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八五卷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家所说的「我思故我在」,他执着什么?能够思惟想象的这个是我,身不是我。身不能思惟想象,能够思惟想象的那是我。这就是什么?执着识是我。分别想象是第六意识、第七识,第六意识分别,第七识执着,他把这个东西当作我。

  

  真我是什么?真我是法性。诸佛悟入一法界性,一法界性那是我,具足「常乐我净」四个意思。八识里头没有这四个意思,常乐我净找不到,我们身体里头找常乐我净更找不到。这个义理不算很深,不能不知道,在现在一般讲这是佛学常识,契入那个境界,那得受用就大!所以不要执着身是我,也不要执着能够思惟想象的这个是我,那是识。真正我是什么?真正我是灵知,离妄想分别执着,把这个东西放下了,眼见、耳听、鼻嗅、舌尝,见闻觉知,那是真我。那是自性本来具足的,不生不灭,见闻觉知。

  

  你看看江本胜在水实验里,水有见闻觉知。大,虚空法界;小,微尘,我们肉眼看不见的,最小的物质,统统都有见闻觉知。见闻觉知是自性,就是佛经讲的佛性。见闻觉知是佛性,色声香味是法性,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,所以一切物质里头都有见闻觉知。见闻觉知不是识变的,与妄想分别执着不相干,这个道理一定要懂,那才叫真正是我。那我们现在是怎么样?现在把真的我忘掉了,迷失了,不承认它是我,把妄想这个东西看得很珍贵,这个东西才是我,佛经里头常讲「颠倒」。《楞严经》上佛的比喻很妙,「认贼作父」,妄想执着是贼,你认为它这是自己,你不错了吗?大错特错!

  

  德首菩萨修行,行是行为,起心动念,我们讲思想的行为,意的行为;言语,口业的行为;身体的动作,身的行为,身语意三业统统与法界性相应,这叫德首。首是开始,菩萨这个时候三业与法性相应,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行道履德,履是鞋子,鞋子踏下去是德,这是真正的究竟圆满的道德,讲到法性跟法相,决定没有丝毫虚妄,比儒家讲得高!儒家讲五伦是道,五常是德,从亲到信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不离这个原则,行道履德!菩萨这个高,高明极了,与一法界性相应。一法界性,整个宇宙是一体。

  

  我们中国的文字,中国文字决定不能改。古圣先贤造字,发明文字,字里头都含无量义,一改变了,意思就没有了,那就变成像外国的拼音的字母一样,那里头看不出意思,中国文字里头含藏着无量的智慧。你看中国最重要的,这教学最重要的,道德里头第一德是什么?孝悌。孝悌是什么意思?「孝」就是一体。你们看看这个字的构造,上面一半是「老」,是个老字,下面是「子」;老是上一辈,子是下一辈,下一辈跟上一辈是一体,这个字就是此地讲的「不离一法界性」,这才叫孝。

  

  「孝」是懂得上一辈,上一辈还有上一辈,过去无始;下一辈还有下一辈,子子孙孙是一体。你看这个字的含义,没有代沟!一体里面的德,亲爱,哪有不亲爱的道理?所以父子有亲。这个「亲」就是孝道,孝道建立在一体,我们今天讲在一体的概念上。讲一体的概念,这是哲学的术语,不是诸法实相。佛家讲实相,实相是事实真相,不是什么概念。事实真相是如此,不但父子是一体,整个宇宙是一体,一法界性是整个宇宙是一体,这才讲得究竟圆满。

  

  我们在「孝」这一字里面看到是「竖穷三际」、「过去无始,未来无终」,你从这个符号里头你能体会到这个意思。知道竖穷三际,自然就「横遍十方」,向外扩张就十方,十方三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,一法界性!你的亲爱就变成慈悲,慈悲就是无条件的亲爱。你那个爱心多大?爱心遍法界,爱心遍三际。十方三世充满了爱心,爱心就是法界性,法界性就是爱心,这才是诸法实相。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在九法界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,行「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」,同体就是孝。

  

  「悌」是什么意思?悌是敬长。年龄比我大的,我尊重他、敬爱他,悌。八德,这两个字是开端,「孝悌忠信,礼义廉耻」,一切的德行建立在孝悌的基础上。孝是了解一切众生、整个宇宙跟我是什么关系,孝是明了关系,觉悟!知道关系;悌是和睦相处。今天中国所提倡的和谐社会,和谐社会是悌道。伦常八德圆满落实,称为德首。

  

  能行道履德,烦恼要不要去断?不需要,没有了,自然就没有了,这个法子高明。不像小乘,小乘要断烦恼,你看大乘法里要不要断?不要断,自自然然就没有了,为什么?烦恼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戒定慧是性德,这一点诸位要知道,有什么困难?《弟子规》会困难吗?一点困难也没有,它是性德。性德就是一个人做人本来就是这样子,这有什么希奇?本来就是这样。你现在忘了本,完全搞错了,现在再拉回来,你觉得有点困难,其实本来就是这样,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。

  

  十善本来就是这样的,五戒、十戒、二百五十戒本来就是这样的,佛家讲的「三千威仪,八万细行」,觉悟的人他本来就是这样。他要不要一样一样学?不要,自然具足!日常生活当中,起心动念所作所为,你把它记下来,那就是戒律;思想见解,心地戒法,言语造作,律仪戒,都是自然的,没有带一丝毫勉强,叫性德,哪来的烦恼!违背了就变成烦恼,随顺的时候,这烦恼都没有了,都变成智慧,烦恼变成菩提,菩提就是大觉。

  

  「而常修习一切诸功德」。换句话说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全是功德,这个功德也是自然的,称性的,与法界性相应。法界性是什么?给诸位说,就是菩提心,就是我们平常常讲的清净平等正觉慈悲。「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」,本来就是!这叫做功德。我们今天这个性德迷失了,所以要用修德来把性德再把它显发出来,用什么修?「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随缘、念佛」。我们佛堂这一副对联,上联是性德,下联是修德,以修德显性德,德首菩萨。

  

  「世界」叫「青莲华」,这是第五信位的菩萨。修的是什么?《华严经》里头,你看全经清清楚楚的给我们分出六大段。这个六大段,十信,我们现在学的十信位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,六大段!这六大段里面,每一段又分十个中段,像十信,初信到第十信,我们这个地方的位次是第五信位,这「第五信心」。这十段就是修的十波罗蜜,《华严》都是用「十」做代表。初信菩萨修布施波罗蜜,二信菩萨修持戒波罗蜜,三信菩萨修忍辱波罗蜜,四信菩萨修精进波罗蜜,五信修禅定波罗蜜,六信是般若波罗蜜;往后方便愿力智,方便波罗蜜、愿波罗蜜、力波罗蜜、智波罗蜜,科目相同。十信位跟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完全相同,但是里面浅深程度不一样。好象我们在学校读书,你看我们在学校里,你上了初中念国文,一年级有国文,二年级有国文,三年级也有国文,内容深度不一样;到高中还有国文课,到大学也有国文课,科目相同,浅深不一样。

  

  菩萨修学,你才晓得十波罗蜜十门功课,主修的,而且在这个地方你能够看出来,「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」,你看它的味道。而一门深入里头又有一个特别状况在里头,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譬如初信菩萨修布施波罗蜜,持不持戒?持戒是布施,忍辱也是布施,精进也是布施,禅定也是布施,般若也是布施,没有一法不是布施,妙极了!这个地方德首菩萨是第五信,修禅波罗蜜,布施也是禅波罗蜜,持戒也是禅波罗蜜,十波罗蜜里头统统都是禅波罗蜜,一多不二,主伴圆融。主,主修的科目;伴是什么?选修的科目。主修这一门,其他所有的法门都归这一门,所以一即一切。古德常常跟我们讲「一经通一切经通」,这个道理我们能够体会到,一个法门通达,所有一切法门都通达,妙不可言。所以这十波罗蜜在《华严经》里头至少是重复五遍,十信讲,十住又讲,十回向还是讲,十地还是讲这个。信、住、行、向、地五十个位次,不断在重复,愈说愈深,愈说意思愈广。从这个地方才体会得宇宙人生的真相。

  

  「禅波罗蜜,心净无染,无贪爱痴故」。贪爱痴就是贪瞋痴,这是烦恼的代表。无贪爱痴就是无一切烦恼,这前面讲的「断一切烦恼」。烦恼断,智慧就开了,智慧是本有的,烦恼是障碍,障碍去掉了,智慧怎么会不现前?障碍、烦恼就像乌云,今天香港下雨,乌云遮盖着太阳,这障碍!天晴了,乌云没有了,太阳就现出来了。智慧不要修,障碍去掉,它自然就显示出来;德能也不要修,福报、相好都不要修,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,一样都不缺,现在真正要修的是怎样把障碍除掉。从哪里除起?这东西你得有程序。

  

  我在讲席里常常劝导同学,要知道从哪里除起,我说了十六个字: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、贪瞋痴慢,十六个字,要从这十六个字上下功夫。这十六个字统统没有了,你的菩提道上第一关通过了。第一关是最难突破,第一关突破之后,往后一切就很顺利了,头一关是最难破。说老实话,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修行,这一关就是没破,所以还是搞凡夫。这一关突破就证须陀洹果,《华严经》上初信位的菩萨,十信的初信,你说这个重要不重要?你还能有自私自利的念头吗?你还可以有自私自利的行为吗?无量劫到今天被这个东西害了,害得这么惨,你还不觉悟!那要怎么办?起心动念为众生想,你才能突破,没有一点私心,决没有为自己利益想,念念为一切苦难众生想。

  

  苦难众生可怜,他为什么会受苦受难还在造恶业?无知!不了解事实真相。事实真相就是佛经上讲的诸法实相。所以起惑(起惑就是迷惑)、造业、受报,这就是轮回的原理。为什么会有轮回?就是因为这么一个缘故,受报的时候又迷惑,迷惑时候当然造业,不断的在循环,没有办法超越。我们今天是非常非常的幸运,闻到佛法,有这么一个好机会来学习大乘,把这桩事情总算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现在欠的功夫,我们认真努力把这十六个字消除。这十六个字的消除,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,难在哪里?习气太深。所以认真努力去干,念念为别人想,事事都为别人想,自己真正做出世间人所说的牺牲奉献。

  

  布施波罗蜜,布施就是舍,诸位要晓得,舍后面一定有得。「舍得」是佛学的名词,这个术语是从佛经上来的,舍得!舍得这里面有很深的意思,你舍,舍是因,得是果。你舍财,你得财富;你舍法,法布施,舍法,你得聪明智慧;你舍无畏,你得健康长寿。无畏是什么?帮助一切众生远离恐怖、远离忧患,这叫布施无畏。从哪里做起?从饮食做起,饮食是不食众生肉,这是无畏布施。让一切有情众生对你生欢喜心,知道什么?你不会杀它,你不会吃它,你不会害它,这叫布施无畏。一切众生对你畏惧的心没有了,这个果报得健康长寿!你愿不愿意布施无畏?遇到众生有苦难,总是尽心尽力协助他、帮助他,不能置之不问,这不可以!

  

  所有苦难里头,那个根是教育。所以释迦牟尼佛,佛菩萨为我们示现的帮助一切苦难众生,从根本下手,根本下手就是教学。所以教学这桩事情,三种布施具足。教学要用我们的体力、用我们的精神,用体力、用精神,这是财布施。财有两种:一个是外财,一个是内财,内财就是身体,我必须要用身体来干这桩事情,所以这是属于财布施,内财布施。我们所表现的这个形象,做一个很好的样子给大家看,让大家看了之后生起信心,生起羡慕的心、生起效法的心,这都是属于教学,身教,言教,法布施。我们身教、言教的内容里面就有无畏布施。这一举三面都做到了,果报?果报是财富不缺乏,聪明智慧增长,健康长寿。知道这种殊胜的功德利益,天天干,乐此不疲。释迦牟尼佛做了一辈子,说法四十九年,讲经三百余会,这是我们应当要效法的、要学习的。这是有舍就有得。

  

  舍得更深一层的意思,你得到了,得到了也要舍。把你得到的还是要舍掉,可不能留!不可以留财,也不可以留法,健康长寿也不能留,你就会得无量寿。你要在这里起分别执着,健康长寿还是有限的,随你修积多少总有数量;如果你统统都放下了,得无量寿,财,无量财,智慧,无量慧,寿命无量寿!你得的是无量的,为什么?跟法界性相应,法界性是无量的,有道理,不是随便说说的。所以大乘教真正是不可思议,真正是殊胜无比,为什么?这才第五信位的菩萨,就到这样深、这样圆满的境界,小乘比不上!小乘四果罗汉都比不上,辟支佛比不上,权教菩萨比不上。大乘圆教,五信位不是很高,整个学程五十二年级,他才五年级,我们讲小学,已经这样高的境界,这样殊胜的境界,怎么不令人羡慕!

  

  那么你要这样学,自私自利放下,名闻利养决定不能贪着,随缘度日,随缘而不攀缘,无求!有好,没有也好,没有一样不好;顺境好,逆境也好;善缘好,恶缘也好,没有一样不好。真的是佛经上讲「日日是好日,时时是好时」,我续了两句「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」。要紧的是转境界,不要被境界所转,你就成功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这段文还没讲完。

  

  

  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八五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