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樂,凡所受者無非殊勝妙樂之境,非同娑婆,有種種痛惱之苦。
3觀心無常:即指第六意識。謂此識心虛妄不實,起滅無常,衆生迷昧不覺,念念遷流妄生執著,不知刹那生滅,沒有常住性,故說觀心無常。念佛行人常念極樂證悟自性真實常住,非同妄想生滅之心。
4觀法無我:叁界依正一切諸法,幻化非真本無實我,衆生顛倒妄計人我是非,處處執著造業受苦,不知四大假合,因緣所生,故說觀法無我。念佛行人,當常念極樂依正莊嚴,妙用真實,非同娑婆諸法虛妄不實也。念佛行人若能修此四念處觀自能放下一切,信願堅固,精進念佛求生極樂。
問:1既生極樂,蓮花化身爲什麼還要作不淨觀呢?2極樂國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,豈須作苦受觀呢?3極樂證悟真心常住不變,何用作無常觀呢?4極樂依正莊嚴稱性妙果,何須作無我觀呢?
答:當知此約凡聖同居土,帶業初生到的衆生而說,令其回觀娑婆,了知四倒,而生厭惡,一心精進道業,速證上品。若余叁土方便有余等則不必如此也。
釋四念處竟
何謂四正勤?合于正理,勤求精進故曰正勤。
1已生惡令滅:謂一切惡念生起時,速當生起慈悲心,急令惡念斷滅。須知若能一心念佛,可消除一切惡念。
2未生惡令不生:謂雖未生惡念,當勤精進謹防保護,令永久不生。念佛行人若能一心念佛,余念不生,可能一切惡法永久不生起。
3未生善令生:謂善心未生時,當時時起慈悲念,一心精進急令生起。若能一心念佛,一切惡念不能生,即能生一切善法。
4已生善令增長:謂善心雖生,當守護之,時時精進令其增長。若能一心念佛,自能增長一切善法。
問:生到極樂的衆生,還生惡念嗎?
答:當知此約同居帶業往生,習氣未除而言,或以懈怠爲惡,精進爲善亦可。因帶業往生尚須進道斷惑故。又以得叁不退,念念趣向薩婆若海爲正勤也。
釋四正勤竟
何謂四如意足?修此能發神通,所願皆遂故名如意。
1欲如意足:欲者趨樂希慕之意,于所修得益更望前進也。謂凡所修一切諸行,若無樂欲之心,事必不遂!若得樂欲所願皆就,是爲欲如意足。念佛行人若具此樂欲希慕之心,必得往生極樂。
2念如意足:念念純正,心不異緣。念者一心專注之謂,凡諸所修若無一心則難成就!倘能一心所願皆得,是爲念如意足。念佛行人若能念念彌陀,心心極樂,則決定往生矣。
3進如意足:精進直前,進修無間斷也。精則不雜,進則無退。凡所修一切諸法,若無精進事必不成,若能精進無間雜則所願皆得,是爲進如意足。念佛行人若能一句彌陀精進不息,決定往生無疑。
4思如意足(亦名慧如意足):籌量審度謂之思。凡所修習一切諸法若無思惟,則不能成就,或有所得亦不精妙。若能思惟,則所願易成,所得精妙。是爲思如意足。念佛行人能細心審察,徹底明了,諸法門中念佛第一,知苦樂法欣厭心切,則極樂往生自不虛負,亦能任運深入佛智也。
釋四如意足竟
以上總釋叁十七道品,始自念處,終至聖道,當知聞法先當念持,故四念居首,次即勤修,故四勤次之,以勤故則所修所證均得如意,因此四如意又次之,得如意故根成,根成故增力,乃能七覺明引,八道正行。今以念佛法門重信,而本經亦以信爲主,于是先明五根,乃以“等”字攝四念、四正勤、四如意也。又複當知下文雲:“彌陀變化所作。”今此妙色雜音亦莫不是全體自心所顯現者。如古德雲:“心地含諸種”,則五根等全是自心培植出來的。
此叁十七道品實乃赅括無量法門,收盡一切道法之本。如智度論雲:“叁十七道品無所不攝也。”婆娑智論以喻顯明:念處如種子;正勤如栽植;如意抽長萌芽;五根如生根;五力如莖茂葉;七覺如開花;聖道如結果。妙哉!真善喻也。學者當知!欲登聖位非經過如是道品是不可能的。
總釋叁十七道品竟
如是等法:如是二字乃指五根五力,七菩提,八聖道,等是提及其他,即四念處,四正勤,四如意(合成七科道品),以及四攝(一、布施,二、愛語、叁、利行,四、同事,以此四法攝化衆生),六度乃至無量法門也。
【顯理】五根五力等,表自性本具無量法門。
庚二正示法音竟
庚叁聞法獲益
其土衆生,聞是音已,皆悉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。
【消文】念佛往生到極樂國土的衆生,聽聞衆鳥亦能演說根、力、覺、道等等法音之後,每個亦悉能稱念佛、法、僧叁寶的功德。
【釋義】其土:即極樂國土也。聞是音已:是音指前衆鳥所說五根等一切法音,已者畢也。謂聽此法音之後,皆能稱念叁寶,故曰皆悉念佛念法念僧。佛法僧稱爲叁寶者,以寶是尊貴義,表示佛法僧叁爲世出世間最爲尊貴者。佛稱兩足尊(福足故具叁十二相八十種好,乃至福利衆生;慧足故能明諸法實相,具四無礙辨,能爲衆生開示一切妙法),福慧雙足故;法稱離欲尊,能令離一切欲故;僧稱衆中尊,能爲師表,爲衆生道範堪尊敬故。以世間金銀財寶,能救世人貧窮饑餓之苦,與人富饒飽暖之樂。佛法僧叁寶,能救人出生死苦,得涅槃樂(能救苦與樂,故以寶稱之)。然,世之財寶,只能救現世色身之苦與現世色身之樂,佛法僧叁寶乃能救拔萬劫輪回生死之苦,與永久得寂滅涅槃樂。
當知世寶只能救色身一時之苦,以此叁寶能使法身永久之樂,較之則霄壤之別矣!
又叁寶有多種,現在只約住持、自性明之:
1住持叁寶:住是住世,即世間叁寶也。持是維持,謂佛的慧命賴此叁者維持得能久住于世故。金銅木石,雕鑄塑繪爲佛寶;經律論叁藏十二部聖典爲法寶;嚴淨毗尼(戒律),宏傳聖教的比丘爲僧寶。
2自性叁寶:以當人自性靈覺不昧爲佛寶(佛者覺也);性具恒沙功德爲法寶;性相不二,理智冥合爲僧寶(僧是和合義,解見前)。當知住持叁寶是相,然相本具性,乃性中之相;一體叁寶是性,然性不離相,乃相中之性,此性相一如也。
總之!衆鳥所出微妙音聲,能演暢一切道法,較之世間種種音聲,只能使聞者悅耳開心,取娛而已,終不能進益,極樂國土裏的化鳥奇妙,晝夜六時,恒出妙音,具演妙法,不特音聲之美,且令聞者生起稱念叁寶,進道獲益,由此足見極樂衆鳥說法有方,能契機性,故能使聞者法喜充滿,發菩提心,此無他,彌陀不思議願力所成就也。
複次:生到極樂的衆生,能念彌陀願力廣大,威德不可思議,即念佛;念水鳥等常宣妙法,聞者解悟,心生歡喜,如飲甘露,得法味樂,即念法;念諸菩薩及諸上善人互相愛護,常聚一處,同心修證,即念僧(此約念他叁寶解)。
極樂國土裏的衆鳥,所演妙音,具足稱贊諸佛功德,使聞者即悟本覺清淨常住佛性,即念佛;若演暢叁乘妙法,聞者即悟自性本具恒沙法門,即念法;若演叁乘證果之法,聞者即悟理智和合,自性不二,即念僧(此約念自叁寶解,當知,念他叁寶爲事念,念自叁寶爲理念)。
更複:觀自心寂而常照,諸法曆曆分明,名念佛;觀自心照而常寂,了無二法可得,名念法;觀自心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即存即亡,即有而空。空中有妙有,名念僧。當知既然能圓念叁寶,自可圓發叁心,念佛寶則正因理心佛性發;念法寶則了因慧心佛性發;念僧寶則緣因善心佛性發,叁心圓發則叁惑圓斷,自然圓證叁不退也。
要之!極樂化禽,因常演宣揚叁寶功德,故能令聞者常念叁寶也。
【補釋】複有:法、報、應身叁寶,四教叁寶,先釋法報應身叁寶:
法身:以自性不變,爲佛寶;寂而常照,爲法寶;以寂照不二爲僧寶。
報身:以自性不變,照而常寂爲佛寶;以妙用隨緣,寂而常照爲法寶;以示現不離寂滅爲僧寶。
應身:以降迹皇宮,八相成道,具叁十二相的釋迦世尊爲佛寶;所說叁藏妙典爲法寶;叁乘四果,從佛轉*輪之常隨衆爲僧寶。
四教叁寶:斷見思惑盡,證偏真涅槃是爲藏教佛寶;斷見思更侵習氣,證真谛涅槃,是爲通教佛寶;斷見思塵沙二惑盡,更斷十二品無明,證中道無住涅槃,是爲別教佛寶;叁惑圓斷,二死永亡,圓證叁德究竟涅槃,是爲圓教佛寶。
以生滅四谛,生滅十二因緣,事六度之法門爲藏教法寶;以無生四谛,不生滅十二因緣,理六度法門爲通教法寶;以無量四谛,不思議十二因緣,不思議六度等法門,爲別教法寶;以無作四谛,不思議十二因緣,稱性六度等法門,爲圓教法寶。
修析空觀,斷見思惑以下,爲藏教僧寶;修體空觀,見思斷盡,更侵習氣以下,爲通教僧寶;修次第叁觀,見思塵沙二惑斷盡,更斷十二品無明以下,爲別教僧寶;修一心叁觀,斷十二品無明以上,乃至四十一品,爲圓教僧寶。
【顯理】叁寶表自性本具叁德(佛即法身德,法即般若德,僧即解脫德)。
庚叁聞法獲益竟
庚四釋無惡道
舍利弗!汝勿謂此鳥,實是罪報所生,所以者何?彼佛國土,無叁惡道。舍利弗!其佛國土,尚無惡道之名,何況有實。
【消文】世尊再呼舍利弗而誡之說:“你等切不可妄擬極樂世界裏的衆鳥,乃是罪業感報所生,何以這樣說呢?當知阿彌陀佛的國土,確實無有地獄、餓鬼、畜生的叁種惡道。舍利弗!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,絕對沒有惡道之名可聞,豈有真實罪報所生之衆鳥呢?”
【釋義】此段是征釋疑難之文。世尊恐人疑雲:彌陀因地爲法藏比丘所發四十八大願,第一即無叁惡道願,大本雲:“設我作佛時,國中有地獄,餓鬼,畜生者不取正覺”,現在願已滿成佛。既雲如是,國中現有衆鳥,豈能符合本願乎?又因念佛淨業,以淨心而生淨土,既生淨土則時時得聞妙法,潤沃心地,斷不生貪等惡念,豈得感報惡道而生爲鳥呢?世尊恐人有此疑難故親自征釋之!先誡,次征,叁釋,四結。“舍利弗至此鳥實是罪報所生”是誡;“所以者何”是征;“彼佛國土至何況有實”是釋;“是諸衆鳥至變化所作”是結;“汝勿謂”,“勿謂”二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