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各人說各人的一套道理。不過現在科學家大致上也都同意宇宙在膨脹,這是從太空望遠鏡裏面發現的,宇宙不斷的在膨脹。怎麼會膨脹?那一定有爆炸,所以宇宙的起源是爆炸膨脹論,這是一般科學家現在都不反對這個說法。到底什麼東西爆炸?爆炸一定有個東西爆炸,這個東西是什麼?也很難得,現代科學家把這種東西找出來了,其實它是從數學裏面推演出來的,實際的東西誰也沒見過。
他說宇宙有個爆炸的原點,這個原點有多大?原點很小,小到什麼程度?你們自己去看科學報告,我說不出來。但是我記得一個比喻,這個比喻說,我們把這個當作一根頭發,他說一根頭發,把頭發切斷。切斷這裏有個平面,這平面就很小。這個平面圓的,頭發是圓的。圓的有個直徑,它再小有個直徑,這個直徑上可以排列宇宙原點,排列多少個?諸位記住直徑,就是那一條線上排列,一百萬後頭是叁個億,一百萬億億億個原點。這麼小的東西,我們今天顯微鏡看不出來,看不到它,它太小了,這個原點爆炸出來就是宇宙。
所以我們今天講科學,講到小,現在科學發展是研究兩個方向:一個是太空物理,走向了無限大;一個是量子力學,走向小而無內。你看我們現在科學裏面講的晶片,很小,還不到一個小指甲這麼大,裏面居然可以容納許許多多的攝相文字。我們覺得很驚訝,但是比起宇宙原點還差遠了!人家那麼小的地方裏面含藏整個宇宙。這樁事情佛在《華嚴經》上前面講過,我們都讀過了,佛不是講原點,佛的術語叫「微塵」,佛說微塵裏面有世界,你看這句話的意思,跟科學家的發現很有默契。
佛在叁千年前說的,微塵裏頭有世界,微塵世界裏頭又有微塵,那個微塵裏頭又有世界,這個科學家沒看到,沒有講到這麼深。佛說這個世界重重無盡,講到深!誰能夠看得到?能夠入這個世界?普賢菩薩。普賢菩薩能入微塵裏面的世界,又能入微塵世界裏頭還有微塵,那個微塵裏頭又有世界,不可思議!所以佛法講的沒有大小,微塵不小,它裏頭有世界;世界不大,它在微塵裏面。那我們今天這個世界到底是在哪一類微塵裏頭,我們不知道。微塵無量無邊,世界無量無邊,廣,真的是大而無外;小,小而無內。中國古聖先賢說這兩句話也是很不容易說出來,佛經裏頭居然講得這麼透徹,希有!
照佛法裏面想,我們現在看到經論裏面,佛講的如來藏,它不是物質,它沒有色相。佛說如果業習種子要是有色相的話,有色相就是它是物質,再小的物質,像現在科學家講的原子、電子、粒子,如果是像這樣有物質的話,我們每一個人無始劫以來到今天,阿賴耶裏頭的業習種子是盡虛空都容納不下。你要曉得那一個種子就是一個世界,種子現行就變現出我們這個世間。
我們到人間來投胎,來這一遭,就是我們阿賴耶識裏頭一個種子,一個人道的種子遇到緣起現行。就好象科學家講爆炸,來到這個世間,幾十年之後又消失了,這個種子的報報完了。業力不相同,有的人壽命長、有的人壽命短,有的人感覺得空間大、有的人感覺得空間小,各個人都不相同,與他的心量有關系,「心高下而報別」,這個高下就是不同。心量大的,他的享受就大,他享受的空間就大;心量小的,他就拘束在這小環境裏,我們常講想不開!他活得就很辛苦。
解決這些問題最殊勝的方法就是教育,教育能幫助你。所以諸佛菩薩、世出世間的聖賢,他們真正覺悟了,真正明白了。真正覺悟、真正明白,他在這個世間從事哪個行業?決定從事教學。教學這個工作沒有什麼收入,所以世俗常講「窮教書匠」,這是諷刺做教師的,窮秀才。不錯,生活是很清苦,物質生活清苦,他精神上有樂趣,他那個樂別人想象不到,這是實在的。世間人以物質享受爲樂,那不是真樂,這種享受是失掉了,苦就來了。名聞利養,你得到的時候很樂,你失掉時候很苦。真正有學問的人、有德行的人,他不追求物質享受,生活盡量過得很平淡,他裏頭有真樂。他的智慧、他的德行不斷向上提升。
還有一種實際上的樂趣,「得天下之英才而樂育之」,教下一代!教下一代人做聖人、做賢人。當然學生很多,像夫子一樣、像佛陀一樣,這些弟子成就了戒定慧叁學,德行、智慧、學問,從事于各種不同的行業,那是各人的業緣,都能夠在個人自己行業上本本分分的做出對社會、對衆生的貢獻。這是聖賢教化效果的落實,真有效果!無論從事哪個行業,我們都是正人君子,都是好人,都是善人。在任何一個行業都可以說是做出了犧牲奉獻,自己能過貧民的生活,懂得宗教裏面講「神貧」,這個意思很深很深。
釋迦牟尼佛你看看一生的生活,他所有的財産叁衣一缽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物質生活降到最低最低。乞食,托缽到外面討飯,我們中國人講乞丐,但是這個乞丐有道德、有學問、有能力,他過這種生活方式。這方式裏頭有樂,所有貪瞋癡慢這些不善的煩惱習氣統統斷掉了,統統放下了、舍棄了,他怎麼不快樂?這裏面的樂趣,這世間人、沒有放下的人絕對不知道,你跟他講也沒用處。你讓他慢慢看,看久了的時候,也許有一天恍然大悟,知道這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
釋迦牟尼佛過的日子,人生最高的享受;孔子、孟子、顔子,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我們看顔回,你慢慢去體會,看你能不能體會到?箪食瓢飲,夫子贊歎說,如果給別人,那真是不堪其憂,可是顔回不改其樂,每天快快樂樂,笑容滿面。他樂的是什麼?道!智慧德行天天在增長,不追求物質生活。追求不是得不到,可以得到,不要了。釋迦牟尼佛現成的,古時候人講「貴爲天子,富有四海」,不要了,舍棄了,那不是真樂,舍棄這個裏頭有真樂,幾個人能懂?時間到了,這首偈的意思還沒講完,我們下一堂接著再談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九0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