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哪一個人不求福?再講得通俗一點,誰不想發財?誰不想聰明智慧?誰不想健康長壽?這叁樣都與『福田』有密切關系,爲什麼?都是福報。福報從哪裏來的?福報是果,果報,果必有因,這個「田」就比喻著因,你有「福田」,在這裏種福,它才會生長福報出來。
許多同學都知道,佛門常說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。我初學佛的時候,章嘉大師這句話跟我講過好幾遍,我的印象很深刻。真的,一點都不錯,有求必應。求的時候說沒有感應,我這五十多年當中還沒有遇到一次,我有求就會有感應。但是求,老師教得很好,如理如法。如果你爲貪瞋癡,你求就沒有感應。如果你是爲修行,爲斷煩惱、爲開智慧,爲提升境界、爲教化衆生,沒有不感應的,真的是有求必應。自己修行過日子,不需要財富,物質生活可以做到很簡單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能夠把這些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統統舍掉。但是要爲教化衆生,要爲把佛法普及到全世界,利益一切衆生,那沒有財不行,做不到。譬如現在我們用高科技來做弘法的手段,網際網路需要錢,衛星電視用錢更多!那我們身上一分錢都沒有,錢從哪裏來?從十方來。需要多少?足夠用,也不會有太多的,會用的恰好,你說這個多自在!
現在在目前,最重要的一樁大事情,就是要培養後繼的人才,這是大事!後繼無人,我常常講,你一生當中做得再好,後繼無人,你死了就完了,你的事業等于零,沒有業績。所以中國古人常說「不孝有叁,無後爲大」,這個「後」就是講繼承人。絕對不是說你的兒女多;兒女多,沒有一個能繼承你事業的,那還是等于零,你還是無後。後是講繼承你的道統、繼承你的學術、繼承你的事業,是這麼個意思,不能把它解錯!以爲我有兒女傳宗接代,這就行了,錯誤了。你兒女雖然多,也傳不了宗,也接不了代。世出世間法都講「道統」,你的家庭,你讀讀曆史,過去祖先在早年,幾百年前、幾千年前,他做過些什麼事情?有過輝煌的成就。我們這一族的後人,有沒有把他的成就繼承?有沒有能夠發揚光大?這才是真正的意思,無後爲大。
在今天,儒有沒有傳人?佛有沒有傳人?這是我們很憂慮的事情。所以怎樣來辦學、來培養人才?成就人才就是培養人才。不是說我們辦個學校,我們教人家怎麼樣講經說法,這個不行。我們要辦個學校,希望這些學生都能夠成賢成聖,成菩薩成佛,他有成就,他自然就教化。所以辦學的目的是成聖成賢!中國古人說得好,「讀書志在聖賢」,讀書不是志在功名富貴,不是這個!是志在聖賢。學佛志在成佛作祖,祖是菩薩,作佛作菩薩,那就是後繼有人!這些統統是屬于福田的事情。所以在這個段落,這一大段裏面,我們要學著怎樣種福田,怎樣成就自己這一生的福慧。你就曉得這多重要。
首先,這一定要成就自己,自己不能成就,你怎麼能教化衆生?所以首先要成就自己的福慧圓滿,然後才能幫助別人。說到這個地方,我自己非常慚愧,我修得不好,一百分當中,我才是有個幾分而已!我常常講,百分是圓滿的佛法,我今天所得到的是叁、五分而已,可是我就很有受用。所以我天天還是很認真、努力向上提升。天天還是學的放下,放下執著、放下分別、放下妄想,我天天還是幹這個。
這些年來,至少有十幾年,國內有許多大德,早年對我最關心的,趙樸老、茗山法師,每一次見面一定會提到:落葉歸根,早一點回來!所以這些年來,我也常常回來看看,能不能回來?不能。爲什麼不能?國家那邊沒有障礙,障礙在哪裏?同學們太熱情了,這個熱情造成了障礙,我不敢回去。我很想回去,回去沒地方住。現在這個訊息非常發達,我住在哪個地方,人家都知道,知道,四面八方都來看我,我應接不暇。不要說多,一天來一百個人,我就受不了,還能修行、還能辦道嗎?這是什麼?這是同學們還是情重于智。大概我的看法是百分之八十的情,只有百分之二十的智,我就沒有辦法。
什麼時候我才能回去?情跟智平等了,一半一半,你們有百分之五十的情,百分之五十的智,落葉歸根的緣就成熟了。否則的話,我還是要在國外流浪,沒有辦法。一到一個地方,一被人發現了,趕緊就要走。如果不走,一、二天就會有幾千人來看我。我自己應酬很苦,公安擔心,怎麼會有這麼多人聚集在這裏,到底出了什麼事情?這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。我們希望對國家、對社會不能造成絲毫困惑。這個道理,同學們一定要懂。
我也做過幾次的聲明,如果我要是回國,我是平民身分,是一個普通的出家人,我絕對不會做寺廟的住持、當家,我不會做。我也不會做佛教協會的會長,政府裏面有人大委員,還有政協委員,我什麼名義都不要我才能回去;我要有一個名義,我就不會回去。我天天說舍名聞利養,我自己還去搞這個東西,講不通!我一向跟大家說的,我們在這個社會上從事任何一個行業,這是正業,只要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,與社會其他行業合作,天下太平。我們的行業是什麼?行業就是講經、說法、教學。所以我無論在什麼地方,我所需要的,不是要寺廟也不是要精舍,我就是要一個小的攝影棚;我要網路、我要衛星,我們把自己學習的與全世界志同道合的同學,我們天天在一塊學習,利用這高科技,我就需要這個;其他的,什麼都不要,什麼名分都不要。
東天目山齊素萍居士非常熱心,我看到有一些雜志、報紙上提到她請我做東天目山住持,我能去嗎?不能。同學們,你們要有智慧,東天目山沒有攝影棚的設備。建個攝影棚不難,還有一些服務的人員,你們都看到了,有許多工作人員在協助錄相、立即轉播,後頭還有製作,這文字的部分打上去,再送到衛星電視轉播。所以有很多工作人員跟著我,我們這是一個班子,不是那麼單純的事情。所以任何道場請我做住持,我都沒辦法接受,這是同學們一定要搞清楚、要搞明白的。
我們學佛的人絕對不離開佛陀的教誨,天天在認真努力的學習,希望自己境界不斷向上提升,這個自己得真實受用。這些年來,在國外幫助社會化解沖突、促進安定和平,有五年了。我現在年歲也大了,這個事情我也要放下,所以今年過了,明年就不幹,希望年輕人接著我去做,不是我不做就沒有了,後繼有人。所以我出去都帶一些年輕人,我有我的用意,這年輕人讓他們熟悉,讓他們了解,他們去做。他們常常跟著我,我的接觸、我的談話,他們都聽得很熟、都了解,這個事情他們能做,我有信心。有困難來問問,重要地方,需要我講演,我在攝影棚講一個錄影帶,帶去播放就可以了;或者翻成文字印成講演稿發給大家,更好。所以我們看到這個「福田甚深」,對我們眼前有迫切的需要。今天時間到了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八六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