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念:所謂方便也可,不方便也可,在禅觀中也可,鬧動中也可,誠是真妄不相礙,全妄即真,心佛衆生無差別,念念彌陀,聲聲極樂,爲事理不二持名念佛。
4隨意持名念:不局在有無禅觀等方便,只是隨意稱念,念至一心不亂,及至命終,得隨意往生,見佛聞法,爲隨意持名念佛。
當知:1修“事持名一心念”成就,則不被見思惑盡,臨終感應身佛現前,往生到凡聖同居方便土的極樂;2修“理持名一心念”成就,能破塵沙無明,感報身佛現前,往生到實報莊嚴土的極樂;3修“事理不二一心念”成就,則破根本無明,感法身佛現前,往生常寂光土的極樂;4修“隨意持名一心念”成就,則隨其工夫的深淺,而得隨意感佛現前,往生極樂淨土的。
附錄:持名念佛十種方便法。
1端身持名念佛:在行住坐時,身必端正,須知身正則心正,心正即妄念不生,自然清淨,如是念則速獲一心不亂。
2記珠持名念佛:念佛一聲,以手指過一珠,不得錯亂,則借珠以束心,自然速得身心寂然清淨。
3金剛持名念佛:在鬧場中,人地有礙時,則可只動口唇,以金剛密持,不拘多少,必須字字分明,從心裏底湧起佛號,則能除一切妄念,速證念佛叁昧。
4高聲持名念佛:在妄想紛起,或是神智昏沈時,必以高聲念佛,振作恢複精神,念到境界煥然一新時方罷,降低細聲爲最妙的念法。
5低聲持名念佛:在疲勞過迫時,單以口念自聽分明的程度,稱念至精神恢複,勃起興趣時,便可以高聲或轉念別法。
6調息持名念佛:在靜坐時,先調息以不緩不急,隨其出入,每一息稱念佛號一聲,念至息念俱忘,身心安泰,即就是唯心淨土的境界。
7禮拜持名念佛:端身向佛,一面拜、一面念,或是一拜一念,或是一拜念數聲皆可,因爲身拜佛、口念佛、意思佛,集中叁業清淨,六根俱攝,此法效力最大,最易得念佛叁昧。
8結期持名念佛:自定期間,謝絕一切來往,身心放下專志稱念,所謂:“克期取證。”此法最速能得一心不亂,行者勉之!
9病中持名念佛:在病中,當思惟娑婆所受皆苦,以苦當作死然,勤念佛號,期待彌陀接引,則是最好的自慰方法。
昔時有一病僧,在臨危痛苦時,一聲啊雞,一聲阿彌陀佛,晝夜不停的稱念,果感如來的照護,不久病愈,對人說:“我在病中痛苦時,痛來即啊雞一聲,稍愈即稱念阿彌陀佛。現在病好,阿彌陀佛尚在,啊雞二字則不知到何處去。”善哉!此法可以借鏡的。
10十口氣持名念佛:以一氣中,隨息的長短稱念佛號至十余聲,勢須再抽吸進,方能再念,謂之一口氣,如是十次爲十口氣。此法日本最盛行。是根據彌陀四十八願中雲:“十方諸衆生,欲生我國,至心信樂,稱我名號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誓不成佛”之願。
此法最簡單,縱是世間第一號的忙人,也都可以辦得到,因總計不費十分鍾的修持,臨終也是一樣的能夠往生,在十種持名中此法爲最方便的一種。
總而言之!念佛的方法,無論是依何法,或時之久暫,必須念得一心不亂,才真是得念佛的工夫。
其人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,與諸聖衆,現在其前。
【消文】念佛念至得著一心不亂的行者,他的生命將要終盡時,阿彌陀佛與諸聖衆,就顯現在這位行者的面前來接引他。
【釋義】上文爲說明持名妙行,此下爲示明臨終後的勝果。其人:是指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亂的人。臨命終時:是說人在娑婆的苦報已盡之時。諸聖衆:是指在極樂世界裏的菩薩,緣覺聲聞等。
人在臨死關頭,能感佛及聖衆現前,此無他,是全憑自他二力,感應道交所致。故當知,凡人在生時,所作善惡,到臨命終時,將其所作一切的境界,俱時頓現在目前,爲善者升天,爲惡者,照其所作惡業的重輕論罪,判生惡趣。如造十惡五逆,則地獄相現;貪悭嫉妒,則感餓鬼相現;愚癡暗昧,則畜生相現。而一生念佛,由淨業所成,淨境斯現,故得佛聖自然顯前。楞嚴經勢至圓通章雲:“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。”(自己念力)。大本雲:“我作佛時,十方無央數世界,諸天人民,有發菩提心,修諸功德,願生我刹,臨壽終時,我與大衆,現其人前。”(他力,即阿彌陀佛願力。)
問:“佛身本是無來無去,雲何所謂現在其前?”答:“是的,法身本是無來無去,但報化二身,爲度生故,方便隨機而應現的。”
又問:“十方世界的衆生,念佛者多,惟一的彌陀何能同時現在其前?”答:“如一月在天,影臨衆水,念佛行人心淨如水清,彌陀聖衆,能影其中,此無他,是自他二力,感應道交,如水影月。”
再問:“根據禅家雲:凡所見像皆是虛妄,或是魔來擾亂道心,以念佛行者臨終,甯保非魔?”答:“當知念佛是特別法門,念佛見佛,才是因果相符,昔時遠公,專修淨業叁睹聖像,臨終見佛接引,故真心念佛又仗佛力、本願力、攝受力所蔭必無魔事。縱是行者,宿業深重,抑或不善用心,或能招魔現前亦未可知?此無難,可以用慧觀察力,照一切境界,本來空寂,若是魔現可能即時隱沒。”
警告大家:“浮生如夢,幻質匪堅,無常迅速,生死事大。”當至急念佛,預備臨終一念不亂才是!
有人說:“若如斯,只要在臨終時能發善心念佛便可生西,那末,平時則不必修善念佛可矣。”余曰:“不然!當知臨終一念,是全靠平日修持的功夫純熟,到臨命終時,方能正念昭彰,能發善念,否則被病疾昏迷,痛苦迫切,更受妻妾眷屬繞榻,恩愛不能割別,或是被生前所作業等牽纏,擾得神昏情亂,這時怎能發善念或一心念佛,確是不容易的事。就是修行人到那時,還恐怕作不得主,況是平常人乎?所以平時修行念佛,正是爲臨終時的預計。所說待臨命終時才修,此話誠是自誤誤人,其害非淺,慎之!慎之!”
是人終時,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,阿彌陀佛,極樂國土。
【消文】能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的行者,在壽命臨盡之時,心不起妄念,即時可能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。
【釋義】是人:是指能念佛的人。終時:在身上的暖氣已退,識神將要離開舍報之時。心不顛倒:因爲念佛功夫之深,念得一心不亂,故心靈明,正念現前不再顛倒。即得往生:是說其快,不必經曆中陰,在一念間即能生到極樂國土。觀經雲:“如彈指頃,生極樂國。”
念佛行者,一生到極樂,則托質寶蓮,自然化生,得清虛體,相好俱足,不由胞胎,不假乳養,純是丈夫相,隨其功行的深淺而分品位之高下,以諸上善人俱會一處,聽聞彌陀說法。如是之樂誠使人欣慕不已!
附錄:壽命舍報後,第八識之生趣研究
根據唯識學家說:人在臨命終時,暖盡第八識欲脫時,識從頂門而出,則生佛國,是說從下身先冷起,其暖相至頂上而盡之謂;生天界者—從眼而出,則眼最後冷;若生人道者—上下冷起,暖相至心而盡,識從心出;生鬼道者—腹後冷,識從腹出;生畜生道者,兩膝後冷,識從膝出;若應墮地獄者—從頭冷起,其暖相至腳而盡—識從腳板而出。古德有偈雲:“佛頂眼生天,人心餓鬼腹,畜生在兩膝,地獄腳板出。”
【顯理】一心不亂表自性靈明。心不顛倒表自性不昧。
丁叁重結勸
舍利弗!我見是利,故說此言。若有衆生,聞是說者,應當發願,生彼國土。
【消文】世尊再呼舍利弗說:“舍利弗!念佛的法門,有如是的方便利益,所以我才講此法門,如果聽到此法門的人,應當至速發願,求生極樂國土去才是!”
【釋義】我見是利:我是如來自稱。是利指上文所雲得佛接引往生之效果,一生到極樂則證不退轉果,更能以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的利益,故世尊說我見是利。
故說:二字是承上句。因佛陀鑒知念佛法門,雖是難信,終有信受之人,故無問自說。
此言:是指念佛法門之教法。結歸正宗叁大科(1詳陳依正莊嚴以啓信;2特勸應求往生以發願;3正示執持名號以立行)。
聞是說者:如此方便殊勝的念佛法門,不可如風過耳,應當發願求生極樂才是。
應當:此二字足見如來的婆心特切,叮咛重勸,使聽者聞者,速能發願求生,不可錯過失其大利。
發願:願能導行,如禦者駕車,方能達到目的地,若無願以導行者,焉得往生淨土?
當知,娑婆善知識難遇,反之極樂則不然,觀音勢至等大菩薩,常作往生者的勝友,所以如來特勸當發願求生!
正宗分竟
上來正宗分已講完,以下爲第叁流通分。當時佛陀宣說本經時,大衆聞佛所說,悉皆歡喜信受奉行,既能使人信受奉行,自然能令念佛法門流傳不絕。
┌丙初—勸信流通分四─┬丁初—本師稱贊功德
乙叁流通分分四┼丙二—勸願流通 ├丁二—諸佛贊勸標題
├丙叁—勸行流通 ├丁叁—征釋經名意義
└丙四—法衆禮退 └丁四—正勸大衆信受
今初本師稱贊功德
舍利弗!如我今者,贊歎阿彌陀佛,不可思議功德之利。
【消文】世尊又呼舍利弗說:“舍利弗!你當知我現在,所稱揚贊歎阿彌陀佛是因爲他有種種無量無邊功德利益的緣故。”
【釋義】贊是稱贊,歎是感歎。不可思議:是說不可以尋常之思,普通之議論來表示。前曾說過“我見是利”,現更稱爲不可思議功德之利,則知現在所說的利,非是尋常之利可知矣!
約彌陀如來的不思議功德,略分爲五義:
1依報莊嚴(華池、網樹、樓閣);2正報莊嚴(光壽無量);3方便攝受;4使眷屬悉證叁不退;5使生到者直入如來地,此等豈是能思議之所及,悉是彌陀如來從久遠劫來,積聚願行功德所成就也。
按:利字是約衆生言。信願俱足,能持名念佛者就得往生,一生到極樂,就能證著不退還果,此豈非是利中之利,則乃出世無漏的大勝利。故謂之不可思議功德之利。
複次:此段文,乃結下佛贊彌陀依正二報功德,並陳衆生所得之利,以啓下文六方佛共贊以證信。
┌戊初—東方佛贊
├戊二—南方佛贊
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