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雲居山方便開示 (1955年)▪P1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住。現在我老了,才知道老的苦,人老了就一天不如一天。我從雲門出事後,也是一天不如一天,久已是一朝臥疾在床,衆苦萦纏逼迫。朝夕思忖,前路茫茫,道業未成,生死不了,一口氣不來,又要投生。“萬般將不去,惟有業隨身。”少年不修晚年就會如此。你我現在都是堂堂僧相,容貌可觀,皆是宿植善根,感斯異報,就不要把這善根種子打失了。洞山問僧:“世間什麼物最苦!”僧雲:“地獄最苦!”山雲:“不然,向此衣線下不明大事始是苦!”能明大事,即無地獄因;故地獄未爲苦,而不了自心最爲苦也。想明大事,就要努力精進,不要悠悠忽忽,兀兀度時。白天應緣,遇事要作得主;白天能作主,夢中才作得主;夢中作得主,以至病中作得主,則臨命終時才作得主。這幾樣作得主,是由平常能強作主宰而來的。能強作主宰,就易悟道了生死。不悟道,生死不能了;悟道不難,總要生死心切,具長遠堅固向道之心,至死不退。今生能不退,雖未悟,來生再努力,何有不悟之理?《楞嚴經》二十五圓通,位位都是經過久遠劫來,長期修習才成功的。我們生死心不切,不發長遠心,病來知念生死,病好道念就退了。所以《楞嚴經》說:“凡夫修行,如隔日瘧”,病時有道,病退無道,無明起時如瘧,退則好人,故要努力精進,生忏悔心,堅固心,不要今日叁明日四,修行要一門深入,以一門爲正,諸門爲助。各修一門,彼此不互謗,謗法、輕法、慢法都不對。欲想佛法興,除非僧贊僧,互謗是佛法的衰相。佛子專心向道,痛念生死,衣不足,食不足,睡不足。昔裴休丞相,送子出家,子是翰林,拜沩山佑祖,名法海,訓以《警策箴》雲:“衣食難,非容易,何必千般求細膩。清齋薄粥但尋常,粗布麻衣隨分際。別人睡時你休睡,叁更宿盡五更初,好向釋迦金殿內。”沩山老人要他每天挑水供養大衆。有一天,他挑水挑得太累了,心裏說,和尚吃水翰林挑,縱然吃了也難消。回來時,沩山老人問他:“你今天說什麼話?”法海答曰:“沒有說什麼。”後來沩山老人揭穿他心裏的話,並說:“老僧打一坐,能消萬擔糧!”所以出家人不管你出生怎樣富貴,到了佛門,就要放下一切,專心向道,才算是本色禅和。

  六月十六日開示

  佛說一大藏經,無非講因果二字。詳細分析起來,就無窮無盡。營事比丘,甯自啖身肉,終不雜用叁寶之物作衣缽飲食。我以前化緣,隨人歡喜布施,除多補少,顛顛倒倒的用。今在此妄作妄爲,建法堂,起茅蓬,修廁所、牛欄等等,所用的錢,從何處來呢?我守法令不敢剝削,不寫信號召化緣,做什麼功德,除鑄鐵瓦有人代化過緣也沒有化夠,他們監工拿去旁的地方用,我也不准,怕遭報應。窯上燒磚,爲修大殿用的,如拿去作別處用,也怕招因果。經上說:“上物下用報應重,下物上用報應輕。”如塑佛像的用作殿宇,作殿宇的用作僧寮,這是上物下用,相反的就是下物上用,上下之分要認真。年輕人修不修放在一邊,因果要緊。《雲居山志》上載即庵慈覺禅師,蜀人,初出川行腳時,欲上雲居,先宿瑤田莊,夢伽藍安樂公告曰:“汝昔在此山曾肩一擔土,今來只有一粥緣。”次日午後上山,晚粥罷,值旦過寮相诤,聞于寺司,凡新到例遭斥逐,覺心竊疑訝。逾十年,得法于臥龍先禅師,有南康太守張公,亦蜀人,與師親舊,適雲居虛席,請師開法,師欣然應之,以爲前夢不驗矣。蔔次日上山,當晚宿麥洲莊,忽然遷化,塔至今存焉。近爲水湮,一石尚存。他這件事迹,留給後人看,證明因果絲毫不錯。

  六月二十叁日開示

  辦道這一法,說難也難,說易亦易,難與不難是對待法。古人真實用心,一點不爲難,因爲此事本來現成,有什麼難呢?信不及就爲難了。若真正爲求了生脫死而辦道,能把自身看輕,了身如幻,一切事情看得開,不被境轉,辦道就容易。人沒有不想學好,誰也想成聖賢,誰都怕入地獄,但想是一回事,做又是另一回事。很多人行起來就爲難,何以呢?比如世人說好話,恭喜發財,富貴榮華,誰都喜歡;若說你家破人亡等不祥話,誰都不願意。可見人人都想好,但何以偏向壞處跑呢?這只由放不下罷了。古來各城市都有城隍廟,檐下挂一個大算盤,是要和人算善惡帳的。有一匾額寫道:“你又來了”。兩柱有一副對聯:“人惡人怕天不怕,人善人欺天不欺。”又:“天堂有路,人人不肯去;地獄無門,個個要進來。”凡人常動機謀弄巧妙,吃不得虧,事事都計較合算不合算。惡人誰也不敢接近,怕吃他的苦頭,讓他忍他散場了。但因果報應,天是不怕惡人的。我們坐禅念佛,本爲了生死,由于無明貢高,不能忍辱,不除習氣,雖有修行善因,還免不了苦果,生死不了,隨業受報,所以說“你又來了”。本來在地獄受苦已畢時,十殿閻王吩咐過,叫你不要再來,再來沒有好事。由于你放不下,所以依舊犯罪,去了又來。世人愚迷,作惡不行善,遂招苦果。出家人是不是想出苦呢?如不想脫苦,何必入空門,入空門則了無一物可得,萬事皆休,還有什麼天堂地獄。但如不證得四大皆空,五陰非有,就不算得入空門。要入空門,最好多多研讀《楞嚴經》。全經前前後後,所說不離五陰。其中開五陰而說六入,十二處,十八界,內而身心,外而器界,不出色受想行識五陰。經中說凡說聖,說悟說魔,都是闡明五陰非有,教我們照破五蘊皆空,最後說知有涅槃,不戀叁界。指出五陰魔邪,無一不是說五陰,色陰中淫色是生死根本,殺盜淫妄是地獄根本,五陰照空,即脫生死,不複輪回。如何照呢?照是覺照,時時刻刻,依經所說,用智慧觀照五陰,照得明明白白的,就見五蘊皆空了。在觀照之初,未能全無妄想,這不要緊。古人說,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。若妄念一起,你能覺照,就不隨妄轉。不能覺照的,坐香怕腿痛,禮佛怕腰酸,躲懶偷安,天堂路不通,自然要進地獄。寒山大士詩雲:“人間寒山道,寒山路不通。夏天冰未釋,日出霧膝胧。似我何由居,與君心不同。君心若似我,還得到其中。”寒者寒冷,冷到夏天冰還未釋,日出還霧,我這一片冰心,與君不同;君若似我,就能到寒山中,否則寒山路不通。學道之人,要見五蘊皆空,首先要灰心冷意,縱使炎天如烈火,難消冰雪冷心腸,才能與道相應。昔闾丘胤出牧丹邱,臨途之日,乃萦頭痛,醫莫能治,乃遇一禅師名豐幹,言從天臺山國清寺來,特此相訪,乃命救疾。師乃舒容而笑曰:“身居四大,病從幻生,若欲除之,應須淨水。”時乃持淨水上師,師乃噀之,須臾祛殄,乃謂胤曰:“臺州海島岚毒,到日必須保護。”胤乃問曰:“未審彼地,當有何賢,堪爲師仰?”師曰:“見之不識,識之不見。若欲見之,不得取相,乃可見之。寒山文殊,遁迹國清,拾得普賢,狀如貧子,又似瘋狂,或去或來,在國清寺,庫院走使,廚中看火。”師言訖辭去,胤乃進途,至任臺州,不忘其事。到任叁日後,親往寺院,躬問禅宿,果合師言。到國清寺,乃問寺衆,豐幹禅師院在何處?並拾得寒山子,現在何處?道翹答曰:“豐幹禅師院在經藏後,即今無人住得,每有一虎,時來此吼,寒拾二人,現在廚中。”僧引胤至豐幹禅師院,開房唯見虎迹,遂至廚中竈前,見二人向火大笑,胤便禮拜,二人連聲喝胤,自相把手,呵呵大笑叫喚,乃雲:“豐幹饒舌饒舌,彌陀不識,禮我何爲!”僧徒奔集,遞相驚訝,何故尊官禮二貧士!時二人乃把手出寺,即歸寒岩,胤乃重問僧曰:“此二人肯止此寺否?”乃令覓訪,喚歸寺安置。胤乃歸郡,遂置淨衣二對,香藥等物持送供養。時二人更不返寺,使乃就岩送上。寒山子高聲喝曰:“賊!賊!”退入岩穴,乃雲:“報汝諸人,各各努力!”入穴而去,其穴自合,莫可追之。拾得又迹沈無所。乃令僧道翹等,具往日行狀,唯于竹木石壁書詩,並村墅人家廳壁上所書文句叁百余首,及拾得于土地堂壁上所書偈言,並篡集成卷,流通世上。據寒山自己說:“五言五百篇,七字七十九,叁字叁十一,都來六百首。一例書岩石,自誇雲好手,若能會我詩,真是如來母。”又雲:“家有寒山詩,勝汝看經卷,書放屏風上,時時看一遍。”拾得詩雲:“有偈有千萬,卒急述應難,若要相知者,但入天臺山。岩中深處坐,說理及談玄,共我不相見,對面似千山。”寒山拾得的詩,流傳到今,一向受人尊重,儒家亦多愛誦之。他兩大士出口成文,句句談玄說理,不要把他作韻語讀,若作韻語讀,則對面隔千山了。

  六月二十五日開示

  地藏王菩薩發大誓願,“衆生度盡,方證菩提,地獄未空,誓不成佛。”一切菩薩也如此發心,我們每天晚殿,也如此發願說:“衆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。”凡佛弟子無不發此誓願,證果深淺大小不同,皆由願力深淺,依願行持大小而定。佛由衆生修成,衆生能依願行持,就是菩薩,就能成佛。既然成佛人人有份,何以一切菩薩發願度衆生,度來度去總度不盡呢?因衆生之衆字,由叁個字合成,叁人成衆,衆生之數,無窮無盡,十法界中,除佛法界外,其余九法界都屬衆生,上叁界是聖人,已出生死苦海,不受輪回;余六界都未出生死,九法界內有叁聖法界尚有微細習氣未盡,所以都屬衆生。習氣有深淺,上叁界淺,下六界深,習氣深重,業障衆故,故叫苦惱衆生。這些衆生,死去生來,不得休息,勢難窮盡,其數量亦複難知。嵩嶽元圭禅師對嶽神說:“佛七能叁不能,佛能空一切相,成萬法智,而不能即滅定業;佛能知群有性,窮億劫事,而不能化道無緣;佛能度無量有情,而不能盡衆生界,是爲叁不能也。”又說:“定業亦不牢久,無緣亦是一期。衆生界本無增減,且無一人能主有法。有法無主,是謂無法,無法無主,是謂無心,如我解佛,亦無神通也,但能以無心通達一切法爾。既衆生界本無增減,則度衆生亦無所謂盡不盡也。”《六祖壇經》解釋四…

《雲居山方便開示 (1955年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淨何爭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