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雲居山方便開示 (1955年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整天忙個不休息,若能學黃打鐵一樣,在動用中努力,又何患生死之不了呢!我以前在雲南雞足山,剃度具行出家的事,說給大家聽聽。具行未出家時,吸煙喝酒,嗜好很多,一家八口,都在祝聖寺當小工。後來全家出家,他的嗜好全都斷除了,雖然不識一字,但很用功,《早晚課誦》、《普門品》等,不數年全能背誦。終日種菜不休息,夜裏拜佛拜經,不貪睡眠。在大衆會下,別人歡喜他,他不理會;厭惡他,他也不理會。常替人縫衣服,縫一針,念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,針針不空過。後朝四大名山,閱八年,再回雲南。是時我正在興建雲棲寺,他還是行苦行,常住大小事情都肯于,什麼苦都願意吃,大衆都歡喜他。臨命終時,將衣服什物變賣了,打齋供衆,然後向大衆告辭,一切料理好了。在四月時收了油菜籽,他將幾把禾稈,于雲南省雲棲下院勝因寺後園,自焚化去。及被人發覺,他已往生去了。其身上衣袍鈎環,雖皆成灰,還如平常一樣沒有掉落,端坐火灰中,仍然手執木魚引磬,見者都歡喜羨歎。他每天忙個不休息,並沒有忘記修行,所以生死去來,這樣自由。動用中修行,比靜中修行,還易得力。

  閏叁月二十一日開示

  古人修行,道德高上,感動天龍鬼神,自然擁護,因爲道德是世上最尊貴的。所以說:“道高龍虎伏,德重鬼神欽。”鬼神和人,各有各的法界,各有所尊,何以諸天鬼神會尊敬人法界呢?本來靈明妙性,不分彼此,同歸一體的,因爲無明不覺,昧了真源,則有四聖六凡十法界之分。如果要從迷到悟,返本還原,則各法界的覺悟程度,亦各不相同,人法界中,有覺有不覺,知見有邪有正,諸天鬼神皆然。人法界在六凡中,超過其他五法界,因爲六欲天耽愛女色,忘記修行;四禅天單耽禅味,忘其明悟真心之路;四空天則落偏空,忘正知見。修羅耽嗔,地獄、鬼、畜,苦不堪言,皆無正念,哪能修行。人道苦樂不等,但比他界則易覺悟,能明心見性,超凡入聖。諸天鬼神雖有神通,都尊重有道德的人,其神通福報大小不同,皆慕正道。元圭禅師在中嶽龐塢住茅庵,曾爲嶽神授戒,如《景德傳燈錄》所載。一日有異人者,峨冠拎褶而至,從者極多,輕步舒徐,稱谒大師。師睹其形貌,奇偉非常,乃谕之曰:“善來仁者,胡爲而至?”彼曰:“師甯識我那?”師曰:“我觀佛與衆生等,吾一目之,豈分別那?”彼曰:“我此嶽神也,能生死于人,師安得一目我哉?”師曰:“吾本不生,汝焉能死?吾視身與空等,視吾與汝等,汝能壞空及汝乎?苟能壞空及壞汝,吾則不生不滅也。汝尚不能如是,又焉能生死吾耶?”神稽首曰:“我亦聰明正直于余神,讵知師有廣大之智辯乎?願授以正戒,令我度也。”師曰:“汝既乞戒,即得戒也。所以者何,戒外無戒,又何戒哉?”神曰:“此理也,我聞茫昧,止求師戒我身爲門弟子。”師即張座、秉爐、正幾,曰:“付汝五戒,若能奉持,即應曰能;不能,即曰否。”神曰:“謹受教。”師曰:“汝能不淫乎?”曰:“亦娶也。”師曰:“非謂此也,謂無羅欲也。”曰:“能。”師曰:“汝能不盜乎?”曰:“何乏我也,焉有盜取哉?”師曰:“非謂此也,謂飨而福淫,不供而禍善也。”曰:“能。”師曰:“汝能不殺乎?”曰:“實司其柄,焉曰不殺?”師曰:“非謂此也,謂有濫誤疑混也。”曰:“能。”師曰:“汝能不妄乎?”曰:“我正直,焉能有妄乎?”師曰:“非謂此也,謂先後不合天心也。”曰:“能。”師曰:“汝能不遭酒敗乎?”曰:“能。”師曰:“如上是謂佛戒也。”又言:“以有心奉持,而無心物執;以有心爲物,而無心想身。能如是,則先天地生不爲精,後天地死不爲老,終日變化而不爲動,畢盡寂默而不爲休。悟此,則雖娶非妻也,雖飨非取也,雖柄非權也,雖作非故也,雖醉非昏也。若能無心于萬物,則羅欲不爲淫,福淫禍善不爲盜,濫誤疑混不爲殺,先後違天不爲妄,惛妄顛倒不爲醉,是謂無心也。無心則無戒,無戒則無心,無佛無衆生,無汝及無我。無汝孰爲戒哉?”神曰:“我神通亞佛。”師曰:“汝神通十句,五能五不能;佛則十句,七能叁不能。”神肅然避席跪啓曰:“可得聞乎?”師曰:“汝能戾上帝東天行而西七曜乎?”曰:“不能。”師曰:“汝能奪地祗融五嶽而結四海乎?”曰:“不能。”師曰:“是謂五不能也。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,而不能滅定業;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,而不能化導無緣;佛能度無量有情,而不能盡衆生界,是謂叁不能也。定業亦不牢久,無緣亦謂一期,衆生界本無增減。且無一人能主有法,有法無主,是謂無法,無法無主,是謂無心。如我解佛,亦無神通也,但能以無心通達一切法爾。”神曰:“我誠淺昧,未聞空義,師所授戒,我當奉行。今願報慈德,效我所能。”師曰:“吾觀身無物,觀法無常,塊然更有何欲?”神曰:“師必命我爲世間事,展我小神功,使已發心、初發心、未發心、不信心、必信心五等人,自我神蹤知有佛、有神,有能、有不能,有自然、有非自然者。”師曰:“無爲是,無爲是。”神曰:“佛亦使神護法,師甯隳叛佛那?願隨意垂晦。”師不得已而言曰:“東岩寺之障,莽然無樹,北岫有之,而背非屏擁,汝能移北樹于東嶺乎?”神曰:“已聞命矣,然昏夜間,必有喧動,願師無駭。”即作禮辭去,師門送而且觀之,見儀衛透迤,如王者之狀,岚霭煙霞,紛綸間錯,幢幡環佩,淩空隱沒焉。其夕果有暴風吼雷,奔雲震電,棟宇搖蕩,宿鳥聲喧。師謂衆曰:“無怖,無怖,神與我契矣。”诘旦和霁,則北岩松栝,盡移東嶺,森然行植。師謂其徒曰:“吾殁後無令外知,若爲口實,人將妖我。”觀此,嶽神雖有神通,還不及有道德的人,這就是德重鬼神欽。沒有道德的人,要被鬼神管轄,受其禍害。要有道德,就要明心見性,自然就會感動鬼神了。古來禅師大德,驚天動地,白鹿銜花,青猿獻果,天魔外道,諸仙鬼神,都來歸依。如真祖師歸依觀音,財神歸依普賢,洞賓仙師歸依黃龍,王靈官歸依地藏,文昌歸依釋迦牟尼佛等等。所以宋朝仁宗皇帝的《贊僧賦》說:“夫世間最貴者,莫如舍俗出家。若得爲僧,便受人天供養。作如來之弟子,爲先聖之宗親。出入于金門之下,行藏于寶殿之中。白鹿銜花,青猿獻果。春聽莺啼鳥語,妙樂天機;夏聞蟬噪高林,豈知炎熱;秋睹清風明月,星燦光耀;冬觀雪嶺山川,蒲團暖坐;任他波濤浪起,振錫杖以騰空;假饒十大魔軍,聞名而歸正道。板響雲堂赴供,鍾鳴上殿誦經。般般如意,種種現成。生存爲人天之師,末後定歸于聖果矣。偈曰:空王佛弟子,如來親眷屬。身穿百衲衣,口吃千鍾粟。夜坐無畏床,朝睹彌陀佛。朕若得如此,千足與萬足。”這篇贊文,我們要拿它來比照一下,看那一點與我們相應,那一點我們還做不到。如果每句話都與我相符,就能受鬼神尊重,假如“波濤浪起”,而不能“振錫杖以騰空”,無明一起,就鬧到天翻地覆,那就慚愧極了。“十大魔軍”在般般不如意,種種不現成處能降伏他,則五嶽鬼神,天龍八部,都尊敬你了。

  閏叁月二十四日開示

  這幾天有幾位同參道友,發心要把我說的話記錄下來,我看這是無益之事。佛的經典,祖師的語錄,其數無量,都沒有人去看,把我這東扯西拉的話,流傳出去,有什麼用呢?佛教傳入中國至今,流傳經、律、論和注疏語錄等典章爲數不少,最早集成全藏,始于宋太祖開寶四年(971),命張從信往四川雇工開雕,至太宗太平興國八年(983),凡曆十叁年而告成,號爲蜀版《大藏經》,世稱爲北宋本,最爲精工,惜久已散佚。此後宋朝續刻大藏經四次,最末一次,系理宗紹定四年(1231),于碛砂之延聖院開雕藏經,至元季方告成,世稱爲碛砂版。此藏見者尤少;惟陝西西安開元、臥龍兩寺猶存孤本,尚稱完壁。于是朱慶瀾等發起影印,並于民國二十一年(1932),在上海組織影印宋版藏經會,籌劃款項,積極進行。先派人赴陝西點查冊數,計共六千叁百十卷,所殘缺者僅一百余卷,以北京松坡圖書館所貯之宋思溪藏殘本補之,不足,又托我將鼓山湧泉寺碛砂藏內《大般若經》、《涅槃經》和《寶積經》補足之。于是這埋沒數百年之魂寶,遂又流通于全國矣。但本子和帳簿一樣,翻閱不便,這是缺點。明代紫柏老人,發起刻方冊佛經。嘉興版方冊經書流通後,閱者稱便。最近杭州錢寬慧、秦寬福兩人,看見僧人賣經書給老百姓做紙用,他們便發心,遇到這些經書就盡力購買,寄來雲居。我山現有《碛砂藏》、《頻伽藏》和這些方冊經書,已經足夠翻閱的了。本來一法通時法法通,不在乎多看經典的。看藏經,叁年可以看完全藏,就種下了善根佛種。這樣看藏經,是走馬觀花的看。若要有真實受用,就要讀到爛熟,讀到過背。以我的愚見,最好能專讀一部《楞嚴經》,只要熟讀正文,不必看注解。讀到能背,便能以前文解後文,以後文解前文。此經由凡夫直到成佛,由無情到有情,山河大地,四聖六凡,修證迷悟,理事因果戒律,都詳詳細細的說盡了。所以熟讀《楞嚴經》很有利益。凡當參學,要有叁樣好,第一要有一對好眼睛,第二要有一雙好耳朵,第叁要有一副好肚皮。好眼睛就是金剛正眼,凡見一切事物,能分是非,辨邪正,識好歹,別聖凡;好耳朵就是順風耳,什麼話一聽到都知道他裏面說的什麼門堂;好肚皮就是和彌勒菩薩的布袋一樣,一切好好醜醜所見所聞的,全都裝進袋裏,遇緣應機,化生辦事,就把所見所聞的從袋裏拿出來,作比較研究,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,就有所根據了。你我要大肚能容撐不破,大布袋裝滿東西,不是准備拿來作吹牛皮用的,不要不會裝會,倡狂胡說。昨夜舉沩山老人的話:“出言須涉于典章,談論乃旁于稽古”,所以典章不可不看,看典章會有受用。我胡言亂語,拿不出半句好話來。少時雖愛看典…

《雲居山方便開示 (1955年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淨何爭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