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覺菩薩,謂一生即能補繼佛位。如彌勒現居兜率當補釋迦佛位是也,等覺菩薩是尚留一品生相無明未破,故須再一生,斷此一品生相無明即證妙覺果位(妙覺即佛,極果之稱)。故稱一生補處(據此方教道,判無明爲四十二品。圓教初位即能斷無明初見法身,曆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每位各斷一品無明,至等覺共斷四十一品,尚余一品生相,再斷之即爲妙覺佛果),以淨土緣勝故,極樂多有一生補處菩薩。一往生就皆得不退,已超諸佛土,勝諸法門,複多補處,則超之又超,勝之更勝,誠超絕之極矣。此正深勸求生也。阿僧祇(解見前)。
問:“補處菩薩位居亞(次也)聖,次補佛位。何能如說之多?”答:“十方有無量世界,即有無量諸佛,諸佛入涅槃,當有無量菩薩紹繼佛位,豈是必定在極樂成佛。”
當知!大菩薩尚願往生,何況凡夫!其有一班藐視淨土,鄙屑西方者,甯無自揣而深生慚愧!
【顯理】一生補處表自性決定成佛義。
丁二釋補處算數莫測竟
丁叁正勸發願往生
舍利弗!衆生聞者,應當發願,願生彼國,所以者何?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。
【消文】佛再呼舍利弗說:“如果有人聽聞此極樂勝妙法門,應當即速發願求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才對!爲什麼要發願求生?因爲可能得與如是不可算數的一生補處菩薩等諸上善人,能同聚一處的緣故。”
【釋義】此正勸發願也。謂聞以上種種之說,雖信極樂殊勝莊嚴。然無願終不能到,信願行叁爲往生淨土的叁資糧,缺一不可。故信後須發願也。
衆生聞者:除佛以下皆名衆生。總該九法界,謂六道之六凡衆生、二乘之獨善衆生,乃至菩薩之大道心衆生。(天、人、修羅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此六凡法界,合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叁法界共爲九法界。上至菩薩亦發願求生,下至八哥(鳥名)亦能念佛往生。)亦即通指現在未來十方一切衆生。
聞者:謂聽聞上來所說極樂、依正種種莊嚴的勝妙功德。
應當發願:應當二字是世尊叮咛勸誡之辭。謂既有緣得聞,應當即速發願求生,故曰應當發願。
願生彼國:即志願往生極樂。此是如來慈悲心切,惟恐衆生聞之如風過耳,不肯從聞生信,由信發願求生,而失此無上勝緣,殊爲可惜!所以苦口婆心,殷勤勸囑之!
竊以十界因果不外乎願,故古德雲:“有願竟成。”今極樂有如是殊勝莊嚴,一一莫不由彌陀大願之所造成,尤其往生彼國者,亦無不是仗此願力而得生,須知世間一切諸事尚皆依願而成,況往生極樂的無上勝事,豈無願何能得到成就,故先詳陳依正莊嚴以起信之後,即特勸應求往生以發願。
所以者何:是攝前文反問之辭。謂因何之故須特勸發願求生彼國?意謂娑婆亦是佛之化土,而十方佛土無量,何必遠離故國別覓他方?更不示余土偏勸西方?故下文即出其由。謂往生彼國者可能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,則能熏陶勝業自成佛果,有此無上勝緣故特勸求生也。
諸上善人:指補處等諸菩薩,以天道雖善不出生死故;二乘雖善,猶滯空寂故;皆不可名上善,唯菩薩破無明見法身,乃至能補佛位,所以稱爲上善,其數甚多故曰諸上善人。
又有一解:諸上善人則通指極樂聖凡。上自菩薩下至初生凡夫均可稱之。或問:“生極樂者其類不一,或帶業往生者,乃至或有五逆十惡臨終十念得生者,何得概以上善之稱呼?”答:“皆得不退轉乃至究竟能成菩提故。”
良以娑婆雖佛化土,然五濁惡世(非淨土五清),常受諸苦(彼國但受諸樂),依正變滅無常(極樂依正無量莊嚴),多有退緣不易成辦出世大事(一生即得不退乃至究竟成佛)。又十方佛國雖善總不及極樂之勝妙,以斯之故特勸求生彼國也。以吾人蔔居尚擇裏仁(論語雲:“擇不處仁焉得智”),況出世大事焉可忽爾!如是絕勝的極樂,而不發願求生可謂是有智的行者嗎!當知一生到極樂,則觀音、勢至、文殊、普賢,親爲諸上善人,常能得著聚會一處,如是良緣勝會,我們何不至速發願求生!
複次:如華嚴,明一生圓滿成佛之因,得能證此者唯有善財一人,本經所說,則有補處菩薩數不出來之多!其殊勝超絕,自不待言,故普賢菩薩在華嚴會上,以十大願王,導歸安養(極樂別名)。
【顯理】願生彼國表自性背塵合覺(塵喻五濁,覺喻極樂),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表一切善法一心中具。
丁叁釋正勸發願往生竟
以上總釋正宗分之第二科丙二特勸應求往生以發願文竟
┌丁初—出勝因
丙叁正示執持名號以立行分叁┼丁二—示正修
└丁叁—重結勸
今初出勝因
舍利弗!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。
【消文】世尊再呼舍利弗說:“你當知!非是少善根,少福德的因緣,能得往生極樂世界的。”
【釋義】此段是承上文,更一層的說明,欲親諸上善人,必須有多福多善根,才能生到極樂國。故要顯示持名的功德殊勝,預先斥修其他的福德爲少善根,以謂修其他的一切福業,皆爲少善根,少福德,少因緣(以非往生的正因故)。
善根:善是純正良好的心願和行爲;根是表示生長之義,所謂純良的心願精進行持,求生西方的根本。
福德:作利人的善事,謂之修福,積聚善行謂之德。行者若單以有善根,而無福德的助行來配合,亦不是生西方的條件。
故當知!堅持凡夫心是無善根,發小乘心是少善根,不做利人事業是無福德,做而希望受報是少福德。反之,若能發願念佛求生,則是難行中能行,即多善根;一句洪名萬德俱備,即多福德,能以五濁惡世中持念即因緣殊勝。
更進一步說:善根是指念佛的正行,福德是指一切功德的助緣,是謂念佛爲大善根的正因,其余的福業功德爲助緣。
複次:什麼是多大的善?智論雲:謂能證五菩提心爲最善。1發心菩提:是說“無量生死中,能發大菩提心。”2伏心菩提:是說“能斷諸煩惱,降伏其心。”3明心菩提:是說“明了諸法,不外一心。”4出到菩提:是說“得無生忍,出離叁界。”5無上菩提:是說“坐大道場,成最正覺。”而能念佛雖是凡夫地能起大覺之心,正念昭彰,煩惱自滅,由內心能明說法實相,得不退轉地,直至成佛故,五種菩提俱得,則善中之善,爲最多善之大善也。
什麼是多大的福?行者修持一句彌陀,則萬德俱備,六度齊修!念至一心不亂,身心放下,則不起貪心(布施度);既沒有貪心則不造一切惡(持戒度);沒有一切惡業則不計人我是非(忍辱度);得一心不亂自然明白內心,不稍間斷,則無懈怠思想(精進度);由精進道業,自然不起顛倒妄念(禅定度);既無妄念則正念昭彰,不爲他歧所惑,能根斷愚癡(智慧度)。故堅持六字洪名,六度萬行該攝,修六度成則一切福德圓滿,誠是福德中之多大福德也。
問:句句說明修持念佛的善根福德大,然,若修其他的法門,如禅宗豈是小善少福嗎?答:當知!修禅是圓頓行,專注重禅定,而不求往生,雖是見解高,但後有未盡(來生的生死未了),如□老人,精進禅定,爲禅家大匠,後身托在曾家,仍落紅塵;凡五祖戒禅師,後身生在蘇家,貪戀富貴。故永明壽禅師雲:“有禅無淨土,十人九錯路,陰境忽現前,瞥爾隨他去。”由斯可知修其他法門的不穩當,故不能稱爲大善、大福也!請行者細思之!
【顯理】善根,福德表自性具一切功德。
丁二示正修
舍利弗!若有善男子,善女人,聞說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:若一日,若二日,若叁日,若四日,若五日,若六日,若七日,一心不亂。
【消文】世尊再呼舍利弗說:“舍利弗!如果有善男子,或是善女人,他(她)們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,就懇切努力的執持“阿彌陀佛”洪名,口念心惟,時時不斷的念,能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,念到一心不亂的境界。”
【釋義】此段是示正修之文。若有二字是不定之辭。善男子,善女人,是包括出家在家,天人等六道的衆生,凡俱有善心者之稱。
聞說阿彌陀:彌陀如來的聖號,俱足萬德,使人一聽到,就能震動一切衆生的心弦,而衆生本具的佛性,被聖德佛號所引發,以至成熟,得到安養。
執持:執是執受,持是任持,是謂以信力堅強,念持不忘的功夫。
若一日……七日:若是假定之義,一日至七日是暫定期間之辭。意思是表念佛的功夫容易成就,若能真心念佛,如利根者或是一日成就,鈍根者或至七日之間,能念到一心不亂,就能得到阿彌陀佛接引到極樂國去。
一心不亂:此四字誠爲本經的要旨,全文的真髓,亦即是念佛究竟的真功夫也。若廣說:則亦包括大藏奧旨,兼攝宗門的修證,故此一心不亂,成爲念佛法門的極談。
經文雲: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,是說行者的根機有上中下利鈍之殊,故有一日至七日的不同,當知,能得一心不亂,即是證得念佛叁昧,決定往生是無疑的,更與宗門的頓悟而得明心見性是無異的。
問:“據經文雲,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,然,修行者,或有數月,或是數年,數十年,未能得到一心不亂者何故?”
答:“其因有叁:1罪業深重故;2念力不足,或是修持不專故;3念不如法故。”
須知!人之心,散亂因多于見聞所障,若能見聞悉能念佛,如見色不忘念佛,聞聲不忘念佛,則其心不起妄念,速能得著一心不亂,得到不亂便是入念佛叁昧,往生極樂是不待自得矣!
複次:執持名號有四種:
1事持名念:不論在家、出家、或是天人等,若能看輕五欲名利,身心放下,更能斷除習氣,念娑婆苦,欣慕淨土的妙樂,將彌陀六字洪名,口念耳聽,字字分明,句句相續,外絕邪境,內心靜慮,行也如如念;住也如如念;坐也如如念;臥也如如念;所謂四威儀中,不斷相續的念,爲事持名念佛。
2理持名念:此法具諸禅觀法門。先明一念心性,寂而常照—無量光,照而常寂—無量壽,以光壽之體,而起信願持名,一心稱念,動靜不二,爲理持名念佛。
3事理不二持名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