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佛佛皆同,沒有所謂壽命有長短,光明有大小,國土有淨穢,明白此道理,自然不會妄較佛德之高低致招罪戾,慎哉!
(二)約理的方面:“無量壽”—是佛性豎窮叁際的意思;“無量光”—是佛性橫遍十方的意思。如是則一切衆生莫不皆在彌陀果覺海中遊戲,倘一念回向即蒙攝受。因是則彌陀的名號乃法界之大總相門,故彌陀稱爲法界藏身,也就是吾人本具之佛性,亦即叁德之秘藏—無量光就是般若德,無量壽就是解脫德,光明和壽命一體不離就是法身德。
還有一個意思:光壽不二即法身不變之妙體,無量壽即法身隨緣之妙用,無量光即法身顯現之妙相。根據上面理論,意在欲令一切衆生持此彌陀名號,而悟各人自性本自橫窮豎遍,親證叁德秘藏;了知即心即佛,心佛不二的奧旨。所以彼佛特取光壽二義以建立名號。
妙哉!這一句洪名實在有不可思議功德,同時吾人現前的一念心亦是不可思議了!果能一念相應則一念是佛,念念相應則念念是佛,如是那怕不能頓悟自性彌陀,親證唯心淨土呢?固知念佛即是念心,念心不離念佛;心外無佛,佛外無心。如是則壽光聖號即吾人現前一念不思議的心光性壽也。要解雲:“當知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,何有阿彌陀名, 號;, 而離卻阿彌陀名號,何由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。”
【顯理】無量光—表自性寂而常照。無量壽—表自性照而常寂。故號阿彌陀—表自性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是名寂照不二。
庚初征釋名號竟
庚二成道時劫
舍利弗!阿彌陀佛,成佛已來,于今十劫。
【消文】舍利弗!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成佛以來,到了現在已經有十劫之久了。
【釋義】上文征釋建立名號的意義已經明白了。可是還不知道他在什麼時候成了佛?所以佛再告舍利弗說“……于今十劫。”這一句話—成佛十劫—正與序文中“今現在說法”是互相照應的。甚麼叫做“成佛”呢?因行圓滿叫做成,得證菩提謂之佛。若論“法身”,自性清淨本來是佛,還有甚麼成不成!劫更談不到了。至于“報身”,因圓果滿得證菩提,似乎有成,無妨論劫。講到“應身”,那就可以說成說劫了。因爲應身是隨機感現八相(一、降兜率,二、托胎,叁、出生,四、出家,五、降魔,六、成道,七、轉*輪,八、入涅槃。)成道的。現在所雲彌陀成佛十劫是指應身說的。根據唐譯即指十大劫也。
彌陀如來成佛到現在已經十劫了!每日都在極樂國中出廣長舌的宣演妙法,大說而特說,並且常常垂著金臂要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去享樂一切!爲甚麼我們到了現在還依舊沈淪不受救度,你看慚愧不慚愧呢?當知彌陀爲了要度脫我們,因而發四十八願,曆劫修行,莊嚴極樂世界,我們如果不趕快發心念佛求生,不但誤了自己,同時未免太辜負彌陀慈尊的一片老婆心了!
至于彌陀因地的事迹和成佛因緣,在無量壽經、悲華經……等都說得很詳細,我不必贅語了。
【顯理】成佛十劫表親證法身已斷十障。
庚二成道時劫竟
┌庚初—聲聞
己二化伴分二┤
└庚二—菩薩
今初聲聞
又舍利弗!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,皆阿羅漢,非是算數之所能知。
【消文】佛又呼舍利弗說: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裏有無量無邊的聲聞弟子衆,皆是證著阿羅漢果位的。其數之多不是世間普通算數所能知道的。
【釋義】上明教主。現在則說化伴,以有主必有伴也。茲先明聲聞。謂非但凡夫念佛求生,二乘聖人亦是念佛發願往生的。
聲聞;聞佛說四谛(四谛即苦谛、集谛、滅谛、道谛。世尊初成道時,于鹿野苑爲五比丘叁轉四谛*輪)聲教而悟道證果者曰聲聞。內分四級:
1須陀洹,此雲“入流”,又雲“預流”,謂預入聖流。此是見道位,斷叁界八十八使見惑盡,名爲初果聲聞。
2斯陀含,此雲“一往來”,謂再來欲界受一番生死故,此是修道位,已斷叁界見惑盡,再進斷八十一品思惑中的欲界前六品思惑,名二果聲聞。
3阿那含,此雲“不來”,謂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也。此亦屬修道位,進斷欲界殘叁品思惑,名爲叁果聲聞。
4阿羅漢,此雲“無生”,謂不來叁界受生死也。是無學位,欲界九品思惑斷盡,上生色界阿那含天。于中再進斷上二界(色界、無色界)七十二品思惑。計共斷了見惑八十八使,思惑八十一品盡,名爲四果聲聞。
皆阿羅漢(阿羅漢義見通序文中詳釋):揀別不是前叁果之類。文中不言緣覺衆者,攝在聲聞中故。
非是算數:所言其多之謂,超出算數之外也。是說往生彼國的阿羅漢,其數甚多,難知難說,故以無量無邊非算數所能知者稱之。大本雲:“假使比丘滿億那由他。百千數量,皆同目犍連神通,欲計算彼佛初會聲聞盡其神力百分中不能得知其一。”
庚二菩薩
諸菩薩衆亦複如是。
【消文】往生在彼國中的諸大菩薩亦是與聲聞衆同等的無量無邊之多。
【釋義】此明菩薩。是承上不獨聲聞往生者更有大乘菩薩之往生(菩薩解見通序文中)。
諸菩薩:諸者不一之謂,指十方以及四教(藏、通、別、圓)。或十信乃至等覺等諸菩薩亦無不往生,以有如是多方多種故以諸稱之!
亦複如是:不獨往生之聲聞衆有如許之多。諸菩薩衆,亦是同等無量無邊,非是算數所知也。
如上所明聲聞、菩薩數目之多,亦非全是他方求生彼國的,當知生彼國土時或聞佛說法,乃至聞化禽等演暢根、力、覺、道等法,小機則悟小法而成聲聞,大機則悟大法而證菩薩果也。
【顯理】阿羅漢表真谛空寂。菩薩表俗谛隨緣。亦複如是表真俗不二。
己二釋化伴竟
己叁總結
舍利弗!彼佛國土,成就如是,功德莊嚴。
【消文】佛又呼舍利弗說: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,有如此種種無量莊嚴,皆是阿彌陀佛的宿因願行無量功德所成就出來的。
【釋義】此總結上文佛光、佛壽、聲聞、菩薩等之莊嚴。文雖與前無異,義則不同。前乃結成依報莊嚴,此則結成正報莊嚴。極樂正報,化主化伴悉皆無量勝妙莊嚴。一一無非彌陀不思議願行功德所成就。現在再引經證明之!
大本法藏十二願雲:“設我作佛時,光明有能限量,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,不取正覺。”此乃彌陀大願所成就之無量光莊嚴也。第十叁願雲:“設我作佛,壽命有限量,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,不取正覺。”此乃彌陀大願所成之無量壽莊嚴也。第十四願雲:“設我作佛,國中聲聞,假使叁千大千世界悉成緣覺,于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,不取正覺。”此乃彌陀大願所成之無量無邊聲聞衆之莊嚴也。又雲:“我作佛時,刹中菩薩,神通智慧、辯才、相好、威神,悉皆如意。”此乃彌陀的大願所成就菩薩莊嚴也。
又大本雲:“爾時法藏,教化衆生,修行六度,廣行教化,無量衆生,發菩提心。”以上種種莊嚴,皆悉彌陀大行之所成,彌陀無量行願功德之因,爲能莊嚴、能成就;光壽、化伴、無量之果,爲于莊嚴、所成就,故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。
當知!上文自行樹、羅網起至此止是明依正之文,共有五番的莊嚴,極樂之義于前可想見矣!普願十方同胞,深信求生!
如上依正二報,或經文中有,而本願中無,或本願中有而經文中無,文雖小異,乃互相陳明,意則圓俱,誠無妨礙也。
以上總釋正宗文中的第一科:“丙初詳陳依正莊嚴以啓信”文竟。
┌丁初—往生皆得不退
丙二特勸應求往生以發願分叁┼丁二—補處算數莫測
└丁叁—正勸發願往生
今初往生皆得不退
又舍利弗!極樂國土,衆生生者,皆是阿鞞跋致。
【消文】佛又呼舍利弗說:“凡所有衆生,一生到極樂國者,無論是誰都能悉皆即得叁不退轉也。”
【釋義】此科爲既聞極樂、依正莊嚴、而生信者,導其依信發願求生彼國,以獲出世無上殊勝因緣,可橫超叁界,圓證叁不退,永了生死,畢竟成佛。有如是等勝異超絕,若娑婆則不然,須要叁惑斷盡方能了生死,又多退緣,不易成辦,故于勸願前,特舉此殊勝示之,令其欣慕而速發願求生也。
既生到極樂國土,雖是初生者,悉皆得到不退,故雲衆生生者……。
阿鞞跋致:譯爲不退轉。不退有叁:
1位不退,2行不退,3念不退。已如玄義中明。今更據此土四教明之。
藏教初果位、通教見地位、別教初住位、圓教初信位,此四教之位皆初斷見惑,初入聖位。乃不退于凡夫之地,名爲位不退。通教菩薩位,別教十行位,圓教十信位,此皆斷思惑並破塵沙,廣度衆生,不墮于二乘之位,名爲行不退。別教初地位,圓教初住位,俱初斷無明,親見佛性,得無生忍,心心自然流入妙覺性海,名爲念不退。
總而言之!斷見思惑方證位不退,斷塵沙惑方證行不退,斷無明惑方證念不退。極樂則不然,雖五逆十惡若肯回心發願念佛乃能帶業往生,雖居下下品亦得叁不退。這若非彌陀大願洪名奇勳所成就,豈能得如斯!在十方諸佛土沒有如此方便的階位,諸教法門中亦無此勝妙的妙法門。十疑論雲:“有五因緣故得不退:1彌陀大悲願力攝持故得不退。2佛光常照菩提心,念念增長,故得不退。3水鳥、樹林、風聲,自然樂響,皆能演妙法音,使聞者常念叁寶,故得不退。4純諸菩薩以爲勝友,故得不退。5壽命永劫,與佛齊等,故得不退。”故古德雲:“修行以念佛爲最穩當。”實不虛語也。(此乃彌陀第四十七願所成,謂:往生皆得不退願。)
【顯理】不退轉表自性常住。
丁初往生皆得不退竟
丁二補處算數莫測
其中多有一生補處,其數甚多,非是算數所能知之,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。
【消文】在往生極樂,得著叁種不退轉的衆生之中,很多是一生即就可補繼紹佛位的補處菩薩,其數目之多非是世間人可能數出來的!只可以用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來表示而已!
【釋義】承上段說,往生彼國者,不唯不退,複有不可勝數的補處菩薩,故曰其中多有一生補處。
一生補處:即等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