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要釋▪P1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),若煩惱未盡則法身不顯,而佛道焉成,法門未學自度尚難,何能普度衆生,故菩薩欲成自他兩利之行,當四宏並發,六度齊修,方能克成道果。

  摩诃薩:摩诃譯爲大,薩即菩薩,合稱爲大菩薩,謂諸菩薩中之大菩薩,非權教小菩薩,乃是破無明,見法身之實教中的大菩薩。又具大根、有大智、信大法、明大理、修大行、經大劫、證大果,具此七種堪稱大菩薩。菩薩二字或翻爲大道心衆生,謂發大菩提心,救度衆生之意也。

  己初明類竟

  己二標名

  文殊師利法王子,阿逸多菩薩,乾陀诃提菩薩,常精進菩薩。

  【消文】上文所謂諸大菩薩,即文殊師利法王子……等是也。

  【釋義】文殊師利:或雲曼殊室利(新譯),譯爲妙德,同佛所證微妙叁德故(法身德,般若德,解脫德)。又雲妙首,在諸菩薩中,文殊德推爲首故。又翻妙吉祥,叁惑二死謂之禍患,若斷一分煩惱,或了一種生死,證一分法身,謂之吉祥,然未能稱妙,唯此菩薩,叁惑圓斷,二死永亡,, , 叁德圓彰,故號妙吉祥。又此菩薩生時,有十種祥瑞:1光明滿室,2甘露盈庭,3地湧七珍,4神開伏藏,5雞生鳳兒,6豬娩龍豚,7馬産麒麟,8牛生白澤,9倉變金粟,10象生六牙。按文殊菩薩之本因,如悲華經雲:“對寶藏佛發宏誓願,蒙佛授記,字曰文殊”,若論本果,則過去龍種上尊王佛,現時在北方歡喜世界作佛,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佛,又未來于南方離垢世界成佛,號普現如來,今爲輔佐釋迦示現菩薩,實則早登佛位,故能圓斷叁惑,圓彰叁德也。

  法王子:謂法王之子,是菩薩之別稱,諸大菩薩均可稱之,法王是佛之尊稱,如世間國王,稱爲人王,玉皇上帝稱爲天王,佛乃世出世間,說法之王,故稱法王。王者自在義,經雲:“我爲法王于法自在”,唯佛可稱法王,子即指菩薩,舉所生繼承二義來說,1所生:謂諸菩薩之智慧道果,從佛得生故,經雲:“從佛化生,從佛口生”,如子從父母所生故。2繼承:父之所作,子述之,以一切菩薩,皆負有荷擔如來正法,繼承佛陀全部家業之責,如世間爲人子者當繼承父業,但佛之家業,不同世間田厝金銀器具等爲家業,乃以說法利生爲業,故雲:“弘法是家務,利生爲事業”,菩薩能紹隆佛種,輔佛行化,救度衆生,堪能承佛家業,故稱法王子。以菩薩位鄰妙覺,如佛長子,當紹佛位,正如皇太子當繼王位,有以上諸義故以法王子稱之。

  又佛有叁子,菩薩是真子,二乘是庶子,凡人是外子,于真子中,文殊爲首。荊溪大師雲:“于法王子中,德推文殊,諸經常爲上首。”

  阿逸多菩薩:即彌勒菩薩,具足應雲彌勒阿逸多,彌勒是姓,阿逸多是名,或雲阿逸多是姓,彌勒是名,未可定執也。彌勒譯爲慈氏,阿逸多譯爲無能勝,合稱慈氏。此菩薩何謂慈氏?因過去世值佛(或雲大慈如來),發心出家,修得慈心叁昧故稱爲慈氏,直至成佛猶立是名。又往昔曾爲慈育國王,名昙摩流支,慈心救世,國人稱爲慈氏,自爾至今,常名慈氏。又昔爲婆羅門,號一切智,于八千歲,修習慈行。又于弗沙佛時,與釋迦如來,同發菩提心,常習慈定,有以上諸義故稱慈氏(依上所明則慈氏似名非姓也)。何謂無能勝?悲華經雲:“慈氏菩薩發願于刀兵劫中,擁護衆生。”即此慈德應世,悲心救劫,至極之慈,無有能勝過此菩薩故曰慈無能勝。彌勒菩薩現居兜率天內院,爲補處菩薩,當來紹繼釋迦佛位,爲賢劫千佛中之第五佛,于第十減劫,人壽八萬歲時,當繼佛位下生人間,于華林園龍華樹下成道,開叁番法會,度上中下叁根衆生,謂之龍華叁會(出羅什譯彌勒下生經及增一阿含四十四等雲)。彌勒菩薩在梁武帝時,曾應化爲傅大士,最受武帝等尊敬。在五代時,又曾托化浙江奉化,綽號布袋和尚,生得大肚皮,大耳朵,手攜布袋,逢人便乞化,所化一切皆放布袋內。時常自說:“是非憎愛世偏多,仔細思量奈我何?寬卻肚皮須忍辱,豁開心地任從他。”又說:“彌勒真彌勒,分身千百億,時時示諸人,時人自不識。”由此足見彌勒菩薩,不待第十劫,現已常常顯現在世間,只是肉眼不認識而已!

  乾陀诃提:譯爲不休息。此菩薩,常修萬行,廣度衆生,曆恒沙劫,未嘗暫停,思益經雲:“恒河沙劫爲一日,叁十日爲一月,十二月爲一年,過百一十萬億劫得值一佛,如是值恒河沙佛,行諸梵行修習功德,然後授記,心不休息,故號乾陀诃提。”

  常精進菩薩:常是恒常(不間斷),精是精勤,進是前進,又純一不雜曰精,向前無退曰進,究竟精進。謂此菩薩曆劫廣修梵行,普度衆生,一向精進無倦,故名常精進。寶積經雲:“此菩薩爲一衆生,經無量劫,隨逐不舍,猶不受化,曾無一念棄舍之心。”

  然菩薩衆多,何獨舉此數位列首?蓋淨土不思議難信之法,非大智莫能證,故以文殊居首(文殊是菩薩中智慧第一,故經稱大智文殊師利菩薩,前舍利弗是聲聞中智慧第一,文殊是實智,舍利弗是權智)。此念佛法門,是度生要法,必須曠劫流布,彌勒爲當來下生,既聞此經,于龍華會必說此淨土殊勝法門,爲此經流通無盡,故彌勒次之。又此持名方便法門,無別妙訣,只要萬緣放下,單提一念執持名號,于二六時中,常勤精進,永無休息,自然得到功夫純熟,臨終決得往生,故不休息菩薩,常精進菩薩又次之,有以上諸義故特舉此數位菩薩爲標榜也。

  由斯觀之此等大士尚願親近彌陀,恭聞淨土法門,況其他的凡夫豈可放棄,故祈望大家及未來衆,切勿藐視淨土,謂愚夫愚婦所修的劣法,或妄生排斥,致招罪咎,或不肯信願受持,自失大利,殊爲可惜!

  【顯理】信願行叁爲淨土資糧,妙首表信,信爲萬行萬德之首,故華嚴雲:“信爲道源功德母。”求生淨土,必以信爲先,本經雲“若有信者”是也。慈氏表願,願刀兵劫擁護衆生,本經雲:“聞者應當發願。”常精進,不休息表行,精者不雜,即經中所雲“一心不亂”,進者不退,即經中雲:“不退轉……”,不休息與精進意同。因此列爲上首,願學者味之!

  己二標名竟

  己叁結

  與如是等諸大菩薩

  【消文】同文殊等四大菩薩以及其他未列名的諸大菩薩。

  【釋義】與者同也。如是二字是結上文殊等四菩薩,等是例余未列名者。謂在會同聞的菩薩,亦非僅文殊等四位而已,尚有許多未及一一列出的諸大菩薩,故以等字代之。

  戊二菩薩衆竟

  戊叁人天衆

  及釋提桓因等,無量諸天大衆俱。

  【消文】以及釋提桓因天主,暨其余無數諸天人,都來集會一處,聽如來宣說淨土法門。

  【釋義】此段顯明非獨出世聲聞菩薩在座,乃至一切人天等衆,無不與會同聞,正顯極樂法門廣大圓滿,無機不攝也。

  釋提桓因:譯爲能天主,或雲能爲主,是忉利天的天主,略稱帝釋,因有廣大福德,能爲忉利天主,故名能天主。忉利譯爲叁十叁,即叁十叁天,是欲界六天的第二天,在須彌山頂,廣八萬由旬,中爲善見城,是帝釋天主所居之宮城(稱爲善法堂天),其四方四維,各有四天,四八共叁十二,合中之善法堂一天,總成叁十叁故曰叁十叁天。

  按忉利天主宿因,過去在迦葉佛時爲一女人,見迦葉佛入滅,發心修塔,欲令高廣莊嚴,傾資竭誠而營造,外有叁十二人,亦發心共成,因斯勝福,獲斯勝報,生爲忉利天主,余叁十二人,爲叁十二天之天主,以同修福德故。等:謂下等四天王,上等夜摩、兜率、化樂、他化等諸天,其數甚多,故曰無量諸天。大衆:是總結上來,大比丘僧,大菩薩,無量諸天,以及其余十方天龍八部四衆人等,通以大衆稱之。俱:偕也,謂一切聽衆,會集一處也。

  當知!諸大比丘,常隨佛故在前,菩薩行中道,紹隆佛種,故居中,諸天爲佛外護,在凡位故列後。又前大阿羅漢,並諸菩薩是大小一對(阿羅漢是小乘,菩薩是大乘),今羅漢菩薩及諸天大衆,是聖凡一對(羅漢菩薩是出世聖人,諸天及余衆是世間凡夫)。

  丙二別序又名發起序。(佛自唱,依正、二報,爲本經之發起)。

 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,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,有世界名曰:極樂,其土有佛,號阿彌陀,今現在說法。

  【消文】那時釋迦牟尼佛在祇園精舍法座上,告大弟子舍利弗說:由此娑婆世界向西方而去,經過十萬億的諸佛國土,該處有一世界,稱爲極樂,彼國有一尊佛,號稱阿彌陀,現時正在彼國爲衆生說法。

  【釋義】衆生有善根之機,故佛感應之!現在大衆有應聞淨土之機,故佛應而說之!

  爾時:即指六種成就(六種缺一不成法會),佛將說此經之時。

  告:上對下曰告,下對上曰白,表示尊卑也。

  問:“無論那一部經悉有發起之機,先問而後說,然本經則開首即就是說:佛告,這是什麼意思?”答:“當知!持名念佛乃不思議圓妙的法門,少有人知道,故無人能爲發起,而世尊,佛心愍物無涯,佛智鑒機無謬,知機緣成熟,大衆應聞此妙法而獲益,及預知末世機宜,應依此法而度脫,事關謹要故不候請,無問而自說,直唱淨土依正名號以爲發起,此即十二部中無問自說的一部。”

  總之!佛陀是憐憫末世衆生,根鈍障重,其余法門,幽深不易修習,所以特開此法門,一生就可即辦之大方便門,悉使而能度脫。

  又問:“佛之弟子衆多,何故獨告舍利弗?”答:“其義有二:1淨土不思議難信的法門,非大智慧是莫能直下信受無疑,故特呼舍利弗而告之,正如般若會上舉須菩提爲當機之意同,以般若談空,須菩提解空第一故,當知!藉彼爲機,以普告現前一切大衆,以及未來一切衆生,非爲專意對舍利弗說。2具有四悉之益(即四悉檀,悉者普也,檀是梵音譯爲施,乃華梵合稱,佛以四法普施衆生,故稱四悉檀),舍利弗是世尊的大弟子,常居經首,理應如是令得歡喜益故,即世界悉檀;舍利弗是智慧第一,衆所推崇,他既信此法門大衆亦能信從之,令得生善益故,即爲人悉檀;特爲不信淨土者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涅槃是什麼?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