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阿弥陀经要释▪P1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乐,凡所受者无非殊胜妙乐之境,非同娑婆,有种种痛恼之苦。

  3观心无常:即指第六意识。谓此识心虚妄不实,起灭无常,众生迷昧不觉,念念迁流妄生执著,不知刹那生灭,没有常住性,故说观心无常。念佛行人常念极乐证悟自性真实常住,非同妄想生灭之心。

  4观法无我:三界依正一切诸法,幻化非真本无实我,众生颠倒妄计人我是非,处处执著造业受苦,不知四大假合,因缘所生,故说观法无我。念佛行人,当常念极乐依正庄严,妙用真实,非同娑婆诸法虚妄不实也。念佛行人若能修此四念处观自能放下一切,信愿坚固,精进念佛求生极乐。

  问:1既生极乐,莲花化身为什么还要作不净观呢?2极乐国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,岂须作苦受观呢?3极乐证悟真心常住不变,何用作无常观呢?4极乐依正庄严称性妙果,何须作无我观呢?

  答:当知此约凡圣同居土,带业初生到的众生而说,令其回观娑婆,了知四倒,而生厌恶,一心精进道业,速证上品。若余三土方便有余等则不必如此也。

  释四念处竟

  何谓四正勤?合于正理,勤求精进故曰正勤。

  1已生恶令灭:谓一切恶念生起时,速当生起慈悲心,急令恶念断灭。须知若能一心念佛,可消除一切恶念。

  2未生恶令不生:谓虽未生恶念,当勤精进谨防保护,令永久不生。念佛行人若能一心念佛,余念不生,可能一切恶法永久不生起。

  3未生善令生:谓善心未生时,当时时起慈悲念,一心精进急令生起。若能一心念佛,一切恶念不能生,即能生一切善法。

  4已生善令增长:谓善心虽生,当守护之,时时精进令其增长。若能一心念佛,自能增长一切善法。

  问:生到极乐的众生,还生恶念吗?

  答:当知此约同居带业往生,习气未除而言,或以懈怠为恶,精进为善亦可。因带业往生尚须进道断惑故。又以得三不退,念念趣向萨婆若海为正勤也。

  释四正勤竟

  何谓四如意足?修此能发神通,所愿皆遂故名如意。

  1欲如意足:欲者趋乐希慕之意,于所修得益更望前进也。谓凡所修一切诸行,若无乐欲之心,事必不遂!若得乐欲所愿皆就,是为欲如意足。念佛行人若具此乐欲希慕之心,必得往生极乐。

  2念如意足:念念纯正,心不异缘。念者一心专注之谓,凡诸所修若无一心则难成就!倘能一心所愿皆得,是为念如意足。念佛行人若能念念弥陀,心心极乐,则决定往生矣。

  3进如意足:精进直前,进修无间断也。精则不杂,进则无退。凡所修一切诸法,若无精进事必不成,若能精进无间杂则所愿皆得,是为进如意足。念佛行人若能一句弥陀精进不息,决定往生无疑。

  4思如意足(亦名慧如意足):筹量审度谓之思。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思惟,则不能成就,或有所得亦不精妙。若能思惟,则所愿易成,所得精妙。是为思如意足。念佛行人能细心审察,彻底明了,诸法门中念佛第一,知苦乐法欣厌心切,则极乐往生自不虚负,亦能任运深入佛智也。

  释四如意足竟

  以上总释三十七道品,始自念处,终至圣道,当知闻法先当念持,故四念居首,次即勤修,故四勤次之,以勤故则所修所证均得如意,因此四如意又次之,得如意故根成,根成故增力,乃能七觉明引,八道正行。今以念佛法门重信,而本经亦以信为主,于是先明五根,乃以“等”字摄四念、四正勤、四如意也。又复当知下文云:“弥陀变化所作。”今此妙色杂音亦莫不是全体自心所显现者。如古德云:“心地含诸种”,则五根等全是自心培植出来的。

  此三十七道品实乃赅括无量法门,收尽一切道法之本。如智度论云:“三十七道品无所不摄也。”婆娑智论以喻显明:念处如种子;正勤如栽植;如意抽长萌芽;五根如生根;五力如茎茂叶;七觉如开花;圣道如结果。妙哉!真善喻也。学者当知!欲登圣位非经过如是道品是不可能的。

  总释三十七道品竟

  如是等法:如是二字乃指五根五力,七菩提,八圣道,等是提及其他,即四念处,四正勤,四如意(合成七科道品),以及四摄(一、布施,二、爱语、三、利行,四、同事,以此四法摄化众生),六度乃至无量法门也。

  【显理】五根五力等,表自性本具无量法门。

  庚二正示法音竟

  庚三闻法获益

  其土众生,闻是音已,皆悉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。

  【消文】念佛往生到极乐国土的众生,听闻众鸟亦能演说根、力、觉、道等等法音之后,每个亦悉能称念佛、法、僧三宝的功德。

  【释义】其土:即极乐国土也。闻是音已:是音指前众鸟所说五根等一切法音,已者毕也。谓听此法音之后,皆能称念三宝,故曰皆悉念佛念法念僧。佛法僧称为三宝者,以宝是尊贵义,表示佛法僧三为世出世间最为尊贵者。佛称两足尊(福足故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,乃至福利众生;慧足故能明诸法实相,具四无碍辨,能为众生开示一切妙法),福慧双足故;法称离欲尊,能令离一切欲故;僧称众中尊,能为师表,为众生道范堪尊敬故。以世间金银财宝,能救世人贫穷饥饿之苦,与人富饶饱暖之乐。佛法僧三宝,能救人出生死苦,得涅槃乐(能救苦与乐,故以宝称之)。然,世之财宝,只能救现世色身之苦与现世色身之乐,佛法僧三宝乃能救拔万劫轮回生死之苦,与永久得寂灭涅槃乐。

  当知世宝只能救色身一时之苦,以此三宝能使法身永久之乐,较之则霄壤之别矣!

  又三宝有多种,现在只约住持、自性明之:

  1住持三宝:住是住世,即世间三宝也。持是维持,谓佛的慧命赖此三者维持得能久住于世故。金铜木石,雕铸塑绘为佛宝;经律论三藏十二部圣典为法宝;严净毗尼(戒律),宏传圣教的比丘为僧宝。

  2自性三宝:以当人自性灵觉不昧为佛宝(佛者觉也);性具恒沙功德为法宝;性相不二,理智冥合为僧宝(僧是和合义,解见前)。当知住持三宝是相,然相本具性,乃性中之相;一体三宝是性,然性不离相,乃相中之性,此性相一如也。

  总之!众鸟所出微妙音声,能演畅一切道法,较之世间种种音声,只能使闻者悦耳开心,取娱而已,终不能进益,极乐国土里的化鸟奇妙,昼夜六时,恒出妙音,具演妙法,不特音声之美,且令闻者生起称念三宝,进道获益,由此足见极乐众鸟说法有方,能契机性,故能使闻者法喜充满,发菩提心,此无他,弥陀不思议愿力所成就也。

  复次:生到极乐的众生,能念弥陀愿力广大,威德不可思议,即念佛;念水鸟等常宣妙法,闻者解悟,心生欢喜,如饮甘露,得法味乐,即念法;念诸菩萨及诸上善人互相爱护,常聚一处,同心修证,即念僧(此约念他三宝解)。

  极乐国土里的众鸟,所演妙音,具足称赞诸佛功德,使闻者即悟本觉清净常住佛性,即念佛;若演畅三乘妙法,闻者即悟自性本具恒沙法门,即念法;若演三乘证果之法,闻者即悟理智和合,自性不二,即念僧(此约念自三宝解,当知,念他三宝为事念,念自三宝为理念)。

  更复:观自心寂而常照,诸法历历分明,名念佛;观自心照而常寂,了无二法可得,名念法;观自心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即存即亡,即有而空。空中有妙有,名念僧。当知既然能圆念三宝,自可圆发三心,念佛宝则正因理心佛性发;念法宝则了因慧心佛性发;念僧宝则缘因善心佛性发,三心圆发则三惑圆断,自然圆证三不退也。

  要之!极乐化禽,因常演宣扬三宝功德,故能令闻者常念三宝也。

  【补释】复有:法、报、应身三宝,四教三宝,先释法报应身三宝:

  法身:以自性不变,为佛宝;寂而常照,为法宝;以寂照不二为僧宝。

  报身:以自性不变,照而常寂为佛宝;以妙用随缘,寂而常照为法宝;以示现不离寂灭为僧宝。

  应身:以降迹皇宫,八相成道,具三十二相的释迦世尊为佛宝;所说三藏妙典为法宝;三乘四果,从佛转*轮之常随众为僧宝。

  四教三宝:断见思惑尽,证偏真涅槃是为藏教佛宝;断见思更侵习气,证真谛涅槃,是为通教佛宝;断见思尘沙二惑尽,更断十二品无明,证中道无住涅槃,是为别教佛宝;三惑圆断,二死永亡,圆证三德究竟涅槃,是为圆教佛宝。

  以生灭四谛,生灭十二因缘,事六度之法门为藏教法宝;以无生四谛,不生灭十二因缘,理六度法门为通教法宝;以无量四谛,不思议十二因缘,不思议六度等法门,为别教法宝;以无作四谛,不思议十二因缘,称性六度等法门,为圆教法宝。

  修析空观,断见思惑以下,为藏教僧宝;修体空观,见思断尽,更侵习气以下,为通教僧宝;修次第三观,见思尘沙二惑断尽,更断十二品无明以下,为别教僧宝;修一心三观,断十二品无明以上,乃至四十一品,为圆教僧宝。

  【显理】三宝表自性本具三德(佛即法身德,法即般若德,僧即解脱德)。

  庚三闻法获益竟

  庚四释无恶道

  舍利弗!汝勿谓此鸟,实是罪报所生,所以者何?彼佛国土,无三恶道。舍利弗!其佛国土,尚无恶道之名,何况有实。

  【消文】世尊再呼舍利弗而诫之说:“你等切不可妄拟极乐世界里的众鸟,乃是罪业感报所生,何以这样说呢?当知阿弥陀佛的国土,确实无有地狱、饿鬼、畜生的三种恶道。舍利弗!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,绝对没有恶道之名可闻,岂有真实罪报所生之众鸟呢?”

  【释义】此段是征释疑难之文。世尊恐人疑云:弥陀因地为法藏比丘所发四十八大愿,第一即无三恶道愿,大本云:“设我作佛时,国中有地狱,饿鬼,畜生者不取正觉”,现在愿已满成佛。既云如是,国中现有众鸟,岂能符合本愿乎?又因念佛净业,以净心而生净土,既生净土则时时得闻妙法,润沃心地,断不生贪等恶念,岂得感报恶道而生为鸟呢?世尊恐人有此疑难故亲自征释之!先诫,次征,三释,四结。“舍利弗至此鸟实是罪报所生”是诫;“所以者何”是征;“彼佛国土至何况有实”是释;“是诸众鸟至变化所作”是结;“汝勿谓”,“勿谓”二…

《佛说阿弥陀经要释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涅槃是什么?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