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家所說的「我思故我在」,他執著什麼?能夠思惟想象的這個是我,身不是我。身不能思惟想象,能夠思惟想象的那是我。這就是什麼?執著識是我。分別想象是第六意識、第七識,第六意識分別,第七識執著,他把這個東西當作我。
真我是什麼?真我是法性。諸佛悟入一法界性,一法界性那是我,具足「常樂我淨」四個意思。八識裏頭沒有這四個意思,常樂我淨找不到,我們身體裏頭找常樂我淨更找不到。這個義理不算很深,不能不知道,在現在一般講這是佛學常識,契入那個境界,那得受用就大!所以不要執著身是我,也不要執著能夠思惟想象的這個是我,那是識。真正我是什麼?真正我是靈知,離妄想分別執著,把這個東西放下了,眼見、耳聽、鼻嗅、舌嘗,見聞覺知,那是真我。那是自性本來具足的,不生不滅,見聞覺知。
你看看江本勝在水實驗裏,水有見聞覺知。大,虛空法界;小,微塵,我們肉眼看不見的,最小的物質,統統都有見聞覺知。見聞覺知是自性,就是佛經講的佛性。見聞覺知是佛性,色聲香味是法性,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,所以一切物質裏頭都有見聞覺知。見聞覺知不是識變的,與妄想分別執著不相幹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,那才叫真正是我。那我們現在是怎麼樣?現在把真的我忘掉了,迷失了,不承認它是我,把妄想這個東西看得很珍貴,這個東西才是我,佛經裏頭常講「顛倒」。《楞嚴經》上佛的比喻很妙,「認賊作父」,妄想執著是賊,你認爲它這是自己,你不錯了嗎?大錯特錯!
德首菩薩修行,行是行爲,起心動念,我們講思想的行爲,意的行爲;言語,口業的行爲;身體的動作,身的行爲,身語意叁業統統與法界性相應,這叫德首。首是開始,菩薩這個時候叁業與法性相應,就是我們前面講的行道履德,履是鞋子,鞋子踏下去是德,這是真正的究竟圓滿的道德,講到法性跟法相,決定沒有絲毫虛妄,比儒家講得高!儒家講五倫是道,五常是德,從親到信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不離這個原則,行道履德!菩薩這個高,高明極了,與一法界性相應。一法界性,整個宇宙是一體。
我們中國的文字,中國文字決定不能改。古聖先賢造字,發明文字,字裏頭都含無量義,一改變了,意思就沒有了,那就變成像外國的拼音的字母一樣,那裏頭看不出意思,中國文字裏頭含藏著無量的智慧。你看中國最重要的,這教學最重要的,道德裏頭第一德是什麼?孝悌。孝悌是什麼意思?「孝」就是一體。你們看看這個字的構造,上面一半是「老」,是個老字,下面是「子」;老是上一輩,子是下一輩,下一輩跟上一輩是一體,這個字就是此地講的「不離一法界性」,這才叫孝。
「孝」是懂得上一輩,上一輩還有上一輩,過去無始;下一輩還有下一輩,子子孫孫是一體。你看這個字的含義,沒有代溝!一體裏面的德,親愛,哪有不親愛的道理?所以父子有親。這個「親」就是孝道,孝道建立在一體,我們今天講在一體的概念上。講一體的概念,這是哲學的術語,不是諸法實相。佛家講實相,實相是事實真相,不是什麼概念。事實真相是如此,不但父子是一體,整個宇宙是一體,一法界性是整個宇宙是一體,這才講得究竟圓滿。
我們在「孝」這一字裏面看到是「豎窮叁際」、「過去無始,未來無終」,你從這個符號裏頭你能體會到這個意思。知道豎窮叁際,自然就「橫遍十方」,向外擴張就十方,十方叁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,一法界性!你的親愛就變成慈悲,慈悲就是無條件的親愛。你那個愛心多大?愛心遍法界,愛心遍叁際。十方叁世充滿了愛心,愛心就是法界性,法界性就是愛心,這才是諸法實相。所以諸佛菩薩應化在九法界與一切衆生和光同塵,行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同體就是孝。
「悌」是什麼意思?悌是敬長。年齡比我大的,我尊重他、敬愛他,悌。八德,這兩個字是開端,「孝悌忠信,禮義廉恥」,一切的德行建立在孝悌的基礎上。孝是了解一切衆生、整個宇宙跟我是什麼關系,孝是明了關系,覺悟!知道關系;悌是和睦相處。今天中國所提倡的和諧社會,和諧社會是悌道。倫常八德圓滿落實,稱爲德首。
能行道履德,煩惱要不要去斷?不需要,沒有了,自然就沒有了,這個法子高明。不像小乘,小乘要斷煩惱,你看大乘法裏要不要斷?不要斷,自自然然就沒有了,爲什麼?煩惱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戒定慧是性德,這一點諸位要知道,有什麼困難?《弟子規》會困難嗎?一點困難也沒有,它是性德。性德就是一個人做人本來就是這樣子,這有什麼希奇?本來就是這樣。你現在忘了本,完全搞錯了,現在再拉回來,你覺得有點困難,其實本來就是這樣,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。
十善本來就是這樣的,五戒、十戒、二百五十戒本來就是這樣的,佛家講的「叁千威儀,八萬細行」,覺悟的人他本來就是這樣。他要不要一樣一樣學?不要,自然具足!日常生活當中,起心動念所作所爲,你把它記下來,那就是戒律;思想見解,心地戒法,言語造作,律儀戒,都是自然的,沒有帶一絲毫勉強,叫性德,哪來的煩惱!違背了就變成煩惱,隨順的時候,這煩惱都沒有了,都變成智慧,煩惱變成菩提,菩提就是大覺。
「而常修習一切諸功德」。換句話說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全是功德,這個功德也是自然的,稱性的,與法界性相應。法界性是什麼?給諸位說,就是菩提心,就是我們平常常講的清淨平等正覺慈悲。「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」,本來就是!這叫做功德。我們今天這個性德迷失了,所以要用修德來把性德再把它顯發出來,用什麼修?「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、念佛」。我們佛堂這一副對聯,上聯是性德,下聯是修德,以修德顯性德,德首菩薩。
「世界」叫「青蓮華」,這是第五信位的菩薩。修的是什麼?《華嚴經》裏頭,你看全經清清楚楚的給我們分出六大段。這個六大段,十信,我們現在學的十信位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,六大段!這六大段裏面,每一段又分十個中段,像十信,初信到第十信,我們這個地方的位次是第五信位,這「第五信心」。這十段就是修的十波羅蜜,《華嚴》都是用「十」做代表。初信菩薩修布施波羅蜜,二信菩薩修持戒波羅蜜,叁信菩薩修忍辱波羅蜜,四信菩薩修精進波羅蜜,五信修禅定波羅蜜,六信是般若波羅蜜;往後方便願力智,方便波羅蜜、願波羅蜜、力波羅蜜、智波羅蜜,科目相同。十信位跟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完全相同,但是裏面淺深程度不一樣。好象我們在學校讀書,你看我們在學校裏,你上了初中念國文,一年級有國文,二年級有國文,叁年級也有國文,內容深度不一樣;到高中還有國文課,到大學也有國文課,科目相同,淺深不一樣。
菩薩修學,你才曉得十波羅蜜十門功課,主修的,而且在這個地方你能夠看出來,「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」,你看它的味道。而一門深入裏頭又有一個特別狀況在裏頭,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譬如初信菩薩修布施波羅蜜,持不持戒?持戒是布施,忍辱也是布施,精進也是布施,禅定也是布施,般若也是布施,沒有一法不是布施,妙極了!這個地方德首菩薩是第五信,修禅波羅蜜,布施也是禅波羅蜜,持戒也是禅波羅蜜,十波羅蜜裏頭統統都是禅波羅蜜,一多不二,主伴圓融。主,主修的科目;伴是什麼?選修的科目。主修這一門,其他所有的法門都歸這一門,所以一即一切。古德常常跟我們講「一經通一切經通」,這個道理我們能夠體會到,一個法門通達,所有一切法門都通達,妙不可言。所以這十波羅蜜在《華嚴經》裏頭至少是重複五遍,十信講,十住又講,十回向還是講,十地還是講這個。信、住、行、向、地五十個位次,不斷在重複,愈說愈深,愈說意思愈廣。從這個地方才體會得宇宙人生的真相。
「禅波羅蜜,心淨無染,無貪愛癡故」。貪愛癡就是貪瞋癡,這是煩惱的代表。無貪愛癡就是無一切煩惱,這前面講的「斷一切煩惱」。煩惱斷,智慧就開了,智慧是本有的,煩惱是障礙,障礙去掉了,智慧怎麼會不現前?障礙、煩惱就像烏雲,今天香港下雨,烏雲遮蓋著太陽,這障礙!天晴了,烏雲沒有了,太陽就現出來了。智慧不要修,障礙去掉,它自然就顯示出來;德能也不要修,福報、相好都不要修,是你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,一樣都不缺,現在真正要修的是怎樣把障礙除掉。從哪裏除起?這東西你得有程序。
我在講席裏常常勸導同學,要知道從哪裏除起,我說了十六個字: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癡慢,十六個字,要從這十六個字上下功夫。這十六個字統統沒有了,你的菩提道上第一關通過了。第一關是最難突破,第一關突破之後,往後一切就很順利了,頭一關是最難破。說老實話,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行,這一關就是沒破,所以還是搞凡夫。這一關突破就證須陀洹果,《華嚴經》上初信位的菩薩,十信的初信,你說這個重要不重要?你還能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嗎?你還可以有自私自利的行爲嗎?無量劫到今天被這個東西害了,害得這麼慘,你還不覺悟!那要怎麼辦?起心動念爲衆生想,你才能突破,沒有一點私心,決沒有爲自己利益想,念念爲一切苦難衆生想。
苦難衆生可憐,他爲什麼會受苦受難還在造惡業?無知!不了解事實真相。事實真相就是佛經上講的諸法實相。所以起惑(起惑就是迷惑)、造業、受報,這就是輪回的原理。爲什麼會有輪回?就是因爲這麼一個緣故,受報的時候又迷惑,迷惑時候當然造業,不斷的在循環,沒有辦法超越。我們今天是非常非常的幸運,聞到佛法,有這麼一個好機會來學習大乘,把這樁事情總算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現在欠的功夫,我們認真努力把這十六個字消除。這十六個字的消除,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,難在哪裏?習氣太深。所以認真努力去幹,念念爲別人想,事事都爲別人想,自己真正做出世間人所說的犧牲奉獻。
布施波羅蜜,布施就是舍,諸位要曉得,舍後面一定有得。「舍得」是佛學的名詞,這個術語是從佛經上來的,舍得!舍得這裏面有很深的意思,你舍,舍是因,得是果。你舍財,你得財富;你舍法,法布施,舍法,你得聰明智慧;你舍無畏,你得健康長壽。無畏是什麼?幫助一切衆生遠離恐怖、遠離憂患,這叫布施無畏。從哪裏做起?從飲食做起,飲食是不食衆生肉,這是無畏布施。讓一切有情衆生對你生歡喜心,知道什麼?你不會殺它,你不會吃它,你不會害它,這叫布施無畏。一切衆生對你畏懼的心沒有了,這個果報得健康長壽!你願不願意布施無畏?遇到衆生有苦難,總是盡心盡力協助他、幫助他,不能置之不問,這不可以!
所有苦難裏頭,那個根是教育。所以釋迦牟尼佛,佛菩薩爲我們示現的幫助一切苦難衆生,從根本下手,根本下手就是教學。所以教學這樁事情,叁種布施具足。教學要用我們的體力、用我們的精神,用體力、用精神,這是財布施。財有兩種:一個是外財,一個是內財,內財就是身體,我必須要用身體來幹這樁事情,所以這是屬于財布施,內財布施。我們所表現的這個形象,做一個很好的樣子給大家看,讓大家看了之後生起信心,生起羨慕的心、生起效法的心,這都是屬于教學,身教,言教,法布施。我們身教、言教的內容裏面就有無畏布施。這一舉叁面都做到了,果報?果報是財富不缺乏,聰明智慧增長,健康長壽。知道這種殊勝的功德利益,天天幹,樂此不疲。釋迦牟尼佛做了一輩子,說法四十九年,講經叁百余會,這是我們應當要效法的、要學習的。這是有舍就有得。
舍得更深一層的意思,你得到了,得到了也要舍。把你得到的還是要舍掉,可不能留!不可以留財,也不可以留法,健康長壽也不能留,你就會得無量壽。你要在這裏起分別執著,健康長壽還是有限的,隨你修積多少總有數量;如果你統統都放下了,得無量壽,財,無量財,智慧,無量慧,壽命無量壽!你得的是無量的,爲什麼?跟法界性相應,法界性是無量的,有道理,不是隨便說說的。所以大乘教真正是不可思議,真正是殊勝無比,爲什麼?這才第五信位的菩薩,就到這樣深、這樣圓滿的境界,小乘比不上!小乘四果羅漢都比不上,辟支佛比不上,權教菩薩比不上。大乘圓教,五信位不是很高,整個學程五十二年級,他才五年級,我們講小學,已經這樣高的境界,這樣殊勝的境界,怎麼不令人羨慕!
那麼你要這樣學,自私自利放下,名聞利養決定不能貪著,隨緣度日,隨緣而不攀緣,無求!有好,沒有也好,沒有一樣不好;順境好,逆境也好;善緣好,惡緣也好,沒有一樣不好。真的是佛經上講「日日是好日,時時是好時」,我續了兩句「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」。要緊的是轉境界,不要被境界所轉,你就成功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這段文還沒講完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八五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