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阿弥陀经要释▪P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息诤论:阿难尊者德与众齐,在法座上唱言,一切经典悉从佛闻,非己见自说,诸同学等,一听如是我闻遂息诤辩。

  四、异外道:西域外道,其经典之首,皆用阿右二字冠首,阿是说无,右是说有,彼谓万法虽多,不出有无二法故(有是常见,无是断见,以外道执断常二见故),佛经用如是我闻等,六种证信,自不与外道同,则异于九十六种外教的道典。

  讲解正文,若依天台释法,当用四释消文,六即判教,今避烦不取。就简来说:

  如是二字是标信顺,即第一信成就也(若无信心,焉肯闻法)。凡事相信则说如是,不信则说不如是,佛法如大海信为能入,故居首。不异名如,无非曰是,谓佛灭度后,阿难结集经藏,如分瓶泻水不倾一滴,与佛所说丝毫无差—如,既同佛说则允当无非—是。

  更约通别来解释:通者谓通途,所明如是即指实相,以实相之理,古今不变—如,实相之体,离一切虚妄戏论—是。别者别约各经,诸经明如是各有所取;今单约本经明之!则一心不乱—如,决得往生—是。又心不异佛;佛不异心名如,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名是。心佛虽有二名无非一体,唯心净土,自性弥陀故曰如是。

  再以三义明之:一、约念佛众生—能念到一心不乱名如,临终决定往生极乐为是。

  二、约极乐境界—先依报:谓极乐世界,非同娑婆,有成住坏空四相之变迁曰如;极乐境界殊胜庄严,确实无虚曰是。次正报:极乐众生,莲花化身,寿命无量,非同娑婆幻身,有生死者名如;花开见佛,亲悟自性,此即真我曰是。

  三、约弥陀如来—谓所发四十八大愿,广度众生,历劫依愿修行,始终不变名如;今已实现,满其所愿,造成极乐,广度念佛众生,成佛以来,于今十劫,确实无虚为是。

  复次:极乐依正,悉皆真常不变名如;极乐世界殊胜庄严,无非弥陀不思议愿力功德所成就,及十方念佛众生所感为是。又念佛一门最为殊胜,没有一法可能超过曰如;依佛指示念佛求生,决定无非曰是。

  我闻二字是标师承,即第二闻成就也(法若无人闻,说与谁听)。阿难亲自恭聆如来圆音,非辗转传闻—我闻。我是阿难自称(因经藏阿难结集故)。

  问:“所谓我字,乃佛法中一种执著大病,亦是诸恶根本,然,阿难已证四果,岂仍有再执我相呢?”答:“当知!我有多种不同,一、凡夫妄执我,二、外道邪见我,三、菩萨假称名我,四、如来法身真性我。在四种中,阿难已是位登四果,三界烦恼断尽,已除凡夫妄执我,更无外道邪见我,乃同菩萨假称名我也。假使阿难若不随俗称我,则法从谁闻,这亦是一种表示不执著无我的道理故。又耳根领纳音声而发耳识谓闻,然闻既在耳,应云耳闻,而说我闻者,是以我为一身的主宰,闻为耳根之用,身为六根的总体,耳为六根之别肢,这是废别从总之谓,故用我闻。又我是指自性真我,以自性能闻的我,来闻不思议净土的妙法。当知耳是浮尘根,唯能吸纳声尘而已,乃是无知觉的,非真能闻也。现在是用真我闻性而闻故曰我闻。祈学者体会之!阿难是多闻第一的尊者,入耳达心,永不忘失,将如来一代时教,悉能忆持,所谓:“佛法如大海,流入阿难心。”故能结集经藏。

  问:“佛成道二十年,阿难始出家,何得俱称我闻?”答:“阿难受佛命为侍者,要求三愿:一、不受佛陀故衣,二、不随佛陀受别请,三、从未听过的法,请为重说。还有多义。无遑述及。”

  一时二字是标机感,即第三时成就也(时节未到,大法焉施)。是指师资道合,机教相叩之时,亦即六种成就之时也。问:“何不标明年月日,而单用一时者何也?”答:“佛到处说法利生,所向无定,或天上或人间,或此土或他国,而各方时分非一,两土历日不同,如人间五十年,即四天王天为一日,南瞻部洲日午,则北俱卢洲三更,又西竺正月即震旦三月(印度古时称中国为震旦,东方属震,是日出之方,故曰震旦,或称东土),因是不能确定日子,故以一时称之。”

  佛一字是标教主即第四主成就也(无说法主,凭谁启示)。佛即指释迦牟尼佛,觉行圆满,人天大师,故名为佛(广明已在本玄义中释)。

 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,是标说法处,即第五处成就也(没有住处,怎成法会)。

  在:是渐住义。久居曰住,渐住曰在。佛以无住为住,随机示现,有可化缘即住世说法,所住之处曰在。以法身,本无形相,而周遍法界,无可谓住,不住报身,待大机感发则住。如华严会上,现千丈卢舍那身,说圆顿大教,应身随类应机而住。如世尊住世八十年,应身在给孤独园,为化度净土之机,说此念佛妙法所以称在。

  舍卫:具云室罗筏悉底,是国名。中印度十六大国之一,本是城名,后改为国号。其国本名谓憍萨罗(译为工巧),南方亦有憍萨罗国,故改城名为国号。舍卫译为闻物,又云丰德,谓物产美闻诸国,故名闻物。国中多财宝产物曰丰,人多解脱多闻曰德。

  祇树:只即只陀,乃波斯匿王(译为和悦)的太子,此云:战胜。波斯匿王与外国战争得胜回朝,适太子诞生,喜而立名。树乃园中花木林树。园中的树木,悉是只陀太子所施故称祇树。

  给孤独:是一位长者之名,波斯匿王的大臣。给是周给赈济之意,幼而无父曰孤;老而无子曰独;老而无妻曰鳏;老而无夫曰寡。孟子曰:“此四者天下之穷民,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。”现在但举孤独二事,余含其内,至于一切贫穷困苦等。此位长者常以资生财物等,给济与贫民,使其离诸苦恼,得到饱暖,故以给孤独长者称之!本名须达多,译为善施,因平生乐善好施故。园是花园,乃长者布金买得,故曰给孤独园。太子因受达多所感,将园中所有花木果树,施以供佛,共成功德,故得二名并标。先称祇树后给孤独,乃推崇太子的地位也。

  说起祇树给孤独园,内中有趣味的故事:一日,达多长者为儿子聘妇,至王舍城,寄宿在删檀那长者的家里,见长者中夜而起,躬自执劳,庄饰宅舍,营办斋供,达多见其热闹问曰:“长者欲请国王或是祝寿,或是婚喜事?”答曰:“非为别事,我欲请佛陀供养。”达多听说佛陀二字身毛皆竖,心情悦豫,再问:“佛陀是何人?”删檀那即详细说明佛陀种种功德,达多听之,宿世善根顿发,欢喜踊跃,深生敬慕,遂问佛陀在何处?“现时住在城外竹林精舍”删檀那答。这时达多恨不早一刻能看到佛陀的慈颜,于是目不交睫,佛陀知道达多之渴仰心切,就放大光明照得夜如白昼,达多睹佛光明,以为天晓,即寻光明而行,来至竹林,值佛在庭园经行,时达多见佛相好庄严,钦敬喜悦,唯不知礼法,在虚空上的首陀天人,遂化作四人至世尊座前接足礼拜,右绕三匝,胡跪合掌问讯,达多见之依法礼拜,佛为说四圣谛法,闻法欢喜深有感悟,乃请世尊说:“唯愿世尊降临敝舍,受我微供,并为说法。”佛说:“可有精舍,能容我众否?”答:“如蒙垂顾,便当营办,唯愿世尊遣一弟子同往监定。”佛受请已,即敕舍利弗,同往舍卫国,选定处所。舍利弗到舍卫后,遍观诸处,少有适当,惟见太子花园,树木茂盛,旷阔幽静,堪容众僧,可造精舍。于是须达多往见太子说:“我欲请佛陀说法,须建立精舍,供养佛僧,太子花园殊胜,可能让度于我否?”太子听后戏而说:“能以金砖布满其地,即就让与卿。”达多说:“太子!请勿虚言!”长者遂时尽罄金藏以换金砖,布满其园,太子见之深为所感,欲与共成功德,达多坚持不允,太子急思一计说:“金砖布满,园虽属卿,但树林花木,金铺不到属我,卿若不肯共成胜事,我即时令人将树木移开。”长者闻之大惊失色,遂与太子共成功德,后来并得芳名,标垂千古,只陀施树给孤买园,故曰祇树给孤独园。

  园在舍卫国南门外,距城五里,内中浮图十二,讲堂七十二,房屋三千六百,楼阁五百,是世尊成道六年后建立的。

  【显理】如是表自性弥陀,唯心净土,无欠无缺曰如,人人本有曰是,此明自性弥陀也。不离当处曰如,举体无非曰是,此明唯心净土也。又随缘不变名如,不变随缘曰是,照而常寂曰如,寂而常照曰是,随缘不变,不变随缘,照而常寂,寂而常照,故曰如是。

  我闻表自性洞彻十方。一时表六根归元,又表体用相融。佛在祇园表自性不离当处。复次:舍卫国,国胜表净土门,广大宏远,法之最上故。祇树,树胜表净土荫盖众生,永离热恼。给孤独园,园胜表净土殊胜庄严,众生恒受诸乐故。只陀,种胜,表往生净土者毕竟成佛,绍隆佛种故。须达长者,人胜,表生到净土者俱为诸上善人也。

  丁初举五事证信文竟

  ┌戊初—声闻众─分四 ┬己初—明类标数

  丁二引大众同闻─分三┼戊二—菩萨众 ├己二—表位叹德

  └戊三—人天众 ├己三—列上首名

  └己四—总 结

  今初明类标数

 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

  【消文】世尊在给孤独园宣说这部经时,计有一千二百五十人的大德出家众,共聚在园里恭听世尊说的。

  【释义】与大比丘下至诸天大众俱是标听众,即第六众成就也(若无大众,法与谁听)。大比丘僧是明类,千二百五十人是标数。“与”者共也,偕也。“大”者是拣别小,谓异小机初心比丘,故梵语摩诃,此翻具有三义,谓大、多、胜,今但举大—多胜亦含在内,以诸比丘为人天所共敬仰,德高望重曰大,非小德也。如目连为帝释之师,迦叶为梵王之师是也。智慧明彻博通内外典籍称多,谓非寡学。超出九十六种外道之上称胜,非劣器也。

  比丘:含有三义,翻为乞士、破恶、怖魔。一、乞士:乞是乞求,乞化士,乃一种美称,如居士、女士等,非同叫化子之乞食能比。佛陀制定比丘行乞,有五种利益:1令除骄慢之心,2使世人多种福田(比丘为福田僧),3不为经营之累,4不生蓄积之求,5可得一心专修,故比丘常行分卫(即行乞)。又乞含有外乞、内乞之义,谓外于檀越(施主)乞食以养色身,内于如来…

《佛说阿弥陀经要释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涅槃是什么?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