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阿弥陀经要释▪P1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义。鹦鹉且然,况其他诸鸟可知。

  【显理】昼夜常出雅音,表念佛众生当常执持名号。六种化鸟,表六字洪名。白鹤,表法身清净无诸垢染。孔雀,表报身相好庄严,余四表应身种种化现。

  庚初先出鸟名竟

  庚二正示法音

  是诸众鸟,昼夜六时,出和雅音,其音演畅,五根五力,七菩提分,八圣道分,如是等法。

  【消文】上文所举出的众鸟,于昼夜六时中,恒常口出柔和清雅的音声,其音声的流畅更能演说:五根,五力,七菩提分,八圣道分等的种种诸法。

  【释义】彼国化禽非唯色丽音雅,且能畅演妙法,岂同凡鸟唯能漫鸣而已!

  是诸:指白鹤等众鸟。昼夜出音:是明化禽说法无有间断。和雅:和则异于暴厉,如不同鸱鸦之鸣—其音暴厉。雅则异于粗劣,不同如莺鹂之声—其音粗劣。和音则能令听者燥心自释,乱想自平。雅音则能令听者,心生畅悦,意得清旷。其音演畅:其音是指众鸟所出和雅的音,能“演”说微妙法,“畅”悦行者的心,故曰演畅。又:分明详细解说—演。所说通达无滞—畅。和雅是音声悦人,演畅是说法无滞。虽音雅悦人不至惑耳牵心这是异俗音。说法无滞,则能令闻者生慧思修,增长道心。往生众生皆得不退者有此增上缘故。所演的法即七科道品中的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圣道分。五根等乃修行入道的要法。必须先说明总意,然后再约念佛法门释之。

  五根:根有生长护持二义:1谓如树有根能生花果。若依此五法而修能成道果故。2如树有根能护持所生枝叶不致焦枯,乃至不被狂风暴雨所摧折。若修此五法,能护持道念令不退失,并且不被一切逆境所摇动或转变,故以根名。五根:

  一、信根—谓深“信”诸道法,能成一切圣道,于谛理深忍信乐是名信根。念佛行人须深信极乐依正庄严皆为弥陀不思议愿行所成就,真实不虚。发心念佛,决定往生。

  二、进根—依所信谛理起修,于行诸道法时,能勤求精“进”是名进根。念佛行人,既深信念佛一法为诸行中第一,当勤求精进一句弥陀昼夜不忘。

  三、念根—于所修道法,当爱乐希求,“念念”不忘,乃至不生他念,名为念根。念佛行人既希求往生,当心心弥陀,念念极乐,永不生异念。

  四、定根—摄心在所修道法中相应不散“定”,名为定根。念佛行人,既专念往生,当万缘放下摄心不乱,一句弥陀念念相应,不为妄想杂虑所扰。

  五、慧根—谓慧照现前,正观分明不令邪妄相混,名为慧根。念佛行人,既摄心不乱,复须内心常照不从境惑,则随缘作事,终不妨碍所修。信等五法坚固如木得根故谓五根。又此五法次第调治,能令善根增长所以称为五根。

  释五根竟

  五力:与前五根名同,唯增长得力,具大力用,能排除一切业障,不为他法所伏,而能摧折他法故以力名。又有坚固义,谓五根得力不为一切诸境所摇动故。

  一、信力—信根增长得力,不为诸疑所动,能破诸迷惑烦恼,坚固正信名为信力。念佛行人于念佛一法能深信彻底决志求生,无论何法不为转变或摇动,信心坚固专志念佛,始终不退,绝无异念。

  二、进力—进根增长得力,能破身心一切懈怠放逸,勤修正道,成办出世大事名为进力。念佛行人精进得力,一心念佛勇猛不退,昼夜六时不忘一句弥陀,能破除懈怠等不善法。

  三、念力—念根增长得力,能破诸邪想,成就出世一切正念功德,名为念力。念佛行人,念力坚固则念念纯正,不生一切妄想邪念。能念念不忘六字洪名,一心一意专求西方。

  四、定力—定根增长得力,能破一切乱想,发诸禅定,名为定力。念佛行人定力坚固,心不散乱,单提正念,不为一切妄想杂虑所扰,常得寂静的妙乐。

  五、慧力—慧根增长得力,照了一切诸法,能破除邪外等见,断灭偏小诸执,发真无漏智,名为慧力。念佛行人慧力坚固,能分明了知念佛一法,最为要妙,又能真实了知自性弥陀,唯心净土,即心即佛,是佛是心的奥旨,观慧照了不为邪解魔说所惑。信等五法修持得力,境不能扰,心不被转,如根得力,故以五力名。

  释五力竟

  七菩提分:菩提译为觉。故亦名七觉支(支,即分也,谓行人于修道时分随宜而用),一、择法觉支,二、精进觉支,三、喜觉支,四、除觉支,五、舍觉支,六、定觉支,七、念觉支。由前根力既固,依慧力出真无漏智(离烦恼无染的清净智,断惑证理,即此智的妙用,是三乘的圣智),善能觉了复能定慧合宜而用。

  一、择法觉支:择即选择,行人观诸法时,及修正助道品时,慧照分明,善能审察拣别真伪,不谬取诸虚伪法,名为择法觉支。今于无量法门中,拣择念佛一法最为适当。

  二、精进觉支:不杂名精,无退曰进,行人修诸道法时,慧照分明善能觉了,不妄修诸无益苦行,能向真正道法中精进,不倦不怠名为精进觉支。今依一句弥陀洪名精进修行,以度脱生死,顿超极乐,诚乃第一要妙的大行。

  三、喜觉支:喜即欢喜。行人若心有所得法而生欢喜时,慧照分明善能觉了,不随倒法生喜(计断,计常,著空,著有,皆为颠倒),住真正法喜名为喜觉支。今闻此殊胜念佛法门。生大欢喜依教奉行。

  四、除觉支:除即断除。行人若断除诸见烦恼时(诸见即五利使,烦恼即五钝使),慧照现前善能觉了,断除虚伪之法,增长真善根,名除觉支。今以一句弥陀除诸妄想烦恼,不起散乱一心念佛。

  五、舍觉支:舍即舍离,行人若舍所见念著不善境时,慧照分明善能觉了,所舍境虚伪不实,永不追忆名为舍觉支。今以一心念佛,万缘放下专志求生极乐,永舍娑婆秽土。

  六、定觉支:定即神定,行人若发诸善定时,慧照现前善能觉了,诸禅真伪,不妄生爱著名为定觉支。念佛功深,得到一心不乱三昧现前,然亦不生喜爱执著妄心。

  七、念觉支:念即思念,行人修诸道法时慧照分明善能觉了,常须定慧均等,若心昏沉时,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支以策进起不使昏沉,若心浮动时,当念用除(除身口之过非,舍其散乱妄想,入正禅定),舍,定三觉支以摄伏,不使浮动,调治顺适名为念觉支。念佛行人当常觉照务使定慧均平,不起昏散二障,不住有无二边,虽终日念佛,乃念而无念,不念而念,是谓真正得到念佛的功夫。

  释七觉支竟

  八圣道分:谓此八法乃能成圣果所行的妙道故名圣道。又名八正道分(分读去声,类也),以不依偏邪名正。能通至涅槃为道,乃超凡入圣当行的大道故曰正道。由前定慧既调,则举心动念无非正道,依此正道安稳而行,能速捷到至佛地也。

  一、正见:得无漏真觉慧,见理分明无有错误,住清净正见,能远离一切诸邪见,凡所见悉合正理,如儒家所谓“非礼勿视”,名为正见。念佛行人见此持名一法,确能了生死成佛道,是径中的捷径。

  二、正语:以无漏智摄诸口业,常语真正善语,远离一切邪言(妄言、绮语、恶口、两舌亦括在内),住清净正语,凡所言说悉合正理,所谓“非礼勿言”,名为正语。念佛行人口业清净,在二六时中少说闲话专持佛号。

  三、正思维:以无漏智摄诸意业,常思维善法正道,远离一切乱想邪思,住清净正思维,凡所思者悉合正理,所谓“非礼勿思”,名为正思维,念佛行人当清净意业系缘净土,专志西方。

  四、正业:以无漏智摄诸身业。为法为道,远离一切恶业邪行(杀盗淫等),住清净正业,凡所作为均合正理,所谓“非礼勿作”,名为正业。念佛行人身业清净,正修念佛外,不作诸恶,勤行一切善事。

  五、正命:以无漏智摄诸正命清净自活,远离一切邪命(经明五种邪命:一、为利养故现奇特相,二、为利养故自说功德,三、占相吉凶为人说法,四、高声现威令人敬畏,五、说得供养功德以动人心,以此五者活命名为邪命),住清净正命,古德云:“宁以守正道而死,不以非道得活。”所谓重道轻生也。念佛行人能堪淡薄,不行非道以求利养。

  六、正精进:以无漏智摄诸懈怠,勤求真正道果,远离一切邪行,住清净正精进,凡所进修均合正道,不妄修诸无益苦行,所谓“非法勿行”,名为正精进。念佛行人二六时中一心念佛,勤求往生。

  七、正念:以无漏智摄诸妄想,念诸真正善法,远离一切邪念,住清净正念,凡所念者均合正道,所谓“非法勿念”,名为正念。念佛行人专忆弥陀,慎除妄念。

  八、正定:以无漏智摄诸散乱,身心寂静,远离一切邪定(如外道无心定等),所谓“非真勿著”,安住寂静名为正定。念佛行人专志西方,系缘弥陀,不被境迁,勤修念佛三昧。

  释八圣道竟

  以上所讲乃七科道品中之四科,经文虽未全举乃提要以赅余者。若欲具足则再加四念处,四正勤,四如意则成七科,谓之三十七道品(品者类也),因为这是修行入道之品类,所以称为道品。今略略明之:

  何谓四念处?念是能观之心属智,处是所观之境属法,以智观境名为念处。其法有四,故称四念处。1观身不净,2观受是苦,3观心无常,4观法无我。观成则离身、受、心、法,四种颠倒之苦;得常、乐、我、净,四德之乐。一切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五蕴常起四倒;于色常起净倒;于受常起乐倒;于想行常起我倒:于识常起常倒。佛说欲令众生除此四倒,故说四念处法。

  1观身不净:观此内外色身(己身名内身,他人之身名外身),揽父母赤白二滞之所成,皮肉脓血,泪唾便利,从头至足毕竟不净,殊堪厌恶,众生颠倒妄生执著念念贪恋,不知血肉之身究竟不净,故说观身不净。念佛行人当常念净土莲花化身究竟清净,不同娑婆污秽不净之身。

  2观受是苦:领纳名受,六根对六尘有顺受违受,不违不顺受。于顺情之境则生乐受,于违情之境则生苦受,于不违不顺之境,则生不苦不乐受。乐受是坏苦,苦受是苦苦,不苦不乐受是行苦,众生颠倒以苦为乐,贪著一切妄作恶业,不知三界火宅,众苦煎迫,故说观受是苦。念佛行人当常念西方极…

《佛说阿弥陀经要释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涅槃是什么?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