功,分四:初正勸修:

  將聞持佛佛 何不自聞聞

  二聞非妙悟:

  聞非自然生 因聲有名字

  叁妙悟絕言:

  旋聞與聲脫 能脫欲誰名

  四離言頓證:

 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脫

  議曰:此結法勸修以顯法勝也!阿難下五句結法也!汝聞下一偈顯多聞無益。將聞二句勸修也!諸佛由此叁昧而出,故曰:佛母。諸佛言教文字般若即法身所在,法亦名佛,故曰:持佛佛。謂雖能持他佛之法,如人數他寶,自無半錢分;故不若返照自己聞性,以成真實叁昧,即可頓證菩提也!聞非下六句顯妄不是真:謂逐聲塵之聞根非自然生,要因聲顯,特妄聞之名字耳!若旋其妄聞而脫聲塵,則能脫者當誰名耶?此所以一根既返源,六根成解脫也!

  九七偈半正示觀相,分叁:初正示叁觀涉入,分叁:初四句從假入空:

  見聞如幻翳 叁界若空華

  聞複翳根除 塵銷覺圓淨

  二六句從空入假:

  淨極光通達 寂照含虛空

  卻來觀世間 猶如夢中事

  摩登伽在夢 誰能留汝形

  叁十叁句從空假入中,分二:初喻明:

  如世巧幻師 幻作諸男女

  雖見諸根動 要以一機抽

  息機歸寂然 諸幻成無性

  二法合:

  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

  分成六和合 …

《楞嚴經通議卷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楞嚴經通議卷七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