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要釋▪P2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所不能及。”

  當知佛的光明有叁種:

  1本光:是法身的光明,乃圓融而沒有分際。

  2智光:是報身的光明,能夠普照法界。

  3身光:是應身的光明,乃隨機感而顯現的。此應身的光明,還要分爲常光、放光二種:

  常光:如世尊圓光一由旬……。放光:遇到了特別因緣時,由面門或在眉間,乃至手足全身等光明便是。現在所說無量光是指應身的光明—常光—放光。

  無量是表示光明之殊勝,非止一丈一旬故。照十方國是表示所照之廣大,非止一國一方故。無所障礙是表示能照之徹底,能穿山透壁,通幽達冥故。

  世稱日月光明爲最大者,然而所照不過四大部洲,況且一被雲霧侵襲就失去勢力—黑暗,不能照徹覆盆內和幽室裏的東西,因此非但光明有限,尚還有障礙,若較之佛光,則無異微塵比須彌,蜻蜓比飛機了。

  問:“佛的光明既然遍照十方而無障礙,爲什麼我們一向不曾看見?”答:“當知凡夫是被見思、塵沙、無明,叁種煩惱眚所障蔽,因是不得見也。例如日光普照大地,瞽者未嘗見之,豈可因不見故,妄說沒有光明呢?這是任何人都異口同音所否認的。

  如果想要見到佛底光明的話,當趕快發心念佛,念到一心不亂,叁昧現前,消滅一切煩惱翳,回複了清淨眼,則豁然見到!大勢至菩薩說:“憶佛念佛,當來必定見佛。”由斯可知佛身尚可得見,何況光明呢!

  總之!業障深重的衆生,雖然佛光現前亦不得見,若俱善根,加之信願真切,虔誠念佛,也許可以一見,如遠公(淨宗初祖)叁次親睹彌陀聖像,又奚止光明乎?

  又舍利弗!彼佛壽命,及其人民,無量無邊阿僧祇劫,故名阿彌陀。

  【消文】世尊再叫舍利弗說:“極樂世界的那尊佛,和國裏的人民,都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長遠的壽命,所以他的名號叫做阿彌陀。”

  【釋義】此約壽命解釋立名之義。彼佛非僅光明無量,就是壽命也是無量無數的。故阿彌陀,又一名譯爲無量壽。大本雲:“彼佛壽命不可稱計,假使十方世界衆生皆成聲聞,緣覺,竭其智力,于百千劫中悉共推算不得窮盡。”此是由彼佛因地所發四十八願中之第十叁壽命無量願所成就的。願雲:“設我得佛時,壽命有限量,下至百千億那由他者,不取正覺。”今已如願成就,名副其實了。

  壽命:壽是壽數,命是生命。大凡人之壽數,皆依身命生滅爲標准,所以叫做壽命。如人的身命活至八十歲,則曰八十壽命。

  須知佛有叁身—法身、報身、應身,然壽命也要分叁種來說:

  1法身—自性清淨身,是以理性爲壽命;乃萬古常如,不生不滅,非但無始亦無終。

  2報身—受用身,是以智慧爲壽命;由修一切功德圓滿所成就的,是一得永得,然有始,但是無終。

  3應身—示現身,是以因緣爲壽命;乃隨機感而成,示現生滅,非但有始則亦有終,這是由其因緣之勝劣,而感壽命之長短。現在所說彌陀無量壽,乃勝因緣所感之應身壽命也。天臺光明玄曰:“法報應是爲叁,叁種法聚故名身。所謂:理法聚名法身;智法聚名報身;功德法聚名應身。”當知法身是就境而言;報身是就智而言;應身是就起用而言,因爲用是一種隨因緣,隨機感者,所以應身有生滅,壽命有長短。

  又壽者受也。法身則以真如不拒諸法隨緣之用曰受。如虛空不拒群相之發揮;報身則以如如智照如如境,境智相應曰受。應身則以隨機示現一期報得曰受。

  問:“彼佛壽命既然稱爲無量,而經雲:“觀音次補佛位,其名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,國名衆寶普集莊嚴。”這怎麼說得通呢?”答:“彼佛壽命無量,上文已經說過乃指應身而言,是有量中的無量,非無量之無量也。無量二字乃一種形容詞,是說彼佛之壽命,非凡夫和二乘人的智慧,能夠算數而得知者。故權用無量二字稱之,是一種極贊彼佛壽命久遠之謂。至于法身則萬劫永常,不生不滅,無所謂壽不壽,量無量,豈可用戲論妄想來計度它的長短呢?”當知彌陀的機緣息盡應轉,故權示涅槃;觀音的機緣當興應起,義當補處也。願學者細思之!

  及其人民:是說非但彼佛壽命無量,所有往生極樂的人民也是統統無量壽的。這是一種倒語反法,順文當雲:佛及人民的壽命都是無量。極樂世界本來是沒有君臣和父子之稱,這裏爲甚麼稱爲人民呢?要知道佛有法王,亦有王義,往生彼國之衆生,欽承佛陀的教化,尊佛爲王,和我們人間受統治下之人民的尊王之義是一樣的。況且佛爲十法界之法王,奚止一國一邦之王乎?

  無量無邊阿僧祇劫:這一句正是指陳壽命無量之文。先來說明劫字,次解釋阿僧祇,其次再合攏起來總釋無量無邊阿僧祇劫。

  劫:俱足應雲:劫波,譯爲時分,分別時節,或雲:長時—便是通常所謂時間,最短的時間叫做刹那,最長的時間名爲劫波,若以長時間叁字稱之,最恰切沒有了。但是中間再分有大劫,中劫,小劫叁種。由人壽十歲起,過了百年,即增一歲……如是增至八萬四千歲,再從八萬四千歲起,過了百年即減一歲……如是減至十歲,爲一增一減,計一千六百八十萬年,是爲一小劫。合二十個小劫,計叁億叁千六百萬年爲一中劫。合成住壞空四個中劫,計十叁億四千四百萬年爲一大劫。

  阿僧祇:晉譯爲無數,唐譯爲無央數,是印度十大數目之一(十大數:1無數,2無量,3無邊,4無等,5不可數,6不可稱,7不可思,8不可量,9不可說,10不可說不可說)。算法是以萬萬爲億,萬億爲兆,一千個萬萬萬萬萬萬萬兆爲一阿僧祇,從一個阿僧祇數的數目,一一再成爲一個阿僧祇,就稱爲無量(第二大數),再從無量數的數目,一一再成爲一個無量數,就稱爲無邊(第叁大數),如是照例倍倍增積至第十不可說不可說。則阿彌陀佛的壽命,非止一大劫,竟是無數大劫;又非止一個無數大劫,乃是無邊無數大劫;又更非止一個無邊無數大劫,乃無量無數無邊大劫,故曰無量無邊阿僧祇劫。此乃至極稱贊彌陀壽命之久遠罷了!

  以上不過略約各數目的單位含糊的計算而已,其實還不止如是!若據華嚴壽量品雲:“娑婆一劫爲極樂一晝夜。”如是則更不可勝數,誠非世間通常的數目,或人天的智慧,所能夠測量其大海一滴矣!

  問:“往生極樂的衆生,如何能得同佛一樣無量壽呢?”

  答:“這有兩種的原因:(1)仗佛力(彌陀願力)所感,無量壽經法藏第十五願說:“我若作佛時,我國中人壽命皆無央數劫,無有能計其數者,若不爾者不取正覺”。因承佛力所成就故得無量壽。(2)由自力(念佛功力)所感,一心念佛,淨業成就,往生淨土,蓮花化身,得到清虛之體,非同娑婆衆生四大假合之身,有生老病死,倏忽敗壞,幻化無常,故同佛無量壽也。”

  再問:“彼佛既有兩個名號,尤其是光明、壽命,悉皆殊勝。何故大本彌陀經,及十六觀經,都是單取無量壽爲經題,就是一般所稱念者也不出例外?”答:“這是以體攝用故。壽是本體,光明是作用。比況說:如沒有證到無量壽之身,則光明究從何來?由其證得無量壽之身,自然而然的會得到無量光之用。因是一舉了壽之本體,則光明同時而有。這叫做舉體攝用。如是則一稱無量壽而無量光也就含在其中矣。有以上的理由故單稱無量壽。還要申明一句:要知道!舉壽攝光可也,如說,舉光攝壽則就不成!因爲離開了壽的本體,根本便沒有作用的光明了。我來舉一個譬喻:“鏡的本身是體,鏡的光明是用。如是一有了鏡的本身,則光明同時而有。故可以舉鏡攝光。反之舉光攝鏡則不可以!因爲既沒有鏡,豈能談得到光呢?明白此種意思,可以無疑矣!”

  複次當知!彼佛的智慧、神通、威德等莫不一一無量,何故又單舉壽命和光明兩種來建立名號呢?這卻也有兩種意義。當約事理兩方面來說:

  (一)事的方面:是說法身和報身的壽命以及光明是佛佛皆同,唯應身的壽命和光明則佛佛有異。因爲應身是因緣所感,隨機示現,所以壽命有長短不等,光明有大小不同。然而阿彌陀的應身壽命最爲久遠不可稱量,光明也極其殊勝超乎一切。如釋迦世尊八十入滅,以及其余的一切諸佛,或千歲、或萬歲、或一劫,乃至那由他劫,總沒有如彌陀無量壽。如經中說:“彼佛壽命,爲一切諸佛所不能及者。”至于光明,如釋迦圓光一尋、或一旬、或十旬,乃至百千萬旬,總沒有彌陀之無量光也。或照一世界、十世界……百千萬億世界,總沒如彌陀之遍照十方,一方則有無量無邊世界況十方乎?觀經雲:“彼佛圓光如十億日月叁千大千世界。”又雲:“彼佛有八萬四千相好,一一相好有八萬四千光明,遍照十方念佛衆生攝所不舍。”如上所說則知彌陀的壽命和光明是勝超一切諸佛,這是他的獨擅勝處!所以特取壽命和光明來建立他的名號。

  講到這裏或者有人要疑問:“釋迦與彌陀同一究竟佛果,何其所感壽命,光明,國土,竟如是天壤懸殊?難道佛德也有勝劣嗎?”答:“大凡佛佛出世,都依悲願爲主動要素,以度生爲唯一目標。法華經說:“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。”至于有教化的國土有淨穢不同,應身的壽命長短不等,其中卻有兩個原因:

  1是各依本願所成:如彌陀發願莊嚴極樂淨土,爲接引苦惱的衆生,特現無量壽以安樂法攝受之,使其念佛修行欣求往生。釋迦發願降生娑婆濁世,爲救拔迷苦的衆生,特現短壽相,用無常道以警覺之,使其生厭離心速求解脫。爲誘導衆生離苦得樂之大方便門,豈可以妄擬其勝劣呢?至于光明也是各依本願,或隨因緣而現大小不同。

  2是由衆生的福德與惡業所感召:如極樂世界的衆生福德深厚,本經雲:“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。”故感彼佛壽命無量而住世久遠,娑婆世界的衆生業障深重,故感世尊八十入滅。這不能怪世尊沒有慈悲心,當知皆由衆生業重福薄所使然!經雲:“佛力不及業力。”就是這種意思。至于光明也不出例外,總上是單約應身和同居土而言。至于報身、法身和常寂光土,乃是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涅槃是什麼?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