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不度,起不住道,是恩德因,修成化身。持戒有小乘大乘之別,小乘製身不行,大乘製心不起;小乘在叁千威儀八萬細行中製身不犯,大乘連妄想都打不得,一打妄想就犯戒,大乘講雖容易,行起來就難了。舍利弗過去在因地中想行菩薩道,離開茅庵,不做自了漢,發大願心,入世度衆生,到十字街頭打坐去。有一天,見一女人大哭而行,舍利弗問她何故如此傷心?女曰:“我母親有重病,醫生說要世人活眼睛才醫得好,這事難辦,我感到失望,所以傷心痛哭。”舍利弗曰:“我的眼睛給你好不好?”女曰:“謝謝你!真是菩薩,救苦救難。”舍利弗遂把右眼給她。女曰:“錯了,醫生雲須用左眼才對!”舍利弗勉強又把左眼挖出給她,這女人拿起左眼聞一聞,說:“這眼是臭的,不能用。”棄之而去。舍利弗覺得衆生難度,便退了菩薩心。你看修行菩薩道難不難!受比丘戒時,戒和尚問:“汝是丈夫否?”答曰:“是丈夫。”受菩薩戒時,戒和尚問:“汝是菩薩否?”答曰:“是菩薩。”問:“既是菩薩,已發菩提心未?”答曰:“已發菩提心!”既如此說,就要做得到,否則腳未踏實地,被人罵一句就放不下,動起念頭,就招墮了。既受了叁壇大戒,你我想想,像不像沙彌、比丘、菩薩呢?自檢討去。
四月二十五日開示
我今天在過堂的時候,看見各人吃飯,漸漸有些散亂。吃飯時候容易散亂,亦正好對治散亂。世人不知人身之寶貴。《大涅槃經》偈曰:“生世爲人難,值佛世亦難,猶如大海中,盲龜遇浮孔。”《雜阿含經》曰:“大海中有一盲龜,壽無量劫,百年一遇出頭。複有浮木,只有一孔,漂流海浪,隨風東西。”盲龜百年一出,得遇此孔。凡夫漂流五趣海,還複人身,甚難于此。《顯揚論》曰:“一日月之照臨,名一世界;此一世界,九山八海和四洲。”九山是須彌山、持雙山、持軸山、擔木山、善見山、馬耳山、障礙山、持地山、小鐵圍山,八海是七個香水海和一個大鹹水海。須彌山與持雙山之間乃至障礙山與持地山之間,當中都有一重香水海,八山之間,共七香水海。最後持地山與小鐵圍山之間,有一重大鹹水海。此海中有東西南北四洲,盲龜在鹹水海,百年一出頭,要碰入這飄流不停的浮木之孔。《四教儀》說:“在因之時,行五常五戒,中品十善,感人道身。”四洲中北洲無貴賤,余叁洲有輪王、粟散王、百僚、臺奴、豎子、仆隸、姬妾之分。皆由五戒十善之因,有上中下不同,故感果爲人有貴賤不等。我們現在已得人身,又聞佛法,就要依教奉行,依戒定慧種種法門降伏其心。如照律下修行,則一天到晚,持《毗尼日用》五十叁咒,“佛製比丘,食存五觀,散心雜話,信施難消。”大衆聞磬聲各正念。維那在齋堂念了供養咒之後,呼此偈。比丘吃飯時要存五觀:一、計功多少,量彼來處(一缽之飯,作夫汗流);二、忖已德行,全缺應供(缺則不易,全乃可受);叁、防心離過,貪等爲宗(離此叁過,貪嗔癡也);四、正事良藥,爲療形枯(饑渴病故,須食爲藥);五、爲成道業,應受此食(不食成病,道業何從)。五觀若明金易化,叁心未了水難清。要常存慚愧心,莫失正念,聞聲悟道,見色明心,不要心外見鬼。各存正念者,一聲磬念一聲佛也,不說人我是非,散心雜話。施主一粒米,大如須彌山,若不自了道,披毛戴角還。修因感果如種田,水養禾苗,如智水潤心田。能念念在道,則處處都是道場。善用心者,心田不長無明草,處處常開智慧花。既然人身已得,佛法已聞,就要努力修行,勿空過日。
四月二十六日開示
凡在叁界之內,都要六道輪回,六道之中,分叁善道,叁惡道。天、人、阿修羅,是叁善道;畜生、餓鬼、地獄,是叁惡道。六道之中,每一道都有千品萬類,貴賤尊卑各各不同。故經雲:“譬如諸天,共器飲食,隨其福德,飯色有異,上者見白,中者見黃,下者見赤。”欲界諸天有淫欲,四天王天與人間同,忉利天淫事與人間略異,只過風不流穢,夜摩天則執手成淫,兜率天但對笑爲淫,化樂天以相視爲淫,他化天以暫視爲淫。《楞嚴經》說:“如是六天,形雖出動,心迹尚交,自此已還,名爲欲界。”色界已無淫欲,還有色身。《楞嚴經》說:“是十八天,獨行無交,未盡形累,自此已還,名爲色界,但無粗色,非無細色。”《淨名疏》雲:“若不了義教,明無色界無色;若了義教,明無色界有色。”《涅槃》雲:“無色界色,非聲聞緣覺所知。”《楞嚴經》雲:“是四空天,身心滅盡,定性現前,無業果色。從此逮終,名無色界。”叁界輪回淫爲本,六道往返愛爲基。可見有淫就有生死,斷淫就斷生死了。叁界六道,身量壽命,長短不同。非非想處天,壽長八萬大劫,還是免不了生死輪回。叁界無安,猶如火宅,我們打算出火宅,就要好好地修行。
四月二十七日開示
有一件事要囑咐各位的,近日各處來信問本寺是否傳戒。大家知道的,我在這裏是住茅蓬,各位有緣,所以共住在一塊。現在要回應政府號召,自給自食,若人多了,一時生産不及,糧食就買不到。各位向外通信,切不要說這裏傳戒,因爲這裏不能多住人。本寺的新戒曾要求我說戒,我看時節因緣,或在這裏說方便戒是可以的,但不能招集諸方新戒,若人過多,食住都成問題。現在農事忙到了不得,幸而秧已插了,但還有很多事要忙的。天天要吃,若不預爲計劃,就沒有得吃,老鼠都有隔年糧,我們也要有打算。時光迅速,又快到夏至了,夏至後日漸短,夜漸長,陽氣收了。人身造化和天地一般,身心動靜,行住坐臥,要順時調護,動中有靜,靜中有動,動勿被動轉,靜勿被靜轉。定是體,慧是用,真是靜,俗是動,二谛圓融,與天地之氣一般。修行辦道,無非調停動靜而已,動靜如法,隨心所安,動靜不如法,被境所遷。歡樂苦日短,憂愁歎日長,時光長短,唯心所造,一切苦樂,隨境所遷。昔日有一禅和子在鼓山挂單,有一生癞病僧,別人看見都討厭他,這禅和子年紀才二十多歲,很慈悲細心招呼病僧。病僧好了,與禅和子一同起單,病僧曰:“我多謝你的照顧,病才醫好,否則我早就死了,你和我一齊到我小廟去住住吧。”禅和子說:“我先朝五臺,將來再到你小廟去。”禅和子朝完五臺,回到鼓山,訪那病僧,那病僧就在一金絲明亮的寺門邊迎接他說:“等你很久了,這麼遲到。”便倒一杯開水他喝。禅和子說:“路上未吃飯呢。”病僧說:“請稍等一下,飯就送來。”病僧便去牽牛、犁田、播種、拔秧,插秧、薄草、割稻子、碾米、作飯,不知怎樣搞的,頃刻間飯就弄好了。飯吃完之後,禅和子想告假去,病僧請留一宿。迨天明下山,則江山依舊,人事全非,已改朝換代過了很多年了。我們苦惱交煎,日子非常難過,他上山住一日夜,吃一頓飯下山,就改了朝代,過了很多年月。羅浮山沙門慧常,因采茶入山洞,見金字榜羅漢聖寺,居中叁日而出,乃在茅山,人間五年矣。你看時間長短是不是唯心所造呢!只要你能定慧圓融,二谛融通,深入叁味,一念無生,則見無邊刹境,自他不隔于毫端;十世古今,始終不離于當念。行住坐臥,不要心外見法,每天不被境轉,任你暑去寒來,與我不相幹。如如不動,念念無生,這就不被境轉,修行就不錯過時光了。
四月二十八日開示
同參道友們來問話,不要客氣,直道些好。本來諸方叢林問話的規矩,要恭恭敬敬,搭衣持具頂禮後,問訊長跪,才請開示的。這裏是茅蓬境界,不講究這些。什麼道理呢?我現在一天到晚在煩惱中過日,你們多禮,我就更麻煩了,隨便隨時,哪裏都可以問。可以說禅和子在巷裏牽牛,直來直去。譬如說點燈,用的是香油,就說是香油,是洋油就是洋油:你用功是念佛就談念佛,是參禅就談參禅;有哪樣便說哪樣,灑灑脫脫的好。若說我樣樣都不曉得,請你慈悲開示,這就是虛僞了。如德山隔江招手,他也知你的長短。本來法法都是了生死的,參禅、念佛、看經、禮拜,種種法門,對機而說,你是什麼機,對你說什麼法。“佛說一切法,爲度一切心,我無一切心,何用一切法。”如中藥分君臣佐使,配合妥當,吃了出一身大汗,病就好了,病好了,藥就不要了。古人說:“但盡凡心,別無聖解。”凡夫心盡,當下是佛,不用向外馳求,向外馳求,即是外道,心外一無所得,自心是佛。凡夫心,就是執著心,生氣,生歡喜,毀譽動心,貪色、貪財、穿好、吃好,偷懶、打無明、不上殿等等習氣毛病,甚至想成佛,都是凡夫心。若能凡聖雙忘,一切處如如不動,不向外求,則見自心是佛。辭親割愛,以參禅念佛等法門除此等凡心,以毒攻毒,病去藥除。同參們請開示,常說妄想多,這不要緊,不參禅、不念佛,你還不知有妄想,因爲用功回光返照,就知道有妄想。識得妄,你不要理會他,如如不動。若生心動念,就見鬼了。日久功深,水滴石穿,口誦心惟,自然歸一。參禅可以悟道,念佛忘了我也能悟道。一念不生,直下承當,這裏正好用功,希望各位百尺竿頭更進一步。
四月二十九日開示
講起辦道,諸佛菩薩只叫除習氣,有習氣就是衆生,無習氣就是聖賢。聖賢的妙用,識得則煩惱是菩提,識不得則菩提成煩惱。煩惱與菩提,如反掌覆掌。這些話說是容易,行就爲難。所以鳥窠禅師說:“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”八個字,“叁歲孩兒雖道得,八十老人行不得”。虛雲慚愧萬分,習氣深了,不能回頭,不能放下,到這裏住茅蓬,本想楖粟橫擔不顧人,直入千峰萬峰去的。常住的事不要我理,理了就是多管閑事。從前當過兩天家,習氣難除,至今放不下,事情看不過去的偏愛講。當家說過,今早不出坡,我還叫出坡,有人說我這就是封建,是多管。這件事公說公有理,婆說理更多。當家說大衆太辛苦了,休息一下是對的,但國家號召我們努力生産,我們借了政府幾萬斤米,怎能不回應號召努力生産呢?雖然要大家吃苦,這是有理由…
《雲居山方便開示 (1955年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