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要釋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陀典,忙得無暇剪爪,世呼爲長爪梵志。後來聞知舍利弗,隨佛出家,憤慨非常!自說瞿昙是什麼人,敢收我外甥爲徒,帶著驕傲神氣,走到世尊面前,口喊瞿昙!我願和你辯論。世尊看他來得如此又好笑,知道機緣成熟,才說:“你論輸我怎樣打算?”長爪梵志答:“願殺頭以謝。”世尊說:“既是如此你提出論題來!”梵志開口說:“我一切法不受。”世尊聽後笑而反問他,“你現在說的這句話受不受?”梵志沈思好久,說:“我輸了,請殺我頭!”世尊說:“我佛法中,只有剃頭沒有殺頭。”梵志感佛慈悲,遂隨佛出家,成爲大阿羅漢。尊者以精勤故得四辯才,觸問善答,在諸弟子中答問第一。

  離婆多:譯爲星宿,其父母禱星宿而生,因以爲名。又名假和合,因緣是有一夜宿在空亭,見一小鬼負一死屍到,頃刻間有一大鬼追至,強欲奪取死屍,爭擾不已,小鬼不得已,請星宿作爲證判,星宿據實答說,大鬼大怒,遂拔其手足啖之,小鬼見狀,即取死屍手足補之,及到天明,星宿深生煩惱,遂疑此身非我,假若此身是我,親眼看見自身被大鬼拔去手足食訖,又想若是他身,雲何手足複隨我行動,于是逢人便問:你見我手我足否?有一比丘見之,知此人易度,遂說偈雲:“本是他遺體,漸假和合用。”星宿遂悟人身四大假合之理,認識一切事理清楚,即時隨之到世尊座前出家。尊者在諸弟子中無倒亂第一。

  周利槃陀伽:譯爲繼道。其兄周利譯爲大路邊,槃陀伽譯爲繼道,因爲西域風俗,凡婦人臨産,當回娘家,其母皆在還家半途間,生周利和槃陀伽,是以命名,故雲繼道。其兄周利先依佛學道,繼道亦從出家,但其性極愚鈍,雖出家多年,未能持誦半偈(守口攝意身莫犯,如是行者得度世),經百日或叁年,未得熟記,得先遺後,得後忘前,其兄以無知責之,遣其還俗,但尊者善根深厚,在門外哭泣躊躇不忍離去,世尊知道憐而容之,教其只念掃帚就可,然亦記一忘一,後因精勤不懈故,日久忽然證悟,得阿羅漢果,在諸弟子中義持第一。

  難陀:譯爲歡喜,或雲孫陀羅難陀,譯爲豔喜,其實孫陀羅是其妻之名,譯爲豔,乃當時的美女,連妻爲名,稱孫陀羅難陀。是世尊親弟,波阇波提夫人(淨飯王第二夫人)所生,具有叁十相好,形貌與世尊相仿佛,若入衆中,不識者或錯認爲是佛。當時摩竭陀國,有一位著名裸形外道,嘗與舍利弗尊者論道敗北,敬慕佛法之妙,有欲出家之意,一日偶遇難陀尊者,見其容貌莊嚴,歎說:“短小比丘,尚有如是深智博學(舍利弗身材短小),況堂堂者乎。”遂從之出家,尊者在諸弟子中儀容第一。

  阿難陀:略稱阿難,譯爲慶喜,是世尊堂弟,白飯王之第二太子。佛成道日,諸王及臣民,欣聞太子成佛(指釋迦世尊),舉國稱慶,又聞宮中誕生王子,大家歡喜,慶而且喜,因以立名。又雲:無染,隨佛入天宮等處說法,心無染著故名。二十歲出家,爲佛侍者,凡佛所說法,悉能記憶一字不忘,今日之有佛經可讀,皆是其結集,後世佛子當感謝阿難尊者,涅槃經中稱阿難爲多聞士,故迦葉尊者贊曰:“佛法如大海,流入阿難心。”在諸弟子中多聞第一。女人的能受佛陀允許出家爲尼,亦是阿難尊者之特別啓請,佛才立下八敬法規矩,允許女人出家當比丘尼,凡是尼姑,亦當感謝尊者才對。

  羅侯羅(佛之太子):譯爲覆障,是障礙之意,有障自、障佛、障母之叁義。1障自者,因宿世塞鼠穴六日,今感報在胎六年故雲障自。2障佛者,佛爲太子時,其父王不許他出家,太子對王要求說:“若不老、不病、不死,此叁事能達所求者,則願不出家。”淨飯王莫之奈何!說:“你若有子,當許你出家。”相傳:太子曾以手指耶輸陀羅腹,默默禱祝:“當速有子。”耶輸陀羅夫人一驚即覺成孕,太子方得出家,因佛爲之所障不得早速出家故雲障佛(問:太子十七歲納妃,十九歲出家,並未行欲事,如何只此手一指耶輸之腹,便即有孕?答:豈不聞六欲天人之行淫乎,或以握手乃至一笑一視即便了事,或即懷孕,況太子以一念精誠指妃腹而禱祝,此亦一種不思議之心理作用,若深達一切唯心之旨,自無此疑矣,例如趙子昂,思畫馬變馬一事此亦心理一種作用也)。3障母者,羅侯羅尊者,于佛出家後六年始生,淨飯王疑耶輸夫人私行不正,憤怒欲殺之,耶輸自信潔白,冤枉難伸,請焚火坑自殺,時到抱子向空發大誓言:“我若爲非,母子俱被焚死無憾,若真遺體天當爲證”,遂抱子投坑,真不可思議,火化爲蓮,更有天人捧耶輸身,得母子無恙,斯時淨飯王及諸釋種,目睹此狀,始起深信無疑,國人亦因之息謗。故曰障母。在做佛事中,常用之戒定真香贊內,有昔日耶輸免難消災障一句,及旃檀海岸贊之耶輸母子兩無恙一句,即此故事也。在諸弟子中密行第一。經雲:“羅侯羅密行唯佛能知之,余者不知”,故雲密行。

  憍梵波提:譯爲牛司。司是牛口哨動之貌,由過去世,見一無齒老僧念佛,譏笑如牛吃草,因此報五百世爲牛,今雖出家證果,余報未盡,恒事虛哨如牛司故名。祈願大家切勿輕視沙門,慎之慎之!佛陀恐世人睹尊者形相不知觀德,或輕弄譏笑,致招愆尤,故饬居天上,受諸天人敬奉,在諸弟子中天供第一。

  賓頭盧頗羅墮:上叁字譯爲不動,下叁字譯爲利根,不動是名,利根是姓,因其族有十八種故,特以先名後姓,以別余族。尊者根性最利,不爲外境所動故名。奈耶律雲:樹提長者,曾以旃檀缽,置于高刹頂上,對衆呼說:“誰能以神力取者即與之。”尊者遂現神通取缽,而受佛陀呵責,不許亂顯神通惑衆,于是被ぇ不得入滅,留身應末世供養,使人間廣種福田,凡設齋誠敬者,尊者必來冥應,在諸弟子中福田第一。

  迦留陀夷:譯爲黑光。身形粗黑而有光,是由宿世裸體在佛前燃燈之報。以裸體故感身粗黑,以燃燈故感全身光耀。祈願現在及未來衆,在佛前焚香禮拜者,戒之戒之!尊者身黑有光,夜行不點燈,人見皆驚,故佛陀因此禁諸弟子不得夜行。尊者爲佛陀使者,善于化教,故在諸弟子中教化第一。

  摩诃劫賓那:譯爲房宿。是星名,乃二十八宿中,第四宿也。其父母禱此星而生故名。又初出家時,途中遇雨寄宿在陶舍,佛陀知其善根成熟,化一比丘亦來求宿,是夜爲之說法,遂依佛出家,得證道果。因于陶家寄宿而值佛入道,故雲房宿。在諸弟子中知星宿第一。

  薄拘羅:譯爲善容。顔貌嚴肅端正,是因布施得之。在過去世曾施一诃黎勒果(譯爲天主將來,五藥之一,有病無病皆可食),救一病僧,果報感得五不死。五不死者,初生現異(肉團),父母以爲怪物置之熬盤火煎不死是一,複置釜中湯煮不死是二,複置水中水淹不死叁也,複被大魚所吞魚啖不死四也,魚被人獲,刀剖子現刀傷不死五也。又昔曾嚴持不殺戒,感九十一劫長壽,現世享受百六十歲,在諸弟子中壽命第一。

  阿冕樓馱:又雲阿那律陀,譯爲無貧。由往昔饑世時以自己所食稗飯施一辟支佛(名披栗吒),因是七生天上爲天王,七生人間爲人王,後生生世世所求如意,資用充足,乃至九十一劫,不受貧窮之苦故以名。此尊者性好睡,每聽佛陀說法,時常昏沈不省,佛欲警戒故大聲呵斥:“咄咄何爲睡,螺獅蚌蛤類,一睡一千年,不聞佛名字。”尊者被斥而發憤精進,經七晝夜,眼不交睫,雙目餓死—即目失明(身賴粥飯以養活,眼以睡眠而爲食,不眠則餓死矣),佛陀慈悲教其修習“樂見照明金剛叁昧”,不久遂得天眼通,觀大千世界如掌中庵摩羅果(庵摩羅、西域果名,譯曰無垢清淨,形如林檎,或雲似槟榔,食之能除風冷,西域人手中,喜執此果,故以舉喻,意取一目了然也),在諸弟子中天眼第一。

  己叁列上首名竟

  己四總結

  如是等諸大弟子。

  【消文】如上舍利弗等十六尊者,以及千二百五十人中,未能一一列名,此等皆是佛陀弟子中的大弟子。

  【釋義】“如是”二字是指法詞,指上十六尊者,“等”是及余衆。“諸”是不一之詞,即衆也。“大”是揀別非小之謂。“弟子”:學在師後曰弟,是表示兄先弟後之意,兄喻先覺,弟後覺也。解從師生曰子,是表示子從父生之意,一切智慧道法,皆從佛啓育生故,亦取父作子述之意,爲佛弟子當紹佛種也。此輩皆是內秘菩薩行,外現聲聞身,非小機之類,又非一位二位而已,故曰諸大弟子,即此前大比丘大阿羅漢也。

  戊初聲聞衆竟

  ┌己初—明類

  戊二明菩薩衆─分叁─┼己二—標名

  └己叁—結

  己初明類

  並諸菩薩摩诃薩

  【消文】佛陀說本經時,在會聽衆,不獨是聲聞弟子而已,並有許多大菩薩,亦在座同聞也。

  【釋義】並者及也。是承上文,言不獨聲聞而已,及諸菩薩亦所同聞也。

  菩薩:具足應雲菩提薩埵,我國好略單稱菩薩,譯爲覺有情,覺是覺悟,有情即六道衆生之通稱(因有種種情見故),同佛所證曰覺(覺則異衆生),無明未盡曰有情(有情則異諸佛)。茲約自利利他自他兩利釋之:

  1是已證覺道的衆生之謂,此即自利。2是將自己所證之道,來覺悟一切衆生,此利他。3謂上求佛道(佛者覺也),下化衆生(有情),此自他兩利也。

  菩薩雖已分證如來覺道,還有識情未全盡故,即等覺菩薩于八識田中,尚留一分生相無明未破,一分中道未圓,如十四夜月,有以上諸義故稱覺有情。又菩薩悲智雙運,自他兼利,以智故上求佛道之覺,以悲故下化一切衆生,求證佛道是自利,化度有情是利他,所以稱之。菩薩者具有大慈悲,非同小乘聲聞獨善其身者比,菩薩視大地衆生猶如赤子,以衆生之苦爲己苦,平等濟度,無分人我,不擇親□,普願一切衆生,悉出苦輪,同得解脫,故常依四聖谛而發四宏願,緣苦谛發衆生無邊誓願度(衆生有種種苦故),緣集谛發煩惱無盡誓願斷(煩惱由招集故),緣道谛發法門無量誓願學(法門即道也),緣滅谛發佛道無上誓願成(佛道即滅谛也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涅槃是什麼?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