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雲居山方便開示 (1955年)▪P1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入研究才能明白。佛門興衰,由于有戒無戒,犯戒比丘,如獅子身中蟲,自食獅子肉。所以佛將入滅說《涅槃經),叫末世比丘以戒爲師,則佛法久住。佛又說四依法,一、糞掃衣,二、常乞食,叁、樹下坐,四、腐爛藥。此四種法是入道因緣,爲上根利器所依止,故名行四依,又名四聖種,此法能入聖道,爲聖之種,糞掃衣又名衲衣,凡火燒、牛嚼、鼠咬、死人衣、月水衣,爲人所棄與拾糞之穢物同者,比丘拾之,浣洗縫治爲衣,曰糞掃衣;又補衲糞掃之衣片而著用之,故曰衲衣。比丘著此糞掃衣,不更用檀越布施之衣,在于離貪著也。乞食,梵雲分衛,《十二頭陀經》曰:“食有叁種,一受請食,二衆僧食,叁常乞食。若前二食,起諸漏因緣。所以者何?受請食者,若得請,便言我有福德好人;若不請,則嫌恨彼,或自鄙薄,是貪憂法,則能障道。若僧食者,當隨衆法,請主事人,料理僧事,心則散亂,妨廢行道,有如是惱亂因緣,應受乞食法。”樹下坐,不住房屋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也。腐爛藥者,比丘有病不請醫,不吃新藥,只拾別人所棄之腐爛來吃,病醫得好不好,聽其自然。今世比丘,誰能守之,一有疾病,中醫西醫,特效藥,滋補品都來了,四依法久無人行了。梵語比丘,此雲除馑,又雲乞士、破惡、怖魔。比丘爲世福田,人若供一飯,聞一法,能除一切饑謹之災,故曰除馑。雲乞士者,上從如來乞法以長慧,下就俗人乞食以資身,故名乞士。乞法謂乞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支、八正道等叁十六道品之法也。破惡是把身口意所造十惡業破除之,轉爲十善業也。怖魔謂比丘出家,脫離魔眷,魔震動驚怖也。我們既成了比丘,誰能名符其實爲真比丘呢?既出家爲了生死,就要依法行持,口而誦,心而惟,朝于斯,夕于斯,不要留戀世上的貪嗔癡愛,不要人我是非,好吃懶做。

  五月二十六日開示

  孔子《論語》二十篇,第一句說:“子曰學而時習之。”子者,孔夫子;曰者,說也。孔子教人將學過的東西,時常溫習,語默動靜,念念不忘;若所學仿佛大意,功夫就不相應,不究竟了。世法佛法都是一樣,要學而時習之。佛法是體,世法是用。體是理,是真谛;用是事,是俗谛。要知二谛圓融叁昧印的道理,不融通就落于偏枯。如離體表用,是凡夫凡情;離事講心,是不明心地。真俗二谛,名目很多,真是體,俗是用;戒定慧體用都得,都是一個心地中生出種種名字,若能融會貫通,則條條大路通長安。昔有僧問趙州,如何是道?師曰:“牆外的!”曰:“不問這個道。”師曰:“你問哪個道?”曰:“大道!”師曰:“大路通長安!”這裏說的是什麼話呢?請參究參究。哪個是道,會過來的處處都是佛法、不明白就滯在名相上,一夭到晚勞碌奔波,種田博飯吃,與俗人何異。現在世人多是光頭,僧人穿的也是俗服,此外何處與俗人不同呢?古人說:“心田不長無明草,性地常開智慧花。”這就是通長安的大道,也就是與俗人不同處。耕種的人,田裏有草如不拔去,就難望收成;修行人把心田裏的無明草薅了,那智慧花就長得好,開得好,只要你不被境轉,情不附物,無明草就不長了;智慧花一開,則粗言及細言,總是說無生。古人行到說到,無空話講,一問一答,答在問處,吐露心機,都是妙用。我們心不在道,故被物轉,而無智慧。若能痛念生死,全心在道,不分世出世法,是男是女,好看不好看,若一動念,即出鬼被情轉了,不分別即不隨情轉,作得主。古人說:“你有拄杖子,我與你拄杖子。”這是表法,你妄想多了,就是你有拄杖子,爲了除你的妄想,就教你修數息觀,不淨觀,念佛觀,念佛看經,禮佛看話頭,給你修行的法門,就是與你拄杖子。你如用功到有把握,就落在無事甲裏,有成障礙,是要不得的,這就是你無拄杖子,我奪你拄杖子。病好不用藥,就是奪拄杖子,不如是則執藥成病。太陽老人說:“莫守寒岩異草青,坐卻白雲宗不妙”也。參禅念佛,都要時時刻刻口誦心惟,開言吐語,不分別是非,終朝解脫,不煩惱、不生心動念,是有工夫;若無把握而被境轉,就苦惱了,用功不得受用,處處波浪滔天。昔佛印禅師入室次,蘇東坡適至,師曰:“此間無坐處。”蘇曰:“暫借佛印四大爲座。”師曰:“山僧有一問,學士道得即請坐,道不得即輸玉帶!”蘇欣然請間。師曰:“四大本空,五陰非有,居士向什麼處坐?”蘇遂施帶,師答以一衲。蘇述偈曰:“病骨難將玉帶圍,鈍根仍落箭鋒機;欲教乞食歌姬院,且與雲山舊衲衣。”東坡雖聰明,答不出活,是他腳未踏實地。同參們,如何能腳踏實地呢?只有口誦心惟,朝斯夕斯的幹!

  六月初二日開示

  佛滅度後,法住世間有叁階段:正法一千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。《善見論》雲:“由度女人出家,正法唯有五百歲。由世尊製比丘尼行八敬法,正法還得一千年。問:千年已,正法爲都滅那?答:不都滅,于千年中得叁達智,複千年中得愛盡羅漢無叁達智,複千年中得阿那含,複千年中得斯陀含,複千年中得須陀洹,總得一萬年,初五千歲得道,後五千歲學而不得道。于一萬歲後,一切經書文字滅盡,但現剃頭袈裟法服而已。”沩山老人說:“所恨同生像季,去聖時遙。”沩山老人在唐朝,去佛已千余年,是像法時期,一切事情變遷,水久蟲生,法久成弊。《付法藏經》雲:“阿難比丘,化諸衆生,皆令度脫,最後至一竹林中,聞有比丘誦《法句經》偈雲:若人生百歲,不見水潦鶴,不如生一日,而得睹見之。阿難聞已,慘然而歎,世間眼滅,何其速哉!煩惱諸惡,如何便起!違反聖數,自生妄想,此非佛語,不可修行。……汝今谛聽,我演佛偈:若人生百歲,不解生滅法,不如生一日,而得了解之。爾時比丘,即向其師說阿難語,師告之曰:阿難老朽,智慧衰劣,言多錯謬,不可信矣,如今但當如前而誦。阿難後時,聞彼比丘猶誦前偈,……即入叁昧,推求聖德,不見有人能回彼意,便作是言:異哉!無常甚大,劫猛散壞,如是無量聖賢,今諸世間,皆悉空曠,常處黑暗,怖畏中行,邪見熾盛,不善增長,誹謗如來,斷絕正教,永當沈沒,生死大河,開惡趣門,閉人天路,于無量劫,受諸苦惱,我于今日,宜入涅槃。”《楞嚴經》指出:“末法時代,邪師說法,如恒河沙。阿難當知,是十種魔,于末世時,在我法中,出家修道,或附人體,或自現形,皆言已成正遍知覺,贊歎淫欲,破佛律儀,先惡魔師,與魔弟子,淫淫相傳,如是邪精,魅其心腑,近則九生,多逾百世,令真修行,總爲魔眷,命終之後,必爲魔民,失正遍知,墮無間獄。”經中說九生百世者,一生一百年,一世叁十年,今去佛世二千余年,就是百世魔王出現之時。佛滅不久,《法句經》偈就有誦爲水潦鶴的,時至今日,其訛誤更多了。水潦鶴,就是鴛鴦鳥,見之有何意義;解生滅法,能離苦海,故有百歲不解,不如一日能解,所謂有智不在年高,無智空長百歲也。末法邪師,各各自謂是善知識,當參學的人,若無試金石,必從邪淪墜。只見境風浩浩,摧殘功德之林,心火炎炎,燒盡菩提之種。末世求道,真不容易。沩山老人說:“遠行要假良朋,數數清于耳目;住止必須擇伴,時時聞于未聞。”故雲:“生我者父母,成我者朋友。親附善友,如霧露中行,雖不濕衣,時時有潤。”孔子亦曰:“叁人行,必有我師焉,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他好跟他學,不會帶壞你,不相幹的人,種種習氣,臭不可聞,和他接近日久,自己也會臭。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,近香染香,近臭染臭。善友粗言及細語,皆歸第一義,故宜親近。末法行人,如我們者,比魔外的本領也比不上。《楞嚴經》說:“色陰盡者,于其身內,拾出蛲蛔,身相宛然,亦無傷毀。于時忽然,十方虛空,成七寶色,或百寶色,同時遍滿,不相留礙。忽于半夜,在暗室中,見種種物。”受陰盡者,能反觀其面,各有十種禅那現境,叫著五十種陰魔,迷不自識的,則謂言登聖,大妄語成,墮無間獄。老子說的,其中有精;和孔子說的,空空如也,是見到識陰的道理。羅漢五陰俱盡,已出叁界;我們色陰未盡,與道相隔得遠。我慚愧不過比你們癡長幾歲,弄到一個虛名。你們以爲我有什麼長外,以我爲宗,就苦了。我比《楞嚴》所說的妖魔外道都不如,比祖師更不如。所以每每教你們參學的,要帶眼識人,又要有雙好耳,聽法能辨邪正,然後將所見所聞的,放進一個好肚裏,比較他的是非得失,修行就不會走錯路,不上僞善知識的當。現正是末法時代,你到哪裏訪善知識呢?不如熟讀一部《楞嚴經》,修行就有把握,就能保綏哀救,消息邪緣,令其身心,入佛知見,從此成就,不遭歧路。又全經前後所說,著重在一個淫字。如經中說:“若諸世界,六道衆生,其心不淫,則不隨其生死相續。汝修叁昧,本出塵勞,淫心不除,塵不可出。縱有多智,禅定現前,如不斷淫,必落魔道。”看《楞嚴經》若不歸宗,跑馬看花,就不中用,要讀到爛熟,就能以後文消前文,以前文貫後文,前後照應,則全經義理,了然在目,依經作觀,自得受用。古來行人,從此經悟道的很多,溫州仙岩安禅師,因看“知見立知,即無明本;知見無見,斯即涅槃”,當時破句讀雲:“知見立,知即無明本;知見無,見斯即涅槃”。于此忽有悟入。後人語師雲:“破句讀了也。”師雲:“此是我悟處。”畢生讀之不易,人稱之曰“安楞嚴”。希望同參們,無論老少,常讀《楞嚴》,此經是你隨身善知識,時聞世尊說法,就和阿難作同參。

  六月初叁日開示

  古人說:“莫待老來方學道,孤墳多是少年人!”人到年老時,百般痛苦,耳不聰,眼不明,四肢無力,吃不得,睡不得,行不得,這種苦楚,年輕人是不曉得的。我們年輕時和你們一樣,看見老來呆,總不願意,說話他聽不到,眼淚水和鼻涕,看見就惡心,怕和老人一塊…

《雲居山方便開示 (1955年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淨何爭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