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),若烦恼未尽则法身不显,而佛道焉成,法门未学自度尚难,何能普度众生,故菩萨欲成自他两利之行,当四宏并发,六度齐修,方能克成道果。
摩诃萨:摩诃译为大,萨即菩萨,合称为大菩萨,谓诸菩萨中之大菩萨,非权教小菩萨,乃是破无明,见法身之实教中的大菩萨。又具大根、有大智、信大法、明大理、修大行、经大劫、证大果,具此七种堪称大菩萨。菩萨二字或翻为大道心众生,谓发大菩提心,救度众生之意也。
己初明类竟
己二标名
文殊师利法王子,阿逸多菩萨,乾陀诃提菩萨,常精进菩萨。
【消文】上文所谓诸大菩萨,即文殊师利法王子……等是也。
【释义】文殊师利:或云曼殊室利(新译),译为妙德,同佛所证微妙三德故(法身德,般若德,解脱德)。又云妙首,在诸菩萨中,文殊德推为首故。又翻妙吉祥,三惑二死谓之祸患,若断一分烦恼,或了一种生死,证一分法身,谓之吉祥,然未能称妙,唯此菩萨,三惑圆断,二死永亡,, , 三德圆彰,故号妙吉祥。又此菩萨生时,有十种祥瑞:1光明满室,2甘露盈庭,3地涌七珍,4神开伏藏,5鸡生凤儿,6猪娩龙豚,7马产麒麟,8牛生白泽,9仓变金粟,10象生六牙。按文殊菩萨之本因,如悲华经云:“对宝藏佛发宏誓愿,蒙佛授记,字曰文殊”,若论本果,则过去龙种上尊王佛,现时在北方欢喜世界作佛,号欢喜藏摩尼宝积佛,又未来于南方离垢世界成佛,号普现如来,今为辅佐释迦示现菩萨,实则早登佛位,故能圆断三惑,圆彰三德也。
法王子:谓法王之子,是菩萨之别称,诸大菩萨均可称之,法王是佛之尊称,如世间国王,称为人王,玉皇上帝称为天王,佛乃世出世间,说法之王,故称法王。王者自在义,经云:“我为法王于法自在”,唯佛可称法王,子即指菩萨,举所生继承二义来说,1所生:谓诸菩萨之智慧道果,从佛得生故,经云:“从佛化生,从佛口生”,如子从父母所生故。2继承:父之所作,子述之,以一切菩萨,皆负有荷担如来正法,继承佛陀全部家业之责,如世间为人子者当继承父业,但佛之家业,不同世间田厝金银器具等为家业,乃以说法利生为业,故云:“弘法是家务,利生为事业”,菩萨能绍隆佛种,辅佛行化,救度众生,堪能承佛家业,故称法王子。以菩萨位邻妙觉,如佛长子,当绍佛位,正如皇太子当继王位,有以上诸义故以法王子称之。
又佛有三子,菩萨是真子,二乘是庶子,凡人是外子,于真子中,文殊为首。荆溪大师云:“于法王子中,德推文殊,诸经常为上首。”
阿逸多菩萨:即弥勒菩萨,具足应云弥勒阿逸多,弥勒是姓,阿逸多是名,或云阿逸多是姓,弥勒是名,未可定执也。弥勒译为慈氏,阿逸多译为无能胜,合称慈氏。此菩萨何谓慈氏?因过去世值佛(或云大慈如来),发心出家,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,直至成佛犹立是名。又往昔曾为慈育国王,名昙摩流支,慈心救世,国人称为慈氏,自尔至今,常名慈氏。又昔为婆罗门,号一切智,于八千岁,修习慈行。又于弗沙佛时,与释迦如来,同发菩提心,常习慈定,有以上诸义故称慈氏(依上所明则慈氏似名非姓也)。何谓无能胜?悲华经云:“慈氏菩萨发愿于刀兵劫中,拥护众生。”即此慈德应世,悲心救劫,至极之慈,无有能胜过此菩萨故曰慈无能胜。弥勒菩萨现居兜率天内院,为补处菩萨,当来绍继释迦佛位,为贤劫千佛中之第五佛,于第十减劫,人寿八万岁时,当继佛位下生人间,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道,开三番法会,度上中下三根众生,谓之龙华三会(出罗什译弥勒下生经及增一阿含四十四等云)。弥勒菩萨在梁武帝时,曾应化为傅大士,最受武帝等尊敬。在五代时,又曾托化浙江奉化,绰号布袋和尚,生得大肚皮,大耳朵,手携布袋,逢人便乞化,所化一切皆放布袋内。时常自说:“是非憎爱世偏多,仔细思量奈我何?宽却肚皮须忍辱,豁开心地任从他。”又说:“弥勒真弥勒,分身千百亿,时时示诸人,时人自不识。”由此足见弥勒菩萨,不待第十劫,现已常常显现在世间,只是肉眼不认识而已!
乾陀诃提:译为不休息。此菩萨,常修万行,广度众生,历恒沙劫,未尝暂停,思益经云:“恒河沙劫为一日,三十日为一月,十二月为一年,过百一十万亿劫得值一佛,如是值恒河沙佛,行诸梵行修习功德,然后授记,心不休息,故号乾陀诃提。”
常精进菩萨:常是恒常(不间断),精是精勤,进是前进,又纯一不杂曰精,向前无退曰进,究竟精进。谓此菩萨历劫广修梵行,普度众生,一向精进无倦,故名常精进。宝积经云:“此菩萨为一众生,经无量劫,随逐不舍,犹不受化,曾无一念弃舍之心。”
然菩萨众多,何独举此数位列首?盖净土不思议难信之法,非大智莫能证,故以文殊居首(文殊是菩萨中智慧第一,故经称大智文殊师利菩萨,前舍利弗是声闻中智慧第一,文殊是实智,舍利弗是权智)。此念佛法门,是度生要法,必须旷劫流布,弥勒为当来下生,既闻此经,于龙华会必说此净土殊胜法门,为此经流通无尽,故弥勒次之。又此持名方便法门,无别妙诀,只要万缘放下,单提一念执持名号,于二六时中,常勤精进,永无休息,自然得到功夫纯熟,临终决得往生,故不休息菩萨,常精进菩萨又次之,有以上诸义故特举此数位菩萨为标榜也。
由斯观之此等大士尚愿亲近弥陀,恭闻净土法门,况其他的凡夫岂可放弃,故祈望大家及未来众,切勿藐视净土,谓愚夫愚妇所修的劣法,或妄生排斥,致招罪咎,或不肯信愿受持,自失大利,殊为可惜!
【显理】信愿行三为净土资粮,妙首表信,信为万行万德之首,故华严云:“信为道源功德母。”求生净土,必以信为先,本经云“若有信者”是也。慈氏表愿,愿刀兵劫拥护众生,本经云:“闻者应当发愿。”常精进,不休息表行,精者不杂,即经中所云“一心不乱”,进者不退,即经中云:“不退转……”,不休息与精进意同。因此列为上首,愿学者味之!
己二标名竟
己三结
与如是等诸大菩萨
【消文】同文殊等四大菩萨以及其他未列名的诸大菩萨。
【释义】与者同也。如是二字是结上文殊等四菩萨,等是例余未列名者。谓在会同闻的菩萨,亦非仅文殊等四位而已,尚有许多未及一一列出的诸大菩萨,故以等字代之。
戊二菩萨众竟
戊三人天众
及释提桓因等,无量诸天大众俱。
【消文】以及释提桓因天主,暨其余无数诸天人,都来集会一处,听如来宣说净土法门。
【释义】此段显明非独出世声闻菩萨在座,乃至一切人天等众,无不与会同闻,正显极乐法门广大圆满,无机不摄也。
释提桓因:译为能天主,或云能为主,是忉利天的天主,略称帝释,因有广大福德,能为忉利天主,故名能天主。忉利译为三十三,即三十三天,是欲界六天的第二天,在须弥山顶,广八万由旬,中为善见城,是帝释天主所居之宫城(称为善法堂天),其四方四维,各有四天,四八共三十二,合中之善法堂一天,总成三十三故曰三十三天。
按忉利天主宿因,过去在迦叶佛时为一女人,见迦叶佛入灭,发心修塔,欲令高广庄严,倾资竭诚而营造,外有三十二人,亦发心共成,因斯胜福,获斯胜报,生为忉利天主,余三十二人,为三十二天之天主,以同修福德故。等:谓下等四天王,上等夜摩、兜率、化乐、他化等诸天,其数甚多,故曰无量诸天。大众:是总结上来,大比丘僧,大菩萨,无量诸天,以及其余十方天龙八部四众人等,通以大众称之。俱:偕也,谓一切听众,会集一处也。
当知!诸大比丘,常随佛故在前,菩萨行中道,绍隆佛种,故居中,诸天为佛外护,在凡位故列后。又前大阿罗汉,并诸菩萨是大小一对(阿罗汉是小乘,菩萨是大乘),今罗汉菩萨及诸天大众,是圣凡一对(罗汉菩萨是出世圣人,诸天及余众是世间凡夫)。
丙二别序又名发起序。(佛自唱,依正、二报,为本经之发起)。
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,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,有世界名曰:极乐,其土有佛,号阿弥陀,今现在说法。
【消文】那时释迦牟尼佛在祇园精舍法座上,告大弟子舍利弗说:由此娑婆世界向西方而去,经过十万亿的诸佛国土,该处有一世界,称为极乐,彼国有一尊佛,号称阿弥陀,现时正在彼国为众生说法。
【释义】众生有善根之机,故佛感应之!现在大众有应闻净土之机,故佛应而说之!
尔时:即指六种成就(六种缺一不成法会),佛将说此经之时。
告:上对下曰告,下对上曰白,表示尊卑也。
问:“无论那一部经悉有发起之机,先问而后说,然本经则开首即就是说:佛告,这是什么意思?”答:“当知!持名念佛乃不思议圆妙的法门,少有人知道,故无人能为发起,而世尊,佛心愍物无涯,佛智鉴机无谬,知机缘成熟,大众应闻此妙法而获益,及预知末世机宜,应依此法而度脱,事关谨要故不候请,无问而自说,直唱净土依正名号以为发起,此即十二部中无问自说的一部。”
总之!佛陀是怜悯末世众生,根钝障重,其余法门,幽深不易修习,所以特开此法门,一生就可即办之大方便门,悉使而能度脱。
又问:“佛之弟子众多,何故独告舍利弗?”答:“其义有二:1净土不思议难信的法门,非大智慧是莫能直下信受无疑,故特呼舍利弗而告之,正如般若会上举须菩提为当机之意同,以般若谈空,须菩提解空第一故,当知!藉彼为机,以普告现前一切大众,以及未来一切众生,非为专意对舍利弗说。2具有四悉之益(即四悉檀,悉者普也,檀是梵音译为施,乃华梵合称,佛以四法普施众生,故称四悉檀),舍利弗是世尊的大弟子,常居经首,理应如是令得欢喜益故,即世界悉檀;舍利弗是智慧第一,众所推崇,他既信此法门大众亦能信从之,令得生善益故,即为人悉檀;特为不信净土者…
《佛说阿弥陀经要释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