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阿弥陀经要释▪P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乞法以资慧命。二、破恶:破是破灭,恶是恶法,恶因是指见思烦恼而言,谓破见思烦恼恶法,灭三界生死恶因。三、怖魔:凡有人发心出家,魔王闻之心生怖畏,恐其道成出世,魔众减少,因魔王不畏生死,喜党类多故。

  僧:是梵语僧伽,今略但称僧,译为和合众,有理和、事和二义。同证无为解脱名理和。事和有六:1身和同住,2口和无诤,3意和同悦,4见和同解,5戒和同修,6利和同均,具此六和方可称僧,凡为僧者当顾名思义。

  千二百五十人俱:佛成道后,初于鹿苑度五比丘为五人(五比丘如玄义中释),次度耶舍长者子及其友等五十人(耶舍是波罗奈国,毗舍离城俱梨长者之子,故云长者子),共五十五人。其次于木瓜林,度优楼频螺迦叶师徒共五百人,于象头山度伽耶迦叶,于希连河度那提迦叶师徒合五百人,计一千五十五人(迦叶是姓,优楼频螺译为木瓜林,伽耶译为象头山,那提译为河,即希连河,此三兄弟,长在木瓜林修道,次在象山,三在希连河,皆是司火外道,各依住处立名。在世尊成道后三年度)。次度舍利弗目犍连等师徒共二百人,总计一千二百五十五人(舍利弗与目犍连,先是婆罗门教,册阇耶的弟子,遇马胜比丘而得归依佛陀),今但举千二百五十人,是标大数略零数也。问:然佛所度之众无量,在讲此经时,亦非只此少数,何独举此?答:1这是举最先归投佛陀故,2常随不离故,特以标出。俱是一同聚会的意思。

  己初明类标数竟

  己二表位叹德

  皆是大阿罗汉,众所知识!

  【消文】上文所举出千二百五十人,非是小果声闻,都是证到四果的大阿罗汉,他们的人品、道学,是众人所公认知道的。

  【释义】大阿罗汉是表位,众所知识是叹德。皆是:谓以上举出千二百五十人,无一不是大阿罗汉。大者,拣别小之义(初果须陀洹,此云预流,预入圣人之流,二果须陀含,此云一往来,以欲界九品思惑,只断前六品,还有三品未断,尚须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受生故。三果阿那含,此云不来,欲界九品思惑断尽,已不必再来欲界受生故。四果阿罗汉,此云无生,已免来三界受生故。欲证四果须进断色界四地,无色界四地,每地九品共断八九七十二品思惑,统前欲界九品共八十一品;与三界见惑八十八使,完全断尽,方能证得四果。因见思烦恼是三界生死之根本,今已断尽故不来三界受生也)。

  大:自初果至四果皆名声闻,是以闻佛说四谛声教入道故名。今此等非初、二、三果者,皆是已证最上之四果阿罗汉,乃声闻众中之极果故云大。又有定性阿罗汉,回心阿罗汉之别,若抱守真空,耽寂灭乐,得小为足者,名为定性是小。若回小向大,发菩提心,不求私利者,名为回心称大。今专指回心一类故以大称之。复有三种罗汉:1慧解脱(修性念处,直缘真理,但证无学得灭尽定),2俱解脱(修共念处,带事兼修,得灭尽定,具三明八解脱),3无疑解脱(修缘念处,缘佛三藏法,乃至四韦陀典世间文字等,一切通达无疑),现在所指皆是无疑解脱,乃名为大。

  阿罗汉:是梵语,翻为华言,含有三义。1应供,2杀贼,3无生。1应供:应是应赴,或是堪受的意思。供是供养,谓罗汉梵行已立,超出三界,堪受人天尊敬供养,故曰应供。问:“佛陀亦名应供,何以同称?”答:罗汉唯受人天之供,佛陀则遍受人天、声闻、缘觉、菩萨等之供养,可名为大应供,罗汉谓之小应供。2杀贼:杀是杀灭,贼是盗贼,以贼譬喻见思烦恼,是说见思烦恼,能劫众人功德法财,故以贼喻之(见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)。然世间强盗,唯能抢人财物而已,若见思烦恼贼甚矣!乃能劫人功德法财,损坏最宝贵之法身慧命,使人永受生死轮回等苦,可不畏哉!阿罗汉已断尽见思烦恼,故云杀贼。3无生:所作已办,已能逃出三界生死,故曰无生(见思烦恼为三界生死之根本,见思一灭则生死自休)。当知,比丘是因,阿罗汉是果,前后三义相对,因果分明,为比丘时,与世人种福是乞士之因,已证道位故当得应供之果。为比丘时,与贪为敌,修破恶之因,道已成恶既破,故得杀贼之果。出家受戒有怖魔之因,今生道成,位登罗汉,故得无生之果也。

  众所知识:众即人天大众。知识二字,有多种解说:闻名仰德谓知,睹面聆教谓识;又闻名见面曰知,悉心达性曰识;又见面为知,见德为识。另一解说:若但闻名,而未睹面,则知而未识;虽睹面而不闻名,则识而未知;若由闻名,而仰德,既睹面而聆教,非唯闻名见面,亦能悉心见德,才可称为知识,此约大众方面说。又深解谛理曰知,博通法相曰识,此约罗汉自身说。现在所标举,皆是阿罗汉,德高望重,堪作人天眼目,从佛辅化,名遍天下,为大众所共知共识,所以称众所知识。

  【显理】大比丘僧,表理智一如(即和合义)。千二百五十人俱,表诸功德聚。大阿罗汉有三义:1表自性随缘(即应供义),2表心源本寂(即杀贼义),3表自性不变(即无生义)。知识,表自性无迷,心源本明。

  己二表位叹德竟

  己三列上首名

  长老舍利弗,摩诃目犍连,摩诃迦叶,摩诃迦旃延,摩诃拘絺罗,离婆多,周利槃陀伽,难陀,阿难陀,罗侯罗,憍梵波提,宾头卢颇罗堕,迦留陀夷,摩诃劫宾那,薄拘罗,阿冕楼驮。

  【消文】这段是承前段所说,千二百五十人等,乃众人所共知共识,这究竟是何人,于是列出上首的名字来,即长老舍利弗:……阿冕楼驮等是也。

  【释义】长老:德尊学博曰长,年富齿高曰老,是说年德俱尊之称。细论有四种意义—1如出家年久者,则称法腊长老(腊者岁也,出家一年为一腊),2学理深博者,谓学德长老,3道果高超者,曰法性长老,4年纪老大者,则生年长老。本经所列,或德腊具尊者,或德尊腊少者,皆以长老二字称之!所举十六尊者悉称长老,非独指舍利弗,须连贯读之,如长老摩诃目犍连,乃至长老阿冕楼驮,此乃翻译经家文法之巧略而已。

  舍利弗:南天竺波罗门提舍之子,字优波提舍,号舍利弗。梵语舍利,译为鹙鹭,弗是子的意思,合称为鹙鹭子。又名身子,其母名鹙鹭,因身容端正,眼如鹙鹭故名。现在所云舍利弗,是连母得名故谓鹙鹭子。尊者的智慧非常,在母胎时,即能益母胜辩,年方八岁,通达一切四围书籍,曾论胜过十六大国论师。出家七日之内,遍达佛法。尊者少时为婆罗门学者册阇耶的弟子,与目犍连是同学,在学道时与目连誓为始终的至友,其师逝世后,还与目连同修于王舍城山林中。舍利弗在山中,已久闻世尊盛名,欲为亲近,但未得人引进,有一日出游,遇马胜比丘(五比丘之一),见其容仪超俗,遂问说:“你师是谁?”答:“释迦世尊。”舍利弗,闻说甚喜,即说:“常闻尊师盛德,善说妙法,您可为我开示尊师教授妙法否?”答:“我年幼稚,受学日浅,岂能宣佛如来广大奥义!”又请求说:“请慈悲略说其要!”马胜遂说偈说:“诸法从缘生,诸法从缘灭,吾佛大沙门,常作如是说。”舍利弗闻之,大有感悟,心生欢喜,称赞不绝!归告目犍连,与其弟子一同皈佛出家。在诸弟子中智慧第一。阿含经云:“我佛法中,智慧无穷,决了诸疑者舍利弗第一。”此乃姑显一德,非舍利弗尊者不具余德,亦非尊者之外,余皆无智,是举各人所好及所长而已。现在所说净土难信的妙法,非大智慧不能深信无疑,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,故举以为首。

  摩诃目犍连:舍卫国人,波罗门辅相之子。摩诃此云大,目犍连译为采菽氏,是其姓也。其祖先在山上修道采菽为食,因以为姓。本名拘律陀(是树名,此云无节树,其父母祷此树神而生,因是命名),其族众多,故以摩诃拣别之,诸弟子中神通第一,如降伏毒龙,化身大小,五百释子举之梵天等。阿含经云:“我佛法中,神通轻举,飞到十方者,目犍连第一。”

  摩诃迦叶:译为大龟氏。其祖先在山上学道,感灵龟负图,后皆以命为龟氏族。尊者本名毕钵罗,亦是树名。加以摩诃者,以别余迦叶之谓。又名饮光,因其身常放光明晃耀,能吞余光、故名饮光。以宿世为治金师,与一女人,同以黄金修饰佛像,由种此因,感受世世身得黄金色,而有光明比日光更大。此尊者乃摩竭陀国,大富长者,尼俱律陀之子,因看破世情,舍弃豪富,发心出家,常行头陀苦行,年老不倦,世尊怜其年老,曾劝令休息,但尊者辛勤如故,佛赞之说:“有头陀行在,我法久住。”在灵山会上,拈花微笑,传佛心印为禅宗的初祖,在大弟子中头陀第一(头陀此云:抖擞,谓抖擞尘劳烦恼,共有十二事,谓之十二头陀行)。

  自世尊涅槃后,经藏、律藏,能传到现在,都是尊者尽力召集大阿罗汉结集的功劳!据说:尊者承释迦佛之命,现尚在鸡足山中入定,待弥勒佛下生人间,将金襕袈裟传给弥勒佛方完责任。尊者为佛教的一片婆心,真是值得景仰!

  摩诃迦旃延:译为文饰,谓文采修饰也。此尊者善于辞辩,长于论议,凡出口开言,具有文采,非常巧妙,能令听者悦服,世尊赞悦说:“说法人中,迦旃延最为第一。”在诸弟子中论议第一。

  尊者曾受无神论者的外道,诘问说:“恶人死后受苦理应回来,死而不还,照此则无后世受生之理?”尊者答:“如世罪人,被禁监狱、钮械、枷锁,得能逃归否?”又问:“既是说,善人死后,则能生天,云何亦不见归来?”答:“如人堕厕,肯再入否?当知!凡间恶浊,欲出既不容易,能到天上谁肯再来!”尊者之善论议于兹可见,故增一阿含云:“善分别义,敷演教道者迦旃延是。”

  摩诃拘絺罗:译为大膝,是从状得名,以膝头大故。是舍利弗尊者的母舅。尊者一生,善议论好问答,常与其姊,辩论道理,总是论胜之,自从其姊怀孕身子后(身子即舍利弗),机辩迅发,口似悬河,词若涌泉,论不及其姊,知所怀必是智人,遂发愤,入南天竺,游学精勤不息,博览十八种经书,及四围…

《佛说阿弥陀经要释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涅槃是什么?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