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九四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、相分,那就是相對了,那就是相對的善惡。本善,學佛就是把本善找回來。佛教導我們的方法是戒定慧叁學。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智慧開了就找回來了,二障煩惱都轉變成智慧德相。這不是口頭上轉,現象上轉,這個世界轉變成極樂世界,人人是上善之人。

  

  上善之人,古印度就稱他爲佛陀,稱他爲菩薩,凡夫就是上善裏頭夾雜著不善。這個上善好比是純金,凡夫是金的礦石,這裏頭有純金,但是摻雜很多礦石在裏頭,必須要把它提煉。修行就是提煉,把這些渣子淘汰掉,純金就現出來了。我們今天六道凡夫是剛剛從礦裏面挖出來的礦石,經過提煉,提煉還沒有到純淨,這就是講的聲聞、緣覺、菩薩;提煉到純淨,一絲毫渣子都沒有了,純金,那就叫佛陀。這個比喻不難懂。所以經典的教誨,是教導我們怎樣把自己,宗門裏常說的一句話,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把它找回來,本來面目就叫做佛。成佛沒有別的,本來面目找回來了。本來面目是什麼?就是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本善找回來。佛家講「一切衆生皆有佛性」,把佛性找回來,性不是惡也不是善,本性找回來了。

  

  所以清涼大師這個地方的解說只有一句話,「喻滅惑智二障」。所知不是障,不像煩惱,煩惱本身是障,自私自利、貪瞋癡慢,這東西本身就是障,真心裏頭沒有這些東西。禅宗六祖惠能在《壇經》上講得好,「本來無一物」,本來無一物是本善、是自性,自性清淨心裏頭本來無一物。本來無一物怎麼個講法?《華嚴經》上講得簡單,講得扼要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妄想就是智障,分別裏面有智障、有惑障,執著那就是惑障,迷惑了。所以《華嚴經》上講的,執著就是見思煩惱,分別就是塵沙煩惱,妄想就是無明煩惱,這兩個合起來看,我們對這個意思就明白了。

  

  如果對于一切法不再執著了,那現在我們處處執著,執著爲什麼放不下?我們不知道宇宙一切萬法的真相,所以才有執著。如果知道它的真相,你就不會執著也不會分別了,甚至于妄想也就斷掉了。所以知道真相,真相是什麼?佛在《般若經》上講的「一切法」,這法是講法相也講法性,「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。我們今天人這個身體,你能執著嗎?你要曉得這真相是什麼?真相叫剎那生滅。我們不知道,以爲這好象是真的,其實不是真的,確確實實我們用比喻講得很多,就像現在看電視,電視的畫面一樣。你不能說它有,你不能說它沒有,你說它沒有,這個現相存在;你說它有,了不可得,它這個現相剎那生滅。你要懂得電視構造的原理,你就曉得這是光波以極快的速度形成的畫面,畫面雖然很明顯,事實上確實它不存在。

  

  你明白這個道理,然後回過頭來再看我們現前這些事相,我們人活在這個世間,前一秒鍾跟後一秒鍾絕對不相同,就像電視、電影裏面的形相一樣,不存在,沒有一樣東西存在。所以古大德很感慨的說了一句話,「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,這就是說明「萬法皆空,因果不空」。那因果在不在萬法裏面?當然在,既然萬法皆空,因果爲什麼不空?因果也是空的。但是說因果不空,因果有叁個現象,第一個是因果轉變不空,因變成果,果又變成因,轉變太快,永遠在轉變,因果相續不空,因果循環不空,它有這叁個現象;有轉變的現象、循環的現象、相續的現象,從這個說它的現象不空。

  

  因此,我們在沒有徹底覺悟,沒有徹底突破十法界,現在科學家講不同維次空間;他承認這個東西存在,也沒有法子突破。我們到哪一天能突破,那是另當別論,沒有突破的時候,那這個因果就不能疏忽。爲什麼?善因善境界,華藏、極樂是善心、善念、善因成就的,六道輪回、叁途地獄是惡因、惡念、惡行變現的。這個事實擺在我們面前,還是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可是這個虛妄,你沒有契入境界,你在這裏頭有感受。善境界你有樂的感受,不善的境界你有苦的感受,苦樂憂喜舍你沒有放下。如果突破了這個境界,苦樂憂喜舍沒有了,那叫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裏面的感受,決定沒有苦樂憂喜舍,那叫真樂,叫極樂。

  

  極樂的樂不是苦樂的樂,你要認爲是苦樂的樂,那就錯了,那是相對的,沒有超越。極樂世界有沒有苦樂的樂?這經上佛不是常講有苦、有樂嗎?沒錯,那講的是什麼?四土裏面凡聖同居土。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見思煩惱沒斷,叫帶業往生,所以跟你講跟娑婆世界對比有苦有樂。到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,苦樂就沒有了,爲什麼?入佛知見。這個時候二障沒有了,二障轉變成智慧德相,就跟江本勝的實驗一樣,你的念頭轉變了;也就是你真正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沒有了,現的是實報莊嚴土。

  

  那我們要知道在我們這個世界,我們現在住的是凡聖同居土,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實報莊嚴土?有,釋迦牟尼佛的實報莊嚴土跟阿彌陀佛的沒有兩樣,大不同的就是凡聖同居土。我們要想證實報太難太難了,所以淨宗法門的殊勝,阿彌陀佛的恩德在哪裏?就是在凡聖同居土。一切諸佛如來對于彌陀的贊歎,那真是贊歎到極處,贊歎阿彌陀佛爲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,不是贊歎別的,是贊歎他的凡聖同居土。我們在經論、在祖師大德注疏裏面看到,這是真的,完全是事實真相,一絲毫誇張都沒有。我們能夠體會到這個境界,也不是叁年五載。我學佛五十四年,講經四十七年,幾十年的時間才真正體會到,佩服得五體投地,漸漸自己能契入境界,這個事實真相逐漸逐漸明朗,執著分別自然淡薄。不但不執著,分別的念頭也淡了,但是妄想不容易斷。妄想是什麼?起心動念,還有沒有起心動念?有,分別淡薄,執著放下,這才能夠契入境界。

  

  底下這一句話,「至平等智地」。平等是真智慧,平等才有和諧,中國的俗語講和平。和是和睦相處,和敬相處,和愛相處,你看多美好!哪一個人不向往!爲什麼做不到?因爲你不平等。要想做到和睦、和敬、和愛,一定要有平等對待。我們對一切人事物,想一想我們有沒有用平等心來對待,這就是學佛,這就功夫。我對一切人事物還有分別,我這個喜歡、那個討厭,自己有沒有發現?如果自己常常會發現,你的智慧開了,這是什麼?這人覺悟了。能夠把不平等放下,以平等心處事待人接物,這叫真修行,這真功夫。唯有平等心現前,和睦、和敬(尊敬)、和愛自然就現前,這個現前,這是菩薩就不是凡人,你的功夫就超凡入聖。不在這上用功,你學佛是假的不是真的。人人都能覺悟,人人都能明了,人人都能夠轉變,這世界就變成極樂世界。所以「此方即極樂,極樂即此方」,這話一點都不錯!所以至平等智地。

  

  「普動諸有,皆證無爲」。什麼叫無爲?就是《般若經》上講的「一切法,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這是無爲。無爲是最完美的,一絲毫欠缺都沒有。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;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,無爲法。無爲而無所不爲,那是極樂世界,那是《華嚴經》裏面所講的毗盧遮那如來的華藏世界。什麼時候能證(證就是契入)?完全靠自己覺悟、真修,我們就能夠契入。這是清涼大師給我們解釋,總結末後五首偈的修證、修行契入的綱要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說到此地。

  

  

  

  諸位請坐,我們接著看目首菩薩偈頌最後一首。清涼大師《疏鈔》第二段,「前四即善巧隨機,此五則終令造極,豈不等耶」。前四是講的第六首,第七、第八、第九,此五就是最後一首,我們今天所念的這個。前四是藥喻(阿伽陀藥)、日喻、月喻、大風普震,這是善巧隨機。由此可知,佛法沒有定法,普賢菩薩在修學十大綱領裏面跟我們說的「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」,這是十願裏面的兩願,諸佛如來、菩薩聲聞、祖師大德們沒有不遵守的。這是教學裏面的原理原則,是自然的,是與法性完全相應的,應以什麼身得度現什麼身,應以什麼方式說法就用什麼方式。

  

  由此可知,現前這個社會,無論是在中國、是在外國,對于佛法或者是對于宗教懷疑的人很多,不能接受的人很多。這麼好的東西,爲什麼人家不能接受?說實在的話,我們這一批學生無論在家出家,我們所表現的、我們所說的不懂得善巧隨機,這才造成誤會。你說對不對?爲什麼我們不懂得善巧隨機?我們自己學習深入不夠,真的是不夠。不但講不夠,實在講差太遠!真正能夠應用善巧隨機,深入到什麼程度?智慧開了,你就懂得,你就有善巧隨機了。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境界,什麼樣的人物,你一定能夠叫對方生歡喜心、生尊重心。

  

  那我們今天接觸大衆會把大衆嚇跑,這是沒智慧,不但沒智慧,沒有定功;不但沒有定功,沒有好的形象,好的形象是持戒。你能夠持戒,佛法的修學,這基本的規戒(規矩、戒律)就是十善業道。淨業叁福裏面講的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我們做到了沒有?這四句百分之百的落實,你才是個善男子、善女人。這佛經上一打開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我們看到這兩句,我有分,爲什麼?我十善做到了。十善要沒有做到,經上講的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是講別人不是講我,我沒分,我沒有做到,這要懂。連十善都做不到,連孝親尊師都做不到,這是形象都做不到,你怎麼能去感化衆生?你怎麼能去教導衆生?哪有這種道理!所以你要能持戒,那你的形象好,人家看到你會對你生恭敬心,尊重你。你有定,人家就敬服,你要是再有慧,誰不聽你的?慧能夠幫助衆生破迷開悟。

  

  所以我們今天會給世間人造成許許多多的誤會,我們學佛沒有戒定慧,就差在這裏;我們講學不能感動人,原因也在此地。不但佛如是,儒亦如是。中國儒跟佛的關系非常密切,我們不能不知道,佛在《戒經》裏面教導我們,「學佛不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,非佛弟子」,這是佛說的。那我們要做釋迦牟尼佛的學生,你不能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九四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