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字是警诫之辞,诫其切莫妄作是言,说此鸟实是罪报所生。
当知鸟乃畜生之类,世间一切禽畜,悉皆罪业所感,以愚痴暗昧多因,然而极乐众生,常闻妙法,心地开解,绝不痴昧,亦无罪业,何能感受畜生道,报生为鸟类呢?学者研之!
又文中云:“汝”字虽是指舍利弗、其实则包含在会的一切大众,只因舍利弗是本经当机,于是举为代表,当作汝等二字方为完善。
“此鸟”是指白鹤孔雀等,“罪报所生”是依所作罪业,感报受生故,“所以者何”是征问之意,谓不可以说是此鸟实是罪报所生者何也?“彼佛国土”下是解释所以然,谓极乐国土,是弥陀不可思议愿行功德所庄严的,绝对没有三恶道之理。
三恶道亦名三途,或云:三恶趣,即地狱、饿鬼、畜生,此三者乃造恶所趣之道,故云三恶道。悭贪为饿鬼之因,嗔恚为地狱之因,愚痴为畜生之因,当知无因是不能感果的。
极乐国土皆以七宝造成,庄严无比,一切众生,思食食至,思衣衣来,凡有所求,悉具如意,则贪从何起;国内皆是菩萨及诸上善人,互相爱护,则嗔又从何而起;一切众生恒闻妙法心常了悟,则何痴之有。既无此三种恶因,岂能感报三途苦果,故曰:无三恶道。
其佛国土,尚无恶道之名,何况有实:此乃引弥陀因地所发大愿为证,以释实无恶道之由,其第十六大愿云:“设我成佛时,我刹中人皆不闻不善之名(即三恶道名),何况有实,不得是愿,终不作佛”(即无诸不善愿),弥陀如来是生生世世不违宿愿,如果有违宿愿,何能成佛(本经云:成佛以来于今十劫)。是以极乐国土里,恶道之名绝对不能闻到,既无恶道,那有罪报所生的众鸟,不必说自然知道的。
庚四释无恶道竟
庚五佛力所成
是诸众鸟,皆是阿弥陀佛,欲令法音宣流,变化所作。
【消文】此等众鸟,皆是阿弥陀佛,欲使一切微妙法音时常宣布流通,故以不思议神力所变化出来的,决不是同于凡世业报之所生。
【释义】此段明化禽是由佛力变化。照上文所释恶道之名尚且不闻,何况实有,然白鹤、孔雀等之众鸟究竟从何而来?岂是无因而固有?故世尊特说其由来,以明化禽是乃佛力变化所作,非真畜生也。
当知!此等众鸟,皆是弥陀的大慈悲心,以不思议神力化现种种珍禽昼夜演说妙法,要使法音恒常宣扬流布,使其无处不有,无时不闻,意在令极乐众生,常闻妙法获益进道(此即弥陀四十八宏愿中之第四十六之随喜闻法愿所成)。非同世间畜类,以愚痴为因,罪报所生,更不同诸天之鸟,虽能说法,毕竟未离业报(是说:人在世时,口能说法,不务真修,灭后报生天鸟,以其宿习,犹能说法,此亦是一种业报所成,非同净土佛力所变化者)。
【显理】无三恶道表自性清净本无贪等烦恼。变化所作表自性能起随缘幻化妙用。
庚五释佛力所成竟(以上总释己三化禽演法一科文竟)
┌庚初—正出妙音
己四风树什韵分三┼庚二—闻声进道
└庚三—总结二严
今初正出妙音
舍利弗!彼佛国土,微风吹动诸宝行树,及宝罗网,出微妙音,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。
【消文】世尊再呼舍利弗说:“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,有一种幽微的美风,若吹动了七宝行树,及以罗网之时,善能引出种种雅妙的声音,像极了百千样的天乐,同在一时而奏作的。”
【释义】前文是明有情之鸟能演扬妙法,今则明无情之风树罗网,亦能出微妙音声,有情无情皆令闻者生发菩提道心,兴念三宝得获法益也。
微风:轻清柔和之风,不徐不疾,非寒非热,令人可爱,弗同世间之台风暴风也。台风则能倾湫倒峡,令人可惧。暴风则能撼屋拔树,令人可厌。
诸宝行树:七宝所成,整齐不乱,故曰诸宝行树,众宝结成故曰宝罗网,既皆众宝所成,则微风一吹,互相击触,敲金戛玉铿然成韵,发出种种微妙音声,其殊胜不可以言说,故以百千种天乐同时奏作而取喻之!其实百千种乐不及之万一也。如大本云:“世间帝王之乐,百千万种不如忉利天宫一音之美,忉利天宫百千万种乐不如夜摩一音之美,乃至他化自在天宫百千种乐不如极乐国中,风吹树林出妙音声之美。”观此可知,诚非一切音声所能及矣!
微风是风之至美也,妙音是音之最胜也,非但声音微妙而已,亦如化鸟能演说根力觉道等一切妙法,经文虽无明示,是文之省略,若精细探讨亦可说含在微妙音中,声超一切—微音能说法曰妙,若非演说法音何令闻者法喜入心,自然兴念三宝得大利益!大本云:“微风徐动,吹诸宝树,或作音乐,或法音”此其证也。
【显理】微风吹宝行树表三观智照三谛理(智周法界如风,理含万法如树)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表一念心本具百异千如。
庚初正出妙音竟
庚二闻声进道
闻是音者,自然皆生,念佛、念法、念僧之心。
【消文】听了此种微妙的音声,无论何人,天然的能够发起念佛、念法、念僧之菩提心!
【释义】闻音自然皆生称念三宝之心:此正显音能说法,而常赞扬三宝功德,不然,何能使闻者兴念三宝!
闻是音:指微风吹动宝树罗网,所出之微妙音声,或所演法音。
自然:此二字是不假劝策,自自然然的能生称念三宝之心也。
问:极乐水鸟风树等,昼夜出音,或常演法,时刻不间,岂非过闹动?对于性好寂静者何如?
答:极乐非同娑婆,一切妙境皆是弥陀不思议功德所成,一一悉能随顺众生心愿,至于音声演法,莫不如是!欲闻则闻,欲歇则歇,寂静随心自然,如大本云:“其欲闻者辄独闻之!其不欲闻者辄独不闻”,知此则不用多虑矣!
又复当知:“万法唯心”,若能心地无遮障者,则世间所有一切触目无非胜境,入耳悉成妙谛,何独西方者乎?偈云:“溪声尽是广长舌,山色无非清净身。”观斯不是分明道破呢!又如香严闻击竹声而悟道,乃至古人有听莺啼而顿悟者,岂非此土有情无情(莺是有情,竹是无情),亦能说法,当知此凡土尚然,况西方庄严佛土之水鸟风树更不必说了!唯迷者茫然不省,悟者豁尔皆是。若能不以事为事,全事即理,不以境为境,全境即心,事理圆融,心境不二,则头头是道,物物自性,所谓:“情与无情同圆种智”是也。如是则春莺秋燕亦解深谈妙谛,翠竹青松何妨咸演真诠,虽然如是,若未能彻悟此理,亲证斯境者,幸勿奢谈唯心,空攀圣境,坠落顽空,万劫不闻佛名字,祈愿大家老实念佛求生净土,亲近弥陀为最胜事也!
庚三总结二严(因上化鸟一文无结句,故此总结)
舍利弗!其佛国土,成就如是,功德庄严!
【消文】佛呼舍利弗说:“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,能完成如是殊胜庄严,皆是阿弥陀佛因地修成无量功德愿行所成就的。”
【释义】此段总结前文,化禽演法及风树什韵,二种庄严的文。当知世尊重重结示,无非欲使我人深信极乐一切庄严,速发愿念佛求生为目的。
如是:指化禽演法,风树妙音,皆是阿弥陀如来愿行功德所成就。法藏第四十六愿云:“我作佛时,我国中人,随其志愿,所欲闻者,自然得闻,若不尔者不取正觉!”化禽风树,咸演微妙法音,则此愿所成就也。
复次:又云:“愿后修行,常以和颜爱语饶益众生。”因是得成风吹树网,皆成妙音。又云:“于佛法僧信重恭敬。”因是得成众生闻者悉念三宝,则此行所成就也。
由斯观之!则知极乐一一庄严,无非弥陀愿行所成就。愿行为能庄严,能成就之因,化禽风树乃至一切妙境是所庄严,所成就之果。
须知,法法唯心,自性本具极乐,自性即是弥陀,故云:“心净国土净,心明佛现前。”唯心净土,自性弥陀,即此义,于是极乐世界中,楼阁、华树、化禽、风树、有情无情,一切妙境,皆是吾人自性中本具之物,不从他得,愿大家承当!莫觌面错过!至速生起精进心,发愿念佛,得到一心不乱,豁然开悟,亲证自性弥陀,亲见唯心净土,斯时也自不相瞒,如人饮水冷暖自知,不必多言也。
己四释风树什韵竟
┌己初—教主分二─┬庚初—征释名号
戊二释正报庄严分三┼己二—化伴 └庚二—成道时劫
└己三—总结
今初征释名号
舍利弗!于汝意云何?彼佛何故号阿弥陀?
【消文】世尊再问舍利弗说:“在你的意思如何?彼佛以何缘故,取名阿弥陀?”
【释义】上文明依报之胜,此段下明正报之妙。此段则征释彼国教主名号。先征次释。
问:在别序文中,佛告当机说:“其土有佛号阿弥陀。”由斯不是早已知道彼佛名号,世尊何故又要征释名号?
答:当知本经所示妙行,重在持名,固知一句弥陀为全经之宗要,乃万德之洪名,欲使人人深知弥陀不思议之行愿功德,使闻者生向慕心,深信奉持,依以度脱生死,顿超极乐,故再特呼当机而征问,以审其知道还是不知道。
【显理】于意云何表自性回光返照。
舍利弗!彼佛光明无量,照十方国,无所障碍,是故号为阿弥陀。
【消文】世尊又呼舍利弗说:“极乐国的教主,他的光明无量,能够遍照十方国,无论何物,都不能遮障阻碍其光明,因此得名,是故号为阿弥陀。”
【释义】此段文是释,乃释明弥陀名号的建立,有光明和寿命两种意义,先约光明解释:
阿弥陀:译为无量光,意谓阿弥陀佛有无量光明故。亦称为:无遍光,无碍光,乃至超日月光等,都是表示光明无量的意思。无量寿经云:“彼佛光明,明丽快甚,绝殊无极,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,而为诸佛光明之王,故号无量光佛。”此无他,是阿弥陀佛因地(未成佛前)为法藏比丘时,曾对世自在王佛前,发四十八大愿,此乃第十二光明无量愿所成就的。愿云:“设我作佛时,光明有限量,下至不照百千万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。”于是历劫依愿而修,在十劫前已愿满行成,达到本愿成佛,故有如是殊胜无穷尽的光明,远胜十方诸佛故特以命名无量光佛。如大本云:“彼佛光明,最为远著,诸佛光明…
《佛说阿弥陀经要释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