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生在世間上,自豪爲萬物之靈的一個人,如果單單爲著物質的享樂,仆仆一生,勞勞一世,同萬物而生滅,是毫無意義的!不是有所謂空負人生的嗎?肯發心學佛修行的人,也就能夠爲法身謀生活,這可謂不負人生了!要知道缺點些物質方面的衣食住,不過是色身的生活上受困苦些。如果法身的生活有虧,那就更厲害了,非僅一生的心靈上,會常受貪嗔愁恨等種種煩惱的痛苦而已,乃至能造出一切惡業,依業受報,絕對跳不出因果律之外,結果要受到怎樣的苦報,當然是依自己所做的惡業而判斷的,所以上面我說過,“法身生活比較色身生活更爲需要”,就在這一點。
6、餓死法身慧命的結果又是怎樣?
沒有衣食住的生活,色身就不能夠生存,可是沒有戒定慧的生活,法身也會餓死的。然而死了色身,不過世間減少了一人而已,倒也不見什麼妨害。如果餓死了法身的話,那就不得了呀!是會遺禍社會、國家,原因是被這貪嗔癡所作弄,做出那殺盜淫,強暴橫逆的一切壞事來,攪亂天下,侵害人類自由,爲國家盜賊,爲社會毒蟲,乃至死後受因果的報應,被驅使到什麼地方受怎樣的痛苦,卻是不堪設想——地獄呀!餓鬼呀!畜生呀!那是沒有一定的,根本就是沒有戒定慧的生活,餓死了法身的所由來。我剛才不是說過嗎?“法身生活有虧損那就更厲害了,......”。反過來說,能依這無漏學的戒定慧來剿滅這貪嗔癡的叁大惡魔——依戒滅貪,依定滅嗔,依慧滅癡。這貪等的惡魔如果滅掉,那麼,再不會被它侵攪和遺害,非僅心靈上不受到任何的煩惱,乃至絕對受不到什麼死後惡報的痛苦,自然而然的獲到解脫自在,究竟安樂。這就是法身充足了生活所得的一種好結果。
7、證明法身怎樣也會餓死
這人人本有的法身,是俱足無量勝妙功德,可是我們一點也得不到受用,實在太冤枉。然而要怪誰呢?罪源是在自己失打算,不肯給法身謀生活,一味讓它餓死,怎麼如此殘忍呢?講到這裏也許會有人要起了疑問:法身既然不生不滅,怎樣又說會餓死呢?古德告訴我們:“打得念頭死,許汝法身活”。念頭就是貪嗔癡等的煩惱。我們沒有戒定慧的培養,得不到法身的功德妙用,好像餓死一樣,這是一種譬喻,如果我們能夠修持戒定慧來滅掉貪嗔癡,不是打得念頭死嗎?貪等煩惱一滅,我們各人本具的法身就出現了,不是許汝法身活嗎?因是我倡導戒定慧爲法身生活,立意在這裏。
8、貪嗔癡的厲害
依照上來所說,這貪等叁毒確爲一切煩惱的根本,一切罪惡的凶首,一切生死的根源。因其貪心一起,則五欲叢生,用心計較,非理追求,因而造出一切惡業來。嗔心一起,無天無地,弑父弑母的五逆罪惡,亦敢爲之,古人所謂:“一念嗔心起,百萬障門開”。你看可怕不可怕?且當其嗔怒猛烈時,如火燒心,其痛苦更不可言喻,癡心一起,事理均迷,如夢如醉,是非顛倒,邪正莫辨,因而做出一切壞事來。這貪等的煩惱,非獨能令我們心靈上得不到安甯,而常感著痛苦而已,甚至能推我們墮地獄,驅我們做畜生,拖我們去披毛戴角,你看可怕不可怕?
9、色身生活和法身生活所得到享樂的一種比較
話說回來,總之,物質上的衣食住是色身方面的生活,而佛法的戒定慧是法身方面的生活,物質方面的生活雖然得到美滿——就是舉世罕有的榮華富貴,還不過是色身的一種享樂而已,尤其是這物質方面的享受是樂中帶苦的,其中間不能純粹享樂故,況且多數是由苦中求來的,又無永遠,最久不過數十年借給我們受用罷了。如果得到充分的真理生活是法身的安樂,這是純樂無苦,是究竟絕待的一種勝妙安樂,非世間一切諸樂可能比較,也不是常人能夠妄想得到的,究竟怎麼的一種安樂呢?就是所謂:“親證真如”(法身)——它的境界是不可思議,俱足“常樂我淨”四德,不生不滅(常),解脫自在(我),寂滅永安(樂),絕諸垢染(淨),這就是法身生活得到的一種最高度的殊勝妙樂之境界。道教也有一句“親證無爲”,但恐怕還不是“親證法身”的聖境萬分之一。這種理智的法身生活所得到的安樂境界,絕對不是物質上的鮮衣美食等的生活享樂所能夠同日而語的。所以曆代古聖先賢,都爲安身立命而向這條路跑的。
10、追求法身生活的方法
然欲達到上面所說的那種勝妙安樂的境界,我敢斬釘截鐵地說;非向法身生活上追求絕對不可能的。追求的方法是:一心向佛法中的叁學去進取,勤修戒定慧,由戒生定,由定發慧——向攝心的戒學精進而禁止一切惡念,心常清淨,自然地不做壞事,那有什麼煩惱痛苦,或受任何苦報呢?解脫自在就是由這裏得來的。即向靜慮的定學精進,能夠遠離一切顛倒妄想,自然獲得清安寂靜之樂。向破惑的慧學精進,能夠得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。依一切智斷見思惑,依道種智斷塵沙惑,依一切種智斷無明惑,叁惑的煩惱既然完全滅掉,那麼叁德的法身自然顯現,由此離一切苦,得究竟樂,這就是證著法身了!大家能夠如是依法受持精進不退,保證您們有一日准會得到安身立命的。
結論
話說多了,我來作一個總結論:上面所講的一大堆是談色身和法身兩方面的生活都不可缺的,要維持色身的生活,是向物質方面的衣食住追求,方能夠得到飽暖等的安樂,然要合乎道德的生活,要培養法身的慧命,當向佛法中的戒定慧精修,自然能獲到解脫等的安樂!其中所舉的譬喻,不出叁種:(一)若缺物質方面之衣食住的色身生活,就要感受饑寒等的困苦。譬意是:若缺了佛法方面之戒定慧的法身生活,就要受到貪嗔癡等的煩惱之侵害。(二)欲免去身體上的饑凍等痛苦,當依賴物質方面的衣食住來維持。譬意是:要除心靈上的貪嗔癡等煩惱,當用佛法方面的戒定慧去對治。(叁)物質方面的衣食住得到豐裕,色身的生活自然能夠享受飽暖等的安樂。譬意是:佛法方面的戒定慧受持精嚴,法身的生活自然獲得解脫等的安樂。總而言之:戒定慧是比喻衣食住,貪嗔等是比喻饑凍等的痛苦,解脫等的安樂是比喻飽暖等的享樂。諸位仔細體會吧!大家今生有緣,能夠遇到佛法,切莫錯過機會,當依法奉行,切實地去精修戒定慧的叁無漏學,來培養這人人本有的法身慧命,不要乖乖地讓它餓死,方不愧爲佛的弟子。或者諸位能夠一心念佛修行,也就是修持叁無漏學了。因爲一心念佛則不起惡念而能叁業清淨就是戒,一心念佛不起妄想散亂就是定,一心念佛正念昭彰信願堅固就是慧。
好!有機會再講。南無阿彌陀佛!
祝諸位精進。
《色身生活與法身生活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