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息诤論:阿難尊者德與衆齊,在法座上唱言,一切經典悉從佛聞,非己見自說,諸同學等,一聽如是我聞遂息诤辯。
四、異外道:西域外道,其經典之首,皆用阿右二字冠首,阿是說無,右是說有,彼謂萬法雖多,不出有無二法故(有是常見,無是斷見,以外道執斷常二見故),佛經用如是我聞等,六種證信,自不與外道同,則異于九十六種外教的道典。
講解正文,若依天臺釋法,當用四釋消文,六即判教,今避煩不取。就簡來說:
如是二字是標信順,即第一信成就也(若無信心,焉肯聞法)。凡事相信則說如是,不信則說不如是,佛法如大海信爲能入,故居首。不異名如,無非曰是,謂佛滅度後,阿難結集經藏,如分瓶瀉水不傾一滴,與佛所說絲毫無差—如,既同佛說則允當無非—是。
更約通別來解釋:通者謂通途,所明如是即指實相,以實相之理,古今不變—如,實相之體,離一切虛妄戲論—是。別者別約各經,諸經明如是各有所取;今單約本經明之!則一心不亂—如,決得往生—是。又心不異佛;佛不異心名如,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名是。心佛雖有二名無非一體,唯心淨土,自性彌陀故曰如是。
再以叁義明之:一、約念佛衆生—能念到一心不亂名如,臨終決定往生極樂爲是。
二、約極樂境界—先依報:謂極樂世界,非同娑婆,有成住壞空四相之變遷曰如;極樂境界殊勝莊嚴,確實無虛曰是。次正報:極樂衆生,蓮花化身,壽命無量,非同娑婆幻身,有生死者名如;花開見佛,親悟自性,此即真我曰是。
叁、約彌陀如來—謂所發四十八大願,廣度衆生,曆劫依願修行,始終不變名如;今已實現,滿其所願,造成極樂,廣度念佛衆生,成佛以來,于今十劫,確實無虛爲是。
複次:極樂依正,悉皆真常不變名如;極樂世界殊勝莊嚴,無非彌陀不思議願力功德所成就,及十方念佛衆生所感爲是。又念佛一門最爲殊勝,沒有一法可能超過曰如;依佛指示念佛求生,決定無非曰是。
我聞二字是標師承,即第二聞成就也(法若無人聞,說與誰聽)。阿難親自恭聆如來圓音,非輾轉傳聞—我聞。我是阿難自稱(因經藏阿難結集故)。
問:“所謂我字,乃佛法中一種執著大病,亦是諸惡根本,然,阿難已證四果,豈仍有再執我相呢?”答:“當知!我有多種不同,一、凡夫妄執我,二、外道邪見我,叁、菩薩假稱名我,四、如來法身真性我。在四種中,阿難已是位登四果,叁界煩惱斷盡,已除凡夫妄執我,更無外道邪見我,乃同菩薩假稱名我也。假使阿難若不隨俗稱我,則法從誰聞,這亦是一種表示不執著無我的道理故。又耳根領納音聲而發耳識謂聞,然聞既在耳,應雲耳聞,而說我聞者,是以我爲一身的主宰,聞爲耳根之用,身爲六根的總體,耳爲六根之別肢,這是廢別從總之謂,故用我聞。又我是指自性真我,以自性能聞的我,來聞不思議淨土的妙法。當知耳是浮塵根,唯能吸納聲塵而已,乃是無知覺的,非真能聞也。現在是用真我聞性而聞故曰我聞。祈學者體會之!阿難是多聞第一的尊者,入耳達心,永不忘失,將如來一代時教,悉能憶持,所謂:“佛法如大海,流入阿難心。”故能結集經藏。
問:“佛成道二十年,阿難始出家,何得俱稱我聞?”答:“阿難受佛命爲侍者,要求叁願:一、不受佛陀故衣,二、不隨佛陀受別請,叁、從未聽過的法,請爲重說。還有多義。無遑述及。”
一時二字是標機感,即第叁時成就也(時節未到,大法焉施)。是指師資道合,機教相叩之時,亦即六種成就之時也。問:“何不標明年月日,而單用一時者何也?”答:“佛到處說法利生,所向無定,或天上或人間,或此土或他國,而各方時分非一,兩土曆日不同,如人間五十年,即四天王天爲一日,南瞻部洲日午,則北俱盧洲叁更,又西竺正月即震旦叁月(印度古時稱中國爲震旦,東方屬震,是日出之方,故曰震旦,或稱東土),因是不能確定日子,故以一時稱之。”
佛一字是標教主即第四主成就也(無說法主,憑誰啓示)。佛即指釋迦牟尼佛,覺行圓滿,人天大師,故名爲佛(廣明已在本玄義中釋)。
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,是標說法處,即第五處成就也(沒有住處,怎成法會)。
在:是漸住義。久居曰住,漸住曰在。佛以無住爲住,隨機示現,有可化緣即住世說法,所住之處曰在。以法身,本無形相,而周遍法界,無可謂住,不住報身,待大機感發則住。如華嚴會上,現千丈盧舍那身,說圓頓大教,應身隨類應機而住。如世尊住世八十年,應身在給孤獨園,爲化度淨土之機,說此念佛妙法所以稱在。
舍衛:具雲室羅筏悉底,是國名。中印度十六大國之一,本是城名,後改爲國號。其國本名謂憍薩羅(譯爲工巧),南方亦有憍薩羅國,故改城名爲國號。舍衛譯爲聞物,又雲豐德,謂物産美聞諸國,故名聞物。國中多財寶産物曰豐,人多解脫多聞曰德。
祇樹:只即只陀,乃波斯匿王(譯爲和悅)的太子,此雲:戰勝。波斯匿王與外國戰爭得勝回朝,適太子誕生,喜而立名。樹乃園中花木林樹。園中的樹木,悉是只陀太子所施故稱祇樹。
給孤獨:是一位長者之名,波斯匿王的大臣。給是周給赈濟之意,幼而無父曰孤;老而無子曰獨;老而無妻曰鳏;老而無夫曰寡。孟子曰:“此四者天下之窮民,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。”現在但舉孤獨二事,余含其內,至于一切貧窮困苦等。此位長者常以資生財物等,給濟與貧民,使其離諸苦惱,得到飽暖,故以給孤獨長者稱之!本名須達多,譯爲善施,因平生樂善好施故。園是花園,乃長者布金買得,故曰給孤獨園。太子因受達多所感,將園中所有花木果樹,施以供佛,共成功德,故得二名並標。先稱祇樹後給孤獨,乃推崇太子的地位也。
說起祇樹給孤獨園,內中有趣味的故事:一日,達多長者爲兒子聘婦,至王舍城,寄宿在刪檀那長者的家裏,見長者中夜而起,躬自執勞,莊飾宅舍,營辦齋供,達多見其熱鬧問曰:“長者欲請國王或是祝壽,或是婚喜事?”答曰:“非爲別事,我欲請佛陀供養。”達多聽說佛陀二字身毛皆豎,心情悅豫,再問:“佛陀是何人?”刪檀那即詳細說明佛陀種種功德,達多聽之,宿世善根頓發,歡喜踴躍,深生敬慕,遂問佛陀在何處?“現時住在城外竹林精舍”刪檀那答。這時達多恨不早一刻能看到佛陀的慈顔,于是目不交睫,佛陀知道達多之渴仰心切,就放大光明照得夜如白晝,達多睹佛光明,以爲天曉,即尋光明而行,來至竹林,值佛在庭園經行,時達多見佛相好莊嚴,欽敬喜悅,唯不知禮法,在虛空上的首陀天人,遂化作四人至世尊座前接足禮拜,右繞叁匝,胡跪合掌問訊,達多見之依法禮拜,佛爲說四聖谛法,聞法歡喜深有感悟,乃請世尊說:“唯願世尊降臨敝舍,受我微供,並爲說法。”佛說:“可有精舍,能容我衆否?”答:“如蒙垂顧,便當營辦,唯願世尊遣一弟子同往監定。”佛受請已,即敕舍利弗,同往舍衛國,選定處所。舍利弗到舍衛後,遍觀諸處,少有適當,惟見太子花園,樹木茂盛,曠闊幽靜,堪容衆僧,可造精舍。于是須達多往見太子說:“我欲請佛陀說法,須建立精舍,供養佛僧,太子花園殊勝,可能讓度于我否?”太子聽後戲而說:“能以金磚布滿其地,即就讓與卿。”達多說:“太子!請勿虛言!”長者遂時盡罄金藏以換金磚,布滿其園,太子見之深爲所感,欲與共成功德,達多堅持不允,太子急思一計說:“金磚布滿,園雖屬卿,但樹林花木,金鋪不到屬我,卿若不肯共成勝事,我即時令人將樹木移開。”長者聞之大驚失色,遂與太子共成功德,後來並得芳名,標垂千古,只陀施樹給孤買園,故曰祇樹給孤獨園。
園在舍衛國南門外,距城五裏,內中浮圖十二,講堂七十二,房屋叁千六百,樓閣五百,是世尊成道六年後建立的。
【顯理】如是表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,無欠無缺曰如,人人本有曰是,此明自性彌陀也。不離當處曰如,舉體無非曰是,此明唯心淨土也。又隨緣不變名如,不變隨緣曰是,照而常寂曰如,寂而常照曰是,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,照而常寂,寂而常照,故曰如是。
我聞表自性洞徹十方。一時表六根歸元,又表體用相融。佛在祇園表自性不離當處。複次:舍衛國,國勝表淨土門,廣大宏遠,法之最上故。祇樹,樹勝表淨土蔭蓋衆生,永離熱惱。給孤獨園,園勝表淨土殊勝莊嚴,衆生恒受諸樂故。只陀,種勝,表往生淨土者畢竟成佛,紹隆佛種故。須達長者,人勝,表生到淨土者俱爲諸上善人也。
丁初舉五事證信文竟
┌戊初—聲聞衆─分四 ┬己初—明類標數
丁二引大衆同聞─分叁┼戊二—菩薩衆 ├己二—表位歎德
└戊叁—人天衆 ├己叁—列上首名
└己四—總 結
今初明類標數
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
【消文】世尊在給孤獨園宣說這部經時,計有一千二百五十人的大德出家衆,共聚在園裏恭聽世尊說的。
【釋義】與大比丘下至諸天大衆俱是標聽衆,即第六衆成就也(若無大衆,法與誰聽)。大比丘僧是明類,千二百五十人是標數。“與”者共也,偕也。“大”者是揀別小,謂異小機初心比丘,故梵語摩诃,此翻具有叁義,謂大、多、勝,今但舉大—多勝亦含在內,以諸比丘爲人天所共敬仰,德高望重曰大,非小德也。如目連爲帝釋之師,迦葉爲梵王之師是也。智慧明徹博通內外典籍稱多,謂非寡學。超出九十六種外道之上稱勝,非劣器也。
比丘:含有叁義,翻爲乞士、破惡、怖魔。一、乞士:乞是乞求,乞化士,乃一種美稱,如居士、女士等,非同叫化子之乞食能比。佛陀製定比丘行乞,有五種利益:1令除驕慢之心,2使世人多種福田(比丘爲福田僧),3不爲經營之累,4不生蓄積之求,5可得一心專修,故比丘常行分衛(即行乞)。又乞含有外乞、內乞之義,謂外于檀越(施主)乞食以養色身,內于如來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