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佛佛皆同,没有所谓寿命有长短,光明有大小,国土有净秽,明白此道理,自然不会妄较佛德之高低致招罪戾,慎哉!
(二)约理的方面:“无量寿”—是佛性竖穷三际的意思;“无量光”—是佛性横遍十方的意思。如是则一切众生莫不皆在弥陀果觉海中游戏,倘一念回向即蒙摄受。因是则弥陀的名号乃法界之大总相门,故弥陀称为法界藏身,也就是吾人本具之佛性,亦即三德之秘藏—无量光就是般若德,无量寿就是解脱德,光明和寿命一体不离就是法身德。
还有一个意思:光寿不二即法身不变之妙体,无量寿即法身随缘之妙用,无量光即法身显现之妙相。根据上面理论,意在欲令一切众生持此弥陀名号,而悟各人自性本自横穷竖遍,亲证三德秘藏;了知即心即佛,心佛不二的奥旨。所以彼佛特取光寿二义以建立名号。
妙哉!这一句洪名实在有不可思议功德,同时吾人现前的一念心亦是不可思议了!果能一念相应则一念是佛,念念相应则念念是佛,如是那怕不能顿悟自性弥陀,亲证唯心净土呢?固知念佛即是念心,念心不离念佛;心外无佛,佛外无心。如是则寿光圣号即吾人现前一念不思议的心光性寿也。要解云:“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,何有阿弥陀名, 号;, 而离却阿弥陀名号,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。”
【显理】无量光—表自性寂而常照。无量寿—表自性照而常寂。故号阿弥陀—表自性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是名寂照不二。
庚初征释名号竟
庚二成道时劫
舍利弗!阿弥陀佛,成佛已来,于今十劫。
【消文】舍利弗!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成佛以来,到了现在已经有十劫之久了。
【释义】上文征释建立名号的意义已经明白了。可是还不知道他在什么时候成了佛?所以佛再告舍利弗说“……于今十劫。”这一句话—成佛十劫—正与序文中“今现在说法”是互相照应的。甚么叫做“成佛”呢?因行圆满叫做成,得证菩提谓之佛。若论“法身”,自性清净本来是佛,还有甚么成不成!劫更谈不到了。至于“报身”,因圆果满得证菩提,似乎有成,无妨论劫。讲到“应身”,那就可以说成说劫了。因为应身是随机感现八相(一、降兜率,二、托胎,三、出生,四、出家,五、降魔,六、成道,七、转*轮,八、入涅槃。)成道的。现在所云弥陀成佛十劫是指应身说的。根据唐译即指十大劫也。
弥陀如来成佛到现在已经十劫了!每日都在极乐国中出广长舌的宣演妙法,大说而特说,并且常常垂著金臂要接引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享乐一切!为甚么我们到了现在还依旧沉沦不受救度,你看惭愧不惭愧呢?当知弥陀为了要度脱我们,因而发四十八愿,历劫修行,庄严极乐世界,我们如果不赶快发心念佛求生,不但误了自己,同时未免太辜负弥陀慈尊的一片老婆心了!
至于弥陀因地的事迹和成佛因缘,在无量寿经、悲华经……等都说得很详细,我不必赘语了。
【显理】成佛十劫表亲证法身已断十障。
庚二成道时劫竟
┌庚初—声闻
己二化伴分二┤
└庚二—菩萨
今初声闻
又舍利弗!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,皆阿罗汉,非是算数之所能知。
【消文】佛又呼舍利弗说: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里有无量无边的声闻弟子众,皆是证著阿罗汉果位的。其数之多不是世间普通算数所能知道的。
【释义】上明教主。现在则说化伴,以有主必有伴也。兹先明声闻。谓非但凡夫念佛求生,二乘圣人亦是念佛发愿往生的。
声闻;闻佛说四谛(四谛即苦谛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。世尊初成道时,于鹿野苑为五比丘三转四谛*轮)声教而悟道证果者曰声闻。内分四级:
1须陀洹,此云“入流”,又云“预流”,谓预入圣流。此是见道位,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尽,名为初果声闻。
2斯陀含,此云“一往来”,谓再来欲界受一番生死故,此是修道位,已断三界见惑尽,再进断八十一品思惑中的欲界前六品思惑,名二果声闻。
3阿那含,此云“不来”,谓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也。此亦属修道位,进断欲界残三品思惑,名为三果声闻。
4阿罗汉,此云“无生”,谓不来三界受生死也。是无学位,欲界九品思惑断尽,上生色界阿那含天。于中再进断上二界(色界、无色界)七十二品思惑。计共断了见惑八十八使,思惑八十一品尽,名为四果声闻。
皆阿罗汉(阿罗汉义见通序文中详释):拣别不是前三果之类。文中不言缘觉众者,摄在声闻中故。
非是算数:所言其多之谓,超出算数之外也。是说往生彼国的阿罗汉,其数甚多,难知难说,故以无量无边非算数所能知者称之。大本云:“假使比丘满亿那由他。百千数量,皆同目犍连神通,欲计算彼佛初会声闻尽其神力百分中不能得知其一。”
庚二菩萨
诸菩萨众亦复如是。
【消文】往生在彼国中的诸大菩萨亦是与声闻众同等的无量无边之多。
【释义】此明菩萨。是承上不独声闻往生者更有大乘菩萨之往生(菩萨解见通序文中)。
诸菩萨:诸者不一之谓,指十方以及四教(藏、通、别、圆)。或十信乃至等觉等诸菩萨亦无不往生,以有如是多方多种故以诸称之!
亦复如是:不独往生之声闻众有如许之多。诸菩萨众,亦是同等无量无边,非是算数所知也。
如上所明声闻、菩萨数目之多,亦非全是他方求生彼国的,当知生彼国土时或闻佛说法,乃至闻化禽等演畅根、力、觉、道等法,小机则悟小法而成声闻,大机则悟大法而证菩萨果也。
【显理】阿罗汉表真谛空寂。菩萨表俗谛随缘。亦复如是表真俗不二。
己二释化伴竟
己三总结
舍利弗!彼佛国土,成就如是,功德庄严。
【消文】佛又呼舍利弗说: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,有如此种种无量庄严,皆是阿弥陀佛的宿因愿行无量功德所成就出来的。
【释义】此总结上文佛光、佛寿、声闻、菩萨等之庄严。文虽与前无异,义则不同。前乃结成依报庄严,此则结成正报庄严。极乐正报,化主化伴悉皆无量胜妙庄严。一一无非弥陀不思议愿行功德所成就。现在再引经证明之!
大本法藏十二愿云:“设我作佛时,光明有能限量,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,不取正觉。”此乃弥陀大愿所成就之无量光庄严也。第十三愿云:“设我作佛,寿命有限量,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,不取正觉。”此乃弥陀大愿所成之无量寿庄严也。第十四愿云:“设我作佛,国中声闻,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悉成缘觉,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,不取正觉。”此乃弥陀大愿所成之无量无边声闻众之庄严也。又云:“我作佛时,刹中菩萨,神通智慧、辩才、相好、威神,悉皆如意。”此乃弥陀的大愿所成就菩萨庄严也。
又大本云:“尔时法藏,教化众生,修行六度,广行教化,无量众生,发菩提心。”以上种种庄严,皆悉弥陀大行之所成,弥陀无量行愿功德之因,为能庄严、能成就;光寿、化伴、无量之果,为于庄严、所成就,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。
当知!上文自行树、罗网起至此止是明依正之文,共有五番的庄严,极乐之义于前可想见矣!普愿十方同胞,深信求生!
如上依正二报,或经文中有,而本愿中无,或本愿中有而经文中无,文虽小异,乃互相陈明,意则圆俱,诚无妨碍也。
以上总释正宗文中的第一科:“丙初详陈依正庄严以启信”文竟。
┌丁初—往生皆得不退
丙二特劝应求往生以发愿分三┼丁二—补处算数莫测
└丁三—正劝发愿往生
今初往生皆得不退
又舍利弗!极乐国土,众生生者,皆是阿鞞跋致。
【消文】佛又呼舍利弗说:“凡所有众生,一生到极乐国者,无论是谁都能悉皆即得三不退转也。”
【释义】此科为既闻极乐、依正庄严、而生信者,导其依信发愿求生彼国,以获出世无上殊胜因缘,可横超三界,圆证三不退,永了生死,毕竟成佛。有如是等胜异超绝,若娑婆则不然,须要三惑断尽方能了生死,又多退缘,不易成办,故于劝愿前,特举此殊胜示之,令其欣慕而速发愿求生也。
既生到极乐国土,虽是初生者,悉皆得到不退,故云众生生者……。
阿鞞跋致:译为不退转。不退有三:
1位不退,2行不退,3念不退。已如玄义中明。今更据此土四教明之。
藏教初果位、通教见地位、别教初住位、圆教初信位,此四教之位皆初断见惑,初入圣位。乃不退于凡夫之地,名为位不退。通教菩萨位,别教十行位,圆教十信位,此皆断思惑并破尘沙,广度众生,不堕于二乘之位,名为行不退。别教初地位,圆教初住位,俱初断无明,亲见佛性,得无生忍,心心自然流入妙觉性海,名为念不退。
总而言之!断见思惑方证位不退,断尘沙惑方证行不退,断无明惑方证念不退。极乐则不然,虽五逆十恶若肯回心发愿念佛乃能带业往生,虽居下下品亦得三不退。这若非弥陀大愿洪名奇勋所成就,岂能得如斯!在十方诸佛土没有如此方便的阶位,诸教法门中亦无此胜妙的妙法门。十疑论云:“有五因缘故得不退:1弥陀大悲愿力摄持故得不退。2佛光常照菩提心,念念增长,故得不退。3水鸟、树林、风声,自然乐响,皆能演妙法音,使闻者常念三宝,故得不退。4纯诸菩萨以为胜友,故得不退。5寿命永劫,与佛齐等,故得不退。”故古德云:“修行以念佛为最稳当。”实不虚语也。(此乃弥陀第四十七愿所成,谓:往生皆得不退愿。)
【显理】不退转表自性常住。
丁初往生皆得不退竟
丁二补处算数莫测
其中多有一生补处,其数甚多,非是算数所能知之,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。
【消文】在往生极乐,得著三种不退转的众生之中,很多是一生即就可补继绍佛位的补处菩萨,其数目之多非是世间人可能数出来的!只可以用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来表示而已!
【释义】承上段说,往生彼国者,不唯不退,复有不可胜数的补处菩萨,故曰其中多有一生补处。
一生补处:即等…
《佛说阿弥陀经要释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