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乞法以資慧命。二、破惡:破是破滅,惡是惡法,惡因是指見思煩惱而言,謂破見思煩惱惡法,滅叁界生死惡因。叁、怖魔:凡有人發心出家,魔王聞之心生怖畏,恐其道成出世,魔衆減少,因魔王不畏生死,喜黨類多故。
僧:是梵語僧伽,今略但稱僧,譯爲和合衆,有理和、事和二義。同證無爲解脫名理和。事和有六:1身和同住,2口和無诤,3意和同悅,4見和同解,5戒和同修,6利和同均,具此六和方可稱僧,凡爲僧者當顧名思義。
千二百五十人俱:佛成道後,初于鹿苑度五比丘爲五人(五比丘如玄義中釋),次度耶舍長者子及其友等五十人(耶舍是波羅奈國,毗舍離城俱梨長者之子,故雲長者子),共五十五人。其次于木瓜林,度優樓頻螺迦葉師徒共五百人,于象頭山度伽耶迦葉,于希連河度那提迦葉師徒合五百人,計一千五十五人(迦葉是姓,優樓頻螺譯爲木瓜林,伽耶譯爲象頭山,那提譯爲河,即希連河,此叁兄弟,長在木瓜林修道,次在象山,叁在希連河,皆是司火外道,各依住處立名。在世尊成道後叁年度)。次度舍利弗目犍連等師徒共二百人,總計一千二百五十五人(舍利弗與目犍連,先是婆羅門教,冊阇耶的弟子,遇馬勝比丘而得歸依佛陀),今但舉千二百五十人,是標大數略零數也。問:然佛所度之衆無量,在講此經時,亦非只此少數,何獨舉此?答:1這是舉最先歸投佛陀故,2常隨不離故,特以標出。俱是一同聚會的意思。
己初明類標數竟
己二表位歎德
皆是大阿羅漢,衆所知識!
【消文】上文所舉出千二百五十人,非是小果聲聞,都是證到四果的大阿羅漢,他們的人品、道學,是衆人所公認知道的。
【釋義】大阿羅漢是表位,衆所知識是歎德。皆是:謂以上舉出千二百五十人,無一不是大阿羅漢。大者,揀別小之義(初果須陀洹,此雲預流,預入聖人之流,二果須陀含,此雲一往來,以欲界九品思惑,只斷前六品,還有叁品未斷,尚須一往天上一來人間受生故。叁果阿那含,此雲不來,欲界九品思惑斷盡,已不必再來欲界受生故。四果阿羅漢,此雲無生,已免來叁界受生故。欲證四果須進斷色界四地,無色界四地,每地九品共斷八九七十二品思惑,統前欲界九品共八十一品;與叁界見惑八十八使,完全斷盡,方能證得四果。因見思煩惱是叁界生死之根本,今已斷盡故不來叁界受生也)。
大:自初果至四果皆名聲聞,是以聞佛說四谛聲教入道故名。今此等非初、二、叁果者,皆是已證最上之四果阿羅漢,乃聲聞衆中之極果故雲大。又有定性阿羅漢,回心阿羅漢之別,若抱守真空,耽寂滅樂,得小爲足者,名爲定性是小。若回小向大,發菩提心,不求私利者,名爲回心稱大。今專指回心一類故以大稱之。複有叁種羅漢:1慧解脫(修性念處,直緣真理,但證無學得滅盡定),2俱解脫(修共念處,帶事兼修,得滅盡定,具叁明八解脫),3無疑解脫(修緣念處,緣佛叁藏法,乃至四韋陀典世間文字等,一切通達無疑),現在所指皆是無疑解脫,乃名爲大。
阿羅漢:是梵語,翻爲華言,含有叁義。1應供,2殺賊,3無生。1應供:應是應赴,或是堪受的意思。供是供養,謂羅漢梵行已立,超出叁界,堪受人天尊敬供養,故曰應供。問:“佛陀亦名應供,何以同稱?”答:羅漢唯受人天之供,佛陀則遍受人天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等之供養,可名爲大應供,羅漢謂之小應供。2殺賊:殺是殺滅,賊是盜賊,以賊譬喻見思煩惱,是說見思煩惱,能劫衆人功德法財,故以賊喻之(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)。然世間強盜,唯能搶人財物而已,若見思煩惱賊甚矣!乃能劫人功德法財,損壞最寶貴之法身慧命,使人永受生死輪回等苦,可不畏哉!阿羅漢已斷盡見思煩惱,故雲殺賊。3無生:所作已辦,已能逃出叁界生死,故曰無生(見思煩惱爲叁界生死之根本,見思一滅則生死自休)。當知,比丘是因,阿羅漢是果,前後叁義相對,因果分明,爲比丘時,與世人種福是乞士之因,已證道位故當得應供之果。爲比丘時,與貪爲敵,修破惡之因,道已成惡既破,故得殺賊之果。出家受戒有怖魔之因,今生道成,位登羅漢,故得無生之果也。
衆所知識:衆即人天大衆。知識二字,有多種解說:聞名仰德謂知,睹面聆教謂識;又聞名見面曰知,悉心達性曰識;又見面爲知,見德爲識。另一解說:若但聞名,而未睹面,則知而未識;雖睹面而不聞名,則識而未知;若由聞名,而仰德,既睹面而聆教,非唯聞名見面,亦能悉心見德,才可稱爲知識,此約大衆方面說。又深解谛理曰知,博通法相曰識,此約羅漢自身說。現在所標舉,皆是阿羅漢,德高望重,堪作人天眼目,從佛輔化,名遍天下,爲大衆所共知共識,所以稱衆所知識。
【顯理】大比丘僧,表理智一如(即和合義)。千二百五十人俱,表諸功德聚。大阿羅漢有叁義:1表自性隨緣(即應供義),2表心源本寂(即殺賊義),3表自性不變(即無生義)。知識,表自性無迷,心源本明。
己二表位歎德竟
己叁列上首名
長老舍利弗,摩诃目犍連,摩诃迦葉,摩诃迦旃延,摩诃拘絺羅,離婆多,周利槃陀伽,難陀,阿難陀,羅侯羅,憍梵波提,賓頭盧頗羅墮,迦留陀夷,摩诃劫賓那,薄拘羅,阿冕樓馱。
【消文】這段是承前段所說,千二百五十人等,乃衆人所共知共識,這究竟是何人,于是列出上首的名字來,即長老舍利弗:……阿冕樓馱等是也。
【釋義】長老:德尊學博曰長,年富齒高曰老,是說年德俱尊之稱。細論有四種意義—1如出家年久者,則稱法臘長老(臘者歲也,出家一年爲一臘),2學理深博者,謂學德長老,3道果高超者,曰法性長老,4年紀老大者,則生年長老。本經所列,或德臘具尊者,或德尊臘少者,皆以長老二字稱之!所舉十六尊者悉稱長老,非獨指舍利弗,須連貫讀之,如長老摩诃目犍連,乃至長老阿冕樓馱,此乃翻譯經家文法之巧略而已。
舍利弗:南天竺波羅門提舍之子,字優波提舍,號舍利弗。梵語舍利,譯爲鹙鹭,弗是子的意思,合稱爲鹙鹭子。又名身子,其母名鹙鹭,因身容端正,眼如鹙鹭故名。現在所雲舍利弗,是連母得名故謂鹙鹭子。尊者的智慧非常,在母胎時,即能益母勝辯,年方八歲,通達一切四圍書籍,曾論勝過十六大國論師。出家七日之內,遍達佛法。尊者少時爲婆羅門學者冊阇耶的弟子,與目犍連是同學,在學道時與目連誓爲始終的至友,其師逝世後,還與目連同修于王舍城山林中。舍利弗在山中,已久聞世尊盛名,欲爲親近,但未得人引進,有一日出遊,遇馬勝比丘(五比丘之一),見其容儀超俗,遂問說:“你師是誰?”答:“釋迦世尊。”舍利弗,聞說甚喜,即說:“常聞尊師盛德,善說妙法,您可爲我開示尊師教授妙法否?”答:“我年幼稚,受學日淺,豈能宣佛如來廣大奧義!”又請求說:“請慈悲略說其要!”馬勝遂說偈說:“諸法從緣生,諸法從緣滅,吾佛大沙門,常作如是說。”舍利弗聞之,大有感悟,心生歡喜,稱贊不絕!歸告目犍連,與其弟子一同皈佛出家。在諸弟子中智慧第一。阿含經雲:“我佛法中,智慧無窮,決了諸疑者舍利弗第一。”此乃姑顯一德,非舍利弗尊者不具余德,亦非尊者之外,余皆無智,是舉各人所好及所長而已。現在所說淨土難信的妙法,非大智慧不能深信無疑,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,故舉以爲首。
摩诃目犍連:舍衛國人,波羅門輔相之子。摩诃此雲大,目犍連譯爲采菽氏,是其姓也。其祖先在山上修道采菽爲食,因以爲姓。本名拘律陀(是樹名,此雲無節樹,其父母禱此樹神而生,因是命名),其族衆多,故以摩诃揀別之,諸弟子中神通第一,如降伏毒龍,化身大小,五百釋子舉之梵天等。阿含經雲:“我佛法中,神通輕舉,飛到十方者,目犍連第一。”
摩诃迦葉:譯爲大龜氏。其祖先在山上學道,感靈龜負圖,後皆以命爲龜氏族。尊者本名畢缽羅,亦是樹名。加以摩诃者,以別余迦葉之謂。又名飲光,因其身常放光明晃耀,能吞余光、故名飲光。以宿世爲治金師,與一女人,同以黃金修飾佛像,由種此因,感受世世身得黃金色,而有光明比日光更大。此尊者乃摩竭陀國,大富長者,尼俱律陀之子,因看破世情,舍棄豪富,發心出家,常行頭陀苦行,年老不倦,世尊憐其年老,曾勸令休息,但尊者辛勤如故,佛贊之說:“有頭陀行在,我法久住。”在靈山會上,拈花微笑,傳佛心印爲禅宗的初祖,在大弟子中頭陀第一(頭陀此雲:抖擻,謂抖擻塵勞煩惱,共有十二事,謂之十二頭陀行)。
自世尊涅槃後,經藏、律藏,能傳到現在,都是尊者盡力召集大阿羅漢結集的功勞!據說:尊者承釋迦佛之命,現尚在雞足山中入定,待彌勒佛下生人間,將金襕袈裟傳給彌勒佛方完責任。尊者爲佛教的一片婆心,真是值得景仰!
摩诃迦旃延:譯爲文飾,謂文采修飾也。此尊者善于辭辯,長于論議,凡出口開言,具有文采,非常巧妙,能令聽者悅服,世尊贊悅說:“說法人中,迦旃延最爲第一。”在諸弟子中論議第一。
尊者曾受無神論者的外道,诘問說:“惡人死後受苦理應回來,死而不還,照此則無後世受生之理?”尊者答:“如世罪人,被禁監獄、鈕械、枷鎖,得能逃歸否?”又問:“既是說,善人死後,則能生天,雲何亦不見歸來?”答:“如人墮廁,肯再入否?當知!凡間惡濁,欲出既不容易,能到天上誰肯再來!”尊者之善論議于茲可見,故增一阿含雲:“善分別義,敷演教道者迦旃延是。”
摩诃拘絺羅:譯爲大膝,是從狀得名,以膝頭大故。是舍利弗尊者的母舅。尊者一生,善議論好問答,常與其姊,辯論道理,總是論勝之,自從其姊懷孕身子後(身子即舍利弗),機辯迅發,口似懸河,詞若湧泉,論不及其姊,知所懷必是智人,遂發憤,入南天竺,遊學精勤不息,博覽十八種經書,及四圍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