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恐蹶。故貴以賤爲本。高以下爲基。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。此其以賤爲本耶、非乎。故致數車、無車。不欲碌碌如玉、落落如石。
【注】此言道無爲而無不爲,以明無用之用爲大用。欲君人者,當以無爲而治也。一者,道之體也。其體至虛而無爲,精一無二。凡諸有爲,莫不以之爲本。以,用也。意謂天地萬物,皆以道體而爲本也。故天得之而清覆于上。地得之而甯載于下。神,指人心而言。謂人得之而爲萬物之靈。谷,即海也。海得之而容納百川,故長盈。萬物得之而各遂其生。侯王得之而爲天下正。正,猶長,所謂君長也。如此者,雖其迹不同,而推其本則一,故曰致之一也。其下又返釋之曰,天不得此,將恐分裂而不能圓覆于上矣。地不得此,將恐發動而不能甯載于下矣。人不得此,將恐生機休歇,而不能子子孫孫亹亹而無窮矣。萬物若不得此,將恐絕滅而無有矣。侯王若不得此,將恐顛蹶而不能安其貴高之位矣。此老子主意,只重在侯王無以正而貴高將恐蹶這一句。必欲人君當體道無爲而治耳。凡人聽其所用而從于人者,謂之下賤。此道之譬也。夫道本無名,故天地萬物皆得而用之。如人之下賤也。且侯王不得此道,而處貴高之位,將恐蹶。豈不以是而爲基本耶。故雲貴以賤爲本,高以下爲基。且侯王自謂曰,孤,寡,不谷,此叁名者,皆賤者之稱也。而侯王以之,其意豈不是以賤爲本耶,非乎。所以稱此者,正欲人君忘其貴高之名,而體道凝神,知其無用爲用耳。且而侯王所以貴高者,以百官執事總之而爲君。若指其所用,而各有所事。至若人君,則無所用其事矣。所謂臣道有爲,而君道無爲也。若夫輪輻衡轭,會之而爲車。故數其車,則件件可數。其車則無可數矣。以無可數,故得車之用。是故侯王以無爲之道,而後方大有爲也。然道之在物,本無貴賤高下之分。故侯王當體道忘懷,不可執貴高之名,而取顛蹶之患。故誡之曰,不欲琭琭如玉,落落如石,謂不可視己琭琭如王之貴,視物落落如石之賤也。苟忘貴賤之分,則人人皆爲我用矣。豈非無用之爲大用耶。
反者、道之動。弱者、道之用。天下之物、生于有。有、生于無。
【注】此承上章以明道爲天地萬物之本也。反者,道之體也。謂道體虛無至靜,爲群動之主。世人只知動之爲動,不知動處即靜。易雲天下之動,貞夫一者也。以其群動之動,皆自虛無至靜而發,不動而動,故雲反者道之動也。然道體至虛,柔弱無用,而爲天下有用之本。世人只知有用之用,不知無用之用爲大用也。故雲弱者道之用。是故世人只知天下之物生于有,而不知有生于無也。苟知有生于無,則自然不事于物,而能體道凝神矣。豈易得哉。
上士聞道、勤而行之。中士聞道、若存若亡。下士聞道、大笑之。不笑、不足以爲道。故建言有之。明道若昧。進道若退。夷道若類。上德若谷。大白若辱。廣德若不足。建德若偷。質貞若渝。大方無隅。大器晚成。大音希聲。大象無形。道隱無名。夫惟道、善貸且成。
【注】此言道出常情,而非下愚小智之所能知,必欲上根利智可能入也。謂上根之人,志與道合,一有所聞,便身體而力行之。如顔子聞者未嘗不知,知之未嘗不行。故曰上士聞道,勤而行之。若夫中人之資,則且信且疑,或日月至焉。故曰若存若亡。至若下根之士,即有所聞,了不相蒙,而且以爲怪。故大笑之矣。以道出常情,非愚所測。此輩不笑,不足以爲道。以其道與常情,每相反而已矣。何以知之。故古之建言者有雲,明道若昧。此下十二句,皆古之立言者之辭,老子引之以明相反之意。謂小人用智,恃知以爲能。聖人光而不耀,以有智而不用。故明道若昧。小人矜誇競躁。聖人以謙自守,以卑自牧。故進道若退。世人崖嶷自高。聖人心與道合,同塵混俗,和而不同。故夷道若類。世人局量扁淺,一毫不容。聖人心包天地,德無不容,如海納百川。故上德若谷。小人內藏瑕疵,而外矯飾以爲潔。聖人純素貞白,一塵不染,而能納汙含垢,示同庸人。故大白若辱。小人一德不忘,必恃自多而責報于人。聖人德被群生,而不以爲功。故廣德若不足。小人一善之長,必炫弄自售,欲求知于人。聖人潛行密用,凡有所施于人者,惟恐人之知己也。如泰伯叁讓,民無德而稱。故建德若偷。小人隨時上下,見利而趨,望勢而變。聖人之心,貞介如玉,而不可奪。而能與世浮沈,變化無窮,無可不可。故質貞如渝。渝,變也。世人圭角自立,一定而不化。聖人心如太虛,無適不可。故大方無隅。隅,猶定向也。世人小智自用,以圖速效。聖人深畜厚養,藏器于身,待時而動。迫不得已而後應,乘運而出,必爲天下之利具。故大器晚成。所以然者,譬夫大音之希聲,大象之無形,殊非常情之所易見易聞。宜乎下士聞而大笑之也。以其世之所尚者,名也。然道隱于無名,又豈常情所易知耶。所以聖人之廣大難測者,以其有大道也。夫惟道也,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匮,曲成萬物而不遺。故曰善貸且成。聖人如此,所以世人皆以大似不肖。而輕笑之。然不笑,不足以爲道也。
道生一。一生二。二生叁。叁生萬物。萬物負陰而抱陽。沖氣以爲和。人之所惡、唯孤寡不谷。而王公以爲稱。故物或損之而益。或盜之而損。人之所教、我亦教之。強梁者不得其死。吾將以爲教父。
【注】此承前言道體沖虛,而爲天地萬物之本,誡人當以道爲懷,以謙自處也。謂道本無名,強名之一。故曰道生一。然天地人物,皆從此生。故曰一生二,二生叁,叁生萬物。是則萬物莫不負陰而抱陽也。所以得遂其生,不致夭折者,以物各含一沖虛之體也。和氣積中,英華昭著,秀實生成,皆道力也。故雲沖氣以爲和。是則物物皆以沖虛爲本也。且沖虛柔弱,與物不類,似乎無用,人皆惡之而不取。殊不知無用之用爲大用也。即如世人之所惡者,唯孤寡不谷,以爲不美。而王公返以此爲稱者,豈不以柔弱爲天下之利器耶。且孤寡不谷,皆自損之辭也。然而侯王不自損,則天下不歸。故堯舜有天下而不與,至今稱之,澤流無窮,此自損而人益之。故曰或損之而益。若夫桀纣以天下奉一己,暴戾恣睢,但知有己,而不知有人。故雖有天下,而天下叛之,此自益者而人損之。故曰或益之而損。以人人皆具此道,但日用不知,須待教而後能。且人之所教者,我亦未嘗不教之也。惟人不善教人,只知增益知見,使之矯矜恃氣,好爲強梁。殊不知強梁者,不得其死。我唯教人以日損其欲,謙虛自守,以全沖和之德。是故吾將以爲教父。而風天下以謙虛之德也。教父,猶木铎意。
天下至柔、馳騁天下之至堅。無有入無間。吾是以知無爲之有益。不言之教、無爲之益、天下希及之。
【注】此承上言無爲之益,以明不言之教也。然天下之至堅,非至柔不足以馳騁之。如水之穿山透地,浸潤金石是已。若以有入有,即相觸而有間。若以空入有,則細無不入。如虛空偏入一切有形,即纖塵芒芴,無所不入,以其虛也。若知虛無之有用,足知無爲之有益矣。前雲人不善教人者,以其有言也。有言則有迹,有迹則恃智,恃智則自多。自多者則矜能而好爲。凡好爲者必易敗。此蓋有言之教,有爲之無益也,如此。則知不言之教,無爲之益,天下希及之矣。
名與身、孰親。身與貨、孰多。得與亡、孰病。甚愛必大費。多藏必厚亡。知足不辱。知止不殆。可以長久。
【注】此言名利損生,誡人當知止足也。謂世人只知名之可貪,故忘身以殉名。殊不知名乃身外之虛聲耳。與身較之,身親而名疏。故曰孰親。貨,利也。謂世人只知利之可貪,故忘身以殉利。殊不知利乃身之長物耳。與身較之,身在則有余。故曰孰多。世人不察,每役役于名利之間,貪得而無厭,戕生而傷性。與夫貪得而身亡,不若身存而遠害。故曰得與亡孰病。故凡愛之甚者,費必大。藏之多者,亡必厚。如以隋侯之珠,彈千仞之雀,雀未得而珠已失。此愛之甚,而不知所費者大矣。如斂天下之財,以縱鹿臺之欲,天下叛而臺已空。此藏之多,而不知所亡者厚矣。不唯愛者費而藏者亡。抑且身死名滅,國危而不安。斯皆不知止足之過也。故知足則不辱,知止則不殆,即斯可以長久矣。噫,老氏此言,可謂破千古之重昏,啓膏肓之妙藥,昭然如揭日月于中天也。而人不察乎此,惜哉。
大成若缺、其用不敝。大盈若沖、其用不窮。大直若屈。大巧若拙。大辯若讷。躁勝寒。靜勝熱。清淨爲天下正。
【注】此言聖人法天製用,與道爲一,故能勝物而物不能勝。以申明前章不言之教,無爲之益也。大成若缺,其用不敝者。若天地生物曲成萬物而不遺,可謂成之大矣。然必春生而夏方長之,秋殺而冬方成之。以此觀之,似若有所缺。苟不如此,若一徑生長而無秋冬之肅殺。不但物不能成,而造物者亦將用之而敝矣。由其若缺,故所成者大,而其用不敝也。大盈若沖,其用不窮者。若陽和之氣,充塞天地,無處不至,無物不足,可謂盈矣。其體沖虛而不可見。若塊然可見,亦將用之有盡矣。由其若沖,故既已與人己愈有,既已爲人己愈多,故其用不窮也。大直若屈者。若一氣浩然,至大至剛,可謂直矣。然潛伏隱微,委曲周匝,細入無間,故若屈。由若屈,故能伸其生意也。大巧若拙者。若天之生物,刻雕衆形而不見其巧。故雲若拙。若恃其巧者,巧于此而拙于彼,則巧非大矣。大辯若讷者。上雲若缺,則天地無全功,故人猶有所憾。然天何言哉,四時行焉,百物生焉。是則生物之功,不辯而自白矣。故曰若讷。是以天地不言而萬物成,聖人不言而教化行。以聖人法天製用,故以不言之教,無爲之化,似乎不勝,而物卒莫能勝之也。且躁能勝寒而不能勝熱,靜能勝熱而不能勝寒。斯皆有所勝,則有所不勝。是故聖人貴乎清淨爲天下正。此其不言之教,無爲之益,天下希及之矣。
天下有道、卻走馬以糞。天下無道、戎馬生于郊。罪莫大于可欲。禍莫大于不知足。咎莫大于欲得。故知…
《老子道德經憨山注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