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字是警誡之辭,誡其切莫妄作是言,說此鳥實是罪報所生。
當知鳥乃畜生之類,世間一切禽畜,悉皆罪業所感,以愚癡暗昧多因,然而極樂衆生,常聞妙法,心地開解,絕不癡昧,亦無罪業,何能感受畜生道,報生爲鳥類呢?學者研之!
又文中雲:“汝”字雖是指舍利弗、其實則包含在會的一切大衆,只因舍利弗是本經當機,于是舉爲代表,當作汝等二字方爲完善。
“此鳥”是指白鶴孔雀等,“罪報所生”是依所作罪業,感報受生故,“所以者何”是征問之意,謂不可以說是此鳥實是罪報所生者何也?“彼佛國土”下是解釋所以然,謂極樂國土,是彌陀不可思議願行功德所莊嚴的,絕對沒有叁惡道之理。
叁惡道亦名叁途,或雲:叁惡趣,即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此叁者乃造惡所趣之道,故雲叁惡道。悭貪爲餓鬼之因,嗔恚爲地獄之因,愚癡爲畜生之因,當知無因是不能感果的。
極樂國土皆以七寶造成,莊嚴無比,一切衆生,思食食至,思衣衣來,凡有所求,悉具如意,則貪從何起;國內皆是菩薩及諸上善人,互相愛護,則嗔又從何而起;一切衆生恒聞妙法心常了悟,則何癡之有。既無此叁種惡因,豈能感報叁途苦果,故曰:無叁惡道。
其佛國土,尚無惡道之名,何況有實:此乃引彌陀因地所發大願爲證,以釋實無惡道之由,其第十六大願雲:“設我成佛時,我刹中人皆不聞不善之名(即叁惡道名),何況有實,不得是願,終不作佛”(即無諸不善願),彌陀如來是生生世世不違宿願,如果有違宿願,何能成佛(本經雲:成佛以來于今十劫)。是以極樂國土裏,惡道之名絕對不能聞到,既無惡道,那有罪報所生的衆鳥,不必說自然知道的。
庚四釋無惡道竟
庚五佛力所成
是諸衆鳥,皆是阿彌陀佛,欲令法音宣流,變化所作。
【消文】此等衆鳥,皆是阿彌陀佛,欲使一切微妙法音時常宣布流通,故以不思議神力所變化出來的,決不是同于凡世業報之所生。
【釋義】此段明化禽是由佛力變化。照上文所釋惡道之名尚且不聞,何況實有,然白鶴、孔雀等之衆鳥究竟從何而來?豈是無因而固有?故世尊特說其由來,以明化禽是乃佛力變化所作,非真畜生也。
當知!此等衆鳥,皆是彌陀的大慈悲心,以不思議神力化現種種珍禽晝夜演說妙法,要使法音恒常宣揚流布,使其無處不有,無時不聞,意在令極樂衆生,常聞妙法獲益進道(此即彌陀四十八宏願中之第四十六之隨喜聞法願所成)。非同世間畜類,以愚癡爲因,罪報所生,更不同諸天之鳥,雖能說法,畢竟未離業報(是說:人在世時,口能說法,不務真修,滅後報生天鳥,以其宿習,猶能說法,此亦是一種業報所成,非同淨土佛力所變化者)。
【顯理】無叁惡道表自性清淨本無貪等煩惱。變化所作表自性能起隨緣幻化妙用。
庚五釋佛力所成竟(以上總釋己叁化禽演法一科文竟)
┌庚初—正出妙音
己四風樹什韻分叁┼庚二—聞聲進道
└庚叁—總結二嚴
今初正出妙音
舍利弗!彼佛國土,微風吹動諸寶行樹,及寶羅網,出微妙音,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。
【消文】世尊再呼舍利弗說:“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,有一種幽微的美風,若吹動了七寶行樹,及以羅網之時,善能引出種種雅妙的聲音,像極了百千樣的天樂,同在一時而奏作的。”
【釋義】前文是明有情之鳥能演揚妙法,今則明無情之風樹羅網,亦能出微妙音聲,有情無情皆令聞者生發菩提道心,興念叁寶得獲法益也。
微風:輕清柔和之風,不徐不疾,非寒非熱,令人可愛,弗同世間之臺風暴風也。臺風則能傾湫倒峽,令人可懼。暴風則能撼屋拔樹,令人可厭。
諸寶行樹:七寶所成,整齊不亂,故曰諸寶行樹,衆寶結成故曰寶羅網,既皆衆寶所成,則微風一吹,互相擊觸,敲金戛玉铿然成韻,發出種種微妙音聲,其殊勝不可以言說,故以百千種天樂同時奏作而取喻之!其實百千種樂不及之萬一也。如大本雲:“世間帝王之樂,百千萬種不如忉利天宮一音之美,忉利天宮百千萬種樂不如夜摩一音之美,乃至他化自在天宮百千種樂不如極樂國中,風吹樹林出妙音聲之美。”觀此可知,誠非一切音聲所能及矣!
微風是風之至美也,妙音是音之最勝也,非但聲音微妙而已,亦如化鳥能演說根力覺道等一切妙法,經文雖無明示,是文之省略,若精細探討亦可說含在微妙音中,聲超一切—微音能說法曰妙,若非演說法音何令聞者法喜入心,自然興念叁寶得大利益!大本雲:“微風徐動,吹諸寶樹,或作音樂,或法音”此其證也。
【顯理】微風吹寶行樹表叁觀智照叁谛理(智周法界如風,理含萬法如樹)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表一念心本具百異千如。
庚初正出妙音竟
庚二聞聲進道
聞是音者,自然皆生,念佛、念法、念僧之心。
【消文】聽了此種微妙的音聲,無論何人,天然的能夠發起念佛、念法、念僧之菩提心!
【釋義】聞音自然皆生稱念叁寶之心:此正顯音能說法,而常贊揚叁寶功德,不然,何能使聞者興念叁寶!
聞是音:指微風吹動寶樹羅網,所出之微妙音聲,或所演法音。
自然:此二字是不假勸策,自自然然的能生稱念叁寶之心也。
問:極樂水鳥風樹等,晝夜出音,或常演法,時刻不間,豈非過鬧動?對于性好寂靜者何如?
答:極樂非同娑婆,一切妙境皆是彌陀不思議功德所成,一一悉能隨順衆生心願,至于音聲演法,莫不如是!欲聞則聞,欲歇則歇,寂靜隨心自然,如大本雲:“其欲聞者辄獨聞之!其不欲聞者辄獨不聞”,知此則不用多慮矣!
又複當知:“萬法唯心”,若能心地無遮障者,則世間所有一切觸目無非勝境,入耳悉成妙谛,何獨西方者乎?偈雲:“溪聲盡是廣長舌,山色無非清淨身。”觀斯不是分明道破呢!又如香嚴聞擊竹聲而悟道,乃至古人有聽莺啼而頓悟者,豈非此土有情無情(莺是有情,竹是無情),亦能說法,當知此凡土尚然,況西方莊嚴佛土之水鳥風樹更不必說了!唯迷者茫然不省,悟者豁爾皆是。若能不以事爲事,全事即理,不以境爲境,全境即心,事理圓融,心境不二,則頭頭是道,物物自性,所謂:“情與無情同圓種智”是也。如是則春莺秋燕亦解深談妙谛,翠竹青松何妨鹹演真诠,雖然如是,若未能徹悟此理,親證斯境者,幸勿奢談唯心,空攀聖境,墜落頑空,萬劫不聞佛名字,祈願大家老實念佛求生淨土,親近彌陀爲最勝事也!
庚叁總結二嚴(因上化鳥一文無結句,故此總結)
舍利弗!其佛國土,成就如是,功德莊嚴!
【消文】佛呼舍利弗說:“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,能完成如是殊勝莊嚴,皆是阿彌陀佛因地修成無量功德願行所成就的。”
【釋義】此段總結前文,化禽演法及風樹什韻,二種莊嚴的文。當知世尊重重結示,無非欲使我人深信極樂一切莊嚴,速發願念佛求生爲目的。
如是:指化禽演法,風樹妙音,皆是阿彌陀如來願行功德所成就。法藏第四十六願雲:“我作佛時,我國中人,隨其志願,所欲聞者,自然得聞,若不爾者不取正覺!”化禽風樹,鹹演微妙法音,則此願所成就也。
複次:又雲:“願後修行,常以和顔愛語饒益衆生。”因是得成風吹樹網,皆成妙音。又雲:“于佛法僧信重恭敬。”因是得成衆生聞者悉念叁寶,則此行所成就也。
由斯觀之!則知極樂一一莊嚴,無非彌陀願行所成就。願行爲能莊嚴,能成就之因,化禽風樹乃至一切妙境是所莊嚴,所成就之果。
須知,法法唯心,自性本具極樂,自性即是彌陀,故雲:“心淨國土淨,心明佛現前。”唯心淨土,自性彌陀,即此義,于是極樂世界中,樓閣、華樹、化禽、風樹、有情無情,一切妙境,皆是吾人自性中本具之物,不從他得,願大家承當!莫觌面錯過!至速生起精進心,發願念佛,得到一心不亂,豁然開悟,親證自性彌陀,親見唯心淨土,斯時也自不相瞞,如人飲水冷暖自知,不必多言也。
己四釋風樹什韻竟
┌己初—教主分二─┬庚初—征釋名號
戊二釋正報莊嚴分叁┼己二—化伴 └庚二—成道時劫
└己叁—總結
今初征釋名號
舍利弗!于汝意雲何?彼佛何故號阿彌陀?
【消文】世尊再問舍利弗說:“在你的意思如何?彼佛以何緣故,取名阿彌陀?”
【釋義】上文明依報之勝,此段下明正報之妙。此段則征釋彼國教主名號。先征次釋。
問:在別序文中,佛告當機說:“其土有佛號阿彌陀。”由斯不是早已知道彼佛名號,世尊何故又要征釋名號?
答:當知本經所示妙行,重在持名,固知一句彌陀爲全經之宗要,乃萬德之洪名,欲使人人深知彌陀不思議之行願功德,使聞者生向慕心,深信奉持,依以度脫生死,頓超極樂,故再特呼當機而征問,以審其知道還是不知道。
【顯理】于意雲何表自性回光返照。
舍利弗!彼佛光明無量,照十方國,無所障礙,是故號爲阿彌陀。
【消文】世尊又呼舍利弗說:“極樂國的教主,他的光明無量,能夠遍照十方國,無論何物,都不能遮障阻礙其光明,因此得名,是故號爲阿彌陀。”
【釋義】此段文是釋,乃釋明彌陀名號的建立,有光明和壽命兩種意義,先約光明解釋:
阿彌陀:譯爲無量光,意謂阿彌陀佛有無量光明故。亦稱爲:無遍光,無礙光,乃至超日月光等,都是表示光明無量的意思。無量壽經雲:“彼佛光明,明麗快甚,絕殊無極,勝于日月之明千萬億倍,而爲諸佛光明之王,故號無量光佛。”此無他,是阿彌陀佛因地(未成佛前)爲法藏比丘時,曾對世自在王佛前,發四十八大願,此乃第十二光明無量願所成就的。願雲:“設我作佛時,光明有限量,下至不照百千萬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。”于是曆劫依願而修,在十劫前已願滿行成,達到本願成佛,故有如是殊勝無窮盡的光明,遠勝十方諸佛故特以命名無量光佛。如大本雲:“彼佛光明,最爲遠著,諸佛光明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