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雲居山方便開示 (1955年)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章,拿出來只供空談,實在慚愧。古人的《釋氏稽古略》、《禅林寶訓》、《弘明集》、《輔教編》和《楞嚴經》可以多看,開卷有益。

  閏叁月二十六日開示

  佛法教典所說,凡講行持,離不了信、解、行、證四字。經雲:“信爲道源功德母。”信者,信心也。《華嚴經》上菩薩位次,由初信到十信,信個什麼呢?信如來妙法,一言半句,都是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的言語,千真萬確,不能改易。修行人但從心上用功,不向心外馳求,信自心是佛,信聖教語言,不妄改變。解者,舉止動念,二谛圓融,自己會變化說法,盡自己心中流出,放大光明,照見一切,這就是解。雖然明白了,不行也不成功,所以要口而誦,心而惟,心口相應,不相違背。不要口說得錦上添花,滿肚子貪嗔癡慢,這種空談,決無利益。心惟是什麼呢?凡有言語,依聖教量,舉止動念,不越雷池一步,說得行得,才是言行無虧。若說得天花亂墜,所做男盜女娼,不如不說。行有內行外行,要內外相應。內行斷我法二執,外行萬善細行。證者,實證真常。有信,有解,沒有行就不能證,這叫發狂。世上說法的人多如牛毛,但行佛法的,不知是那個禅師法師,什麼人都有一些典章注解,如《心經》、《金剛經》、《八識規矩頌》,乃至《楞嚴經》等,其中有些人只是要鼻孔,雖然注了什麼經,而行持反不如一個俗人,說食不飽,動作行爲,有內行外行之分。內行要定慧圓融,外行在四威儀中嚴守戒法,絲毫無犯,這樣對自己有受用,並且以身做到,可以教化人。教化人不在于多談,行爲好,可以感動人心。如《怡山文》所說“若有見我相,乃至聞我名,皆發菩提心,永出輪回苦”。你行爲好,就是教化他,不要令人看到你的行爲不好,而生退悔心,這會招墮無益。牛頭山法融禅師,在幽棲寺北岩石室住靜,修行好,有百鳥銜花之異。唐貞觀中,四祖遙視此山氣象,知有異人,乃躬自尋訪,問寺僧人曰:“此間有道人否?”僧曰:“出家兒哪個不是道人!”祖曰:“阿哪個是道人?”僧無對。別僧曰:“此去山中十裏許,有一懶融,見人不起亦不合掌,莫是道人麼?”祖遂入山,見師端坐自若,曾無所顧,祖問曰:“在此作什麼?”師曰:“觀心。”祖曰:“觀是何人,心是何物?”師無對,便起作禮,曰:“大德高棲何所?”祖曰:“貧道不決所止,或東或西。”師曰:“還識道信禅師否?”祖曰:“何以問他?”師曰:“向德滋久,冀一禮偈!”祖曰:“道信禅師,貧道是也!”師曰:“因何降此?”祖曰:“特來相訪,莫更有宴息之處否?”師指後面曰:“別有小庵。”遂引祖至庵所,惟見虎狼之類,祖乃舉兩手作怖勢。師曰:“猶有這個在!”祖曰:“這個是什麼?”師無語。過一回,祖卻于師宴坐石上書一“佛”字,師睹之驚然。祖曰:“猶有這個在!”師未曉,乃稽首請說真要。祖曰:“夫百千法門,同歸方寸,河沙妙德,總在心源。一切戒門、定門、慧門,神通變化,悉自具足,不離汝心。一切煩惱業障,本來空寂;一切因果,本如夢幻;無叁界可出,無菩提可求,人與非人,性相平等。大道虛曠,絕思絕慮,如是之法,汝今已得,更無缺少,與佛何殊。更無別法,汝但任心自在,莫作觀行,亦莫澄心,莫起貪嗔,莫懷愁慮,蕩蕩無礙,任意縱橫,不作諸善,不作諸惡,行住坐臥,觸目遇緣,總是佛之妙用,快樂無憂,故名爲佛。”師曰:“心即具足,何者是佛,何者是心?”祖曰:“非心不問佛,問佛非不心。”師曰:“既不許作觀行,于境起心時,如何對治?”祖曰:“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于心,心若不強名,妄情從何起,妄情既不起,真心任遍知。汝但隨心自在,無複對治,即名常住法身,無有變異。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,今付于汝,汝今谛受吾言,只住此山,向後當有五人達者紹汝玄化。”牛頭未見四祖時,百鳥銜花供養,見四祖後百鳥不來,這是什麼道理呢?佛法不可思議境界,天人散花無路,鬼神尋迹無門,有則生死未了,但無又不是,枯木岩前睡覺,一不如法,工夫便白費了。我們就不如古人,想天人送供,天人不管你,因爲我們沒有行持。真有行持的人,十字街頭,酒肆淫坊,都是辦道處所。但情不附物,物豈礙人,如明鏡照萬像,不迎不拒,就與道相應,著心迷境,心外見法就不對。我自己也慚愧,還是摩頭不得尾,誰都會說的話,說出來有何用處?佛祖經論,你注我注,注到不要注了。講經說法,天天登報,但看他一眼,是一身狐騷氣,令人退心招墮。所以說法利人,要以身作則。要以身作則嗎?我也慚愧。

  閏叁月叁十日開示

  這幾天我沒有進堂講話,請各位原諒,我不是躲懶偷安,因爲身體不好,又沒有行到究竟,只拿古人的話和大衆互相警策而已。我這幾天不講話,有兩個原因,第一是有病,大家都知道我體力不支,衆人會下講話,不提起氣來,怕大家聽不見,提起氣來,又很辛苦,所以不能來講;第二是說得一尺,不如行得一寸,你我有緣,共聚一堂,但人命無常,朝存夕亡,石火電光,能保多久,空口講白話,對于了脫生死有何用處,縱然有說,無非是先聖前賢的典章,我記性不好,講不完全,就算講得完全,光說也不行,也無益處,出言吐語,自己要口誦心惟,要聽的人如渴思飲,這樣則說者聽者都有受用。我業障重,一樣都做不到,古德是過來人,我沒有到古德地位,講了打閑岔,不如不講了。現當末法時代,誰能如古德那樣,在一舉一動,一棒一喝,披肝見膽,轉凡成聖。我十九歲出家,到今百多歲,空過一生。少時不知死活,東飄西蕩,學道悠悠忽忽,未曾腳踏實地,生死到來就苦了。沩山文說:“自恨早不預修,年晚多諸過咎,臨行揮霍,怕怖樟惶,殼穿雀飛,識心隨業,如人負債,強者先牽,心緒多端,重處偏墜。”年輕修行不勇猛,不死心,不放心,在名利煩惱是非裏打滾,聽經、坐香、朝山、拜舍利,自己騙自己。那時年輕,不知好歹,一天跑百幾裏,一頓吃幾個人的飯,忘其所以,所以把寶貴的光陰混過了,而今才悔“早不預修”,老病到來,死不得,活不成,放不下,變爲死也苦,活也苦,這就是“年晚多諸過咎”。修行未曾腳踏實地,臨命終時,隨業流轉,如雞旦殼破了小雞飛出來,就是“殼穿雀飛,識心隨業”。作得主者,能轉一切物,則四大皆空,否則識心隨業,如人負債一樣,他叫你快還老子的錢,那時前路茫茫,未知何往,才曉得痛苦,但悔之已晚,舉眼所見,牛頭馬面,不是刀山,便是劍樹,哪裏有你說話處。同參們!老的比我小,年輕的又都是身壯力健,趕緊努力勤修,打疊前程,到我今天這樣衰老,要想修行就來不及了。我口講白話,說了一輩子,沒有什麼意味。少年時候,曾在甯波七塔寺講《法華經》,南北東西,四山五嶽,終南、金山、焦山、雲南、西藏、緬甸、暹羅、印度,到處亂跑,鬧得不休息,那時年輕,可以強作主宰,好爭閑氣,及今思之,都不是的。同參道友們!參禅要參死話頭,古人說:“老實修行,接引當前秀”,老實修行,就是參死話頭,抱定一句“念佛是誰”作爲根據,勿弄巧妙,巧妙抵不住無常。心堅不變就是老實,一念未生前是話頭,一念已生後是話尾,生不知來,死不知去,就流轉生死,如果看見父母未生以前,寸絲不挂,萬裏晴空,不挂片雲,才是做功夫時。善用心的人禅淨不二,參禅是話頭,念佛也是話頭。只要生死心切,老實修行,抱住一個死話頭,至死不放,今生不了,來生再幹。“生生若能不退,佛階決定可期。”趙州老人說:“汝但究理,坐看叁二十年,若不會,截取老僧頭去。”高峰妙祖住死關;雪峰叁登投子,九上洞山;趙州八十猶行腳,來雲居參膺祖。趙州比膺祖大兩輩,是老前輩了,他沒有我相,不恥下問,幾十年抱住一個死話頭不改。蓮池大師入京師,同行的二十多人,詣遍融禅師參禮請益,融教以“無貪利,無求名,無攀緣貴要之門,唯一心辦道。”既出,少年者笑曰:“吾以爲有異聞,烏用此泛語爲。”大師不然,曰:“此老可敬處正在此耳。”渠縱讷言,豈不能掇拾先德問答機緣一二,以遮門戶,而不如此者,其所言是其所實踐,舉自行以教人,這是救命丹。若言行相違,縱有所說,藥不對症,人參也成毒藥,你沒有黃金,買不到他的白銀,有黃金就是有正眼,有正眼就能識寶。各自留心省察,看看自己有沒有黃金。

  四月初叁日開示

  《金剛經》上須菩提問世尊:“善男子,善女人,發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應雲何住,雲何降伏其心?”佛說:“應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”所謂降者,就是禁止的意思,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。所說發菩提心,這個心是人人本具,個個不無的,一大藏教人只說此心。世尊夜睹明星,豁然大悟,成等正覺時,歎曰:“奇哉!一切衆生,具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,不能證得。”可見人人本來是佛,都有德相,而我們現在還是衆生者,只是有妄想執著罷了。所以《金剛經》叫我們要如是降伏其心。佛所說法,只要人識得此心。《楞嚴經》說:“汝等當知,一切衆生,從無始來,生死相續,皆不知常住真心,性淨明體,用諸妄想,此想不真,故有輪轉。”達摩西來,只是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,當下了然無事。法海禅師參六祖,問曰:“即心即佛願垂指谕。”祖曰:“前念不生即心,後念不滅即佛。”“成一切相即心,離一切相即佛。”智通禅師看《楞伽經》約千余遍,不會叁身四智,禮六祖求解其義。祖曰:“叁身者,清淨法身,汝之性也;圓滿報身,汝之智也;千百億化身,汝之行也。若離本性,別說叁身,即名有身無智;若悟叁身無有自性,即名四智菩提。”馬祖曰:“即心即佛。”叁世諸佛,曆代祖師,都說此心;我們修行,也修此心;衆生造業,也由此心。此心不明,所以要修要造,造佛造衆生,一切唯心造,四聖六凡十法界,不出一心。四聖是佛、菩薩、緣覺、聲聞,六…

《雲居山方便開示 (1955年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淨何爭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