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阿弥陀经要释▪P2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觉菩萨,谓一生即能补继佛位。如弥勒现居兜率当补释迦佛位是也,等觉菩萨是尚留一品生相无明未破,故须再一生,断此一品生相无明即证妙觉果位(妙觉即佛,极果之称)。故称一生补处(据此方教道,判无明为四十二品。圆教初位即能断无明初见法身,历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每位各断一品无明,至等觉共断四十一品,尚余一品生相,再断之即为妙觉佛果),以净土缘胜故,极乐多有一生补处菩萨。一往生就皆得不退,已超诸佛土,胜诸法门,复多补处,则超之又超,胜之更胜,诚超绝之极矣。此正深劝求生也。阿僧祇(解见前)。

  问:“补处菩萨位居亚(次也)圣,次补佛位。何能如说之多?”答:“十方有无量世界,即有无量诸佛,诸佛入涅槃,当有无量菩萨绍继佛位,岂是必定在极乐成佛。”

  当知!大菩萨尚愿往生,何况凡夫!其有一班藐视净土,鄙屑西方者,宁无自揣而深生惭愧!

  【显理】一生补处表自性决定成佛义。

  丁二释补处算数莫测竟

  丁三正劝发愿往生

  舍利弗!众生闻者,应当发愿,愿生彼国,所以者何?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。

  【消文】佛再呼舍利弗说:“如果有人听闻此极乐胜妙法门,应当即速发愿求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才对!为什么要发愿求生?因为可能得与如是不可算数的一生补处菩萨等诸上善人,能同聚一处的缘故。”

  【释义】此正劝发愿也。谓闻以上种种之说,虽信极乐殊胜庄严。然无愿终不能到,信愿行三为往生净土的三资粮,缺一不可。故信后须发愿也。

  众生闻者:除佛以下皆名众生。总该九法界,谓六道之六凡众生、二乘之独善众生,乃至菩萨之大道心众生。(天、人、修罗、地狱、饿鬼、畜生,此六凡法界,合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三法界共为九法界。上至菩萨亦发愿求生,下至八哥(鸟名)亦能念佛往生。)亦即通指现在未来十方一切众生。

  闻者:谓听闻上来所说极乐、依正种种庄严的胜妙功德。

  应当发愿:应当二字是世尊叮咛劝诫之辞。谓既有缘得闻,应当即速发愿求生,故曰应当发愿。

  愿生彼国:即志愿往生极乐。此是如来慈悲心切,惟恐众生闻之如风过耳,不肯从闻生信,由信发愿求生,而失此无上胜缘,殊为可惜!所以苦口婆心,殷勤劝嘱之!

  窃以十界因果不外乎愿,故古德云:“有愿竟成。”今极乐有如是殊胜庄严,一一莫不由弥陀大愿之所造成,尤其往生彼国者,亦无不是仗此愿力而得生,须知世间一切诸事尚皆依愿而成,况往生极乐的无上胜事,岂无愿何能得到成就,故先详陈依正庄严以起信之后,即特劝应求往生以发愿。

  所以者何:是摄前文反问之辞。谓因何之故须特劝发愿求生彼国?意谓娑婆亦是佛之化土,而十方佛土无量,何必远离故国别觅他方?更不示余土偏劝西方?故下文即出其由。谓往生彼国者可能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,则能熏陶胜业自成佛果,有此无上胜缘故特劝求生也。

  诸上善人:指补处等诸菩萨,以天道虽善不出生死故;二乘虽善,犹滞空寂故;皆不可名上善,唯菩萨破无明见法身,乃至能补佛位,所以称为上善,其数甚多故曰诸上善人。

  又有一解:诸上善人则通指极乐圣凡。上自菩萨下至初生凡夫均可称之。或问:“生极乐者其类不一,或带业往生者,乃至或有五逆十恶临终十念得生者,何得概以上善之称呼?”答:“皆得不退转乃至究竟能成菩提故。”

  良以娑婆虽佛化土,然五浊恶世(非净土五清),常受诸苦(彼国但受诸乐),依正变灭无常(极乐依正无量庄严),多有退缘不易成办出世大事(一生即得不退乃至究竟成佛)。又十方佛国虽善总不及极乐之胜妙,以斯之故特劝求生彼国也。以吾人卜居尚择里仁(论语云:“择不处仁焉得智”),况出世大事焉可忽尔!如是绝胜的极乐,而不发愿求生可谓是有智的行者吗!当知一生到极乐,则观音、势至、文殊、普贤,亲为诸上善人,常能得著聚会一处,如是良缘胜会,我们何不至速发愿求生!

  复次:如华严,明一生圆满成佛之因,得能证此者唯有善财一人,本经所说,则有补处菩萨数不出来之多!其殊胜超绝,自不待言,故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,以十大愿王,导归安养(极乐别名)。

  【显理】愿生彼国表自性背尘合觉(尘喻五浊,觉喻极乐),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表一切善法一心中具。

  丁三释正劝发愿往生竟

  以上总释正宗分之第二科丙二特劝应求往生以发愿文竟

  ┌丁初—出胜因

  丙三正示执持名号以立行分三┼丁二—示正修

  └丁三—重结劝

  今初出胜因

  舍利弗!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。

  【消文】世尊再呼舍利弗说:“你当知!非是少善根,少福德的因缘,能得往生极乐世界的。”

  【释义】此段是承上文,更一层的说明,欲亲诸上善人,必须有多福多善根,才能生到极乐国。故要显示持名的功德殊胜,预先斥修其他的福德为少善根,以谓修其他的一切福业,皆为少善根,少福德,少因缘(以非往生的正因故)。

  善根:善是纯正良好的心愿和行为;根是表示生长之义,所谓纯良的心愿精进行持,求生西方的根本。

  福德:作利人的善事,谓之修福,积聚善行谓之德。行者若单以有善根,而无福德的助行来配合,亦不是生西方的条件。

  故当知!坚持凡夫心是无善根,发小乘心是少善根,不做利人事业是无福德,做而希望受报是少福德。反之,若能发愿念佛求生,则是难行中能行,即多善根;一句洪名万德俱备,即多福德,能以五浊恶世中持念即因缘殊胜。

  更进一步说:善根是指念佛的正行,福德是指一切功德的助缘,是谓念佛为大善根的正因,其余的福业功德为助缘。

  复次:什么是多大的善?智论云:谓能证五菩提心为最善。1发心菩提:是说“无量生死中,能发大菩提心。”2伏心菩提:是说“能断诸烦恼,降伏其心。”3明心菩提:是说“明了诸法,不外一心。”4出到菩提:是说“得无生忍,出离三界。”5无上菩提:是说“坐大道场,成最正觉。”而能念佛虽是凡夫地能起大觉之心,正念昭彰,烦恼自灭,由内心能明说法实相,得不退转地,直至成佛故,五种菩提俱得,则善中之善,为最多善之大善也。

  什么是多大的福?行者修持一句弥陀,则万德俱备,六度齐修!念至一心不乱,身心放下,则不起贪心(布施度);既没有贪心则不造一切恶(持戒度);没有一切恶业则不计人我是非(忍辱度);得一心不乱自然明白内心,不稍间断,则无懈怠思想(精进度);由精进道业,自然不起颠倒妄念(禅定度);既无妄念则正念昭彰,不为他歧所惑,能根断愚痴(智慧度)。故坚持六字洪名,六度万行该摄,修六度成则一切福德圆满,诚是福德中之多大福德也。

  问:句句说明修持念佛的善根福德大,然,若修其他的法门,如禅宗岂是小善少福吗?答:当知!修禅是圆顿行,专注重禅定,而不求往生,虽是见解高,但后有未尽(来生的生死未了),如□老人,精进禅定,为禅家大匠,后身托在曾家,仍落红尘;凡五祖戒禅师,后身生在苏家,贪恋富贵。故永明寿禅师云:“有禅无净土,十人九错路,阴境忽现前,瞥尔随他去。”由斯可知修其他法门的不稳当,故不能称为大善、大福也!请行者细思之!

  【显理】善根,福德表自性具一切功德。

  丁二示正修

  舍利弗!若有善男子,善女人,闻说阿弥陀佛,执持名号:若一日,若二日,若三日,若四日,若五日,若六日,若七日,一心不乱。

  【消文】世尊再呼舍利弗说:“舍利弗!如果有善男子,或是善女人,他(她)们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,就恳切努力的执持“阿弥陀佛”洪名,口念心惟,时时不断的念,能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,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。”

  【释义】此段是示正修之文。若有二字是不定之辞。善男子,善女人,是包括出家在家,天人等六道的众生,凡俱有善心者之称。

  闻说阿弥陀:弥陀如来的圣号,俱足万德,使人一听到,就能震动一切众生的心弦,而众生本具的佛性,被圣德佛号所引发,以至成熟,得到安养。

  执持:执是执受,持是任持,是谓以信力坚强,念持不忘的功夫。

  若一日……七日:若是假定之义,一日至七日是暂定期间之辞。意思是表念佛的功夫容易成就,若能真心念佛,如利根者或是一日成就,钝根者或至七日之间,能念到一心不乱,就能得到阿弥陀佛接引到极乐国去。

  一心不乱:此四字诚为本经的要旨,全文的真髓,亦即是念佛究竟的真功夫也。若广说:则亦包括大藏奥旨,兼摄宗门的修证,故此一心不乱,成为念佛法门的极谈。

  经文云: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,是说行者的根机有上中下利钝之殊,故有一日至七日的不同,当知,能得一心不乱,即是证得念佛三昧,决定往生是无疑的,更与宗门的顿悟而得明心见性是无异的。

  问:“据经文云,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,然,修行者,或有数月,或是数年,数十年,未能得到一心不乱者何故?”

  答:“其因有三:1罪业深重故;2念力不足,或是修持不专故;3念不如法故。”

  须知!人之心,散乱因多于见闻所障,若能见闻悉能念佛,如见色不忘念佛,闻声不忘念佛,则其心不起妄念,速能得著一心不乱,得到不乱便是入念佛三昧,往生极乐是不待自得矣!

  复次:执持名号有四种:

  1事持名念:不论在家、出家、或是天人等,若能看轻五欲名利,身心放下,更能断除习气,念娑婆苦,欣慕净土的妙乐,将弥陀六字洪名,口念耳听,字字分明,句句相续,外绝邪境,内心静虑,行也如如念;住也如如念;坐也如如念;卧也如如念;所谓四威仪中,不断相续的念,为事持名念佛。

  2理持名念:此法具诸禅观法门。先明一念心性,寂而常照—无量光,照而常寂—无量寿,以光寿之体,而起信愿持名,一心称念,动静不二,为理持名念佛。

  3事理不二持名…

《佛说阿弥陀经要释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涅槃是什么?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