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八六卷

  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一三八六卷)

  

     诸位同学,请看「菩萨问明品」第四大段,说法甚深。

  

  末后李长者的开示,我们学了三分之二,后面还有一段,在「释菩萨名」。我们把释菩萨名这一段文念一念,「二释菩萨名者,名德首者,为明此位,不离一法界性,以消痴爱,及一切烦恼,而常修习一切诸功德,名为德首。世界名青莲华者,明此第五信心,是禅波罗蜜,心净无染,无贪爱痴故,此是东北方」。昨天我们讲到这个地方,今天接着这里看,这是把方位指出来,东北方,下面还会说到。

  

  「佛号明相智,明此位」。此位就是五信位,就是德首菩萨。「进修之果,得法心净故,如艮位,寅丑两间,明相现故,故佛号明相智。用此方隅,以表禅定法故,以东北方是艮,艮为山,山表安静不动义,是禅定义故」。我们就念到此地,这是一段。这个方位,《百法明门》里面所讲的「方分」,时分跟方分都是抽象的概念,没有真正的事实,所以在《百法》里面称之为不相应行法。这个不相应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抽象概念,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有,现在人讲的空间跟时间的观念。东北是方向,比喻第五禅波罗蜜,清净无染。

  

  「佛号明相智」,这佛的德号也是表法的,明相是太阳还没出来,天空已经很明亮了,这是叫明相。早起的人能看到,睡觉睡到太阳出来才起来,那就看不到了。智是般若智慧,般若智慧从哪里来的?从禅定得来的。所以禅定功深,这个慧将开未开,我们一般人讲,这个人的功夫达到开悟的边缘了,但是他还没有开悟,这个时候就是此地比喻讲的明相现前,将要开悟了。这就说明禅定功夫很得力,定能生慧。

  

  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知道,戒定慧是性德,是一切众生自性本来具足的。诸佛如来给我们所说的一切经,一切经是什么?一切经就是戒定慧。所以世尊这一代时教,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,后人把它归纳、归类分做三藏:经藏、律藏、论藏,这分为三藏。律藏就是戒学,经藏是定学,论藏是慧学,这个分法实在说很难分,为什么?佛无论说大小乘,无论说什么样的经,长的也好、短的也好,最短的像《般若心经》,二百六十个字,三藏具足,里面有讲定、有讲戒、有讲论,统统具足,没有不具足的。那怎么个分法?古人分的标准,就是这三样东西在这一部经上,哪一种说得多,分量多的就把它归到哪一类。如果讲定讲得多的归到经藏,实际上它有戒律、它有慧;如果议论多的,那就归到论藏;如果讲戒讲得多的,那就归到律藏。

  

  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,经律论三藏,无论大小本的经典,我们讲文字长短,三藏统统具足。这个分法是后人分的,世尊在世没有分,不但没有分,世尊在世的时候没有经典,这个道理要懂。任何一个人向世尊请教,我们今天讲请法,请教,世尊为他说法,教导他,都是三藏具足,只是看哪一方面说得比较多几句,后人根据这个分法。

  

  因此,小定开小智慧,大定就开大智慧。「烦恼轻,智慧长」,这我们佛门常说的,你烦恼能轻一分,你的智慧就长一分。这在我们自己学习过程当中有很深刻、很明显的体验,只要你真干,锲而不舍,对于世缘要放下,世间这一切人事跟环境都不可以执着。这个放下不是一下就放下的,那是不可能的,分分放。譬如舍财,我们举这一个例子,我刚刚学佛还没出家,老师教我学布施,布施就是放下,从哪里放下?从舍财。实在讲,我们初学佛的时候哪有财?我是个小公务员,每个月拿的工资仅仅够生活,没有多余的,那怎么办?我们的生活尽量的节俭,还能够省一点,生活过最低生活的水平。我那时候薪资,那时台湾钱一个月五十块钱。我省到是除非必要的钱,不是必要的开销,全部节省下来,我一个月可以用二十块钱就够了,还可以多余三十块钱。老师教我布施。

  

  在这个之前,我这些钱,我的生活都是很节俭,我的钱都拿去买书,喜欢读书,没有其他的嗜好。你说是看电影,那时候看电影,还没有电视,我一年难得看一次电影,一次、两次,绝对不是我自己去买票去看电影,别人请客;从来没有到馆子里面吃过饭,那个费用太贵了。这些娱乐场所那可以说我都不接触。我们这一点微薄的收入,我的生活图书馆跟书店,这是我常常去光顾的,喜欢读书。

  

  所以老师教我放下,教我学布施。那我的布施,书,我选的是好书。从前很吝啬,我的书不会借给别人看,什么原因?别人不知道爱惜。有时候人家看书拿个铅笔在书上乱画,这是我很忌讳的;他拿去几天,拿回来的时候,这个书本就很骯脏,这个我也很难受的,所以我不借给别人。老师说要布施、要放下,那就从我这个嗜好上,我的书可以借给人,但是新书绝对不借给人,我已经看过几遍的,行。慢慢学,学上个半年、一年了,我的新书,我买来还没有看,别人喜欢,我也可以先给他看,先借给他。逐渐逐渐把这个习气才改掉,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。

  

  章嘉大师教我是给我限定了一个时间表,六年。我们第一天见面,他教我六个字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,就从布施落实。我向他老人家告辞,他送我到门口,拍着我的肩膀告诉我:今天我教你六个字,你好好的去做六年。我也真听话,就乖乖做六年。六年怎么样?六年真放下了,放得很彻底,只剩下两套换洗衣服,一个铺盖,其他的真的全都放下了,书统统捐赠给图书馆,一心学佛。

  

  李老师在台中办慈光图书馆,我的书全赠送给他。在那个时候,我送给他的书占图书馆收藏的书五分之一,五本当中就一定有我一本,你就晓得我喜欢读书,我喜欢收藏书,统统放下了。这出家的缘成熟,都是在老师意料之中。我出家身上一文钱没有,常住给我买一张火车票,从台中到台北,台北圆山下了火车就是寺庙,我就在圆山临济寺出家的。舍尽了,七年的时间,第七年。所以要慢慢的放,一年比一年轻。

  

  出家之后学教,学教又要经书,世间书不要了,经书要,喜欢经教。有缘分,遇到李老师,跟李老师学教。这个时候佛书里面,我们知道有很多好东西,没有单行本,只有在《藏经》里头有。我也有一部《大藏经》,也捐了,在出家之前赠送给图书馆。出家之后就想,我学习的经典,我希望能够得到这个经本,得到这个注解。香港佛经流通处,智开法师帮了我很大的忙,我一生感激他。上一次他到这里来看我,我们两个同年。在那个时候我不知道,跟他没有见过面,以为他是老法师,所以我写信给他都称他老法师。到以后见面才晓得我们同年。

  

  我想要的书,我就写信给他,他就给我找,几乎都找到,这是感应不可思议,而且都是线装书。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《楞严》,居然他给我找了二十多部古注,参考书,所以我这参考东西非常丰富。李老师还借了,大概借了五部,因为他讲《楞严经》,我提供他,他想到哪种注解,我说我都有,他说:奇怪,你怎么会有这么多东西?感谢智开法师,他给我搜集这些资料,收到马上寄给我,不要我付钱,记帐,什么时候有钱,什么时候付给他。如果当时要问我要钱的话,我没钱,刚刚出家没人供养,生活很困难。可是有人供养的时候,我就告诉他:我现在买一套书多少钱,你替我付,这就是供养我。我手上不要拿现金,他们就替我付钱。所以我跟智开法师往来至少有十年,时时刻刻提供这些资料给我。

  

  虽然出家之后又拥那些新的参考资料,这东西还是自己必须有的,可是心里上跟过去不一样,过去心里有执着,这个时候心里很淡薄。我的这些参考书,有人喜欢用它,都可以。以后有很多我都拿去翻印。像现在这个《华严经疏钞》,我就是用以前智开法师替我找来的本子,线装本四十册,现在我们把它翻印,装订成十册,这诸位都看过、看到的。我们翻印这个比原本还好,为什么?字放大了,原本字没这么大,我们把它放大。一本变成一千本、变成两千本,到处流通。这个本子我们可以去做记号、写字没有关系,原本不可以,原本是代代相传,我们还要传给后代。现在这个原本,有少分在澳洲,多分是在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,我送给他们让他们出版,翻印流通。

  

  所以什么都要舍!身心世界,连佛法都不能执着。《般若经》上佛讲得好,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,这个非法就是世间,世出世间法统统不能执着,要舍。世尊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,你看世尊他老人家一生,他所拥有的就三衣一钵。佛如是,佛的弟子亦如是。常随众,我们都知道,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每一个人的财物都是三衣一钵,除这个之外,一无所有,绝对没有金钱。那个时候经本也没有,佛没有写书、没有经本,只是口传。每天听佛讲经说法,有疑问提出来研究讨论,没有记录、没有文字,这是最初的教诲。我们知道经典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,弟子们在一起把它集结出来。这里头最重要的阿难尊者,阿难尊者复讲,记忆力最好,确确实实是过目不忘。他有这么好的记性,所以请他复讲,同学们作证。五百阿罗汉作证,听到阿难讲经,没错,佛是这么说的,这就节录下来。所以成为流传后世的经典。

  

  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世尊当时在世的方规,今天我们所拥有的,一定要晓得,有而非有,非有而有。我们可以用,这是我常常讲的,今天讲「权」,我们有使用权,不能有所有权。要有所有权,这个东西我的,麻烦来了,什么麻烦?给诸位说,增长我执,这个麻烦可大!六道生死轮回的根就是我执,我执拔掉,超越六道的希望就大幅度的提升。念佛求往生,哪有不生的道理!

  

  今天在现实环境之下,我们不能不建道场,过去我们在美国建了道场,现在还在;我们离开美国,完全舍掉。台北我们也有两个道场,有个图书馆,有个佛陀教育基金会,也是完全舍掉。现在在澳洲建立道场,我舍干净了,现…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八六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